人們常稱讚一個人有文化,在你心裡有文化指的這個人具備了哪方面的知識?

海雲海


形容某人有文化是一個人總體的評價,並不是單純某一方面的,從日常的行為談吐,待人接物,日常穿著等等整體去評價


欲悔之人


什麼叫有文化?跟大家分享一個身邊事。

我的領導老李,沒關係、沒背景、沒學歷,但我們團隊的業績一直排名前三,而且他舉止儒雅、人緣極好,連續三年民主測評第一,現在已經當上了公司副總。

有一次,公司聚餐,我與他相鄰而坐,舉杯敬酒之際,我問他:“李總,是什麼讓您如此成功?”他的回答把我震驚了。

他說:“人的一生有兩點,起點與終點,起點看出身,終點看文化。”

酒酣情濃,他為我們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原來,老李年少時也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高考成績也不錯,只是因為家境貧寒,沒讀上大學。因為沒有上過大學,深怕被人瞧不起,步入社會後,他比別人表現的更加勤奮,更加努力。

為了不落後,他苦心潛修深奧的專業知識;為了營造良好人際關係,他通讀為人處世的經典著作;為了贏得不同的客戶,他廣泛涉獵三教九流知識……別人坐在大學的課堂,他走在拼搏的路上。

殊途同歸,最終他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成功。

老李的故事使我明白:文化不是文憑,文憑寫在紙上,文化刻在人心。

真正有文化的人,至少具備以下特點:1.擁有雄厚的知識儲備;2.接受過系統的思維訓練;3.洞察人情世故;4.具備將知識轉化為說話辦事的能力。

想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可以讀書,可以請教於人,可以通過親身經歷體會,並不拘泥於形式,關鍵在於能否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內斂於心,外化於行。


謀略殘卷


我是我們村甚至我們大隊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本大學生,兼唯一的名牌大學研究生。

在我考上一本大學和名牌大學研究生的時候,我就有了標籤:“會讀書”,在我們大隊,我都算有一點名氣,其他村的人看到我,都會說你就是XX村會讀書的誰誰誰哈,了不起,有文化。

1、像我這樣考上大學,有學歷的人,在村民們的眼裡就是有文化的人

因為在村民的心中,都是喜歡有文化,會讀書的孩子。一方面,是他們自己讀書少,希望自己的孩子會讀書,另一方面,是他們覺得會讀書的孩子,以後可以考上大學,會有出息,可以當官,可以賺大錢。

2、在我覺得,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

我對有文化的理解偏於狹隘,我覺得只有對我國傳統文化、歷史典籍、詩歌散文等人文社科方面,非常瞭解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

而那些對科學技術非常瞭解的人,甚至包括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我都不會覺得他們有文化,或者說我不會用有文化來評價他們,而只是會歎服他們是“大牛”,“泰斗”,“頂級”。

3、真正的文化人,除了要有滿腹才華,還要品行端正

總的來說我覺得不管一個人學歷如何,只要他學識豐富,才高八斗,或熟讀四書五經,或精通天文地理,或善於吟詩作對,就可以說這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但是有文化應該是個褒義詞,一般有文化的人還應該品德高尚、舉止儒雅、大義凜然。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秦檜、嚴嵩、和珅這些人雖然也有文化(肯定都是進士),但是不會被我們認可,也就不會認為他們是有文化的人,只能說是文化流氓、文化土匪、文化貪官。

不修邊幅,不拘小節的文學教授或文學達人,也是有文化的人,比如戴建業教授(看起來沒有文人風範),比如聞一多先生(上課的時候,帶頭讓學生跟他一起抽菸)。

對一個人有無文化的評判,不應該拘於形式和外表。

最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有學識,一方面還要有品行。


甲兵張


看到這個問題,忽然想起自己的一個經歷,我發出來,我以為文化就是能對知識靈活的運用,是修行的高級境界,看看這篇文章能否對什麼是文化給出一個較深刻的詮釋

第一次到訪廬山棲賢寺,是那年十月。那時廬山腳下的那座小城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星子。

從南昌機場落地,驅車一個多小時,就入了星子縣境,從主路右轉,再走六七公里蜿蜒的山路,就到了棲賢寺。棲賢寺東臨一條潺潺小溪----玉淵潭,南西北面竹山環繞,沒有高牆沒有朱門,當中一座雄偉的大雄寶殿,右首一座三四層樓的客堂。我們一行到時,已是傍晚,被人直接領進了客堂一層的大茶室。茶室中間一張三四米長的大茶桌,圍滿了人。一屋子歡聲笑語,少了寺廟常有的肅穆

片刻,便知道端坐中間者便是棲賢寺住持祥浩法師,圍坐著的是武漢一所大學的訪客,多是些教授。熱聊間,緊坐在大師

傅身旁,一位搞哲學的教授扭頭向祥浩師傅發問:“我心裡一直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師傅。就是不知當問不當問,敢問不敢問。”面相尖刻,眼神中帶著挑釁。

祥浩聽聞,稍一頓神,回道:“既然問題已經擺在那了,至於放在你心裡還是外邊,又有什麼區別,你就把它拿出來吧!”

教授聽罷,暗叫一個好字,一字一字狠狠地問道:“我就是要問,你一個出家人究竟敢不敢吃肉?”

此言一出,一室譁然,只見祥浩師傅瞬時拍案而起,厲聲道:“我一個出家人,家都敢出,肉有什麼不敢吃的?”

教授先是一愣,旋即也站起身來雙手鼓掌喝彩:“好,好,好,高僧,高僧,得道高僧呀!”

見一屋子人愕然,教授又補充道,這個問題他不止問過一位出家人,只有祥浩師傅的回答最意外卻最讓他信服。

屋子很快又恢復了之間的氣氛,時隔不久,哲學教授似乎還不甘心,又挑釁道:

“祥浩師傅,我要真給你端一盤肉來,你還真吃呀?”

祥浩聽罷,一把抓住教授的胳膊,張開大口就要咬將上去,嚇得教授使勁抽身躲閃,祥浩笑著指著教授的胳膊說:“現成就有這麼新鮮的肉,那用等你端什麼腐肉上來!”

一屋人聽完鬨堂大笑。

獨坐一角的我,雖然沒完全聽懂其中的禪機玄妙,但已然對祥浩師傅生了幾分敬意。

第二天,客人下山,寺院只餘清靜,整個茶室只坐有我和師傅。

祥浩師傅博學健談好客,主動聊起了很多話題,從廬山往事聊起,歷史,文化,無所不談,自然也聊到了佛學。我已然打開話匣,就把壓在心中已久的幾個問題問了出來:“祥浩師傅,我有幾個關於佛學的問題想問,不知當問不當問?”

祥浩師傅可能見我一臉真誠,並沒拒絕:“儘管問即可。”

我問道:“佛教究竟是不是宗教?”

祥浩師傅沒絲毫猶豫直接回答道:“佛教的本質是教育,不是宗教。”

我接著又問道:“那佛家究竟有神還是無神?”

祥浩師傅微微一頓,沒有再直接回答,而是回道:“先生認為呢?”

我也沒有謙讓,把自己想的滔滔不絕倒了出來:“我以為佛家沒有神。因為佛指的是修行的境界。覺己,覺它,覺性圓滿就是佛。看清看透自己,看清看透身外一切,看清看透宇宙萬物就是佛。人人通過修行,可以逐漸趨近這樣的境界,所以人人可以成佛,佛自然就不是神。當然換個角度再看,這樣的境界是一種極限境界,是人力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境界,那世間也就無佛了。無論成佛還是無佛,佛是修行的終極境界,不是神,那佛家自然也就無神了。”

我一番闊論,祥浩師傅聽得頻頻點頭,但卻笑而不語,未置可否。只是隱隱聽他口中呢喃道幾個字:修行的境界,那麼修行的

目的是什麼呢?

隨後的幾天,祥浩師傅對我這個訪客禮遇有加,先是介紹了幾位當地文化名人一起海闊天空,又陪著逛著廬山的幾大景點。我也漸漸消除了出家在俗的那層隔閡,跟祥浩師傅更象是多年的老友,什麼樣的話也敢講,什麼樣的玩笑也敢開。只是當時沒有察覺到,祥浩師傅的話越來越少,更多時是在傾聽。

住到第五天,一大早,祥浩師傅找到我:“先生,今天我下山辦點事,你陪了一塊去逛逛吧。”

我也沒有推辭,坐上師傅親自駕駛的車,兩人一起下山去了。

路上我問,下山何事?

祥浩答到:“山下有一對居士夫婦,在鄉下蓋了一座小樓,有風水先生看了說房前的樹不好,讓他們砍掉,這對夫婦將信將疑,就請祥浩下山再看看再做決定。”

我聽罷哈哈大笑:“你一個和尚看什麼風水,怎麼還搶人家道家的買賣,哈哈!”

祥浩聽罷也呵呵笑道:“什麼也瞞不了你,我也就是推不了,那就下去看看。”

我又追問:“那你決定怎麼辦?”

師傅沒有回答,只是緩緩說到:“樹長几十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時近中午時,到了鄉下。

祥浩師傅雙手合什,口中唸唸有詞,圍著小樓轉了幾圈,最後站在院子裡對主人家說道:“孤樹不留,三樹成林,這院子裡遠不止三棵樹了。不擋光,還擋風遮雨,不用砍,只要把這些老樹上的枯枝剪掉,纏著的老虅修一修就可以了。”

老居士夫婦聽罷,一臉輕鬆,很高興:“那就好,那就好,有師傅的話我們就放心了,這可省下費事了。”說罷 ,就把祥浩師傅和我迎進了屋內。

屋內已備了一桌上好的素齋,祥浩師傅也不推辭,直接入座端起碗筷就吃。這時老居士從懷中居士從懷中掏出一個備好的紅包遞給師傅,祥浩同樣沒有推辭,直接笑納。坐在一

旁的我,心中暗道:你這和尚,這錢賺得也太容易了吧。

席間,看那老婦人面露難色,似乎有話要講,又開不了口。

祥浩師傅看到,善解人意地說道:“居士,您是不是有什麼事,儘管開口。”

居士婦人一聽,忙答到:“是有個事想請師傅幫忙。鄰村我有一窮親戚,家裡有一個7,8歲的孩子,是個腦癱兒,那麼大的娃了,屎尿都分不清。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奶奶一個人帶著,想請師傅去看看,看看有什麼法子救救這一家人。”

祥浩師傅微微一頓,想了想回道:“好,那就去看看。”坐在他身旁的我都在暗自著急,心道:“什麼事都攬,看什麼看,你是去看病還是去看相呀!”

吃完飯,喝了幾杯茶,祥浩師傅就開著車載著我們幾個向領村走去。路不遠,卻一路泥濘,走了好一會才到。

窮,近乎赤貧。來到主人家,還是那種泥坯房子,兩扇已經開裂的老式木門,屋內

漆黑,年長日久的煙熏火燎,屋子內牆黑糊糊且掛滿了油垢,幾人進了屋又退了出來,站在院子裡。

屋裡的人聽到動靜,也匆匆來到院子裡。出來的是一個上些年紀的鄉下女人,懷裡抱著一個一看就是個腦癱兒的孩子,兩人衣服倒還整潔乾淨,顯然早有了準備,在等待祥浩師傅的到來。

老居士婦人粗粗做了介紹,鄉下女人就抱著孩子站在祥浩師傅的面前,一臉虔誠與期待。

我從鄉下女人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生命之痛。懷裡抱著的是自家的血脈,可天生卻是一個傻子,莫說貧窮人家,就是有錢這樣的病也無法醫治。七八歲的人了,連屎尿都不能自理,自家的骨肉,天天這樣養著,除了煎熬,一點點也看不到未來和希望。連醫學都沒有絲毫的辦法,找到誰又怎麼可能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呢?

我不忍再看下去,撤身退到了祥浩師傅的身後。

這時,祥浩師傅雙手合十,一臉肅穆,注視著面前的祖孫二人,許久,口中輕念一聲阿彌陀佛,一字一句緩緩說道:“你懷中這個孩子,是你們家的福報!”

福報?這明明是苦難,是煎熬,怎麼會是福報呢?幾人帶著不解的眼神望向了師傅。

師傅繼續道:“本來你們家有更大的災難,是這個孩子獨自承受了苦難,從而保祐了你們全家人的平安。所以說他是你們全家的福報。這個孩子一定要照顧好他,能給他看病就盡心看看,若看不好就讓他吃飽穿暖,千萬不能丟掉。照顧好這個孩子,才能保祐你在外打工的孩子,保祐你們全家平安。”

我瞬時,從鄉下女人眼神中看到兩個字:釋然。可以想到,七八年日日夜夜照顧一個傻孩子,日子久了一定有說不盡的煩惱和痛苦,更可怕的是這種煎熬看不到出頭之日。而祥浩師傅的聊聊數語,瞬時讓鄉下女人知道自己照顧好這個孩子是有意義

的事,在孩子身上的付出原來可以保護全家人的平安。

我被震撼了,仿若一道電流穿身而過,身子麻麻的,木在那裡。短短几分鐘,祥浩師傅的幾句話,保全了那個孩子,改變了鄉下女人以後的人生。

再後來,我大腦陷入了片刻的空白,似乎那個鄉下女人也拿出了一個紅包來感謝師傅,但祥浩師傅這一次堅決不收。

回來的路上我一路沉默,陷入了沉思。

回顧這一天,樹被保護了,沒砍;居士夫婦省錢省事,心裡的疙瘩解了;傻孩子安全有了付託;鄉下女人付出也有了意義。不經意間,祥浩將遇到的每一件事,都給了一個最好的結果。

明白了這一切,我對祥浩師傅肅然起敬。更重要的是,他將我帶在身邊,用一件一件具體的事情教化我,令我開悟。

祥浩師傅開著車,看我一路沉思,似乎知道我在想什麼:“前幾天我們聊天,聊到了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近幾天我也一直在

想,怎麼樣把我對修行的理解分享給您。”

我聽到,趕緊轉過頭,凝神聽師傅講的話。

祥浩接著說:“無論出家,還是在俗,我們都會學習,學很多的東西。學習就是修行。但當下大多的學習,大多是學會了競爭,學會怎麼超越。懂得競爭可以收穫很多,比如財富,權力,地位;卻很難收穫幸福圓滿的人生。我理解修行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更智慧地處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通過智慧跨越困難,化解苦難,排除煩惱,傳播溫暖和快樂,日積月累,成就圓滿的人生。”

車在繼續飛馳,路上鋪滿了金色的葉,夕陽灑下一片片金色的光,透過樹林,透過車窗,佈滿了整個車箱。

據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道自然的光暈。日常是看不到的。由於每個人的氣質氣場修養不同,光的長短色澤也不同。這一刻,我看到的祥浩師傅,臉上泛著金色的光芒。

心從來沒有這樣透亮過,正所謂,金秋。

這時的陽光,光線澄澈。這時的天空,空若湛明。




巭駝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說到有文化大多數人一定覺得是文憑和學歷很高的人,並且是一個聰明人,但如果這麼想,你就有點兒理解的太片面了,下面我就和大家聊聊在我心中什麼才是有文化的人。

首先在我的心裡覺得,讀書多並不代表有文化,那些見識很廣的人也不能代表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一定要有很高的修養,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很自覺,並且幹什麼事處處都會約束自己,每時每刻都會為別人著想。

什麼是修養呢,那就是一個人要心平氣和,做事妥帖,待人有禮貌,只要做到這些就可以成為有修養的人。

現在的人都重視知識,只重視學生的分數,根本不把福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這樣教出來的學生非常的自私自利,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如果是這樣,即便學問在高也是白費。

所以我在這裡呼籲大家,呼籲我們的教育,在重視學生的基本教育的同時,還要給大家多講一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多讀讀《道德經》這些經典著作,他一定會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很好的未來。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冀東老李


真正有文化的人不是說學歷有多高讀了多少書有多少的頭銜,而是如著名文學家梁曉生所說: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我覺得“文化”並不是單指一個人的學識、頭銜、職業,所謂文化其實更多的是指素養,而素養根植於我們的靈魂。

文化就是我們的內心、尊嚴和生活的反映,所以,文化是已經養成一種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個黑人出租車司機載了一對白人母子,兒童問母親:“為什麼司機伯伯的皮膚和咱們不一樣?”

母親淺笑著答覆說:“上帝為了讓我們的世界多姿多彩,創造了不同皮膚的人。”

到了終點,黑人司機堅決不收費。對兒童的母親說:“小時候,我曾經問過母親共同的問題,然而是母親說咱們是黑人,註定矮人一等。假如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的我可能是另一個不一樣的我…”

聽完這個故事,你會在意她是不是有大學的文憑?會在意她有多麼豐富的生活經歷?還是會在意她有與常人不同的人生閱歷?都不會!

你只會忙於感嘆這位母親有如此高尚的修養,用美好的語音來解釋人種的差異;有如此的自覺性,不論何時也不會忘記教育孩子用感恩的心去對待這個存在差異的世界;有如此善良的心,用善良的語言去溫暖一顆冰冷的心。

文化不是表現出來的,我們看到的不是文化,能感受到的才是文化。





物方


  • 文化,不是學歷,也不是資歷,在我心裡文化至少具備如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1. 品德修養。無論到任何時候,道德、品德永遠是文化的第一位,不可替代,否則就是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2. 能力素質。能力並非學歷和資歷,而是能夠駕馭工作、把控大局,遇事沉著冷靜,處理問題果斷果敢。
  3. 心地善良。再高的水平,再有文化,如果不善良就是危險分子,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會有不可估量的損失。
  4. 性格特點。隨和謙虛而不張狂,做事幹練而不飛揚跋扈,對上不溜鬚拍馬,對下不指手畫腳。
  5. 格局胸懷。格局決定結局,辦事講究包容,為人講究厚德,禮讓三分是分寸,包容人家是本事。

美麗的風景等你來

小路那邊是大路

風鏡伊人


做有本事的老實人0


這個問題實際上有點大,因為文化是一個比較宏大的概念。但我還是想挑戰一下,就是因為文化這個概念太大了,所以要避免長篇大論,要用最簡潔的回答。不當之處請各位高手指正。

我想從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方面,你如何知道別人有文化?

最直接的看出別人有文化,我們通常說別人出口成章、口吐蓮花。

如果某人已經著書立說,有自己的經典作品,當然也可以很直接的說明他有文化。

間接的看出別人有文化,是一個人待人接物、一舉一動都體現出一種高雅氣質。當然就是有文化,因為文化是底蘊,是裝不出來的。

當然有文化並不代表高學歷,原因在此就不解釋了。

第二方面,具備什麼知識才能透出有文化。

以我的淺見, 如果一個人具備了很多的古典知識,掌握大量的經典詩詞,或者對傳統國學知識涉獵較深,或者俗的說精通儒釋道。或者說某人在某一行業或某一領域具有相當的造詣。亦或者說,某人受過高等教育(前提不是混日子、混文憑)。那麼通常,他就在相應的領域透露出有文化。

所以如果你掌握了以下知識,或者說有以下經歷,通常就可以透露出有文化。

1、接受過高等教育(紮紮實實的學習)。

2、精通儒釋道任何一方面國學經典知識。

3、有足夠的詩詞或文學經典閱讀量。

4、善學於人,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師”。

5、以上所有。

所以,要想有文化,那就多讀書吧!


行動家


一)什麼是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

狹義的文化,特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二)有文化與沒文化的區別

看一個人是否有文化,不是看他是否會詩詞歌賦、懂琴棋書畫,主要是看內外氣質、儀表風度、日常禮儀、為人準則。我認為,有文化與沒文化主要看以下三點:

處世態度:一個有文化的人,做事積極,態度認真,有限制自己的準則,有判斷是非的方法;對於生活中遇到的事,無錯加勉,有錯改之。一個沒文化的人,心中沒有自己的是非線,人云亦云,毫無底線,遇事消極,做事懶散。

做事方法:有文化的人,他的方法更多的是來自於自己學習與思考所得,他能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方法。沒文化的人,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無論大小輕重,他所採取的方法,永遠是看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

待人風度:一個有文化的人是一個有禮儀、有風度的人,他在對待別人時往往能夠將自己擺在合適的位置,該剛則剛,該柔則柔,讓人相處起來輕鬆愜意。沒文化的人或唯我獨尊,或附和他人,毫無原則性可言,相處起來令人難受。

三)努力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無論什麼時代,人們都得多讀書,多求知,不斷學習文化知識、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內涵,增長自己的才幹,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發展高度。然而,做一個人見人愛的文化人務必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日常生活中懂禮儀、講規則、言行舉止有氣質、有風度。一個人看上去是否有文化主要看五條:

1.儀容儀表:在表情狀態、身體姿態、面容髮型、穿著打扮等方面,講究文明禮儀,看上去儀表大方、衣著得體、乾淨整潔、習慣良好。

2.言行舉止:.言談態度誠懇、親切,聲音大小適宜,語調平和沉穩,使用禮貌用語,舉止大方、心態平和、謙虛友善。

3.待人接物:與人相處講究文明禮儀,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熱情助人、誠信擔當。

4.出行活動:外出活動講究文明禮儀,講究規則、文明出遊、愛護環境、恪守公德。

5.起居飲食:居家或外出,就餐或作息,講究文明禮儀,做到遵守秩序、節儉用餐、文明就寢、牢記安全。


風雨無懼


“文化人”具備以下的素養方可稱為“文化人”: 理想更高遠:所謂高遠,指的是這部分高端的知識人,胸襟比一般的讀書人更為博大。他們思考問題往往著眼於全局,影響社會往往更加深遠,思維更加深刻,觀察世界往往關注戰略的意義。他們注重的是大格局而非一時一事,他們擁有遠大的理想而非短暫的得與失,他們為追求理想而經得起折騰和磨難,他們認準目標謀大事而可以承受委屈,他們勇於擔負責任而竭盡全力……孔子無疑是舉世公認的文化巨匠。他生逢春秋亂世,但為了傳播他的“仁愛”主張,披肝瀝膽,矢志不渝。他兀兀窮年,穿梭諸國,遭受的冷遇、嘲弄、譏諷和挫折難以計數,但他始終為理想而隱忍,為志向而奔波。他的仁愛思想在兵戎相向、弱肉強食的時代,絕對是具有高遠性的,而非戰術的致用性。倘若是後者,孔子可能更容易為某君所接納,可以獲取豐厚的獎賞。孔子恰恰在於取遠棄近,反而更加凸顯了他的“文化人”價值,更加體現了文化人的大格局、大胸懷。 二、取向更執著:作為讀書人,大多能夠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甚至有些發憤的精神。所以很多讀書人都能夠贏在起點上,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服務社會,體現人生的價值。遺憾的是,有太多的知識人,往往安而輟步、滿而輒止,出彩一時,平庸一世。能夠笑到最後的,每每是那些堅韌執著的知識人,是這些人才最終成長為“文化人”。他們為真理、為信仰、為志向、為事業執著前行,贏得了社會的尊重,贏得了後世的景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司馬遷所述的這些典故,在知識人中幾乎耳熟能詳。它揭示了一個深邃的道理:堅韌執著乃成就偉大的必備精神。傑出的文化人,有天賦又具“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更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三、精神更開拓:有無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勇氣,是區別平淡無奇與超然卓越的重要標誌之一。不難發現,凡是稱得上文化人的知識人,不論是哪個界別的,都有其開拓性的一面。他們或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和事件產生好奇,生髮聯想,繼而開創出新的境界。牛頓從蘋果落地觸發,發現了萬有引力的定律;阿基米德從人在洗浴時自然上浮的現象中發現了浮力……他們共同的特點在於深刻的思辨――基於事物屬性的深度思考,拓展新的思維,創造新的成果。他們或對已有的結論產生懷疑和批判,創造新的理論,形成新的學說,構建新的體系。大到理論體系的創立,小到對某一觀點的商榷與爭鳴,無不是建立在懷疑與批判之上的。甚至一些思維技巧的運用也具有開拓性,即使是純文化的領域也總有領軍人物的開拓之舉。 四、性情更開明:狹隘的心胸和執拗的性格是很難成大器的。自古以來,在知識人中間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文人相輕”的現象,而真正的文化人,並不是偏狹狂執的人。他們既有才氣、靈氣,也有大氣。對有學養、有才養、有修養的同行、同仁抑或後生,不僅愛而惜之,而且盡力提攜和保薦。開明是文化人的一種氣度,一種風範,一種品格。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十分崇尚開明大度、兼容差異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精神,希望有容人的度量,能夠容忍異己,欣賞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才人。這就是文化人的胸懷和睿智。小肚雞腸、孤芳自賞、排斥異己、傲視他人的知識人,往往淡漠大事、大節,是不會有什麼作為的,自然很難躋身文化人的行列。 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不在於他的地位有多高,也不在於他的知識有多深,而在於他的氣度、雅量和品質。文化人的為人常常比較簡約、親和,絕不會拉開架勢唬人,少有知識人的清高。這興許才是人們仰慕文化人的原因所在。總之,文化人大致是:立德以高、立志以遠、立業以精、立言以宏、立身以正。愛需要信任、包容、理解一生中要珍惜的五個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完美人生四大夢知足者常樂 人生就是一本書受益一生的“四句話”生活的真正樂趣--享受現在看清別人不易 讀懂自己更難生活裡讓我們微笑的十個理由 沒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開的人生活著本身就是樂趣 儘管它也有些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