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社会情绪和消费信心靠什么稳定?

单行线133


我觉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管理好大家的恐惧情绪。身处于疫情重灾区的人们,大家对新型肺炎的恐慌是极其严重的,只能通过正确的引导与临床的医治成功,能让大家从恐慌中走出来。


2、管理好大家的工作情绪。已经差不多20几天没有工作,可能还会持续30天,40天......大家的工作激情、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与受疫情影响的家庭原因等。需要进行很好的疏通和心理指导。


3、管理好大家消费心理。年前该用的用了,该花的花了,银行贷款扣了,手上没有现金了。这个时候,大家除了急切的想挣钱,还要正确的引导大家挣钱。经营企业、商家需要老百姓前来消费,手上现金不充足的情况下,消费必然打折。营业没有利润,员工没有钱拿,消费者不敢不能消费,综合矛盾需要进行解决与引导。


4、管理好生活的信心。很多人因为疫情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工作的信心与对生活的呆滞情绪。我们除了完善自身的休养以外,更多的向社会,向家人,身朋友传递正确的正能量,让大家走出阴影 ,都能快乐生活每一天。


山城波哥


越焦虑越消费。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等学者看来,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让人焦虑的过程。然而,当下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所引发的社会焦虑,在短期内似乎很难用消费去缓解。

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是抵抗病毒的强有力屏障。

武汉同济医院专家提出多种居家隔离解压方法:休息、运动、阅读、有节制地获取信息

所以我们要控制自己的心态,听取专家和国家的话语,不要恐慌,坚信疫情是可以战胜的。

消费信心理性化

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今年春节各行各业普遍延长假期,普通民众也“宅家”闭门不出,毫无疑问,本该创造业绩的黄金时期经济十分惨淡,尤其是餐饮、旅游、酒店、零售等行业可谓遭受重创。

一直与场景息息相关的消费金融行业,发放小微贷款的金融机构,受此次疫情冲击也不小。线下场景分期业务无法开展、线下大额信贷业务风控遭受考验、各项业务逾期飙升。受疫情影响,很多用户无法正常工作,收入下降,也就无法正常还款。

一直以来,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始终是中国经济的活水源头,一旦他们的目标从挣钱变成了活命,经济形势之困顿可想而知。倘若多年积攒下来的改革信心就此毁之一旦,实在是积重难返、令人扼腕。

近日国家税收政策的本质是调整“民不患寡患不均”的社会收入结构,在保证社会资源效率最优的基础上平衡各阶层的税收负担。因此,根据疫情严重冲击国民经济的现状,适当调整税政是合理且必要的。对面临经营危机的中小企业,呼吁国家在这半年内降低甚至免征增值税及所得税,延缓汇算清缴等税政改革的推广周期,一方面缓解中小企业面临“无所得却要交税”的不合理局面,另一方面减少特定社会阶层在经济恢复初期的结构性矛盾。

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可控劳动要素主要是人力和租金。国家应当自上而下地对地产业主给予规模化补贴,并通过减租免租等方式精准惠及中小企业,实打实地降低其日常经营负担。

此外,基于疫情可防可控的前提,允许企业对劳动制度进行适时调整,根据其自身的经营状况灵活决定用工政策,并在社保、五险一金等方面予以优惠补贴,帮助疫情期间依政承担了巨额员工成本的企业主们,度过眼下可预见的经营危机。

2020年,我们仍然相信国家的多项政策可以拉动经济发展,疫情之后,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将得到全面激活,仍在坚守寒冬、会随着这场疫情战斗的胜利,一起走上新的台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