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類面對災難時的“恐慌情緒”?它是人類情緒的正常輸出嗎?

gzye


對於沒有辦法解決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生命的災難,人們會感到恐慌或焦慮,這是正常的應急反映。如這次的新冠狀病毒肺炎,開始的恐慌是因為目前還沒有治療它的藥物。現在人們的恐慌緩解了,是因為它的毒性不是很強,健康人的免疫力足以能對付它,只是對有基礎病的免疫力低下的人有一定的威脅。

其實,人們的恐慌多數是沒有辦法造成的,對災難或某一事件沒有辦法時,人就會產生壓力,壓力過大就會產生焦慮或恐慌,人們常說的“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就是這個道理。


享之1997


面對人類災難的恐慌情緒,是所有人正常反應,特別是現在媒體發達,網絡信息更新很快,推送到我們面前的消息比比皆是,面臨這樣的突發性災難,不恐慌才怪呢,現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幾個朋友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所談論的話題都是新型肺炎 ,在這樣的氛圍下能不害怕嗎?所以我認為,面對災難時恐慌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人不能只以恐慌而不知所措,害怕歸害怕,但是還要正確的去面對它。專家不是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和意見,那我們不妨就按照專家的建議和給的方法去做。就像當下的肺炎傳播一樣,正確面對,減少出門,減少聚會,減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做好防護性的措施,保證自己安全度過這一段危險期,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應該去想的。


雨化晨露


人類面對災難時表現出‘恐慌情緒’,這是人類情緒的正常輸出。人類的安全需要是一種本能,它對物種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義。恐慌情緒的表達實質上是一種保護性的應激反應,它讓人感知危險,引起警覺,判斷威脅因素,作出應對決策。適度的應激反應具有正向保護作用,它有利於人們冷靜面對,理性判斷並採取正確有效的保護措施。而過度的應激反應,常會表現為恐慌情緒,效果表現上往往是弊大於利,比如,造成身心衝擊,判斷失誤,手腳無措,慌不擇路,處置失當,損失擴大,當事人甚至罹患重病。當面對災難時,應當盡最大努力控制情緒,儘可能讓自己冷靜下來,盡力避免恐慌情緒。


喜陽羊


從古至今,人類面對了無數次災難,人類從開始的無知到現在的時代進步,其實這種“恐慌情緒”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每次災難發生人類都在尋找解決的方法也都找到了解決的方法,所以我覺得應該相信人類的偉大力量,終會有解決的方法,科學家們正在用他們豐富的文化知識來扼制災難的蔓延。我們要相信科學相信人類的力量,配合政府從已做起,積極面對災難的發生,因為恐慌是沒用的,只會造成社會的動亂,謝謝!


唯一158402982


災難面前的恐慌情緒,是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的一種狀態;也是人類正常的一種情緒輸出,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不確定情境下,自身對事物的未知性、不確定性,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也是人體對自身個體保護的應激反應。保護著讓你產生恐懼,從而進行遠離遇事沒有恐慌,無所畏懼,就會讓自己面臨的危險指數加大,對事物的越不確定就會越加大恐慌。嚴重性恐慌會出現焦慮,睡眠障礙。還常伴有胸悶氣短,心慌出汗,尿頻,手抖等自主神經症狀。


燚坤心理1314


人類的情緒分為喜、怒、哀、樂、愛、惡、懼這7種主要形式,人類面對災難時的恐慌是人懼的一種表現!用現代心理學來分析為憤怒,悲哀,恐懼,快樂這這四種基本形式,我個人認為恐懼又分為內在和在外的表現,內在更多的是個人性格,心理狀態,承壓能力的體現,而外在恐懼更體現在人類對未知的認識,對外來不可抗力的無力感的體現,當我們面對災難時出現恐慌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心理活動,恐慌是因為內心不安,不能掌控事件結果或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好事情的一種情緒表現!因此,我們更應該去修煉自己的內心,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內在的心理素質。我們常說相由心生,當我們內心真正強大起來,我們遇到困難和災難時,才會無懼冷靜,並積極的去找尋處理問題最好的方法,去選擇最佳的應急措施



竹官哥哥


我認為恐慌可以一分為二的來看待,面對疫情、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人的本能反應是害怕,怕自己會因此受難,因此對不確定性發展,對死亡產生恐慌。第二種恐慌,是理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災難,對疫情的瞭解,可能會由於個別人產生羊群效應,比如對個別生活物質的搶購,對自身心理方面產生的影響!


王治之


面對災難,出現恐慌,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情緒。因為恐慌,才會重視,因為重視,才能讓自己更安全。但是過度恐慌會消耗能量,就需要干預。


沙子0728


人類害怕災難,就如人類恐懼黑暗一樣,這是人類作為生物的本能!

相反,完全沒有恐懼情緒,這也是不正常的,是反生物本能。

要學會敬畏自然和宇宙,人類縱使科技這麼發達,但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依然還是很有限的。


星辰DE無執


“恐懼”是人的本性,是安身立命的基礎條件。

無條件地包容恐懼的存在而不抗拒,帶著不安的心為所當為,就是最佳的生活策略。此所謂“臨事而懼,好謀以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