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顺治帝的第三子,为何顺治会让他继承皇位?

心恬澹


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顺治帝共有8个儿子,为何顺治帝会让当时年仅7岁的康熙继承皇位,这是因为排行老三的康熙才7岁,那剩下的四、五、六、七、八皇子年龄就比康熙小了,所以肯定在年龄上是要首先考虑康熙的,加上顺治的长子与四子早夭,那就剩下能继承皇位的就是二子与三子了。

顺治帝的二子是爱新觉罗福全,福全的生母是顺治帝的悫妃董鄂氏,悫妃董鄂氏是比较受顺治帝的喜爱的,所以从年龄和母妃受宠来说,福全都是很有把握做皇帝的。那为什么福全没有被顺治帝选做皇帝呢,据说是因为在康熙和福全小的时候,顺治帝曾问过他们长大后的志向,当时年少的福全和康熙回答全然不同,康熙回答说想做一个明君,而福全却回答说想做一个贤王,所以志向不同,顺治帝对他们的期望也不同。

加上当时的清朝并没有完全沿袭之前的长子继承制,所以顺治帝后来和孝庄太后商议后立当时的三子玄烨为皇帝。后来也有一种说法说当时的福全没有得过天花,所以没有立为皇帝,因为在清朝那时候医疗条件特别差,所以天花在当时也是被作为不治之症的,而年少的康熙曾得过天花并且好了,所以以后是不会再得天花的,所以这也是顺治帝选康熙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将康熙立为皇帝,都得说这个决定是对的,因为康熙开辟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在康熙的统治下,清朝的经济、人口、国土面积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而顺治帝的二子福全也被封为亲王,后来更是领兵出征,被封为大将军。而且康熙和福全的关系也特别好,没有出现后来的兄弟争抢皇位的事情。


丫丫说史


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于顺治十一年出生于紫禁城的景仁宫,其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当时只是一妃子,后来追谥为皇后。历史记载,她怀孕时,看见有龙饶身,孝庄太后知道后说,她怀顺治时也有这种景象,佟佳氏也这样,必有祥瑞。

玄烨出生后,顺治怕他得天花,于是委托孝庄把他带到紫金城外抚养。之后他还是得了天花,但是并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几个小麻点,因此他有了这种病的终身免疫,他得过天花也成为了继位的有利因素。玄烨五岁就显露出了爱读书爱学习的天分。后来顺治问皇子们将来做什么?二皇子说做一个贤王就可以了,而玄烨说要像顺治学习,因此顺治很看重玄烨。

康熙自己说他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天读书到深夜,也不知疲倦,甚至有时候读书劳累了导致生病也不肯休息。史书中记载他对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四书五经全都能融会贯通。虽然玄烨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养大,但是他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的抚养就是他的奶奶孝庄文太后。他的奶奶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因此他对玄烨也很看重,觉得他爱读书学习。

孝庄文就细心培养玄烨,使得玄烨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玄烨具备了做一个好皇帝的潜力,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突然去世,他生前没有立太子,临终前汤若望建议传位给玄烨,理由是玄烨得过天花,有了免疫力,于是顺治立玄烨为太子,两天后,玄烨就登基了,他也就是康熙皇帝。所以综上所述,玄烨能继位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二是他得到很好的教育,三是他得过天花。


肖邦老师的课堂


老泰迪讲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导语:

众所周知,古代帝王选下一任皇帝一般都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康熙帝玄烨并不是顺治帝的长子,并且玄烨继位时,其二哥还活着。

这也就意味着顺治帝打破了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康熙帝何德何能被顺治帝看中并于八岁登基?

跟随老泰迪接着看下去!

原因一:熬过天花

古时候有一种病名叫天花,古人认为人这一辈子一定会得一次天花。而得了这个病会有一定的几率致死。

小玄烨很小便得了天花,顺治帝认为他一定扛不下去,于是将其扔在一旁任其自生自灭。

幸运的是,玄烨不仅扛过了天花,身体还倍儿棒!这一点令大家都十分诧异。

反观玄烨的兄弟们,要么还没有得天花病,要么就是已经夭折。(其大哥刚出生没多长时间便逝世了)

“熬过天花”便是小玄烨的一个资本,这个资本意味着选择玄烨当国家领导人可大大降低了“国君在执政期间突然逝世”的风险。

原因二:勤奋学习

清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尤为重视,玄烨的勤奋恰恰正中下怀,怎么讲?

玄烨于五岁起便开始读书学习,他常常看书看到深夜,也因此博览群书比同龄人知识面还要广,这一点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

原因三:志向远大

顺治帝曾将儿子们召在面前询问有何志向,玄烨二哥说愿意当一位贤王,其他兄弟们也纷纷附和。

正在这时玄烨非常大胆的说自己愿意当一名皇帝,顺治看着小小的玄烨竟有如此大的志向,瞬间惊讶到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顺治帝便开始重视这个小玄烨了。

原因四:生母势力大

这一点可以扯上关系了,玄烨的生母是佟佳氏,佟佳氏的势力要比其他皇子的母亲强,这是其一

其二是孝庄太后十分喜欢小玄烨,这也意味着孝庄太后非常器重玄烨,而作为太后,孝庄在朝廷中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重量的!

结语:

  • 熬过天花可以说是上天眷顾玄烨。
  • 玄烨自身的勤奋努力与远大志向注定不是一个平凡人。
  • 生母的势力与孝庄太后的器重也恰恰促进了玄烨继位的进程。

结合这几个原因,不难解释为何身为顺治第三子的玄烨能够成功继位清朝皇位。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老泰迪讲历史


顺治皇帝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一共生育有8个儿子,其中皇长子,皇四子是在康熙皇帝登基之前就死了,所以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即便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年龄也才八岁,对于顺治皇帝而言,他传位的选择有六个,那么为何最后选择传位给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呢?

顺治皇帝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皇帝选择继承人时,通常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王位,财产必须由嫡长子来继承,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规矩,但是顺治皇帝的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母亲是宁悫妃董鄂氏,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他的母亲佟佳氏,在最初都是庶妃。

而顺治皇帝的封的三位皇后中,废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献皇后董鄂氏(死后追封皇后),在顺治皇帝死的时候,都没有留下一个子嗣,也就是说顺治皇帝没有嫡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理就应该优先立年长的皇子,那么也应该是皇二子福全继位,但是为什么继位的是皇三子玄烨呢?

爱新觉罗·福全

这里面有两层原因,在顺治皇帝统治期间,孝庄皇太后为稳固顺治皇帝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孝庄皇太后是蒙古科尔沁部族的女子,福全的母亲董鄂氏是建州女真望族,就孝庄皇太后而言,肯定是更希望蒙古部族的妃子产下的子嗣来继承皇位,但是蒙古部族的几位妃子,没有为顺治皇帝产下皇子,所以孝庄皇太后自然就更加倾向出生汉八旗的佟佳氏。

在《清史稿》中记载,顺治皇帝曾经问皇子们的志向,福全回答说,愿意成为一位贤王,玄烨回答说,待长而效法皇父。这让顺治皇帝对玄烨刮目相看,而孝庄皇太后也很喜欢玄烨,时常过问玄烨的饮食起居,课业情况,甚至专门让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照顾玄烨,玄烨登基后也曾回忆说:“朕自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言语,皆有规度”。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所以玄烨受孝庄皇太后喜爱,顺治皇帝器重,这是玄烨被立为皇位继承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一方面玄烨得过天花,并且治愈了,也是顺治皇帝让他继承皇位的重要原因。在古代得了天花,几乎就只能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而得过天花的人,也不会再次患病。当时很多皇室成员得了天花病逝了,玄烨就是为数不多抗过去的人。

顺治皇帝曾问大臣汤若望,该让哪位皇子来继位,汤若望也知道天花的危害有多大,所以就推荐了已经得过天花并康复的玄烨,这主要是出于让政权稳定的角度考虑,顺治皇帝本来也就比较欣赏玄烨,所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最后决定让玄烨继承皇位。

汤若望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顺治作为大清国建立全国政权的首位皇帝,一生共育有八个儿子,但最终却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康熙。顺治八个儿子,长子牛钮、二子福全、三子玄烨、四子荣亲王、五六七八子年龄特别小,不做说明。其中长子与四子早夭,生下有竞争力的只有福全与玄烨。排行第三的康熙,按资排辈貌似也排不到他。但是顺治在病榻之上指名点姓的要玄烨继位,玄烨正式等级,虚岁年仅八岁,由皇祖母孝庄皇太后辅政。

特殊的继承制度

首先笔者要解释清初的一点是,清王朝与历代汉族王朝不同,他们是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对于满清皇族来说,他们更依靠与立长必定立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清朝继位者都很迷的就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

努尔哈赤死后,并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所以由当时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召开会议,公推皇太极为大汗;皇太极暴病而亡之后,又有多尔衮、代善等人拥立福临为帝;福临亦是如此,在病榻之前亲自指定康熙;康熙这是留下遗诏,传位皇四子胤禛;雍正即位之后,建立秘密立储制度,仍旧不是以嫡长子为首要条件。

综上所述,清朝皇帝立储考虑的因素是非常之多的,既要考虑个人能力,又要考虑势力对比,着实是一件难事。因此笔者总结了玄烨继位的四个原因,仅供参考。

第一,玄烨深受福临喜爱

首先,皇帝的首肯成为了清朝皇子能够成为皇储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重要原因。玄烨自小聪明好学,很有才能。我们直到,康熙好学是出了名的,不仅仅是在前期,就是在中期,康熙仍旧迷恋汉家典籍、西方学科,康熙被誉为“中国第一西学高材生”,这可不是吹的。

福临首先是一个情种,尤其是对董鄂妃,两人爱得死去活来,之时可惜,董鄂妃早逝,其生下的四子荣亲王早夭,不然的话,爱屋及乌的福临肯定会立皇四子。到现在,候选人之中的玄烨有才识,好读书,从小就受到福临喜爱。站在一旁的福全自然没有了政治竞争力。

第二,孝庄皇太后的支持

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也是玄烨能够继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孝庄皇太后虽然那已经身居二线,但是说话十分有分量。玄烨同样深的孝庄皇太后的喜爱,尤其是在玄烨得天花那一段时间,就是由孝庄皇太后与贴身丫头苏麻喇姑共同照料,情感很深。

福临病危之际,有意选择玄烨作为继任者,孝庄皇太后自然选择支持,一来玄烨聪明好削,二来玄烨讨人喜爱,三来玄烨不调皮,很听话,这样的人注定能够在皇祖母的教养之下成为一代君王。

第三,佟佳氏的家族势力

玄烨生母为佟佳氏,对着这个姓氏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佟佳氏曾被誉为“满清第一外戚大姓”,就连后来名声日大的叶赫那拉氏都不是其对手。佟佳氏作为满清大姓之一,分布于满洲八旗之中,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人如努尔哈赤的元妃、佟国维、隆科多等等。

玄烨的母亲与努尔哈赤的元妃还有血缘关系,其本宗同族的弟兄都在朝廷做官,具有很大的家族势力。然而皇二子福全的母亲仅仅是一名长史的女儿,势力远远没有佟佳氏那么强大。既然是幼年即位的君主,强大的外戚势力成为了玄烨前期能够坐稳皇位的保障,这是重中之重。

第四,玄学神话因素将玄烨塑造成为天命之子

民间有一种对康熙的蔑称,叫做“康麻子”,麻子指的就是麻子脸,这就要联系到玄烨年幼时期的天花。当时的天花几乎是绝症,全宫中上下束手无策,玄烨命悬一线,但神奇的是,玄烨竟然挺过了疾病,获得了免疫性。

这在现代看起来稀松平常,毕竟有些草药当中还有某种治疗因子也不一定,但是在当时这就很神奇了,能够以幼小的身躯抵抗天花,在民间完全又被神话的条件。毕竟为天选之子,所以自有天神保佑,这就使得玄烨无形之中有了“神话身份”,这在当时的影响力还是不低的,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福临的判断。

结束语:康熙成为清王朝最有名的皇帝,在任期间,开疆拓土,为中国增加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度比肩“千古一帝”,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佼佼者之一。福临的选择是正确的,康熙的抉择也是正确的,历史就是如此,令人激动又令人难以捉摸。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楚南青史君


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皇帝由于染上天花,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临死前将皇位传给皇三子玄烨,也就是日后的康熙皇帝,顺治皇帝有八个儿子,虽然皇长子牛钮早夭,但皇二子福全却依然健全,那么顺治为何还要让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呢?

其实顺治皇帝临死时,并不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顺治死时,皇二子福全才九岁,皇三子玄烨才八岁,皇帝继位时,倘若年纪太小,容易被权臣架空,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顺治6岁继位,被多尔衮架空,康熙8岁继位,被鳌拜架空。

虽然无论是顺治还是康熙,最终都凭借自己的手腕击败权臣,夺回朝政大权,但万一要是遇到一位能力有限的君主,搞不好还会被权臣弄死,导致丢了江山,也正是如此,顺治皇帝一开始并不打算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下一任皇位继承人。

反而是打算从自己堂兄堂弟中,寻找一个年纪较大,能力较强的人来继承皇位,但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却坚决不同意儿子这个想法,在孝庄的坚持下,顺治皇帝最终还是决定从自己儿子中挑选一位来继承皇位。

当时摆在顺治皇帝面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皇二子福全,一个是皇三子玄烨,为此顺治皇帝也很纠结,不知道选择哪个,于是顺治皇帝便询问,自己最信任的传教士汤若望,问他有什么看法。

汤若望主张选择皇三子玄烨继位,理由是皇三子玄烨在两岁的时候惹上天花,在古代,天花这种传染病只要染上,要么靠免疫力挺过去,以后再也不会感染天花,要是挺不过去,身体奔溃,面临死亡的威胁,就如同顺治皇帝一样。

在顺治时期,皇室有不少子嗣都是因为染上天花而死,皇三子玄烨能够在天花感染下,活了下来,就意味着免疫力比常人要强。

因此选择皇三子玄烨,就意味着不会中途出现英年早逝这种情况,一来也能稳定朝政,避免造成朝政动荡,导致后代丢了江山,也正是因为如此,顺治皇帝最终才会让皇三子玄烨成为皇位继承人。


嘉哥讲历史


康熙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少数几个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打击沙俄侵略者,国家治理有声有色。在他的治理下政局稳定,国泰民安,开创了古代中国最后一个太平盛世。然而,康熙皇帝并非顺治长子,顺治怎么选定他继承了皇位呢?

顺治帝共生八个皇子,长子和四子早殇,存世的儿子依次为福全、玄烨、常宁、奇授、隆禧、永千,玄烨排老三,比福全小一岁。1661年正月,顺治帝因患天花突然离世。遵照顺治遗命,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玄烨登上了皇位。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清朝皇帝的继任没有立长的传统规定。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都非长子。皇太极之前还有一个王公大臣议事会议,国家大事由几大贝勒组织议事会议集体决定。但到了皇太极后期被解散了。皇太极死时,他的弟弟多尔滚本可当皇帝,但在孝庄太后的坚持下,多尔滚最终妥协了,以叔父摄政王身份全力支持侄儿福临即位。从这一点看孝庄的政治手挽还是很强的。

其次是孝庄太后的极力支持。当时孝庄太后的威望极高,可以说是一年九鼎。玄烨一出生就得到了老太后的特殊关照。她不仅对这个孙子的饮食起居时时过问,而且对他的学业也非常关心。孝庄太后为了更好地培养他,还特派了自己最贴心的侍女苏麻喇姑陪读照顾他。苏麻必须经常向孝庄汇报玄烨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在孝庄的心里早就把玄烨当成了未来的皇帝。

"朕自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言语,皆有规度......朕自八岁世祖皇帝殡天,十岁慈和皇太后崩逝,藐兹冲龄,音容记忆不真,未获尽孝,至今犹憾。藉圣祖母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录《清史稿》

以上是康熙晚年的回忆录,对祖母孝庄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

再次是父皇的认可。玄烨天资聪颖,在祖母孝庄的特别培养下,自小好学不倦,熟读诗书和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且能融汇贯通,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的道理。

顺治十年三月戊申,帝生于景仁宫,天表奇伟,隆准龙颜,举止端肃。六龄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皇二子以愿为贤王对,帝奏云:“待长而效法皇父。“世祖皇帝遂属意焉。(录《清史稿》)

从以上这段话可看出六岁的玄烨竟能说出”待长而效法皇父“这样的话,顺治早就对他刮目相看了。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玄烨已出过天花,而且幸存下来了,而福全却没有出天花。笔者个人认为是孝庄太后用来说服众亲王和辅政大臣的,而这个理由又是无可辩论的,因为福临就是出天花而英年早逝的。为大清江山长远计,必须慎重。


之鑫读史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后,便是由当时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继承了皇位。

关于这一段历史,近些年的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康熙王朝》、《孝庄秘史》、《少年康熙》等,在对其进行演绎的时候,都极力强调顺治皇帝以及孝庄太后对于康熙皇帝的喜爱,甚至还将此作为了顺治皇帝之所以传位于康熙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然而历史上并不是如此,顺治与孝庄对于康熙的喜爱程度与其他的顺治皇子相比,并无特殊之处。

康熙皇帝能够登上皇位,可以说是“因祸得福”,只是因为他从在当时极为恐怖的天花病毒中“捡”回了一条命,使得他就此具备了其他顺治皇子所没有的一个“优势”,而这才让他得以非常幸运的登上了皇位。


至于其他理由,除了要证明皇位来源的合法性,维护皇权统治的根基,进而对史料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夸张描述”外,便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作者们的一厢情愿了。


从“子以母贵”的角度,顺治和孝庄都不会优先喜欢年幼的康熙皇帝。

众所周知,顺治皇帝最为宠爱的妃子就是董鄂妃了。

顺治十三年(1656年),自董鄂妃入宫以来,便受到了顺治皇帝的独宠,仅一个月的时间,顺治就将其册封为皇贵妃。在此之后顺治还想要废黜掉当时的皇后,进而将皇后的位置给到董鄂妃,尽管遭到了孝庄太后的阻拦,顺治皇帝的这一想法没有执行,但是丝毫不影响顺治对于董鄂妃的感情。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是兴奋异常,不仅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更是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当众颁布“皇第一子”诞生的诏书,可以说顺治是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视作了是自己嫡出的长子。

对此,当时深受顺治皇帝信任并器重,并且享有极高威望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其后来所著的《汤若望传》中有这样的描述:

“这位贵妃(董鄂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

由此也可见,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所生儿子的喜爱以及想要确立其为自己接班人的想法是非常明显的,同时这也是人尽皆知的。

只不过天命不假,正如《汤若望传》中所记载的,这位皇子不到百天便去世了,顺治皇帝对此是非常伤心,他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还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治丧,并且为其修建了远超规制的陵寝,以示恩宠。

所以,从顺治皇帝的角度来说,他最喜欢的儿子便是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并且即便是在荣亲王早殇,顺治依旧是希望董鄂妃能再度生育皇子并由其继承皇位。因此,其他的皇子在他心中的地位必然是远不及董鄂妃所生的皇子。

至于孝庄太后,她看重的必然是顺治后宫中的那一众蒙古后妃。

孝庄太后本身就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而她与她的亲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以及她的亲姐姐宸妃海兰珠先后嫁给了皇太极,一来是为了维系满蒙之间的同盟联系,二来便是为了诞育具有科尔沁蒙古血统的皇子继承皇位,所以这才出现了姑侄三人先后嫁给了同一位丈夫的情况。

当然,孝庄太后本人还是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目标”,由他生育皇太极第九子福临顺利继承了大清皇位,成为了顺治皇帝。而她也希望用出身于蒙古部落的后妃充盈顺治的后宫,进而诞育具有蒙古血统的皇子,并由其来继承皇位,这样不仅可以继续巩固满蒙关系,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蒙古诸部,特别是她所在的科尔沁部的地位。

为此,她先是让顺治皇帝迎娶了自己的亲侄女,即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孟古青为皇后。然而,由于这段婚姻是多尔衮替顺治皇帝指婚应下的,所以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极力排斥,两人关系始终非常紧张,最终孟古青被顺治废黜了皇后之位,贬为了静妃。

在这之后,孝庄太后再一次为顺治皇帝主婚,让其迎娶了孟古青的侄女,同时也是她的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第二任皇后,结果依然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抵制。恰逢此后不久董鄂妃入宫,顺治皇帝甚至险些再次废除皇后,最终由于遭到了孝庄太后的极力反对才得以收手,但是这两人之间,也如同顺治与孟古青一样,依旧没有诞育皇子。

而除了两位出身于孝庄太后家族的皇后,顺治皇帝的后宫中,还有四位出身于蒙古部落的后妃,而这些蒙古后妃也不约而同的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抵触,也都没有为其诞育皇子。

当然,顺治皇帝之所以如此,也与其在这一时期与孝庄太后非常紧张而又不和的关系密切相关,顺治实际上就是在用冷落蒙古后妃的方式在表达对于孝庄的不满,而这无异于让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时的孝庄太后对于其他的满汉后妃以及他们诞育的子女,是带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必然也不会让其喜欢和欣赏,她中意的也只会是那些蒙古后妃以及她们生下的孩子。


而从康熙“出宫避痘”一事,也能看出顺治和孝庄对于康熙的态度。

康熙十七年(1678年),年仅四岁的太子胤礽得了天花。从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前后十二天的时间,康熙皇帝是寸步不离,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全心全意的陪护着自己的这个儿子,直到胤礽彻底痊愈。而这个时候正是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依然选择放下朝政,陪着自己儿子,这才是一位帝王极度宠爱自己皇子应有的表现。

反观康熙,他得到了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怎样的“待遇”呢?

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皇帝得了天花,这一年康熙皇帝还不到两岁,顺治皇帝将其送出宫去“避痘”,而避痘的地点是在西华门外的一所普通寺庙中,在此期间顺治皇帝以及孝庄太后并没有前往进行探视,仅仅是由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前往照看。

《汤若望传》中对此也有一段记载:

“(照看康熙的是)一蒙妇携一使女。这位蒙妇为人诚实,她说,她的女主人,就是皇帝的母亲。”

相比较与康熙对待出痘的胤礽,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的做法确实是有些“敷衍”,换句话说,对于康熙,他们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当然,顺治和孝庄在这个时候也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首先,天花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在此之前克勤郡王岳托和豫亲王多铎这两位功勋卓著的“铁帽子王”,都是三十多岁的时候死于天花,让人们不得不对天花有着极强的恐惧感。所以,顺治和孝庄首先要保证的是当时宫里没有得天花的人的安危,对于已经得了天花的康熙,他们所抱的希望并不大。

其次,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在顺治一朝,自始至终都仅仅是名庶妃,没有得到正式的册封与封号,级别与地位非常的低,与顺治皇帝非常宠爱的董鄂妃以及两位蒙古皇后乃至一众蒙古后妃相比,存在感非常的低,这也使得康熙本身受到的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

再次,当时的顺治皇帝只有十八岁,非常的年轻,在此之前的努尔哈赤活了六十七岁,皇太极活了五十一岁,所以当时的孝庄看来顺治还有很长的人生之路要走,以后有的是时间可以继续生育皇子,况且这个时候在顺治还有一位皇子福全在世,康熙也就此成为了“可有可无”般的存在。

由此可见,顺治和孝庄近乎于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来对待得了天花的康熙,只不过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年幼的康熙皇帝竟然战胜了天花,健康痊愈了。

当然,康熙皇帝登基后,对于照顾她的苏麻喇姑是及其尊重,而这座他“出宫避痘”的寺庙,也在日后被改称为“福佑寺”,以示纪念。

这个时候大家还会说,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对于年幼的康熙都是自始至终都非常喜爱,关怀备至的么?至少这件事情上,所谓的关爱确实少了许多。


康熙皇帝登基,全靠汤若望以及险些要了他命的天花。

汤若望,是清朝初年朝堂上倍受推崇的西洋传教士,他在编修历书、普及西洋科技以及推动中西方文化融合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顺治皇帝更是称其为“玛法”,以示尊崇。而汤若望也依靠着自己掌握的西洋医术,曾经治好过孝庄太后以及顺治皇后的疾病,因而也受到了孝庄等人的尊敬。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并没有想好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由于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非常的小,他害怕他的儿子们也如同他一样,经历多尔衮一般的宗室王公擅权专政,进而产生浓厚的心理阴影。于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

这个想法孝庄太后极力反对,汤若望也持有同样的意见,他认为:

“幼主临朝固然会影响政局,但帝系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

于是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皇帝放弃了让自己的堂兄岳乐继承皇位的想法,转而要立自己的二子福全为接班人,而这个时候孝庄却坚持要立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又去征求汤若望的意见。这一次,汤若望再次与孝庄的意见一致,他认为康熙出过天花并且痊愈,进而对于这种疾病有了终身的免疫力。

而顺治皇帝自己本身就是因为身染天花而命不久矣,在此之前,他最爱的董鄂妃也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于是顺治皇帝就此下定了决心,册立康熙为储君。

就这样,非嫡非长,年仅八岁,才智也没有完全显现的康熙皇帝,在顺治去世后登上了皇位,而他能够战胜其他兄弟,进而继承大统的理由便是他得过天花,并且是“死里逃生”、健康痊愈归来,真可谓是“因祸得福”。


雍亲王府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大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4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2位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玄烨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六十九岁。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重要政绩: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讨伐准格尔噶尔丹﹔组织人才整理和编辑“康熙字典”。



顺治帝共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四个早夭。最大的是次子福全,时年9岁,三子玄烨,时年8岁。顺治帝生前在指定继承人选上没有意向。临终前,想着皇子都很小,担心难以控制局面,想在兄弟中选择皇位继续人。被孝庄太后和各位亲王的坚决反对。孝庄太后喜欢三皇子玄烨,顺治则认为福全年长理应立他为帝。亲王大臣则认为玄烨母亲佟佳氏是汉军旗人,没有满族血统。在最后争论中,最终选择了玄烨,除了玄烨灵敏聪颖,更重要的原因与天花有关。



为何会以天花有关?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顺治帝的信任。汤若望认为:应当立玄烨为继承人,玄烨得过天花,对天花已有终身免疫力,而福全没有得过天花,没有免疫力,得时时提防。在当时天花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传染病。如果有人染上天花必须隔离,许多皇子和公主得了天花后都不治而死。为了祖宗社稷着想,孝庄太后和顺治帝不得不认真考虑汤若望的意见。

决定让玄烨继位后,顺治帝改变了辅政王摄政制度,采取了削弱宗室辅政王的权限。由非宗室亲信大臣辅政。


心恬澹


康熙不是顺治的嫡子,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福全。按理说,有娣立嫡,无嫡立长,皇位本不该轮到康熙的。但是因为其他一些因素,顺治最终选择传位于三子玄烨(后来的康熙),使得后面出现了“康乾盛世”。所以,顺治的选择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当初顺治选择玄烨的原因是什么呢?

顺治本人的意愿

福全是康熙的二哥,当初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顺治问福全的志向,福全回答:“愿为贤王”。而同样的问题问玄烨的时候,他回答:“愿效法父皇”。传闻福全的一个眼睛有毛病,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所以福全从小不争不抢。但两人的志向在顺治皇帝心中的评价可就不同,所以顺治最终选择了更具雄心的三子玄烨。

也正是因为福全的这番表现,康熙后来对福全一直不错。康熙甚至让人把两人对坐的情景画下来,以示一同老去的意思。福全去世后,康熙痛哭,无心理政,兄弟间的情分还是很深的。

孝庄太后的倾向

孝庄皇太后怀顺治的时候,“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等到康熙的母亲怀孕后,前去给孝庄皇太后请安,“衣裾有光若龙绕”。所以,孝庄皇后对这个孙儿,是从小就看好的。历史记载中,有孝庄特别关心玄烨的记载。但孝庄对于孙子福全,并没有特别的关心。顺治6岁登基,和孝庄相依为命,母子间的感情决定了,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孝庄的意见也是不可忽略的。

汤若望的影响

此时的汤若望已经在清廷任职,负责给顺治传授天文、历法等知识。所以,汤若望是顺治十分尊敬的一个人,甚至尊称汤若望为“玛法”(满语里爷爷的意思)。而在玄烨被选为继承人的过程中,汤若望的意见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汤若望的理由就是玄烨已经得过天花并且好了,以后不会再受天花的影响。要知道在古代,天花死亡率是极高的。而已经天花痊愈的玄烨登基为帝,无疑对于皇权的稳固,是有极大助益的。

综上所述,顺治在听取了孝庄和汤若望的建议后,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最终决定传位给三子玄烨。并且给他选定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个辅政大臣。当然,除了这些外力因素外,康熙本人从小就聪明异常,读书等各方面表现优异也是有关系的。不然,如果康熙的表现平平,这个皇位也是轮不到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