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同学穿的鞋子不是几千的就是几百的,我也要,我应该怎么教?

眼科医生GONG


大家好,我是雪临生活,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孩子说同学穿的鞋子不是几千就是几百的,我也要,我应该怎么教?

现在学校都要求穿校服了,学生衣服穿的都一样,能攀比的就只有鞋子了。

我儿子今年13岁,上初中一年级,也开始有了攀比心理,以前都没有这些心里,给他买什么就穿什么。前几天我刚回来的时候,他整天跟我说AJ、耐克、阿迪达斯、匡威之类的高档鞋怎么样,怎么样的,还说好几个同学都有。他虽然没有提出让我给他买,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他也想要。

我们也年轻过,能理解孩子的这种心里,我跟他说:这些不是学习的必需品,你现在还是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要体谅父母的辛苦,那种鞋子我买的起,但是我觉得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穿一两个月就穿不了了,没必要那么浪费。

有次孩子跟我说:他宁愿半年不买其他鞋子,让我给他买双匡威帆布鞋,我也明确告诉他:你鞋子都有五六双了,每双都穿不到三个月就太短了,就一双匡威也不现实,穿几个月就太短了,还不如买中等价位多买几双合算,他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提过买高档鞋子的事了。

我觉得孩子有这种要求,做家长的要做好孩子工作,跟他好好沟通,让他明白那只是一双鞋子,没必要买那么贵的鞋子。孩子并不能体会父母赚钱的辛苦,我们只能从实用的角度去跟他沟通,让她把攀比心理放在学习上。


雪临生活


这个问题我遇到过,不过我孩子没有要,问的人是我。

孩子到了中学,同学的鞋子档次都上来了。我就问她,你想买那些鞋子吗?她说,不要无所谓。我还信以为真。后来中考结束,成绩不错,孩子姑妈给她买了一双正品的鞋子。穿上后告诉我,正品真的不一样。

现在大学了,鞋子都是她自己买。每次,我都建议她买好点的鞋子,穿着舒服。

在消费上,我一直坚持量力而行。这个观点从小给孩子灌输,所以在这些问题上,与孩子有共同观点的。


雪莉老师的生活日记


让他努力,,以后自己给自己买,,我小时候想要布娃娃,,我小时候想吃零食不吃饭,,我小时候想去上海,,北京,,苏州,,杭州,,家里没条件,,我只是心里想,,没找爸妈要,,他们不知道我好想,,我眼馋,,我不说,,我知道,,说也是白说,,毕竟,,家庭条件不一样,,还有消费习惯不一样,,有的家看中面子,,有的家看中里子,,有的家有里有面,,有的家无里无面,,自挣自花,,是多数人的人生,,孩子满足一次,,回头消费升级,,你无法满足,,学会理智生活是必须,,吃饱穿暖是基本,,至于好吃好看,,至于品牌,,只要努力,,会一件又一件,,一双又一双,,走近家门,,因为你有钱买了,,🌸🌸🍎🍎


湖水涟漪8


我是这样跟我家孩子讲的,你在学校和同学比谁吃得好谁穿得好,谁去过哪里玩,可以比,但有个前提,你得有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她就不做声了。没办法,我家崽的成绩在班上一直相当稳定,一直是中等[捂脸],自已不着急,我们干着急


快乐卡萌87623688837


孩子说同学穿的鞋子几千、几百,孩子也想要,这样的问题历来都比较多,这是属于孩子攀比心理的表现。针对攀比心理,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引领孩子换位思考,分析别人买几千几百的鞋子理由是什么?

引领孩子换位思考,别人买得起几千、几百的鞋子,是什么来支撑的,需要几方面的原因才能达成。比如家庭经济能力够强,有足够多的钱财购买昂贵的消费品,以此来分析自己家庭是否有足够多的钱财购买这样的消费品。趁此机会,将家庭的收入情况与孩子分享一下,让孩子思考如何能办到购买几百、几千的鞋子,是一下子拿出钱财还是省吃俭用凑够了钱财之后再买。让孩子有一个整体的财务观念,学会去对金钱的合理分配。

二、引领孩子确立重要的人生信条:人活着要有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活一世,不是为某个鞋子而活,而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细致的安排,比如睡眠、饮食、穿着等等都需要我们去考虑。基本的原则就是中庸之道,勿过勿不及。吃饭吃得太饱伤身体,吃得太少又缺乏营养,同样的穿着也是这样的道理。穿得太贵重,对家庭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体谅家人;穿得太差,父母对孩子又不尽责任。这些种种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其根本原则就是中庸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三、引领孩子树立目标,有用的人比有显摆的人更有品质。

孩子虽小,但也应该树立人生目标,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学习。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成长动力,同时还能减少孩子对衣着的关注度,正确认识穿衣、住行等条件。人生在世,穷则独善其身,在受困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好;达则兼善天下,通达的时候要让更多人学会对自己身体更好。

结束语

攀比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会对待内心的念头,树立更大的人生目标,拓宽孩子的眼界,让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孩子就不会拘束于一双鞋子之上。

我是@童教雷鸣 ,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学习能力,欢迎关注!

童教雷鸣


如果家里有条件,那么就买吧。

如果家里没条件,那么就先研究研究孩子想买鞋子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不是为了跟潮流买“街鞋”,攒攒钱买吧。

如果家里没条件,而且孩子为了所谓的虚荣心,那就别买了,至于怎么跟他说,就像平时拒绝他别的要求一样,直接拒绝。

孩子说了,同学穿的鞋子“不是……就是……”,按照咱们国家划片入学的政策看,同学们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既然他身边的同学大多都穿这个价位的鞋子,推理出您家的家庭状况也还可以。为了孩子能融入到同学中,那就买,不能因为这种小事让孩子心理有落差。如果您想说,家里有条件,但是孩子长得快觉得不值得,那就考虑考虑,伤孩子心重要,还是省千八百块钱重要。如果还是不想买,那就直白的跟孩子解释,等着孩子脚不再长了,喜欢什么都给买,说到做到。

接下来说家里没条件的。首先您得想想为什么孩子会提出买这么昂贵的一双鞋子。如果他喜欢某种运动并且经过他研究穿这双鞋子最适合做这项运动,这说明您家孩子真是为了自己的喜好而努力。可以引导他将这种钻研精神运用到你想让他运用的领域,大人最爱说学习了,让他在学习上好好钻研吧,跟他讲明,爸爸妈妈会给你攒钱买的,但千八百毕竟是算大额支出了,平时没有这个预算,等攒够钱,一定给买。

最后说家里没有条件,孩子是为了攀比才提出这个要求来。这个时候,家长先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吧,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价值观呢?是家长花钱大手大脚没有算计,还是孩子不知家长辛苦敢狮子大开口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您的孩子还没长大,思想还不成熟,大人只能耐心的跟他讲道理,类似于爸爸妈妈很辛苦,挣钱不容易;除了吃穿可以攀比,还可以比比学习成绩;鞋子只要干净合脚就够了,没必要非要买贵的……或者,恶狠狠的跟他说:“没钱!长大了自己挣钱自己买吧!”(不支持让孩子自己解决难题)


初中语文校园行


你可以反问他:“如果你的同学考上的不是清华就是北大,你是不是也必须要考上?”当然这是气话,说到底是孩子对钱没有概念造成的。

首先,告诉他钱是怎么来的。无论是富翁还是普通老百姓,钱都是一分一分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是有人付出换来的多,有人得到的少一些,但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可以明确他家庭的收入情况,几百几千的鞋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会有多高,甚至可以找机会让他看看自己工作的地方,明白钱的来之不易。

第二、这套说辞很可能会遭到孩子的反感,甚至会说出父母没本事之类的话来。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在他心情平静的时候,教会他什么是性价比。

几千块的鞋子主要贵在品牌价值,商品溢价明显,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而用较低的价格同样可以买到质量过硬的鞋子,无论是是适度还是对脚的保护,或者是对运动能力的增强都不会比几千块的鞋子差多少,而且可以买到更多数量的鞋子,是真正的合算。不花冤枉钱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第三、融入同学圈子不是一双几千块的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

孩子想要几千块钱的鞋子,可能遭到了别人的嘲笑,想通过名牌进行还击和融入。可以明确告诉他,这种同学并不值得深入交往,如果自己一身名牌就可以肆意嘲笑穿戴一般的同学,这种人的注意力一定不在学习上,对一个学生而言,失去核心是可怕的。

和同学建立良好关系最好凭软实力。如果有共同的爱好、优异的学习成绩、出众的情商,孩子的身边就不会缺朋友,更会少了很多酒肉朋友,对学生的成长促进作用更明显。软实力出众的同学圈,长大以后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相当于提前积攒了一份人力资源。

第四、教会孩子理财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零花钱,怎么管理?是一次花完,有计划地花,还是先积攒起来想好了再花。

让孩子学会攒钱。这大概也是我们东方人的传统习惯,这样积少成多,可以买到价格较贵但自己一直心仪的东西,另外攒钱还会让人具有安全感,具备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学会理财。零花钱积攒到一定程度,让孩子逐步明白钱能生钱的道理,银行理财,网络理财都可以灵活选择。通过理财孩子既可以自觉减少不必要的的开支,养成节约习惯,同时也相当于具备了一项当代年轻人必备的生存技能,远离各种金钱陷阱。

通过以上四种方法,孩子肯定会有所触动,对于买不买几千块钱的鞋子,说不定就会告诉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诺谔然


其实这个问题当下我们也正面临着,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经济能否承受,孩子在校期间都穿校服,能自主安排的唯有鞋子,几百元一双的耐克阿迪大人也会穿,孩子要求不过份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满足他。

二、几千的我觉得确实犯不着,孩子在成长阶段,上半年买的下半年可能就穿不上,还有一点是成长阶段的孩子特费鞋,两三个月一双鞋也不新鲜。

三、凡所难求皆绝好,一但如愿也寻常。给他(她)一些附加条件,达到了就买,鼓励一下对学习也有帮助。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欢迎点评指正。




十年饮冰x


关于孩子说同学的鞋几百几千,自己也想要。

这种情况要区分孩子遇到了什么,以及要买鞋子的行为背后是要什么。

1.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内心的感受,买了鞋子满足了什么,不买鞋子的坏处是什么。再区别来和孩子沟通。

2.物质攀比是一条不归路,家长和孩子都要量力而行。关于这一点,平时的家庭风气和价值观引导就要扎根。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欲望,同时引导孩子立足现实。

3.孩子需要社交圈。有时候,孩子的同学们会以某些标识来形成圈子,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增长能力,提升志趣的同学圈。

4.我家两个孩子,都经历过同学晒自己父母厉害,还有炫富的同学圈。通过引导他们专注学业和自己的兴趣,比较自信地应对也远离了这些攀比。

5.儿子读到高三了,不知道什么牌子,只知道衣服鞋子穿着是不是舒服。


做个女侠


可以买,但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必要时可利用这次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首先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一张口家长就能满足,这样的错觉会让孩子养成想要什么直接要求家长实现的不好习惯。其次,询问孩子要鞋子的真实考虑和目的。如果仅仅为了跟同学攀比,则要耐心跟孩子交流,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如果孩子还有其他考虑,则该肯定的肯定,该引导的引导。但一切都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七岁以上的孩子一般都有了自己的主见。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对话和沟通,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其进行教育。到最后可能给孩子把鞋买了,但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对孩子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