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2013年,吴天明导演的优质文艺片《百鸟朝凤》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

电影通过了老一代的民间唢呐艺人焦三爷和徒弟游天鸣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来弘扬那个时代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以及兄弟情,感人肺腑。

其实,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位民间秦腔艺术的传承者,就是我的母亲。

她18岁唱秦腔,默默支持和发展着陕西民间的秦腔文化,到现在已经整整40年了,她将秦腔唱到了“骨子”里,将生活过成了现实中的“百鸟朝凤”!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父母在演奏秦腔

01,为秦腔而生

渭水流经千年,流逝的是岁月,高筑两岸的积淀,皆是陕西赤诚的传统风土。

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一书中说过,八百里秦川,农民视为生命的,除了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之外,还有一味最为浓厚的——秦腔!

渭水之滨,秦腔是陕西人的“根”,不管身在何地,只要“吼”上一嗓子,那便是妥妥的陕西人了,我想,这大概就是秦腔所能带给人的乡愁吧。

在我的身边,不乏爱秦腔,唱秦腔的,然而,能将对于的热爱膜拜到了信仰的高度,用一生去追随和坚守的却凤毛麟角,我的母亲便是那茫茫黄土烟尘中最独特的一个存在。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1962年,母亲出生在陕西长安一个普通的家庭。

外公外婆都是当时商品粮户口,母亲姊妹五个,从小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母亲喜欢唱戏,喜欢上学,然而,外公却认为,读书是男孩子的事情,女孩子只要嫁给一个好“婆家”就是最好的“归宿”了。

于是,两个舅舅上了学,母亲便早早的辍了学,这对当时倔强好强的母亲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母亲还不到20岁便独自一人去了新疆学习秦腔,勤奋好学,在秦腔方面颇有天资的母亲顺利的进入到了艺术团,延续了她的“秦腔”梦。

命运总是在无形中,悄然的侵蚀,改变着周边的一切。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遇到了一生的知己——拉板胡的父亲。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02,“秦腔”成为了最好的红娘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唱戏来我拉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网络,交通也不方便,我的父母便是通过“秦腔”这个红娘走到一起的,算是那个年代独辟蹊径的“自由恋爱”了。

爸爸是拉二胡的,妈妈是唱秦腔的,他们在艺术团相识,一见如故。

然而,现实的阻力还是很大的。

妈妈家境优越,外公外婆也凭借着多年的生意,在当地颇有威望。

而父亲只是陕西一个穷县城的小伙子,只有一技特长,却不能支撑起一个需要经济基础的婚姻家庭。

在被外公“辍了学”之后,母亲便决定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父亲回到陕西后,她不远千里和父亲用信件联络,琴瑟和鸣。

最终,家庭还是拗不过两个孩子,父母结了婚,共同从事着民间的婚丧嫁娶活动的演出,

用自己的真诚和坚守来谱写出生命的乐曲——

关于秦腔,关于人生!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爸爸妈妈的结婚照,当时是黑白两寸照片

03,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焦三爷曾经被金家庄班主请去吹奏唢呐,带着全家老小跪求焦三爷为逝者吹奏《百鸟朝凤》,但是却被拒绝。因为焦三爷觉得逝者生前德行有愧,不是“德高望重”之人,自然不能享受“百鸟朝凤”的;

而火桩窦村的逝者葬礼上,焦三爷为逝者泣血吹奏《百鸟朝凤》,声泪俱下,余音绕梁,因为窦村长生前是一个英雄,数次带着村民兴修水利,为社区造福。

其实,焦三爷这样对于艺术的坚守和执着,看似倔强,实则是民间艺术人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

不管是一段感人的秦腔,还是一曲动人的唢呐,都是对于一个人德行的认可和对于艺术的尊敬。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我父母的工作和焦三爷是一样的,陕西民间的丧喜活动,都少不了要聘请专业的乐人来吹奏,以慰逝者。

秦腔礼仪文化,从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所记载,距离现在3000多年,也是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不亚于京剧和豫剧。

在城市,这样的风俗已经渐行渐远,而在农村,这样的传承和风俗依旧存在。

而民间艺人的作用就是将仪式用乐和非仪式用乐结合起来,承载其中。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我的父母将这样的爱好和职业融合起来,每一场活动,都有他们的参与,在县城都算是“小有名气”。

即使没有活动,他们也会在家里随时随地开始“演出”。

“昨天的《八件衣》这块有点问题,你和我再练一下!”

“你刚才拉的那个音高了,再合一遍!”

......

无数次的摸索和学习,母亲都是业界的佼佼者,在在陕西秦腔大赛中多次拿奖夺魁。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妈妈在剧团的决赛(照片翻拍)

04,坚守的是秦腔,也是传承

所谓“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秦腔没有绝对固定的曲目。

在地域文化偏差的当下,秦腔艺人只有相互的探讨和学习中提升和完善,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安排和编排适合唱的曲目。

经典的秦腔,吼出来的豪迈,即使到了今天,从母亲的口中唱出来,仍然是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细细听来,更像是一首教育子女的绝唱。

歌颂孝道文化的《三娘教子》,歌颂民族英雄的《智取威虎山》,歌颂保家卫国的《洪湖赤卫队》,歌颂忠孝之心的《朱春登哭坟》......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爸妈的拉板胡唱戏照片

曾经,也有很多著名的剧院和艺术团开出高额的市场价邀请爸妈参与其中,然而,他们并不为之所动。

“一唱戏,我就停不下来,这一份事业坚持了40年!”母亲说。

其实,何止是40年。

“你们这一代人条件这么好的,没有一点自己的爱好,这是在浪费美好青春。”

浮躁的社会,变革的世界。

一群人用生活中的华光,守护着非遗文化,将一生的热情融入到了秦腔的血液中,这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一辈子的坚守。

余音绕梁青松心......

现实中的“百鸟朝凤”:秦腔40年坚守者,她把戏唱到了“骨子”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