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病毒逼迫宅家的日子裡,我們該有這幾個最痛的領悟

撰文│愛學習的方方老師

我們本想迎接新年,沒想到卻迎來了新型冠狀病毒。

本該團圓喜慶的日子,我們卻被迫一邊足不出戶,一邊關注疫情。

外面陽光燦爛,我們卻被迫宅在家裡,健康得不到保證,經濟得不到發展。更不用說那些奮鬥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公職人員。

我們宅在家裡刷著新聞的時候,可不可以再想一想,這場疫情留給了我們哪些最痛的領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03年,人人談非典而色變,病毒來源是野生動物。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大肆蔓延,使武漢封城、人人宅家,它的病毒來源還是野生動物。


被病毒逼迫宅家的日子裡,我們該有這幾個最痛的領悟

2003年,因為非典,我和先生決定推遲婚禮;2020年,我們陪著女兒宅在家裡:都是因為有人把野生動物當美食,感染了病毒,然後人傳人。

野生動物,它們本來存活在自然,卻被搬上了餐桌,成為了某些獵奇者的佳餚。

網上有很多吃蝙蝠的視頻、截圖,我不想知道它們來源於何處、是真是假,但我知道的確有不少人以能吃到野生動物為榮,把“野味”當“美味”。

我們忘了:它們是野生的,我們卻是家養的;病毒在他們身上不起作用,在我們身上卻可能是致命的。

土撥鼠身上有鼠疫病毒,吃了菊頭蝠的果子狸身上有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來自蝙蝠群……


被病毒逼迫宅家的日子裡,我們該有這幾個最痛的領悟


麻煩那些想吃“野味”的人,能不能先去科普?

歷史告訴我們:我們總是不記教訓。

我們對自然沒有敬畏之心,我們對自己沒有自知之明,我們無知,我們沒有底線,我們一錯再錯。

從12月8日出現第一例武漢肺炎患者,到現在4萬+的確診病例,從一個城市到全國甚至到國外,這中間經歷了什麼?

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客觀因素,但僅僅是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嗎?

在我定居的地區,有一人從湖北迴來,不申報,發燒了卻到村裡醫療室看病。結果,他自己全家,還有醫療室醫生全家,全部被隔離,全村人心惶惶。

在我老家的地區,有一位病人被確診,而在這之前他在拜年他在打麻將,導致整個村被封,並官宣不要和這個村的人走動。

就在昨天,我還看到有一張監控照片:一條街上,有一個年輕人,他很悠閒,雙手插在褲袋,東張西望,沒有做任何的防護,和兩個人走得很近。而這兩個人,是和確診病例密切接觸過的。他還一無所知,他還要四處逛,他還要回家……

在朋友圈看到的是這樣的:


被病毒逼迫宅家的日子裡,我們該有這幾個最痛的領悟


我還看到群裡有人說她老爸就是不肯戴口罩,她該到哪裡去舉報才有效,才能讓老爸戴上口罩。

如果說一開始我們對這病毒認識還不夠清醒,不知道它的傳播性這麼強,那麼,為什麼在我們已經有所認知的時候,在專家三令五申的時候,在各部門都已經嚴防死守的時候,還會出現以上的情況?

我看到了病毒在獰笑、在歡呼雀躍、在張牙舞爪,我看到了病人在痛苦、醫生在苦笑、物資在消耗,我看到了兩個讓人氣憤的字眼——輕慢!

柴靜是一名進過非典病房的記者,她在《看見》裡有這麼一段話:

我做的節目播出後,有同行說:“你們在製造恐慌。”當時我身邊坐著時任《財經》雜誌主編的胡舒立,她說:“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

是的,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

是那種總覺得自己不會“中獎”的輕慢,是那種認為專家醫生總是過於誇大的輕慢,是那種“好了傷疤就忘了痛”的輕慢,這在非常時期難道不是一種不負責任嗎,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我們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為了省防護服,用成人尿不溼;和我住同一棟樓的鄉鎮幹部,除夕晚上吃方便麵和榨菜;我們生產防控藥品、物資的工人在日夜趕工……


被病毒逼迫宅家的日子裡,我們該有這幾個最痛的領悟

在群裡看到一個兒科醫生的臨床經驗:

2009年、2013年、2017年、2019年流感,我們兒科醫生在一線上班,每天圍著一大堆病人,就是靠戴口罩、勤洗手這麼堅強過來的,我從未中招。2019年12月就開始的流感,全家中招很多,但很奇怪,兒科醫生很少中招!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擔心,做好防護很重要(醫用外科口罩,洗手)!!!還有就是充足的睡眠!不要太疲勞!!!

讓人欣慰的是,總算有很多不輕慢的人戴起了口罩,洗起了手,在努力做好自我防護。

做自我防護,就是不讓自己成為新的傳播源,是在阻斷傳播鏈。

不過我還想問一下:當疫情過去了,你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嗎?在你感冒的時候,你會戴口罩嗎?你會勤洗手嗎?你會在咳嗽的時候用紙或者用衣物阻擋嗎?你會使用公筷嗎?


被病毒逼迫宅家的日子裡,我們該有這幾個最痛的領悟

我們都知道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有兩條:飛沫和密切接觸。

經歷和非典和新冠狀病毒,再面對以後的流感或普通感冒,我們到底能不能做到像現在這樣?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傳播病毒的幾率就會減少,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會更安全?我們的國家也可以多節約一些物資,用於防控和治療傳染病的物資。

如果我們一直能做到,是不是就意味著每一次病毒,每一次傳染病,它就不會傳播得那麼快,那麼廣,那麼狠?

我只想再問一下:當一切過去、風平浪靜的時候,你是否還能保留你現在的良好的衛生習慣?

“好了傷疤,忘了痛”“吃了一塹,不能長一智”是我嗎?是你嗎?

王小波有一句話說:

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的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真正的崇高並不是去吃無益的苦。

很多人說“苦難是財富”,苦難在什麼時候都是財富嗎?

不是的,苦難讓人痛苦,如果痛苦之後還不懂得反思,不懂得改進,那麼必然會引來新的痛苦。

而在這過程中所受的苦、虛擲的年華,我們不能說成是崇高的。

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狀病毒,讓我們吃了很多苦,我們本來可以不吃這樣的苦,我們但願以後不再吃這樣的苦。

最後,我想用巴金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

在這個時代,戰士是最需要的。但是這樣的戰士並不一定要持槍上戰場。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槍彈。他的武器還可以是知識、信仰和堅強的意志。

每個人都可以做戰士,只要他有決心。

作者:愛學習的方方老師,高中語文教師,線上學習達人,愛學習愛分享,專注於學習方法、讀寫技能、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