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如何才能跟上江浙沪先进地区的步伐?

笪骏


安徽要发展,肯定以合肥为中心,合肥要发展,肯定要发展大的交通枢纽,海陆空融为一体方可,没有海有水就行。同是依靠上海,为何苏州发展那么好,嘉兴比较差,主要是虹桥枢纽的作用。如果把虹桥枢纽搬到金山或松江,情况肯定两样了。合肥显然没有什么像样的交通枢纽,高铁站东西南北都有,没有什么用,从合肥布局看,一盘散沙的样子,安徽想怎么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融入长三角也就是挂个名而已。新桥机场人员稀少,高铁站也将慢慢没人,人少投资方不会再花钱在上面,慢慢你就没落了。强烈建议新桥机场关闭,机场换地方!如果合肥能够把水陆空放在一起,将大大提高交通便利,提高效率,商家都很愿意过来投资,合肥乃至安徽会迅速发展,安徽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必然成为中部领头羊!


喜欢你520168


江苏与浙江目前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无论是就业机会还是人均收入都位于国内的前列。作为江浙地区的邻居,安徽省虽然最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也还可以,不过与江浙地区的差距依旧是非常大的,丝毫没有缩小的状况。随着长三角的扩军,安徽众多的沿江城市成功进入长三角城市带。如何利用好进军长三角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是未来数年里的工作重心,如何跟上江浙沪先进地区的步伐,必须虚心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

一直以来,只要有人把安徽和江、浙相比,总会有人不停地强调别人是沿海省份,别人有政策支持,别人的交通这么好,那么好,别人历史上就经济发达。不过仔细研究一下就可以看到,江苏最发达的地区并非是沿海地区,整个苏北地区的交通长期发展缓慢,浙江这个山区众多的省份发展条件也并不是真的有多好,要说政策支持,很多地方占尽了政策似乎也没发展出个名堂,而很多地方自力更生发展的也非常好。所以说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不应过多的强调外部条件,何况安徽有着广阔的沿江与沿淮平原,皖西与皖南虽然山区较多,但是旅游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各方面条件确实比不上江浙,但是如果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解释自己的落后,也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只要高中地理课上没有睡觉,就肯定知道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是中国城市化道路上的成功案例,别人的经验或许未必能完全套用,但是多多少少还是能借鉴的。要说让安徽经济超过江苏和浙江,那一定是痴人说梦,要说物尽其能,人尽其力,发展到应有的水平还是完全可能的。

苏南模式的成功,在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进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目前的安徽来说,除了个别所谓的发达城市所辖县城,GDP数字看上去貌似还可以,绝大多数的县城发展的都很一般,皖南和皖东地区或许差强人意,皖西与皖北的县域经济亟待提升。安徽各地应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招商引资,一两个地级市发展的好那是虚假的繁荣,就算米字型枢纽修的开了花,下面的县城交通不发达也是无济于事,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不要整天强词夺理什么陕西、湖北、四川也是集中发展一个城市,这些省份除了省会周边地区几乎都是山区,自然条件跟安徽完全不同。

温州模式的成功,在于重视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并不代表落后,因为小才更容易专业化,因为专业化才能更好的提高生产工艺,小商品的发展能带来大市场的繁荣。再看看其他的一些地方,发展经济总是喜欢做大做强,总是希望一步登天,最后浪费了资源和资金,也未必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所以说经济发展需要脚踏实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尤其是安徽这样一个产业相对落后的地区,更不能好高骛远。

对于未来的安徽,必须重视长江,重视淮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升级产业结构,多花点心思留住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相信安徽的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徽南城意


首先我声明我是个山东人,我的评论不牵扯任何的个人感情。我认为安徽想要超过江浙沪几乎不可能,当然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是要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才可以,首先我认为是国家政策,想要超越江浙沪这是个首要条件,而且是大前提。其二,我认为是安徽自身政策问题,这决定着人才的吸引,其三,我认为安徽要想超越必须先发展自己的基础交通建设,就算放弃GDP的增长也要先贯彻这点,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其四,安徽要发展自身优势(具体什么优势我就不了解了)。要说特色我认为现在中国的特色已经不明显了,就这点来说也没有什么可讲的了。综上所述,虽说我说了这么多,但我个人认为安徽超越江浙沪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总归一句话,你在发展,人家一样在发展,而且在同样的的情况下人家吸引的人才更多,以上就是我的评论,不喜勿喷,谢谢!


咄咄爱叨叨


作为重庆一名普通大学生,我来说说安徽。其实安徽和江西情况类似,作为中小规模的省,既没有东部沿海省份的政策先发优势,又没有河南、四川等大省特别扶持的后发优势,结果出现两边不是人的尴尬状况。我觉得安徽要想和江浙沪一体,先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承接江浙沪的产业转移,其次做大合肥,把合肥做到跟南京、杭州一个梯队,再者决策者调整行政区划,因为整个江南地区目前的行政区划都是非常不合理的,最后给安徽和江西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要再出现两边都不是两边都没有的尴尬状况。



曾经作为古代中国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一部分的安徽为什么如今贫穷落后?我认为,历史根因是古代统治阶级恐惧江南,清代江南省分拆成了江苏省和安徽省,近代重要原因是群雄斗争没有凝聚力,现代主要原因是缺乏政策重视,最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规模和体量!要发展安徽,必须做大省会,政策扶持,甚至重新调整行政规划。

第一,江南地区过于强大。自从宋朝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江南地区长期成为中国最发达、最富裕的地区,江南地区上交赋税、粮食一度占全国一半以上,科举考试一千多年江南地区状元人数占全国总数一半左右,朝廷和地方公务人员绝大多数来自江南地区。甚至放在今天也类似,两院院士江浙沪占全国一半,全国省部级以上公务人员江浙沪占全国一半左右。清政府考虑到江南地区过于强大,中央控制力非常被动,如果主政江南地区发生叛乱,将危及中央集权统治。所以分拆江南地区为安徽省和江苏省。



第二,分拆后的历史遗留问题。江南地区中,江南众多机构都在江苏部分,文化教育多数都在江苏部分,发达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都在江苏部分,出海口都在江苏部分,结果导致拆分后安徽几乎什么都没有。另外,江南地区的强是每个地方都不是特别差,在安徽,蚌埠、安庆、芜湖、合肥等都不差,都想做省会,它们几乎也都做过一段时间政府所在地。这就导致安徽内耗很严重。

第三,近现代一直缺乏重视。洋务运动,安徽一度拥有很多兵工厂和民营企业,建国后一直缺乏政策支持,很多重大项目落户寥寥无几甚至没有,这个情况和江西省类似。但是合肥近些年争取到了很多重大项目,高铁很多线路也经过合肥,安徽情况大有好转。



第四,安徽和江西类似的行政区划问题。安徽和江西都是中部中等偏小规模的省份,东部是发达的沿海省份,西部和北部是湖南、湖北、河南这类人多地广的大体量省份,这就导致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如东部沿海省份,资源会源源不断被东部吸走。而且国家扶持重视力度也不如西北部大体量省份,落户的项目少,拨款少、政策少等非常尴尬的状况,这就是江西和安徽真实的写照。就好比郑州综合水平真的比长沙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主要是考虑到它是河南大省的省会。



我觉得安徽要想和江浙沪一体,先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承接江浙沪的产业转移,其次做大合肥,把合肥做到跟南京、杭州一个梯队,再者决策者调整行政区划,因为整个江南地区目前的行政区划都是非常不合理的,最后给安徽和江西一个清晰的定位,不要再出现两边都不是两边都没有的尴尬状况。

(我认为发达省会的一、两个经济强市和所有中上等规模省份的省会都应该成为副省级市)

我是重庆一名大学生,国际政治专业,关注古今中外时政热点。观点客观理性,为人热情爽快,欢迎加我关注。


晴若之初


安徽省就是当年的江南行省 因为清朝皇帝忌惮于江南行省的实力 最后一分为2 一分为二之后 分开后的两个省,他的经济实力,一个排第一,一个排第三 哪怕是在建国之后,安徽省的实力也在全国前5左右 但是在建国之后的几年中 为了治理水患问题 淮河流域的很多省份被牺牲掉了 作为泄洪区

而作为泄洪区之后,很多的产业和国家经济不在注入这个地方 造成安徽省相近的好几个省份都特别的困难 但这没办法 比如说安徽省不开闸放水作为泄洪区的话 整个淮河下游一片汪洋 可谓尸骨累累 遍地白骨

但随着现在的水患得到了治理 很多所谓的庄台都已经被平掉 在大环境内已经可以新建工厂企业 不用再担心被水淹没等问题 现在中部地区尤其是淮河流域,正在逐步的发展壮大 中部地区正在崛起,已经视为事实

前期中国为了发展不得已沿海新建经济 虽然依靠海洋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一旦战争作为首要攻击地区,是国家所承受不住的 因此国家现在正在把经济重心往中间移 这样的话就有了一个缓冲 不用再担心,因为战争而造成的损失所承担不起的 因此工业中心还有一些企业都会逐渐的向中部转移 而东部更多的是一些服务企业 对外的 根基就扎在了中部

因此在最近的几十年中 中部会得到巨大的发展

随着中部的崛起 大量的人才不再向东输出,而是就地转化 东部的很多城市都会变的萎缩起来 因为东部的所谓庞大人口带来的劳动力,其实更多的是外来人口

一旦失去了外来人口的支柱,发展就会缓慢起来,甚至是倒退 这种现象已经在东部的很多地方出现了


消逝在人海


看到这个问题我还是忍不住,不请自来也说几句。请谅解。

解答安徽何时能跟上江浙沪的发展步伐,有必要弄清楚安徽为什么落后?我认为:

一:分家不公。江南省分拆设苏、皖两省,安徽这边既缺有影响力的城市,又少富饶的鱼米之乡。当时的省会安庆很长时间只是挂个空名,重要的管理机构长期寄居南京。可想而知,这样的省份既无家底,又缺真心实意打理的领路人,天生的就输在了起跑线啦。

二:天灾人祸。说起发大水,安徽可历来是“名声在外”。从解放后安徽的长江、淮河沿岸被安排了一溜行蓄洪区即可见一斑。

而人祸方面,清末以来安徽是多起战争的主战场,人、财、物所受到的冲击巨大,损失不可估量。富裕人家、富裕省份尚可渡日,以待来日再起,而贫苦人家,贫困省份,本就揭不开锅,再被大风掀掉了茅草屋,便很难翻身了。

三:大工业时代被边缘化。合肥虽贵为省会,不仅长期处在铁路未梢,而且一直是政策洼地。整个安徽错过了解放初期苏联援华项目的布点,随后又因被归于了沿海省份错失国家大工业布局内地的机会,改开后又复归内地,无缘沿海省份开放政策红利。没有大工业洗礼的安徽被“内定”成了农产品、工矿原料和人力资源的输出地。也成了“有色眼镜”后面那眼光鄙视的对象!

如果让安徽能有江、浙、沪的今日风光,那请把欠安徽的短板都补上吧!

人,不是天生就有高贵、低贱之分;同样的,行政区域之间的先发、后发也是有种种不可控的因素的。

实事求是地讲,安徽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接受了别人家不要的、落难的中科大,还能让安徽得以凭科研方面的比较优势,占得了一些先机,让安徽未来大发展总算也有了一个支点!

让我们为安徽祈祷吧!


心潭Z农家


现在,富裕的江浙沪成为大多数省份羡慕和靠拢的对象。但他们绝大多数只是羡慕,或者考察考察,学了一些皮毛,没有学到江浙沪发家致富的真本领和真手段。须知,江浙沪不是一天发达起来的,也是经过了长久的积累的打拼。即使在封建社会,比如明清时代,江苏和浙江也比其他大多数省份达到得多。明清两朝,一共录取了51000多名进士,其中浙江6300多人,江苏5900多人,分别排名全国第一和第二,两省合计12300名,占了全国的24%左右。

这就是文化和人才的积淀。没有这个文化和人才积淀,江浙沪也成为不了今天的繁荣。以2017年和2018年985院校毕业生流向看,江浙沪“抢”到了不少。2018年,上海抢人1.82万排名全国第二,浙江1.09万人排名第四,江苏1.06万人排名第5。江浙沪一共“抢”到985毕业生2.92万人。而作为邻居的安徽,只抢到2178人,仅为前者的7.5%。

从经济实力上看,江浙沪无意识中国最发达的区域。2018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92595亿元。人均GDP达11.56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75万美元。浙江省全年生产总值56197亿元,人均GDP为9.8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48万美元。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32680亿元,人均GDP达13.53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04万美元。如果以世界上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人均GDP12736美元——衡量,江浙沪三省市都进入了高收入行列。

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经济上的差距,都不是一段时间形成的。你想要在短时期类消除这个差距也很难。而且,江浙沪的发展条件并不比你安徽更差。所以,作为后发省份,安徽不要急躁,多学习江浙沪的先进经验,不要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跟上江浙沪先进地区的步伐之类的目标并不现实。


财经知识局


短时间内安徽想要赶上江浙沪先进地区并不现实,因为差距比较大。目前安徽的发展水平和很多中西部省份处于一个档次的。江浙沪是我国经济富裕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由苏南、浙北和上海组成长三角的核心区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定位的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虽然近年来长三角扩容,把安徽部分城市也纳了进来,但这些城市在发展水平上与长三角其它城市还不是一个档次的。

安徽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其2018年的GDP为30006.8亿元,位居全国第13,而人均GDP只有4.8万元左右,不到江浙沪的1/2,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所以短时间内安徽想与江浙沪先进地区齐头并进,是不可能的。

个人认为,安徽应该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融入长三角。长三角扩容对安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首先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会享受到很多政策支持;其次长三角经济发达,安徽可以承接来自上海等其它发达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长三角一体化必然会实现互联互通,对于相对落后的安徽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安徽自己也应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跟上时代步伐,不能只依靠其它地区来带动。安徽也可以学习苏南模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等。安徽有经商的土壤,明清时期徽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安徽商人甚至贸易拓展到了东南亚、日本以及欧洲,留下“无徽不成商”的美名……总之,安徽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要集中精力发展好自己,目前想要赶上江浙沪的步伐还不现实。


锦绣中源


说安徽省如何才能跟上浙浙沪,这个话题太大了,可很难实现,所以没有谈的价值与意义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安徽省加入到长三解的几个城市来谈,如: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安庆、铜陵、宣城、池州共8个城市,这几个城市在省也是GDP前几位或有资源优势的,这样谈有意义,长三解俱乐也会带着玩的,至于不在长三角范围内的地市,如皖北皖西南等,这些先不要谈了。

一、以合肥为中心,重点打造合肥者市圈的辐射能力,合肥的定位是:创新高地、大湖名城,找准合肥及经济圈的城市定位,打造每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不要一窝蜂全上热门产业,或转移一二城市淘汰的污染的化工制造业等;

二、调产业结构,严控房价,合肥发展受限很大程度是房价过高导致,合肥离南京、上海、杭州太近,都买不起房的情况下,年轻人及应届毕业生更愿意去上海或江浙经济发达城市锻炼或挣钱,所以房价害了一代人,如果还不重视继续上涨,直接导致合肥留不住,没有人,谈什么发展都是空;

三、人才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一二大城市的有助于合肥发展建设的人才回来,提供更好的创业、科研环境以及安家的保障等;

四、在加大发展制造业以及承接江浙沪制造业产业转移外,更多的应该是创建更多的创业创新工厂,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不必去江浙沪,就在合肥及芜湖马鞍山等城市就可以实现创业,不仅仅是盖一堆大楼,而是有一整套激励、扶持政策制度,要吸取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的经验;


最后,有环境、有政策、有保障,才能留住人,在外的安徽人才会回流建设家乡,否则想发展真的很难。


街頭巷弄


我觉得应该重点发展滁州、芜湖、马鞍山,让安徽的经济重镇贴近江浙沪,承接江浙沪产业链转移。

江浙沪的工厂向安徽搬迁,安徽外出务工人员由江浙沪回流至滁州芜湖马鞍山。

这样以来工人、税收、消费都留在了安徽省内,虽然不在合肥,但是GDP、社会消费总额、税收都是留在安徽的。

经济发展了,再着力开发三个城市周围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带动周边。同时也要重点培养本地龙头企业。

时间久了,这三个城市发展起来以后,本地龙头企业和外来大型企业再向周边城市扩展,最后和合肥连成一片。

如果有可能的话,把江西九江市独立出来,再加上周边几个安徽江西的城镇,成为一个直辖市。将九江打造成一个新的中部经济中心,向北辐射安徽,向南辐射江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