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2010年3月27日中午,在湖南省郴州市南郊的梨樹山村丁家坳組安置房基建工地上(圖11-1 ),考古工作者正在緊張有序地發掘一號西晉墓墓室後部。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當挖開薄薄一層泥土的時候,好幾枚泛著青銅綠鏽的錢幣從黃褐色的泥土中躍然而出,出現在大家眼前。考古專家拿起竹籤,開始小心翼翼地剔去錢幣表面及其周圍的泥土,其中一枚錢幣上竟赫然顯現出“大泉五千”的錢文。

“聽到這個錢幣名字,我隱約記得從錢幣書本看到過此錢圖片,非常珍貴。” 學生羅勝強後來這樣告訴筆者。他參加了這座墓的清理工作,當時就在發掘現場,目睹了這令人難忘的一幕。

一號墓的發掘收穫頗豐。後室中有銅鏡1面、銅髮釵1件、 銅錢若干枚。銅錢、銅鏡、銅髮釵鏽蝕嚴重,銅錢經科學處理得以較完整地保存,有大泉五千一枚和大泉當千2枚(圖11- 2)。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這枚大泉五千,面背有內外郭,面文“大泉五千”四字篆書,旋讀,直徑4釐米,是目前所見我國經考古發掘出土的惟一一枚大泉五千。此外,前室隨葬陶盤口壺2件、四系陶罐2件、釉下點彩罐1件、陶盞2件。

由於《三國演義》一書的廣泛影響,中國老百姓對三國的歷史實在是太熟悉了。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劉 備、孫權各霸一方。

東漢延康元年( 220 )十月,漢獻帝將帝位 禪讓於曹操長子曹丕,史稱魏文帝,魏國建立。此後不久,劉備、孫權相繼稱帝,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由此形成。

蜀炎興元年( 263 ),魏軍襲蜀,直抵成都,劉禪降魏,蜀國覆滅。

魏末帝元興二年( 265 ),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 晉。

咸寧六年( 280 )三月,東吳孫皓投降晉軍,吳亡,西晉一 統華夏。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三國時期,曹魏鑄行五銖錢,蜀漢鑄造直百五銖、直百錢。東吳實行鉅額大錢政策,大泉五千就是其鑄行的虛值大錢,鑄行大錢對當時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一聽到“大泉五千”這個名字,就覺得很大氣,可《三國志》中卻沒有明確記載,只提到了鑄造大泉五百的事:

《三國志·吳書·吳主 傳》說:“孫權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

《三國志·吳 書·朱據傳》:“據輕財好施,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嘉禾中, 始鑄大錢,一當五百。”

《三國志》還說:“孫權赤烏元年春,鑄大錢。”

“鑄大錢”說得太籠統,是鑄大泉當千、大泉二千,還是大泉五千,只能讓後人去猜想了。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

大泉五千是東吳鑄行的最大虛值錢,它不是獨生子,還有一群小兄弟。東吳鑄造大泉五十、大泉五百、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面值由小到大,構成一個有序的系列。包括大泉五千在內的東吳錢幣制度,應當是受到了新莽錢幣制度的影響。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當千"背左"二"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一組

正如民國時期程文龍所說:“孫吳泉制,多襲新莽。莽有契刀,吳有大泉五百;莽有大布,吳亦有大泉當千。茲大泉五千,非即與莽之一刀平五千相當者與?”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新莽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新莽六泉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發現的數量都非常少。除去前述考古發掘出土的惟一一枚大泉五千之外,大泉二千在遺址、墓葬中偶有出土,東吳的鑄錢遺存也有零星發現。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二千

1953—1955年,廣州市郊清理漢及六朝古墓395座,其 中黃埔大道1號南朝墓出土大泉二千一枚。

1956年12月, 浙江黃岩秀嶺東晉墓出土大泉二千一枚,錢背穿上有一豎。

1995年,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南越國宮殿建築遺址,發掘出大泉二千鎏金錢一枚。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1975年,在江蘇省句容縣葛村發現一處孫吳鑄錢遺址, 出土一批鑄廢的大泉五百及大泉當千銅錢,同出有一批泥質範母。鑄廢的銅錢是以泥制範母,採用“花樹形”多層澆鑄鑄成,每層銅錢4枚,約有20餘層,一次可鑄錢100餘枚。這是首次發現的孫吳鑄錢遺址。

2000年夏季,在杭州西湖疏浚工程中,發現一批東吳鑄錢遺物。包括大泉五百泥範、鑄芯、鑄樹及未鑄成的大泉五百銅錢。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錢樹·三國東吳大帝孫權鑄錢遺物,雙排36枝。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五百”錢樹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大泉當千”錢樹

國博收藏有2枚大泉五千,均為民國時期所出。兩錢著錄於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傳世只有二品,程文龍、戴葆庭各藏一品。”

1912年,浙東修杭甬鐵路,在上虞縣百官鎮龍蚌二山之間,工人挖土,掘出“始寧”款的陶罐1件,內有銅鏡及大泉五千銅錢一枚(圖11-3)。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第二年夏天,有人將此錢攜至杭州出售,為金石家鄒適廬所獲。鄒氏到達上海,知道程文龍有泉癖,就讓程氏一睹此錢芳容,程氏一見鍾情,“其泉靑綠斑斕,銅質幾盡,不可手觸”。遂即以一尊北魏孝明帝神龜年間(518—520 )的鎏金銅造像,與鄒氏相交換。

泉界同仁聞訊後,可謂是羨慕嫉妒恨,認為程文龍“足為東南藏泉家之冠”。友人澹臺子驥聽說程氏得此珍泉,將文龍字改稱“吳泉”,金石學家羅振玉為其位於上海太倉路鴻儀裡二號的寓所榜題“大泉五千之室”。1934年夏,岑子潛與程文龍相識,暢論古泉,情投意合。1935年,岑氏作《題金山程吳 泉先生大泉五千之室圖詠》兩首,以贈程氏:

創見孫吳最大泉,謝宏請鑄赤烏年。

鐵爐已破存江右,神讖碑文欲鬥妍。

江東霸跡渺難尋,折戟沉沙感不禁。

遙望一椽虹貫月,故應聲價重南金。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1943年7月,程文龍病逝,大泉由其兒子程宗進秘藏。孫仲匯講述了一段這枚大泉五千如何由程宗進珍藏轉到沈子槎手裡,最後捐贈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曲折故事。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圖中右一 沈子槎

新中國成立之初, 程宗進數次向沈子槎借錢,共計三百萬元(舊版人民幣,摺合今三百元)。當時說好以大泉五千作抵押,但程宗進卻遲遲不肯將實物脫手。

一天,沈氏找到程宗進,說:“聽人講你早已把大泉五千賣掉了,否則為何不拿出來看看,我這把年紀了,難道搶你不成?”於是,程氏轉身回家,拿了大泉五千讓沈老看。沈老看後放入口袋,說:“一起去公安派出所解決問題。”到了所裡,沈老將珍泉與借款條都放在桌上,說:“此錢我買下後是要捐獻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物主已拿了我三百萬,東西該不該歸我?”結果是珍泉歸沈,借款條給了程宗進,各得所愛。

沈老不負眾望,1959年將大泉五千捐贈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前身),由文化部長沈雁冰簽名,為沈老頒發了獎狀。

第二枚大泉五千也是出土於浙江,距離第一枚大泉的出土地點約百餘里。

1936年,在浙江杭州錢塘江下游約四十里的頭蓬鎮,有人挖掘溝渠時於汙泥中發現大泉五千一枚,後為寄居杭州的紹興下方橋鎮人孫阿齊所獲。這枚錢比第一枚更加完整,透體鐵色,錢文清晰,篆書,旋讀(圖11-4)。

三國錢王——大泉五千

此錢由孫阿齊手中轉歸戴葆庭,最終由陳仁濤收藏。1955年,陳仁濤的錢幣名品購藏入北京歷史博物館(國博前身)。

兩枚大泉五千現在國博“中國古代錢幣”專題陳列中展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