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民俗摄影?

长成向日葵


民俗是一个地方或一个群体的风俗习惯,体现着当地人的生活、生产和风尚习俗。例如:节日习俗、婚丧习俗、饮食习俗等。民俗摄影就是以这样的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活动,如何拍好民俗摄影?建议如下:


拍摄前做好功课

准备去拍摄某一民俗事象时,要提前对这一民俗作深入的了解,掌握这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过程,活动形式、内容,有哪些文化内涵或象征意义等,拍摄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记录完整,而不至于错失某些环节。

九狮拜象(摄影/夏雪)

多与拍摄对象沟通交流

优秀的民俗事象,往往和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山区,有些民俗活动封闭性强,拍摄者应入乡随俗,主动和拍摄对象沟通交流,以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配合,才能确保拍摄成功。如果拍摄对象坚持不让拍的,只好暂时放弃,待时机成熟后再拍。

惠安妇女(摄影/夏雪)

学会用摄影的语言记录民俗

民俗摄影既要客观真实,也要生动有趣,要善于运用光影、色彩、线条、影调等摄影语言记录民俗。例如,用长焦镜头捕捉人物表情,用中焦镜头交待环境特点,用广角镜头表现活动全貌;运用虚实对比、动静结合、色彩搭配、线条透视等方法丰富画面形式美感;用讲故事的办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等等。

制陶(摄影/夏雪)

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拍摄者以少量画面去反映一个博大内涵,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时一个专题可能要拍几年。拍摄后要及时编辑整理,这也是一次再创作、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通过编辑整理,挖掘文化内涵,精心挑选若干图片制作专题,配上文字,这样一个完整的民俗事象才算基本拍摄完成。

晒秋(摄影/夏雪)


夏雪视觉


哪里有民俗活动,哪里就有摄影爱好者扎堆。拍出的照片大同小异,成了视觉垃圾。这个在一些影赛上可以得到证实,此类照片来稿量巨大。我的一位朋友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把那些视觉上看上去漂亮,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扎堆拍出的照片称之为“僵尸影像”,我非常赞同。可以说现在的民俗摄影是“僵尸影像”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值得警惕!

那么问题来了,民俗摄影还值得去做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值得去做,而且该化更多时间去做。当下中国,处于巨变时代。一些地方的民俗,也受到冲击。原汁原味的民俗越来越少,有的地方还面临消失。

摄影人要拍出有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应该要有项目意识,先研究一下你要所拍的民俗活动。从何而来?为何而生?如何传承?有何不同?对于本民族的精神意义?等等问题都应该了解清楚。在没弄懂之前,拍出的照片就像一个看热闹的旅游者所拍的照片,只有热闹,没有核心内容。这样的照片因为太多了,也就毫无意义,自己看看便好了。千万不要自以拍到了“大片”,到处显摆。

真想拍好民俗摄影,你先放下相机,当一个民俗文化研究者吧!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你可以买学习。我严重推荐著名摄影师晋永权的作品《傩》。


作品《傩》被法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并在法国、日本、韩国及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并出版《最后的汉族》(中央编译出版社),可以找来一读。



现在从网上可找晋永权的自述,大家可以找来看看。但最好还是把巜最后的汉族》这本书买过来看,真的好。









此为我非常敬佩的“权叔”,著名纪实摄影家,《中国摄影》主编。


傅拥军


马上就是元宵节了,各个地方又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民俗活动。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元宵节有哪些值得拍摄的题材,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元宵节拍出好照片。

一、拍花灯

元宵节各个地方的公园、庙会等地方会举办花灯展,大家可以去自家附近的公园、庙会等地方拍花灯。而且花灯不难拍,你可以在哪里慢慢调整参数、构图来拍摄,直到拍出你想要的结果为止。

二、拍烟花

这些年好多地方都被禁止放烟花了,不过有些地方还是会有烟花展。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有烟花展,那么绝对不能错过,一定要去拍几张烟花照。关于烟花的拍摄技巧前两天才给大家讲过,有兴趣的去翻来看就行了。

三、拍汤圆

元宵节是吃汤圆的日子,也是拍摄汤圆的好时机。汤圆有很多可拍的题材,比如:做汤圆的时候、汤圆出锅时、用勺子盛一个汤圆等等。大家可以用一些红色的纸或者吉祥元素与汤圆搭配在一起,这样寓意会更好。

四、拍孔明灯

有些地方在元宵节会有放孔明灯的活动,孔明灯是非常难得的拍摄题材,如果有一定要把握住。不过拍孔明灯很难,因为孔明灯要多才好看,而国内准许大量放孔明灯的地方很少。

五、拍舞龙/舞狮

这段时间舞龙、舞狮正在上演,大家可要抓住时机拍摄。舞龙、舞狮最多的地区应该是两广地区,氛围也是最浓的。如果你对舞龙、舞狮感兴趣,可以去两广地区感受一下。

六、拍舞火龙

有些地方会有舞火龙表演,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拍摄的题材。拍舞火龙要注意器材安全、人身安全,因为一个火花过来可能就把你的器材给毁了或者让你受点伤。

七、拍民俗活动

元宵节各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这可以为拍摄提供丰富的素材。但是拍民俗活动大家要注意两个点,一是可不可以拍摄,如果不可以拍你还拍那会惹众怒。二是拍摄时不要影响民俗活动的进行,不然就是犯了大忌。

总结: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元宵节有哪些值得拍摄的题材,如果你有什么补充,欢迎留言补充。就民俗活动这块来说,东南地区的民俗活动最多,氛围也最浓,比如:广东、广西、福建、香港等等地方。

像中西部地区民俗活动没那么多,氛围也没那么浓。就拿昆明来说,除了庙里烧香、公园看花灯,其它就没了。


摄影初级班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各民族文化风土别具特色,这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我们总是希望能留住这些精彩。那么就请跟着小编的步伐,一探民俗摄影拍摄的奥秘。

EOS 5D Mark III 速度:1/80s 光圈F4.5 ISO:100 焦距:35mm

《也东寨的清晨》

一、民俗摄影的含义

民俗摄影,简言之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在我国,民俗摄影是摄影艺术与民俗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型摄影门类。它以拍摄纪录,搜集整理和抢救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EOS 5D Mark III 速度:1/50s 光圈F4.5 ISO:160 焦距:18mm

《六年级了》——门与窗将主体(老师与学生)的矛盾冲突点圈起来,点题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00s 光圈F5. IS0O:125 焦距:45mm

《又见炊烟升起》——停下来才看得见的景物,往往会成为突出的作品。

二、真实的反映拍摄事物

民俗摄影强调真实性,即画面内容所反映的民俗事物不是违背民俗真实和民俗规律的形象。现实中的民俗事象,并非从任何角度、任何瞬间拍摄都能表达出它所固有的本质意义。这就说明,用一幅或几幅照片就准确地反映一项民俗活动的真实本质,并非一件易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深入生活,了解拍摄内容。

首先要求摄影者对所拍内容要有事先的了解,并有一定的拍摄功底,注意观察选择那些能说明事物本质的画面拍摄。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0s 光圈F5.6 ISO:100 焦距:85mm

《一通电话》——一个老人、一通电话、狗、稻谷...能够说故事的作品总是出色的作品,大家可以参考很多优秀摄影师的照片,都是带出当时当刻人们的动机、行为、背景、互动或感受的。

2、表现环境的自然状态

拍摄时要充分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环境的自然状态。

EOS 5D Mark III 速度:1/250s 光圈F10 ISO:160 焦距:105mm

《村寨》——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有利于把人们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

3、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态

在拍摄民俗活动时,要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态,尽量不要去干预和摆布被摄对象。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0s 光圈F5.6 ISO:250 焦距:80mm

《侗族老人》——情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强大语言,越能捕捉情绪,越能牵动观众的心。

4、体现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民俗摄影拍摄技法上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手法,格调要力求朴实。避免过分夸张、变形。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s 光圈F9.0 ISO:250 焦距:30mm

《喜礼》——EOS 5D Mark III搭配EF 16-35mm f/2.8L II USM镜头,轻松拍摄大场景。

EOS 5D Mark III搭配EF 24-70mm f/2.8L USM镜头 速度:1/60s 光圈F4.5 ISO:400 焦距:40mm

《鸟笼人家》——EOS 5D Mark III搭配EF 24-70mm f/2.8L USM镜头,得到优质影像。

三、表现民俗摄影的艺术性

民俗摄影是用摄影艺术的手段来表现民俗生活的,它是民俗生活和摄影艺术的载体,即作品在准确表现民俗事象本质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民俗摄影的艺术性就是要运用摄影形象思维和摄影造型法则来表现民俗事象,体现其本质的美。如构图、用光、色彩和运用各种造型手法,选择最佳的瞬间和角度等,都是体现民俗摄影艺术的重要手段。

1、构图的选择

良好的构图是好作品所必备的技巧,既能突出主体,又可以增加照片的可读性,让人更容易理解照片的内容。拍摄时,要重视摄影美的研究,多角度,多侧面,真实地把典型的民俗事象摄入镜头。

EOS 5D Mark III搭配EF 16-35mm f/2.8L II USM镜头 速度:1/160s 光圈F5.6 ISO:100 焦距:105mm

《凝望》——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25s 光圈F5 ISO:100 焦距:32mm

《喜礼》——EOS 5D Mark III搭配EF 16-35mm f/2.8L II USM镜头潜在的竖线条,加上挑担的倾斜,使作品看上去自然而悦目。

2、用光的考究

EOS 5D Mark III 速度:1/30s 光圈F5.6 ISO:200 焦距:35mm

《一个侗族老人的思念》——出色的光线是所有照片都必须的元素,而寻找好的光线及色彩,更是摄影师的重要工作。例如上图就是通过光线,塑造人物的雕塑感。

EOS 5D Mark III 速度:1s 光圈F8.0 ISO:125 焦距:16mm

《夜色》——夜景灯光下的村寨,安静的小镇。

3、色彩的把握

EOS 5D Mark III 速度:1/50s 光圈F5.3 ISO:250 焦距:66mm

《孝》——黑白摄影作品能够使作品安静下来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25s 光圈F5 ISO:200 焦距:66mm

《大锅菜》——低沉的暗环境拍摄,如油画般的气质

四、打破传统艺术形式

民俗摄影虽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摄影门类,但并非与其它摄影形式绝缘、相互排斥毫无联系。恰恰相反,民俗摄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其它摄影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纪实、新闻、艺术、人像等摄影形式的一些拍摄技法,都程度不同地在民俗摄影中有所体现和运用。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60s 光圈F8.0 ISO:100 焦距:120mm

《收秧》——传统以纪实、新闻等手法拍摄的民俗作品

EOS 5D Mark III 速度:1/400s 光圈F8.0 ISO:200 焦距:52mm

《蜡染人家》——照片能够提供充足信息,可以说出完整故事,是不错的方法,但故意保留空间,让人以想像力补充故事的内容,却往往更加引人入胜。

EOS 5D Mark III 速度:1/160s 光圈F5.6 ISO:125 焦距:105mm

《麦色氤氲》——后期将麦田与村寨合成,别样趣味。

民俗摄影已逐渐成为各种摄影门类摄影家竞相追逐的一种风尚和潮流,体现了民俗摄影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魅力,拿起相机纪录它们,让手中的相机成为最具价值的民俗记录传播工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色影无忌立场


色影无忌


在谈到民俗摄影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狭义的理解为学术性的、文献性的创作,实际上民俗摄影在国际上的名称是“传统摄影”,而“民俗”本身也是民间的风俗,创作思路不必局限,可以从人像、静物等多方面深入挖掘题材。

一方面,我们可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去挖掘一项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承与意义,由此创作出对下一个时代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突破常规视角去解读、欣赏这种文化,例如可以以民族物象为题材进行创作。

在国内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一个题材获了奖、上了报,将会有成群结队的人相约去拍这个题材。如此规模的摄影大军是中国特有的,据统计中国数码相机持有量达到7-8千万的庞大数值,若想要创作有深度的作品,切不可盲从。

在广大影友的“支持”下,民俗变了味,村民刻意的穿上民族的华服,举办浮夸、盛大的活动,成了华而不实的伪民俗,此时更要擦净双眸、去伪存真。

福建霞浦县牙城的杨家溪渡头村,有一片古榕树群,每天早晨,会有老两口备好烟饼等道具专等影友到来。老两口成就了无数影友的“大片梦”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这个现象甚至持续了数年。对老两口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大大改善了生活,但是对中国摄影界来说,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相机成了复印机。

桂林漓江,这里的多数渔民已经放弃了打鱼为生,成为了职业演员,甚至做起了摄影指导:指导影友用多大光圈、多少快门、怎样对焦。

在元阳梯田,影友成排立下三脚架纷纷瞄准雾气渺渺的风光。

但早在25年前,法国摄影师阎雷已经走到山下,去拍摄雕刻大山的人——哈尼族,他在山下生活了足足118天,历经春夏秋的季节更迭,创作了大量的关于哈尼族的农耕文化、深入挖掘哈尼族自己的故事。他的这组作品在国际图片库销量极好,为他带来数百万美金的收入。因此创作不一定必须获奖,还有更多地路子可以供影友们选择,但首当其冲的是作品感人,切不可流于表象创作。

罗中立《父亲》。作者对画面中质朴农民的描绘也许就是作者对父亲及其终年耕作的土地的默默感恩,他恰当的把自己的感情、人性的温度融入进作品中,颂歌般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成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摄影也可以如此。

功夫在诗外,摄影的功夫在摄影之外,当下影友最缺的是一种潜心精神,拍摄的东西太过注意形式与技巧,找些时间,沉下心,读读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


马宏杰


民俗摄影是摄影中的一个类别,简单说,是以民俗事项为题材的摄影。民俗题材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题材,但要拍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民俗题材很难靠一张照片表达出来,需要组照来表现。但只要你深入生活、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一定会拍出有冲击力的作品。

1、要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对拍摄题材有深入的理解,把握住这一民俗的特性。把握了特性,才能展示出此民俗的独特性。

这是婚礼的一个场面,喜气洋洋的气氛让人神情愉悦。红床单上那个心形图案是由红枣、花生(生花生)、桂圆组成,取义早生贵子。早生贵子是婚礼上才有的美好祝福。

2、要善于发现。同一个场景,同一个民俗事件,不同的人拍,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你善于发现最能代表该民俗事件的精彩瞬间,或者说决定性瞬间,与别人不一样的独特表现角度。

这是《抢爆米花》的一个场景,人的神态、动作把“抢”表现的淋漓尽致。

3、要善于思考。我们要拍摄的民俗事件能不能用一张照片来表现,如果能,画面中有那几个元素组成,哪个元素是主体,哪些元素是陪体,主体和陪体如何相得益彰,景深如何控制,那种光线更合适等;如果是组照,需要几张照片来表现等。


4、要善于总结。每次拍摄结束,要养成自己总结的习惯,看看自己拍的照片或者组照,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啥,如何改进,或者给大师名家拍的作品比较一下,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拍摄水平。很快,你会成为民俗摄影大师。


海鹰视线


如何拍好民俗我想既有原则性的要求,也有技巧性的拍摄方法。

一、民俗摄影的原则性。

1.真实性。由于民俗摄影是纪录历史,特别是较早的民俗摄影作品就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如于庄学本先生1934至1942年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作品,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因此,必须强调民俗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否则就失去了民俗摄影的存在价值。

2.艺术性。民俗摄影是历史的纪录、人类的记忆,但这丝毫不意味民俗摄影只是民俗事象的简单纪录和现实的翻版。民俗摄影可以用摄影艺术的手段来表现民俗生活,如构图、用光、色彩等摄影手法,选择最佳的瞬间和角度,抓住民俗事象的本质内容和特点进行拍摄,从而创造出既有强烈民俗特征,又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之作。

二、民俗拍摄技巧。

1.以人为本。民俗摄影以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其中人是民俗的主体,老人、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都可以作为拍摄对象。

2.关注行为。民俗是以丰富多彩的民事活动为载体的,如婚丧嫁娶、节庆社火、生产经营等活动,这些活动最能体现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以拍好这些民俗活动,也就可以拍出最具有特色的作品。

3.定格表情。一幅好的民俗摄影作品,一定是通过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来抓住人物自然的神态,而不是去摆拍被摄人物对象。

4.环境衬托。在民俗拍摄中,人物十分重要,但是所拍摄的环境也非常重要,通过自然环境来交待民俗活动的地理、人文空间,让画面更具真实性和艺术性。

想了解更多摄影知识和技巧,请关注我的《今日头条》个人主页《董宏伟手机摄影》。


董宏伟手机摄影


民俗摄影也是纪实摄影的一种,拍摄时既要还原民俗活动的真实性,又要注意摄影语言的艺术性,找好角度,运用光线,多观察,多拍摄!

拍民俗,一般都是什么节庆重大日子,整体来说气氛非常浓烈,机会很难得,需提前踩点准备。春节时期,我们经常会开展一些民俗活动,例如舞龙灯、儺舞、花灯戏等,下面我们以拍儺舞为例,讲述民俗摄影的几个要点。

民俗摄影,要注重精彩的大场景。民俗表演,气氛活跃,引起民众围观,这样的大场景,值得我们选择高角度去采写。

民俗摄影,要注重人物表情的瞬间。民俗基本上都是由人来表演,人物一颦一笑,都蕴含特殊意义,抓住人物表情瞬间,突出民俗震撼性。

民俗摄影,要注重精彩的动作瞬间。以儺舞为例,小鬼撑杆,力道、姿势都独具特色,选好角度,快速拍摄,展现民俗不一样的活力,激发大家的兴趣。

民俗摄影,注重民俗的传播与传承,画面震撼、突出感、活力,让民俗真正活起来。


拾年儿


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一部分,但因为自身十分特色的文化风格也在纪实摄影中独树一帜。民俗摄影简单来说,就是摄影学和民俗学二者的交叉内容,所以如何拍好民俗摄影?很简单,从摄影和民俗这两个角度出发即可。

真实

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所以一定要保持纪实摄影最大的特色,真实,不然作品拍的再好,在纪实摄影的角度上也站不住脚。

那么如何能够拍摄出真实的民俗摄影呢?很简单,摄影师懂得抓拍,同时也需要和拍摄对象打成一片。抓拍指的是摄影师要有镜头感和构图意识,知道目前眼前的哪些画面是拿起相机就能够框取的,在框取的同时,也要有构图意识,知道哪些内容可以框取,哪些内容不能框取。

和拍摄对象打成一片就很好理解了,人类最真实的感情流露一定是在不经意间,只有对你这个人放心和熟悉了,他才会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灵魂。

体现地方特色

因为这是民俗摄影,所以对摄影照片的要求一定要有地方的特色在里面,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抑或人文。

民俗是土生土长的艺术,拍摄民俗摄影时,周围的环境最好也是土生土长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只有这样,照片才有本土气息和民俗感,能够让观看者融入其中。不然拉一队大爷大娘们到摄影棚,拍摄扭秧歌的照片怎么看怎么别扭,当然,如果是时尚摄影,那么这种摄影棚拍摄民俗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但咱们是民俗摄影,所以就需要在最本土和纯真的环境下拍摄。

表现民俗的艺术性

在这方面就需要摄影技巧了。

构图方面,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也要保持作品的趣味性,让人愿意去看照片和理解照片中的深层次内涵。拍摄时,要重视摄影美的研究,多角度,多侧面,真实地把典型的民俗事象摄入镜头。

用光方面,多运用自然光,保持作品的淳朴和自然质感。出色的光线是所有照片都必须的元素,而寻找好的光线及色彩,更是摄影师的重要工作。

例如上图就是通过光线,塑造人物的雕塑感

色彩方面,色彩的选择要根据拍摄题材的变化而变化,譬如拍摄民间白事活动,建议最好采用黑白色彩,突出作品的肃穆感。

以上就是民俗摄影的拍摄建议,内容出自光阴社:浮影游鱼,图片源自于网络,侵删。


光影的光阴社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为主题的摄影门类。但是怎样才能拍好民俗摄影呢。想要拍好民俗摄影还得从民俗摄影的特性说起。


一,真实性。

二,艺术性,

三,学术性

首先真实性,民俗摄影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是及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民俗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从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消失。所以保证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吗。否则就失去了其历史意义。

民俗摄影想要保持真实性就得从,真实的环境,人物自然神态,和原生态的生活气息。

其次艺术性,民俗摄影是摄影艺术来表现生活。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拍摄的画面。平淡无奇的记录整个活动这个过程,就会显得乏味。所以想要拍摄好民俗摄影得有独特的构图,精彩的光影。



最后学术性,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一种特点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积淀。民俗涉及到非常多的学科比如民族学,地理学历史学等。

所以想要拍好民俗就得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提前查找好资料,去了解,去熟悉。这样到达的现场拍摄才不会手忙脚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