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五通橋美極了,更值得一遊

冬日的五通橋美極了,更值得一遊

五通橋景區介紹五通橋景區位於樂山市南24公里,是一座頗有特色的水鄉古鎮。湧斯河和芒溪河把五通橋分為四望關,青龍嘴、竹根灘三部分。五通橋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綠水環繞,玲瓏秀麗,民俗獨特。清代詩人李嗣源稱讚“煙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稱。五通橋融山、水、樹、鎮為一體,水多橋也多,鎮內各種風格的橋把3片陸地連結起來,盪舟河上,穿行橋下,可領略小鎮風光。五通橋的另一景觀是這裡的黃木角樹,幾百株蒼勁雄偉,枝繁葉茂,童童如蓋,樹沿著河,街沿著樹,形成了五通橋獨特的風光。這裡還是全國七大“游泳之鄉”之一,芒溪河是天然的游泳訓練場,多年來培養了許多的游泳運動員。五通橋還是青年英雄丁佑君烈士的故鄉。菩提山上建有“丁佑君烈士紀念館”,館名匾額為胡耀邦所書,館內還陳列有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這裡綠樹環繞,清新優美,還可鳥瞰整個市容。冬日的五通橋更值得一遊。

冬日的五通橋美極了,更值得一遊
冬日的五通橋美極了,更值得一遊
冬日的五通橋美極了,更值得一遊
冬日的五通橋美極了,更值得一遊
冬日的五通橋美極了,更值得一遊

五通橋歷史悠久,有建制的歷史已有2300多年。周時,區境屬蜀國轄地,秦惠文王滅蜀後,於前311年設蜀郡,區境隸蜀郡南安縣地。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省轄樂山市,為樂山市五通橋區至今。區境內相連成片的東漢崖墓群和始建於東漢、五代時期的古陶瓷窯址是五通橋悠久歷史的有力證明。五通橋因鹽而興,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鹽場。相傳在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在五通橋牛華溪紅巖子鑿井煮鹽,距離今天已經有2200多年曆史。明末清初,五通橋鹽業生產便頗具規模。“架引高低筒絡繹,車聲軲轆井相連”描繪了五通橋製鹽場景。到1947年,五通橋共有滷井5805眼、灶935戶,年均產鹽達5萬噸,最高年份達6萬噸,直接、間接依靠鹽業為生者達6萬餘人。民間流傳“金犍為、銀富順”,“千豬百羊萬石米,不及橋灘一早起”之說,反映了五通橋曾經的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