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会有人发自内心热爱学习吗?

恍惚面对世界


从古到今,凡是自学成才的,有文学爱好者,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作家,创作家,自学成才的并不少。对于爱好者来说,文化是经过不断学习总结出来的,好字是练出来的,理论是研究出来的,知识是積磊起来的,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百问不烦百看不厌,只有努力坚持奋斗的必然有成。


蓝天_549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其中提到如何才能像迷上游戏一般热爱学习。

我们把这个问题换一下:真的会有人发自内心热爱游戏吗?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吧,一定是有的。那我们为什么会发自内心地去热爱游戏呢,搞懂了这个问题,也许就能明白如何去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学习。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职业选手,不通过游戏来谋生;消磨时间、和朋友增进感情这些客观因素,并不能使我们去沉迷游戏,不能让我们开始一局又一局的游戏。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过分地热爱游戏呢?

想要去探索这其中的本质原因,就必须要去认识我们的大脑,只有认识了我们的大脑,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

本质上,我们对于游戏的快感,都是大脑对游戏反馈机制的一种奖励,它由大脑中的多巴胺所决定。多巴胺并不是快感本身,而是对快感的预期,或者说是对快感的追求。当你一局游戏获胜的时候,身体内会产生化学物质让我们感到十分愉悦和兴奋,但是对于大脑神经来说,这些情绪只是暂时的体验,而是多巴胺所构成的信号机制,多巴胺促使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愉悦和兴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打开一局又一局游戏的根本原因。我们这局游戏输了,多巴胺告诉我们下局一定能赢;这局游戏赢了,多巴胺告诉我们下局游戏还能赢,正是这样的反馈机制,才是我们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把这样的反馈回路运用到学习上,我们不就可以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于学习了吗?

在把反馈回路运用到学习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反馈回路。游戏竭尽所能地将反馈回路加强和加快,带给玩家足够和迅速的反馈,比如设立了排位系统,赢得一局游戏让我们获得游戏段位的提升;或者比如抽卡机制,通过增加不确定性,让玩家通过更多次的尝试来获得反馈。

学习带给我们的反馈,也是决定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否能长期坚持下去的基础。在打造一个像游戏一样的学习模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游戏是如何加强他们的反馈机制的。

第一:固定比例强化,比如打败十个怪就可以升一级,获得多少积分就可以升级段位。

第二:固定时距强化,比如等待多少固定的时间就可以打开一个宝箱。

第三:不固定比例强化,比如抽卡,我们有多少几率抽到极品卡。

这三种方法将游戏中的不确定性奖励竭力强化为确定性收益。

正是反馈机制当有些人能够坚持学习并乐在其中,当学习给人们带来正收益,也就会获得我们上面所说的快感预期,也就是多巴胺。如果只靠志力去学习,很难坚持到底,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科学的。我们也许就像海洋馆里的海豹一样,顶一次球,给一个鱼干。只有不断获得正反馈,才会自然而然地保持前进的动力。搞清楚这些,我们就可以思考,如何让自己像打游戏一样沉迷于学习。

学霸和学渣的区别就在于对快感的预期不同。预期不同,形成的反馈也就不同,学霸具备完整的反馈回路以及有效的反馈强化。具体到操作中,成为学霸,以下三点是基础:

①缩短反馈周期,反馈时间太长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坚持学习的主要原因。

②增加反馈强化,我们已经在上文提到了三种反馈模式,把游戏替换成学习,固定比率强化可以是考试进步十名就去吃一顿好的,固定时距强化可以是看三小时书就去玩一小时游戏,不固定比率强化可以是成为同学眼中令人羡慕的学霸。

③调整反馈难度,科学研究表明玩家在高难度游戏获胜的时候,大脑多巴胺回路会异常激活,也就是说适当的高难度游戏,能够最大化的激活反馈回路,就也是游戏排位机制的由来。因此我们设定学习目标,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一旦大脑形成了正反馈回路,品尝到了学习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动力就会更加充足,久而久之,甚至会享受学习这件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会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





SAKA英语


从来到世界的那刻起,人们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从咿呀学浯到口若悬河。从襁褓幼子到白发老翁。从懵逼少年到老气横秋。一步也没离开模仿,学习,拷问,答题的路上。


广银8910


就看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了,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无所事事是浪费生命,是无聊;当然啦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和报复,一点工作都不想做。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深圳有一批人,连长期工都不想做,过着工作一天,休息两天的日子,吃廉价的饭菜,睡便宜的要命的网吧,疫情一来,部分人被饿昏街头,对子这样的人,如果能保证饿不死,一天的工作都不想做。像华为老总任正非,你让他闲起来,等于煎熬,所以不同人追求不一样。


翠翠小屋


真的!毫无疑问。世界知识没有人能学完,联想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重点:

学用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