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人看过电影《寄生虫》?对其内容有什么感想?

大白楠楠生活小常识


在微博上刚好刷到了《寄生虫》的资源,就看了两遍,第一遍没有想明白总是觉得很奇怪但是说不出来哪里奇怪,看了第二遍突然想明白了。也明白了在国内为什么没能过审。

首先剧本毫无疑问是没有问题的,导演在把控调度讲好整个故事还是非常不错的。镜头语言,舞美,演员(在最后刺死朴社长的微妙的表情变化堪称灵魂表演)细节把握上都能达到8.5以上的水准。其中还包含了一些政治隐喻在此就不多说了。

衡量一个好电影在于能否完整的讲好一个故事和能否站在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呈现给观众留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能我不是处身韩国, 对于这种符号戏剧化的处理和影片中主角的独白真的让我的价值观收到了冲击。影片开头的石头意味着向上攀爬,中间浮在水面时象征了主人公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对于跨越阶级的破灭,友谊的虚假等)最后放回了水中,回到了自己原来的位置则表示认清了现实。一开始不明白为何最后父亲会杀死朴社长,真的只是因为气味的原因可能会让很多人觉得矫情,其实是在这种慌乱的状态下(妻子儿子女儿都不知是生是死)而身体还要服从社长阶级的命令。在看到了气味的动作后的一种茫乱的无意识行为。

影片多次提到了越线一词,其实是象征着在高阶级的富人社会里它们可以随时掌握着这条线一旦关上那就是对穷人的灭顶之灾,最后的独白对于我的价值观实在无法理解,朴社长的死和儿子口中要和父亲相聚不值一提。(父亲是杀死社长的凶手)结局所渲染的主观情绪太重,严重影响了整部电影的质量,堪称败笔。整体来说还是一部不错的商业艺术结合的很好的电影,达不到九分是正常的。

想到了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看完无比的认同这句话,人本性是贪婪自私的恶的,只是在社会制度的条条框框秩序下和后天的教化才认同了这种阶级的社会制度。无绝对的好与坏,听说韩国要为导演的名字命名街道,感叹一句,果然是娱乐至上,政坛黑暗,外貌协会,财阀垄断的韩国啊,一个所谓外国人定义的标准的荣誉。电影只是一种艺术手段,它不能改变什么影响什么,作为电影文化的传播者毕竟是有限的,去发展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改善阶级差异的矛盾才是崛起的硬道理。







单角貔貅


人作为人,是一个群体还是一个人吃人的群体,贪婪与私欲下对人的改造。

贫富差距小的时候,社会不同阶层是有机会共存互利的,大家都过得下去,只是赚多赚少的差别,此时仇富是不智的,因为上层如果赚得多,下层可以一起雨露均沾;但当差距越大,各阶层的平衡越来越脆弱,下层到底会敬佩上层的本事、还是蔑视上层的特权?有时是只是一念之差。当蔑视与愤怒的情绪太强的时候,阶层的恐怖平衡就会裂解,高低阶层彼此虽然需要对方,但不再有尊重、不再把对方当人看,只想强取豪夺以求生存,敌意越来越大,寄生虫只能不断啃噬到连宿主都活不下去,甚至是残酷的肉搏战。整个撕裂,露出无秩序的丛林法则。自古以来皂反的都是种地的,没听说过商人闹翻了天。无产阶级无所畏惧,有产阶级退退缩缩。

如果要拍一部从蟑螂的视角出发的电影,大概会很像《寄生虫》。当然,前提是每只蟑螂有自己的螂生、个性、家庭,还有与彼此沟通的方式。片中某个角色匍匐爬行时的样子,真的就如我遇过的蟑螂那样,在我打开灯的那瞬间,爬行的它乍然而止,好像在等待我动静,以便思考下一步策略,顺便祈祷我没发现它。

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今年获得坎城金棕榈大奖的《寄生虫》,描述贫穷的金家四人住在破烂的半地下室屋子,环境杂乱、父母失业,与一双儿女只能靠些零工维生。一天,儿子基佑的朋友要出国,将一位有钱的家教学生,转给基佑指导,让他获得进入富有人家大门的机会,认识朴家有钱的一家四口……

《寄生虫》有许多充满黑色幽默的恶趣味,这贫穷的一家四口如蟑螂般顽强讨生存,善于计划与操弄,电影有一大部分由于金家人的计谋,搞得像《瞒天过海》系列那种劫盗片一样,非常有趣。但后面的发展,实在是每一步都出乎意料之外,剧情越来越疯狂也越来越紧张。更厉害的是,导演融合黑色幽默与绝望感,拍出一幕幕荒唐的情节,但这些离谱夸张的情况放在社会状况的脉络下看竟很贴近现实。在爆笑背后,颇令人伤感。

阶级的符号、象征与意味,在许多小地方不断出现。连用个Wi-Fi都得像寄生虫到处找宿主的金家,他们的穷儿女知道面对有钱雇主最好取英文名,明白在上流社会怎么混比较显得「高级」。有钱亲戚去世留下装饰用的石头,对穷人根本没屁用,最后石头的「用途」是个残酷对照,真正反映了「这(造景石头)是什么,能吃吗?」一般的愤世。

穷男与富千金的家教关系,刚开始看起来像是男生利用优势占女生便宜,但看到后面会理解穷男终究是个寄生虫,被富千金拿来满足自己的想像。两个人家窗户看出去的景象大异其趣,穷人窗户紧邻大街,一片丑陋的灰,政府除虫人员在街上喷药,只要开着窗,药就自然喷进家里了,金家父亲还说这样可以免费除虫,但真正要被除的虫的根本是他与家人呐;有钱人家的窗外则是一片绿地,甚至基佑刚按完朴家门铃,大门微微打开时,虽还看不到其他东西,却已经见着几丛绿意,生气盎然。

朴家女主人第一次出现时,全身穿着优雅的白色衣着,那种白不是穷人穿得了的白,穷人的生活型态没法让那纯洁的白色衣物维持超过一分钟,总会弄脏些什么。但更残酷的阶级代表物,是味道,这是穷人怎么假装怎么遮掩都弄不掉的,而朴家人对穷人味过敏。

传统英式「楼上、楼下」(upstairs downstairs)的阶级分野,在这变成地上、地下。能在见得到阳光的地面上生活,是一种特权,朴家女主人也提到她好多年都没搭过地铁了。地球上的人口(或宜居土地稀有度)越来越发展成穷人得住地下室、搭地铁、在蟑螂最多的地方生活,把上面的空间留给富人。

不过,朴家人虽有点势利眼,但他们并不残酷坏心,只是因生活舒适,让他们软化到有些傻气天真、讲出白目的话也不自知;而金家虽可怜,但有时候也做得太过分。总之整部片里没人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导演让观众的同情心吊在钢索上,增加道德问题的复杂度,以及凸显真正的问题是体制,是系统,不是个人。每个个人只是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尽量求生罢了。

贫富差距小的时候,社会不同阶层是有机会共存互利的,大家都过得下去,只是赚多赚少的差别,此时仇富是不智的,因为上层如果赚得多,下层可以一起雨露均沾;但当差距越大,各阶层的平衡越来越脆弱,下层到底会敬佩上层的本事、还是蔑视上层的特权?有时是只是一念之差。当蔑视与愤怒的情绪太强的时候,阶层的恐怖平衡就会裂解,高低阶层彼此虽然需要对方,但不再有尊重、不再把对方当人看,只想强取豪夺以求生存,敌意越来越大,寄生虫只能不断啃噬到连宿主都活不下去,而寄生虫之间更是要弱弱相残。

人太苦的时候实在难有人性,在做垂死挣扎时,只有动物本能是真的,任何所谓人性与恻隐之心都是奢侈、甚至会害自己失去生存机会。看看电影,想想现实,会发现这种寄生虫的比喻,与我们的现实差距并没有想像中大,至少,就算现实世界的穷人还没到「寄生」的地步,但处境已经与蟑螂距离不大了。

导演高明之处,在于他并非大张旗鼓地把议题塞进你脑袋里,也不像《我是布莱克》那样不断以各种生活惨况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奉俊昊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吸引你走进去,让你好奇、让你渴望,等你深陷其中,你已经进入漩涡里面、边哭边笑边不自觉地去思考它隐含的意味与思考。这点其实有些类似导演乔丹·皮尔今年新作品《我们》,但《我们》的隐喻纷杂,背后逻辑也有多处说不通,相较之下《寄生虫》的各式比喻是更细腻而高明的。

《寄生虫》的场景设计很用心,大部分故事发生在朴家大宅,是个极简风格宅邸,非常开阔,却又有很多角落可以藏秘密;一场暴雨让金家人冲回家的路上,则带着观众看见所谓「半地下室」住宅所在的社区,是如何让人的生存成为如蟑螂一般的型态。剧情设计埋着许多伏笔,闪烁的灯、台式古早味蛋糕店、富有人家儿子的心理状况,都成为前后呼应的线索。有些画面在独具慧眼的荒谬组合之中透出特别的心境,例如一幕滂沱大雨水管破裂马桶喷屎,却有个角色坐在马桶盖上压着一堆屎尿水一边冷静抽烟,那种认命荒谬好笑又让人难过,因为该角的淡定让观众明白,这肯定不是他人生面临过最屎尿横流、最狼狈的处境。

《寄生虫》很接近我心目中的完美电影——我指的是,它在技术、剧本与演出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但也绝对能让大多数主流观众喜欢,就算是个平日工作与家庭都忙碌、只想轻松看电影享受娱乐的人,我都能放心推荐。其实,介绍各式电影这么多年,深感推荐某些佳片很不容易,因为我也曾经没日没夜加班过、也全职照顾过两个年纪差不到一岁半的娃娃,我了解不是所有观众都有余裕,能在难得的休息时间欣赏题材较为严肃、沉闷、痛苦的片。我站在推荐电影的角度,常为许多好片扼腕,但也能站在观众的角度理解,有时真的只想放松一下、不想被闷到,而《寄生虫》让我完全不需要有挣扎,可以非常放心地叫大家都去看吧,真的精彩!


张斌1


寄生,就是放弃选择

奉俊昊、朴赞郁、宋康昊三个人,是韩国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中的暴力、阴郁、情色甚至科幻都不是刻意而为,是因人性与现实的表达而存在。早几年象牙塔中阳光灿烂的时候,我几部几部地找他们的作品来看,慨叹那些我不可想象的人性悲哀,现在反而看一部需要缓许久不敢轻易再碰。

网上关于《寄生虫》的分析评价已经很多了,火力主要集中在阶级鸿沟上,但我更同意水木丁的观点:「好的文艺作品不是为了阶级斗争而生的,也许里面有阶级斗争,但沦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文艺作品,绝不是好作品。而文学艺术的本质,是看得到一个一个的个体的人,这是人类需要它的原因,也是它的神性所在。」

所以,这部作品不是那种试图以现实为基础扩充而成的故事,不然,结尾那处关于凶案的新闻报道放在最开头才是适合的,让观众去注意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因为这是一部艺术作品,讨论情节细节的现实性也没有必要,导演其实一直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被夸张的故事,所以一切不可理喻都那么顺理成章,主角骗子一家的成功来得那么黑色幽默,连配乐都是欢快的。

观众常常在评价电影作品的时候忘记,电影就像是魔术,清楚地告诉你是假的,如果非要讨论真实与否,那是纪录片的范畴。这个「假」的故事,像是一个容器,把所有现实中有的,平时几乎无法见到的人和事组合到一起,看看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也像是《盗梦空间》里的梦境,无法记起自己为何身处此处,我们也没办法去推断片中人物如何到了那种境地,我们只需要跟着把梦做完。《寄生虫》就是放了三组现实中我们无法想象到的家庭,用学长拜托学弟替他给富家女孩补课这个契机,把三家人的命运揉在一起。

这是一个关于富人与穷人的故事,但是重点却不在于「富」与「穷」。不同的物质水平,不过是放大了人性格中的不同侧面。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富人朴社长在保姆被辞后抱怨老婆做饭难吃。对于这个男尊女卑的国家和家庭而言,一个家庭主妇是否擅长家务,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于朴社长来说,花钱请一个保姆就解决了,妻子可以不用「必须」精通厨艺。除了大男子主义的朴社长享受被人依附的感觉,也不得不承认,富有给了他们更多选择。所以,穷人家的妈妈忠淑在醉酒时说:「不是有钱却很善良,是有钱所以善良,如果我有这些钱的话,我也可以很善良。」这就是他们的逻辑:钱是因,选择是果。全片只有一处出现了他们对「为何穷」的反思:穷人儿子拿着假的大学证书说,他会把它变成真的,此时他已经考了四次大学失败。他们认为,只有一举扭转命运的选择才值得尝试。所以,不需要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好好找份工作改善生活,为什么不在全家成功进入朴社长家工作后好好攒钱换住处,为什么要在朴社长全家露营时鸠占鹊巢。看似是一场荒诞闹剧,却有着自洽的内在逻辑,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有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我们未必都乐于接受。这是导演试图告诉我们的,所以他让金司机说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什么计划绝不会失败吗?没有计划。…所以人不该有计划,一开始没有计划的话发生什么都无所谓,杀人也好,卖国也好,全tm的无所谓了,懂吗?」命运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没办法更改,我们没办法假设下一步「应该」发生什么,更没可能回过头更改这个假设,所以,不存在「如果…就好了」。这很残酷,也很真实。

命运无常,在经历了超出计划的变故以后,每个人的领悟不同,对于以后人生的选择也不同。金司机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样,彻底放弃了计划和选择,继续当一个寄生虫留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儿子依然坚信「如果…才能」的逻辑,荒唐地幻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买下那栋房子,光明正大地接父亲出来,他也是一个寄生虫,只不过他寄生在命运身上,期盼命运把它带到他想去的地方。


普通日


《寄生虫》的故事是简单而又复杂的,它表面上是讲述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基泽一家,用尽骗术,瞒天过海将全家四 人包装成课外教师,心理治疗师,司机,佣人,各司其职的成功寄生在了富人家庭。基泽一家四口因此成为了电影 中最先被观众认同的“寄生虫”,但这其实只是电影的冰山一角,奉俊昊透过身份悬殊两个家庭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为了单向去展现一场穷人依赖富人生存的寄生关系。

电影中的朴社长一家是立于上流社会的家庭,表面上看他们是被寄生的对象,但他们其实也是寄生虫,财富给他们带来的不只是体面高雅的生活,也是生活和认知能力的退化。他们需要寄生在司机,佣人,家庭老师这些人身上,吸取他们的养分,他们同时又寄生在上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家教要名牌大学生,司机要服务过其他富豪的司机,佣人也要最专业的会所定制,一切必须要符合上流社会家庭的体面。基泽一家的骗局并不缜密,一个电话就可以戳破一切,但他们却最懂有钱人不较真,要体面这一死穴。

这部电影一个颇为高明的点在于奉俊昊并没有把朴社长家塑造成一群为富不仁的反派,相反电影开始便透过基宇朋友的言谈将朴社长妻子设定为了“单纯”的存在,而基泽一家在与朴社长夫妻的接触中,作为富人阶级的他们也带上了伪善的面具,但这幅面具下电影把“气味”作为了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节点,朴社长夫妻对“穷味”漫不经心处展现的生理性厌恶,即体现了阶级差距即便在现代社会同样无孔不入,也酿成了电影最终的悲剧。

朴社长家的旧佣人是电影走向悲剧的导火索,如果没有她为了躲藏于豪宅地下室里老公的再次出现,朴社长家与基泽家微妙的双重寄生关系并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被打破,因为他们已然都各取所需的获得了一种暂时性的稳定共生,基泽家寄生于朴社长家供给的财富下,朴社长家则寄生于基泽家提供的服务和虚名中,但也正是旧佣人这一角色带来的转折赋予了电影以更深层次的社会寓言。

在今天相信很多人提及奴隶这个词,都会认为他是封建社会最为不该存在的弊病,但其实在古代有不少人愿意将自己卖身给达官贵人为奴,甚至在近现代的清朝只有皇帝亲近的满臣才能自称奴才,这在于当人成为奴丧失人格的时候,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庇佑,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寄生。《寄生虫》里的基泽家寄生在朴社长家后也是如此,他们的生活乍看确实得到了飞跃,暗暗自喜,但同时他们却忽视了自己的命运也被绑在了朴社长家身上,而旧佣人发现他们的秘密不仅加速了这段必将走向破灭关系的进程,甘愿在旧佣人面前下跪举手示弱的基泽家也将寄生后命运被他人掌握的窘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借此也带出了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制服了旧佣人的基泽一家人,发现本该外出野营的朴社长家因为大雨突然返程,为了不被发现他们如寄生虫般四处躲藏,最终冒着大雨狼狈的逃离朴社长家后,发现地下室的家被大雨淹没,一家人顿时成了受灾的难民。位于高处的朴社长家不但安然无恙,第二天还打算为孩子举办生日派对,朴社长的妻子还感谢这场雨带来了难得的好天气,两家鲜明的对比成为了贫富阶级最为鲜明的比照。

看过《寄生虫》不知为什么会止不住地流泪。为谁难过吗?不是。有那么强烈的代入感吗?也差点意思。

那是为什么呢?可能,深深的感觉到难以停止的不得不的努力换回的也不过是一个在世间挣扎的机会罢了。这样的现实不会改变,但却是我能所进的最大努力。这种拼尽全力换来的无力,最让人无奈。

影片塑造的两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对立面,本身并没有任何强烈的矛盾冲突。作为两个阶级的代表,相互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深恶痛绝的恨。甚至可以说,金大叔一家还很感激朴代表,也认为朴夫人是单纯善良的。而富人阶层的夫妻俩,也没有特别的针对另一阶层的人有任何故意的刁难和鄙夷。但两个阶级,或者说两家人之间的嫌隙还是产生了。

影片用“气味”代表着不可调和的差距,这不是洗澡、换浴液、洗涤剂甚至香水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气味代表着不可逾越和不能打破的“界”。而正是这种在不知不觉中的差异化对待,这种在日常的细微中流露出的真实反应,是压倒金司机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不堪重负的神经彻底爆发。

贫穷和富有,到底是不是命中注定的呢?通过打拼到底有没有可能改变命运?金大叔一家人真的是因为运气不好才没办法摆脱贫穷的身份吗?其实,这一家人除了因为出身底层因为贫穷而沾染了很多小市民的意识之外,在我看来“业务能力”都是可圈可点的。甚至我都有点佩服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了。


星妹说影视


父亲为什么杀社长,原因是失望,本来怀着感恩的心,自己一家靠社长有了工作。可却被社长对人的不尊重,高人一等的内心,老是说有味道,其实是看不起穷人。还有他没想到社长竟然还让夫人穿别人的内裤还给夫人买过毒品让她吃。最后不在乎别人的生死,只顾自己儿子,在最后捡车钥匙还在乎味道,在乎自己的感官。太让他失望了,社长不是一个好人。


做自己zm


题外话:

上个月的一天晚上十一点看完了《寄生虫》,两个多小时的时长,看完已经凌晨一点多。之所以能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天晚上窗外正好下起了雨,屋内因为长期潮湿爬出了几只蟑螂,而《寄生虫》中大转折的那段情节恰好也是在雨夜,所以带给我的震撼更加剧烈。

其实在早几个月前就有了《寄生虫》的云资源,并得知《寄生虫》拿下了金棕榈大奖,是韩国影史首次获得的金棕榈奖。但我还是没提起多大兴趣,原因很简单,不怕你们取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寄生虫》是日本动漫《寄生兽》的再次改编版,因为我之前已经看过了日本导演山崎贵翻拍的电影《寄生兽》,还原度相当不错,所以自认为韩国这次即使再次翻拍《寄生兽》也好看不到哪去。

直到......我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奉俊昊!主演是宋康昊!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部宝贝。啊~

剧情简介:

现在,忽略我的无知,让我们先看看《寄生虫》究竟讲了些什么。

住在半地下室,吃饭时看到的风景是酒鬼撒尿,街道喷杀虫剂时会打开窗让呛鼻得杀虫剂灌满整个房间,整个家里只有蹲在马桶上手机才能收到信号,这是穷人一家的物质情况。

但和全世界绝大多数底层人民一样,这家穷人虽然物质贫瘠,可一家四口每天过得还算幸福。每天在一桌吃饭的画面可以参照韩剧《请回答1988》成德善一家坐在一起吃饭的样子,并且穷人的家庭中姐妹两个,貌似还是龙凤胎,母亲虽然每天都看起来骂骂咧咧对生活不满的样子,但父亲总能温柔耐心地哄好母亲,总之,这一家人除了穷点,但团结友爱,且这样的家庭在生活中也并不罕见。

而富人的情况也和我们想象中的差不多,住在安静祥和,阳光明媚、面积广大的大房子里,从不用为物质担忧,每天思考的就是怎么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快感,待人的方式有自己特有的看似亲和却高不可攀的言行语气,与穷人家的物质情况相比,富人家简直像是天堂。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穷人家的儿子去了富人家当家教,又经过一番机智的挑拨离间把富人家原有的司机和保姆挤兑离职,穷人一家四口全部通过伪装身份进入了富人家工作。

这就是电影所叙述的事,其实看到这儿时挺乏味的,因为片名《寄生虫》与前半段看不出有什么深刻地联系,如果不是后半段的反转,我甚至会认为这是一部讲穷人如何通过努力发家致富的励志电影。

电影一小时开始终于进入正题,在富人家出门游玩的那个雨夜,被穷人一家挤兑走的原保姆面目狰狞的出现在了富人家庭的摄像头画面中。那种感觉就好像正在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突然换成了《午夜凶铃》贞子从电视中爬出来那种感觉,但同时也带着强烈的好奇感,好奇剧情会怎么发展。

果然,后面的剧情没让我失望,原保姆的再次出现引出了一个新的家庭,比穷人的家庭还要困难许多的一个家庭。原保姆的丈夫原来一直生活在富人家的地下室,比穷人家的地下室还要更低一层。

穷人家的地下室至少可以看到阳光,在马桶上就能收到信号,但保姆丈夫所住的地下室没有阳光,没有信号,除了活着,更像一只“人形蟑螂”。

而“穷”与”更穷“的矛盾也就来了,因为双方的真实身份富人家庭都不知情,所以为了争夺留在富人家的”寄生权“,两只”蟑螂“展开了新的一轮争斗。

穷人家因为人多势众暂时占领了上风,将保姆和他的丈夫继续困在了富人家的地下室里,但最后的结局却更令人难以想象。

最后宋康昊戴着富人要求他戴的那顶帽子的面部特写,让我又想起了《杀人回忆》最后他的惊艳一幕,不同的是在《寄生虫》中宋康昊的这个表情是表现他对富人起了杀心,而《杀人回忆》中最后的注视,是对那个连环杀人案凶手的诛心审判。

结局在穷人家儿子对未来的一段想象旁白中结束,而我看完《寄生虫》的时间在凌晨一点多,说不出的滋味,感觉想说的有很多,但又觉得没有意义全部删去。

内容感悟:

莫名想起当初在看常书欣老师《余罪》书中的一句话:”财富堆积起来的地方,给予普通人的,只能是一种压迫性的感觉,不论你做什么,都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

是这样的。看完《寄生虫》后虽有千言万语,但都归为了无力感一个念头。富人与穷人的阶级对抗永远不会消失,物竞天择,这是这个世界的法则,但你可以选择强大。

就像《寄生虫》中的穷人,虽然物质贫瘠,但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寄生到了富人家庭里,很多豆瓣网友对这段情节都表示质疑,说穷人如果真这么聪明,那也不至于穷了,这段情节也被评价为《寄生虫》最狗血的片段。

但我认为,这点并不狗血,正是因为贫穷,所以穷人一家已经忘记利用自己的智慧,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原来自己的这些技能可以获得财富甚至改变阶级。

就像“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一样。

穷人因为穷,所以不断争吵,只顾眼前的小利益,更别提什么长期的人生规划和对子女的良好教育,以至于我们在《寄生虫》中可以看到,穷人家的儿子和女儿,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各种不良嗜好。女儿直接脱内裤来栽赃富人家的前司机,还泡网吧抽烟,儿子利用伪造来的身份,与富人家的女儿在房中接吻恋爱,但完全不懂爱情的责任,反而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

而富人家的教育方式就完全相反,女儿和儿子被保护地像象牙塔里的公主,以至于女儿会轻易爱上一个不熟悉的男生,儿子会看到害怕的事物直接晕倒。

两种极端地教育方式其实都不正确,但无论怎样,富人家的儿女都会幸福的多。

另外,想谈谈《寄生虫》的一些精彩镜头。

奉俊昊真的是太擅长用特写来打动人心了。在《杀人回忆》结尾宋康昊的灵魂注视让看过的人无论过了多久再想起来都不寒而栗,而《寄生虫》中,除了我刚刚说过的在影片结尾宋康昊头戴印第安土著帽的面部特写外,还有饰演宋康昊儿子的崔宇植在电影结尾的一个面部特写也堪称“神来之笔”。

在结尾穷人将富人刺死,原保姆丈夫将穷人女儿和富人妻子刺死后,穷人儿子,也就是崔宇植在剧中所饰演的角色在和母亲一起去祭拜死去的女儿时,穷人儿子脸上那股戏谑的笑和母亲悲痛的表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儿子这一笑也是整部电影中最值得琢磨的一幕。

为什么在自己姐姐死了、爸爸失踪、母亲正在悲剧欲绝之中发笑,我想这是在借戏谑的笑,来讽刺之前发生的所有事。我想,这也是奉俊昊拍《寄生虫》所想要表达的除“穷富矛盾"之上的一种矛盾。

那就是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其实都是普通人罢了,谁也别看不起谁,谁也别觉得谁傻,平时或许看起来富人压制穷人,但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穷人却可以轻易得毁灭富人。

好了,就先讲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记得去看哈。


哈欠娱乐


1 影片开画街道喷洒杀虫剂那段,宋康昊饰演的基泽不让关窗户,说正好免费给家里除虫。搞得家里乌烟瘴气,其实就暗喻了这一家四口本身就是“蟑螂”。但是其他人咳嗽,基泽却很专注的做纸盒,说明基泽和其他“蟑螂”不一样,铺垫他以后可能成为故事拐点。开场的这一幕,可以说为整部影片定了一个基点。

2 影片中段,女佣首次进入地下室那段,通向地下细长阴暗的楼梯,仿佛就像蟑螂在墙缝里穿梭,那段是我最喜欢的镜头,也是影片故事转折最重要的节点。

3 男主一家最像蟑螂几个隐喻。 主人外出了,他们才敢出来狂欢,主人一回家他们马上藏起来。 藏在桌子底下,配合地上没收拾干净的食物残渣,像极了蟑螂。 在逃跑时,主人醒来,基泽突然吓得不敢动了,然后主人又睡去,镜头排到基泽拖着双脚向前爬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蟑螂,有时候开灯看到蟑螂,蟑螂真的是趴在那里不动的。

4 男主家3人下雨天逃跑回自己家时,从出主人别墅的大门开始,路线是一直向下的,而且很远。 暗喻贫富的阶级地位。 其实影片开头基宇首次去富人家任教时,表现了富人的房子是在山坡,对比男主一家的半地下室,也是对阶层的一种暗喻。

5 关于基泽杀男主人,可能很多人觉得动机不充分。 但影片其实一直在铺垫基泽的人物性格,从开始不敢制止在家门口小便的酒鬼,说明他很隐忍,但是越是忍耐爆发的时候越凶。 他和男主人车内的几段对话,比如说自己像是载着一个孤独的男人,也算某种陪伴。说明他内心渴望和雇主成为朋友,平等相处。 包括和女主人握手,女人却问他洗手了吗? 他眼神向上没有表现怎么回应。 这些都说明富人表面客套,内心其实看不起他的,直到后来男主人捏鼻子拿车钥匙才彻底爆发。

6 奉俊昊特色长镜头,预告片也有那段,基宇首次出门应聘,镜头透过父亲基泽,转到基宇出门的背影,看似是两个镜头,其实只是用墙做了遮挡,实际是一个长镜头。 还有四个人在沙发喝酒那段,很多也是一个镜头的横摇完成的。 包括开头收披萨盒的店员出现,四个人通过家里走廊伸出头同时进画,奉俊昊这种有纵深感层次感的镜头很多。


郑宛晴lthx26


看完电影《寄生虫》,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穷人的悲哀。

整部电影的开端始于一个谎言:

无业游民男主一家生活在肮脏拥挤的半地下室中,平时全家人都是以披萨店折叠外卖盒为生,儿女均失学在家。而IT公司老总家住在一做建筑大师设计的豪宅中,享受着富足的生活。

后来,儿子在他的同学即将出国留学前,同学让他去接替自己给一个富家千金辅导英语,这家人就是朴先生家。

随着基宇“应聘”成功,基宇在和女主人的言谈中发现女主人善良单纯,对她的小儿子也非常溺爱,也因此他发现了可乘之机,编造出了一个“艺术辅导师”的人设,试图将自己的妹妹介绍进来成为艺术老师。从这里开始,奉俊昊有极其精妙的设计和剪辑节奏,开始完成这一家人“举家入侵”朴家的过程,儿子是英语老师,女儿是艺术老师,爸爸给男主人开车,妈妈顶替了原来管家的位置。这样,一家人得以寄居在这个豪华的房子里。

但是谎言总有被揭穿的那一天。他们没有了豪宅,甚至连当初的地下室也被水淹没。

电影的最后,儿子最后发现自己父亲为了躲避警察,藏在了豪宅的地下室里,他发誓自己日后一定要努力,要成功,然后回来救出父亲。直到多年以后,他终于把这座豪宅买了下来,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但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是儿子的幻想,他还是生活在肮脏的地下室里。

穷,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贫富悬殊的现实社会里,穷人代表着一无所有。

犹记得,电影导演奉俊昊说过的一段话:“如果你看完整部电影,结局是年轻人想要买下这个豪宅,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计算过要多久才能买这个房子,如果以现在韩国的人均收入来算的话,可能需要547年,这种无力感觉和悲伤情绪才是我想探讨的主题。”

所以,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可能就是看到朴先生家那座漂亮的房子的时候,下定决心好好工作挣钱吧。


吱娱吱乐


你好 我是:少女电影片段 很告诉能回答你的问题 《寄生虫》是由奉俊昊执导,宋康昊、李善均、崔宇植、赵茹珍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9年5月21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2019年5月30日在韩国上映。

影片讲述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的一家四口,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一家人的生活渐渐起了变化。

尊严,是这个身处贫穷中的男人一直坚守的东西。

就这样为数不多的几个镜头,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便被勾勒出来了,这也为最后的杀人举动埋下一些伏笔。不得不说,导演对细节的把控,对人物的塑造真的很出色。一个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他会轻易做出杀人的举动。

我们似 乎也可以就这样将其杀人的动因归结为朴社长那个闻的动作,剥夺了他最后的尊严,所以他在冲动之下,举起了匕首。

但还有一些重要却隐秘的东西,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他对朴社长太太的爱慕。(很多影评都忽略了这一点,但我认为这在整个剧情里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确认这条隐秘的感情线一定存在的确凿证据在那场表达了很多东西的沙发戏,朴先生和太太欲火焚身的时候,一个足足有五六秒的大特写给了基宇的父亲,他用手臂捂着眼睛,就像是自己的妻子在和另一个男人做些不轨的事情。

《寄生虫》是一部关于社会地位、抱负、物质主义和父权制家庭,以及那些接受拥有(或租赁)仆人阶层的想法的人的怪异黑色喜剧。奉俊昊将社会贫富阶层的关系呈现得如同一碗清水般透彻。对于不同阶层人物的多面性的刻画,又避免了善恶黑白的简单粗暴对比

观点粗糙,欢迎大家互动评论!!!


禹州夏都


第一遍《寄生虫》的时候确实觉得好看,但是隐隐感觉很诡异。

于是,我又第二次仔细看了这部电影,认真的分析了整个剧情,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问题所在。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分析和批判,仅代表我个人意见。

这部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推进,是不符合逻辑的。

我在第一遍看寄生虫的时候,凭着职业习惯就感觉电影的开篇很突兀。

最开始基宇第一次给多慧上课的地点,竟然是多慧的卧室。这一点很多观众可能没感觉什么,但是我八年的高中辅导教师的经历告诉我,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去过很多女生的家庭上门辅导过高考数学,但是没有一个女学生或者女生家长会把辅导功课的地点定在女生卧室。因为大部分卧室都是女生很私密的地方,只要是情商正常的母亲,对于一个陌生男性,即使这个陌生男性是家教老师,也会有本能的排斥。而且多慧的家庭是富人阶层,一间书房是有的吧?即使不在书房,在客厅上课也是常理。我去过最狭小的女生家庭上课,一室一厅那种租的学区房,家长也是安排在客厅上课,也没有安排在卧室中的。

为什么电影会出现这种不合理的剧情,明显是为了电影后期基宇和多慧的感情做铺垫,如果在客厅授课,借基宇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撩多慧。

电影不仅仅有这一个不合理的情节,下面还有更多。

接着,基婷进入朴社长的家庭,没有太多的不合理。但是,基泽替补司机的情节,又一次的不合理。

朴先生的妻子连桥给出的理由是,熟人信任链。这个是合理的,但是熟人信任链,是指同阶级同需求的熟人信任,一名家教老师并不符合熟人信任链。正常的熟人信任链,不应该是连桥的邻居,朋友,朴先生的合作伙伴,朋友或者同事嘛?司机这么个相对重要的职位,连桥信任的朋友竟然是一名家庭教师?

好,我们姑且把连桥定义成傻白甜。但是忠淑进入朴先生的家庭,就是电影的硬伤。

一张名片,几通电话。连桥就能把家里最重要的岗位给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这已经不是傻白甜了。这简直就是白痴。一个电话就能把个人资料介绍出去,这个智商台湾的几通电话,朴先生不得破产啊。

家庭管家这么重要的职位,作为一名正常家庭主妇,难道不需要亲自上中介公司考察嘛?

朴先生也是个智障,既然这家中介这么牛逼,打几个电话或者发几个短信问问自己的朋友圈熟不熟悉,这不是很正常嘛?

导演为了让基泽一家寄生在朴先生家庭中,硬是把本是精英阶层的朴先生塑造成了夫妻双双弱智,我很难理解。

如果说这些是电影的情节不合理,那么基泽一家和保姆雯光的矛盾,就是在侮辱观众。

在地下室 基泽一家和雯光夫妇的矛盾爆发,但是只要正常分析,并不是雯光碾压基泽一家,而是双方都有把柄。基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雯光也对朴先生隐瞒了自己丈夫长期在地下室寄生,并且对多颂造成童年阴影的实情。基泽一家被开除顶多是打回原形,雯光的丈夫被曝光,朴先生也不会原谅雯光,这对夫妻也会被赶出家庭。而这对夫妻的情况比基泽更糟糕,雯光刚被赶出去不久,就被高利贷打伤,如果丈夫也暴露,那么他们的情况可想而知。

在这种双方互有牵制的情形下,最理智的做法是,基泽,基宇,基婷继续扮演教师和司机的职位,忠淑把保姆职位还给雯光,雯光可能会勒索基泽一家部分钱财。但是绝对不会采取两败俱伤的对抗。

底层人确实穷,有些确实坏。但是底层人不蠢,所谓的底层愚蠢,只是短视而已。这种简单的道理,这两家如此精明的人,不会想不明白。导演前期把基泽一家描写的如此精明,到了这里,为了推动剧情又将基泽一家塑造的如此愚蠢。

最后所谓朴社长捂鼻子,基泽刀杀社长的剧情,有人说是电影的题眼。在我看来,我宛如看到了一个智障。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的朴社长,面对血腥的杀人场面,背后是昏厥的儿子,和受到惊吓的妻子。一个正常人,要不就选择离开逃离,要不就选择勇敢对抗。朴社长竟然执着于一把车钥匙?拜托啊,没有车钥匙,你就不能动了嘛?

好吧,我们假设朴社长需要一辆车带着儿子去医院,那么紧张的情景,竟然会捂鼻子?换我们所有人,想象一下,那把车钥匙就是在一坨屎里,我们也会直接深手去拿吧?不会介意屎的味道吧?

为什么导演如此刻意的在那种紧张的场景,刻画了朴先生如此不正常的举动,就是为了刻意激化基泽的杀人状态。

说白了,整部电影,导演对人物的塑造是前后矛盾,不符合常理的。这种不合常理,不是阶级的排斥而是为了所谓的剧情,强行生硬的推动剧情。跟所谓底层状态,没有一毛钱关系。

什么是牛逼的批判电影,电影中的人是合乎情理的,我不是药神,熔炉,素媛,这些批判电影中的人物有滑稽,有黑暗,有正面有负面,但是都符合情理,不是导演为了批判而扭曲人智商和感情。

为什么这部电影被导演塑造成这样,或者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得奖。无非是这部电影拍出了,欧洲人想看到的韩国的面貌,或者东亚人面貌。导演以一种看似深刻,其实无能的拍摄手法,来满足一些看客们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