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戲(13)對春秋三傳的個人看法


《春秋》也叫《春秋經》是魯國史官的集體創作,最後的定稿人是孔聖人。

後來有五個人對《春秋經》做了註釋。

有兩位的大作已經失傳,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


春秋大戲(13)對春秋三傳的個人看法


由於作者的背景不同,歷史環境不同,春秋三傳也各有自己的特點。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正牌北大歷史系畢業的學者。

《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是戰國時候的齊國人,據說是孔子的學生子夏的學生。 典型的純哲學專業出身。

《穀梁傳》的作者穀梁赤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據說也是孔子的學生子夏的學生。 北大政治經濟學專業。

左丘明是春秋經同時代的人,而且是真正的歷史系畢業(不是那些為政治服務的歷史學家),所以左傳總體來講注重史實的補充,和中立的評價。沒有太多的個人愛好。

公羊高是個學者型的人物,作為純儒家學者,公羊高更偏向於從儒家的角度看待《春秋經》。 好比金瓶梅,一個研究中國房中術的專家肯定和我對金瓶梅的有關性描寫的理解角度不同。

穀梁赤是中國社科院的御用筆桿子,所以他對《春秋經》的解讀基本上是從政治角度,更多是為了政治服務。其實後來歷史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

漢書和史記就是一個好例子, 漢書由於作者的背景,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做了和司馬遷完全不同的解讀。

司馬遷的史記就好比左傳,而班固的漢書更像公羊和穀梁的集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