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之后何去何从?

小哥日记


首先,建议你先弄明白自己的价值观。

这一条至关重要的!价值观是要搞清楚自己的生命追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例如,有的人认为,赚钱是第一位的,那么,找一个好工作,或者找一个提升技能,提升能力的方式就很重要。有的人看重感情,那么,这样的人,更感性,如果拼命的考虑和追求收入,你一定难过。有的人喜欢做好规划,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那么,这样的人,理性思维,做事情有条理。

以上三种,我说的是三种性格的差异,那么,他们在定位发展时,如果不想明白,一定会痛苦:痛苦来自内心的纠结和冲突。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是最难得的,西方有哲学三问,第一问就是:我是谁?想明白了自己,设计好成长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努力达至目标了。


辛其峰


来自于知乎优质用户王耳朵

我想这些内容可以给当代的大学生以及应届毕业生一些思考!

01你的同学,现在都过得怎么样?因为一次偶然的聚会,我获悉了部分高中同学的现状。一个曾经很幽默的男同学,因病离开人世已整整五年;一个同学,现在呆在监狱;有个男同学,因为家庭变故,回到老家小镇开了一家小超市,离婚后,靠每月三千多块钱的收入,艰难地抚养着两个孩子。当然,更多同学的人生是向上的,阶层是流动的。我们的班花,嫁给了一个军队里的大校;班里同桌的两位同学,去了华为,今天都是21级专家;有几位同学进了高校,成为了副教授兼硕士生导师。最传奇的,是我们学校同届的一位女同学,她自主创业,不过十来年,现在资产已经过亿,是我所有同学里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人生最大的刺激,大概就是,同学突然成为遥不可及的那种人吧。我们还在为抢到两块钱的微信红包欣喜,他们竟然已经成了超级富豪。

02你可能永远都想不到,十年后,同学会变成什么样,李盛也一样。1990年9月,李盛考取了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和同宿舍的刘立荣成为好友。毕业后,两位好友停薪留职,一起被广州小霸王公司聘为技术员。李盛的专业能力强过刘立荣,但个性粗心,恃才傲物;刘立荣天赋稍逊,却工作细心,经常主动加班,很受领导器重。1998年,小霸王公司副总裁杨明贵组建金立数码,他任命刘立荣为副总,虽然刘立荣力荐,李盛却只担任了技术部主管,因为一次工作上的严重失误,李盛最终选择离开。2002年,李盛与刘立荣在虎门镇相遇。刘立荣告诉李盛,自己正筹资创业,邀请李盛入伙,但被拒绝。此后,刘立荣招兵买马,创建了金立通讯有限公司。一晃多年过去,李盛仍只是一个技术员,依然抽着7元钱一包的红双喜香烟;刘立荣却贵为金立集团的总裁,开着奔驰600轿车,成了亿万富翁。

03许多人或许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大学毕业不过才几年,同学间的差距已经明显拉开。一些在学校里毫不起眼的同学,他们几年间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多数同学望尘莫及。当我们过着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他们已是身价过亿的富翁。当我们在朋友圈里晒着出国游的照片,他们朋友圈的照片,是与政府高官、行业领袖的合影。当我们抱怨小区物业管理太差,却又无力换房,他们在考虑,是不是该在一线城市再投资两套房?是不是该换掉那辆奥迪Q7了?因为它不够体面,会被谈判对手看低。曾经在同一个班级,十年后,有人身价上亿,有人连送子女上一个好点的幼儿园,都做不到。有的人过得越来越颓废,有的人却意气风发青年得意。有的人还是单位里的小角色,有的人却已经成为处级的公务员。差距到底是怎样产生?有人为什么能够领跑,有人又为什么被抛下?

04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很有意思。它说,所谓同学间的差距,并非毕业后才出现,其实从进大学开始,就已经存在。一种差距,是个人的家庭背景、外在形象;另一种差距,是个人的价值观、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情商高低,冒险精神。很多人有个错觉,以为一个班上的同学,就是能力相当、层次相当的人,未来所取得的成就也会相差无几,其实大有谬误。你们在一个班级,只能说明高考分数相近,又偶然填报了同一所大学。同学间的差距,在学校里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毕业后,差距就会呈几何倍数增长。有的同学习惯于随波逐流、缺乏奋斗的激情,甚至只想回到父母身边,过上稳定的公务员生活。有的同学有毅力、愿吃苦、情商高,所以他们愿意继续学习与深造,或者,能够进入名企工作,一旦积累足够的人脉和机会,就会选择自己创业。他们所拥有的特质和能力,就能在短期内实现大爆发。你以为,只是毕业后的几年让你们不同。其实,从一开始,你们就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

05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多数的成功,都是“积累”的结果,不会意外地出现。只不过,有些“积累”被忽略了。好比我那位成为亿万富翁的女同学。在校时,我们只看到她的其貌不扬、默默无闻,却很少有人去注意过她的另一些特质:有毅力、肯吃苦,不甘满足现状。有成事的能力,不放弃,正是她在十年内成为亿万富翁的关键因素。人与间之间的“差距”,从来都不是一天形成的。为什么别人总能比你成功?成为那种只会在影视剧里出现的人?你有没有去对比过,他是不是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比你具备不可或缺的成功激情与基因?所以,你应该感激每一个毕业后比你成功的同学,因为他告诉了这样的常识:你被抛下,并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愿意。所谓“我的同学突然暴富了”,从来都只是一种错觉。

只有知晓成功的要领,改变自己,你才能过上同学永远也想象不到的,那种,发光的人生。


住在成都—刘海


我现在就我的经验分享一下,希望能给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帮助。

我今年毕业,工作差不多三个月,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定位自己,我到底要干啥

这个社会存在一些人,不能用失败或者成功来描述,大学里面也是,要么找工作,要么考研,但是有些人不找工作,也不考研,毕业了,也不知道自己干啥,然后浑浑噩噩的,要么二战考研,要么家里想办法给找工作,你可忘了你自己的初衷,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绝对不是这个想法,所以定位自己很重要,不要感觉自己特殊,我们都是一样的人,从众也没有什么不好,往往都是失败在无所事事和没有理想,大学生这样的人真实存在,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好,我要什么,我要得到什么。

二、学习永无止境

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而已,总有一些人说现在读大学和搬砖的没啥区别,你要是相信,那么你肯定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败类,假如有一个例子可以举例告诉你搬砖挣得钱比大学生多,那么我能举例很多告诉你大学生比搬砖挣得多,你信那个呢?大学很正常的就是三种,要么一心一意考研,要么找工作就业,或者创业,如果是考研,那么就得用心坚定下来,这条路太漫长,太痛苦,太寂寞,只有坚持下来的,才能看到最后的风景,有人说考研还不是为了找工作,找个待遇好一点,其实不然,不要忘了,考研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读博,这才是考研的真正意义,假如有一天你成为万人中的一个博士(又有人说博士大街走),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是顶尖的那一部分人了,这就是社会和国家的人才,这个时候你看到的东西就很辽阔了,整个见识就很高了,相信母校会为你骄傲和自豪的。还有一部分人大学毕业就找工作,好多人说大学生就业多么困难,我想说的是,只有你想找或者不想找,工作只有好坏之分,没有找不到的说法。找工作需要很多东西,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有些人找的工作,实习待遇就很好,有些人就不行,这得看公司的发展。重回主题,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学习,考证,强化自己,我相信,一定可以走的很远,还有一类人,天生就属于领导者,这一类大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而且还相当不错,京东,阿里,腾讯,领导者我相信没有一个是搬砖的,你要相信自己的价值,去创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

多年之后再碰到,希望一个大学生仍然记得自己被母校录取时候的喜悦,壮志仍在,人可在?





大海里的风


我记得在我们上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就有一门课程是职业规划课程,所以说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要提前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更好的规划。

题主提到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成功,那么这部分学生肯定是在学校期间就开始为自己的创业做准备,或者已经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那么在毕业之后,所以一切都比较顺利一些。


确实如今社会上大学生特别多,而各个招聘单位又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很多大学生在大三的时候不得不选择考研或者是在大四毕业的时候选择考事业单位。总而言之,如今本科生已经不能满足于很多招聘单位,所以说本科毕业生必须为自己提前做好准备。

只要有计划,只要有目标,出路总是有的,关键是看你想要走哪一条。在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大学毕业四年之后开始慢慢的创业,之前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他们都是替别人打工,在打工的这一段期间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论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然后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去奋进,刚开始可能会很难,但是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出路其实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饕餮视听


第一,要选择一个你以后想要生活的城市。我大学毕业后,做职业规划,我首先考虑的是选择一个离家近,自己喜欢,发展还不错的城市。在我的考虑之下,我选择了杭州。所以建议楼主可以先去考虑自己想要长期扎根的城市,这样可以完成定位的第一步。

第二,要选择一个的职业发展的起点,可以考虑自己的所学的专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先选择一个前景还不错的行业,然后在这个行业中,选择一些不错的企业进行应聘。比如,我自己学的是管理学,也偏爱一个稳定的生活,考公稍微有点难,所以就选择了杭州一家国企,担任综合运营岗。我相信楼主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会有自己的定位,朝着自己的定位,总会有着落处的。


小丁学习办公技能


车到山前必有路,当你面临毕业了,你会有自己的选择。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合适的岗位,出了社会不能让自己的父母给生活费了,要靠自己挣钱。问问身边的同学,或许他们的想法会给你灵感。再或者,没有打算做好入职的准备,可以继续读研究生,再在学校呆三年。

就对于我来说,我面临毕业的时候,也是恐慌,不知道自己干嘛,不想去自己的专业所在的岗位,但没有办法,人需要生活,我想到自己的父母,所以逼迫自己进入岗位,在那里,慢慢地熟悉一切。

回头,我发现,大学毕业的那些担忧消失了,我已经熟悉了这里,不在感到不知道去那里了。


BRAVE948


先说结论:

三年内通过岗位、企业去认知自己和认知行业、认知社会是毕业两年内的必要目标。

具体来说:

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大量高职院校大专生,基本的情况是出了校门就是迷茫。这是大多是,但也有少部分,大概比例在10%以内,毕业后很好的进入到了职业状态,甚至开启自己的创业公司。

对于这10%的学生来说,在大专三年的状态是,在大二开始有了很明确的三年规划和职业目标,并在校企的产教融合过程中,把自己的目标放入这个平台上付诸行动,通过大二实训、大三实习和企业有很好的互动,即是实训、实习生,企业更是把学生当做员工来看待,等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双方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对于学生来说,因为有三年时间的结合实际,所以,在毕业一年后已经可以很好的驾驭自己的岗位,对于自我、岗位、企业、行业、社会都有了一定的认知,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初级专业者,发现企业和行业的痛点,结合手机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案。

这个过程很好的诠释了“一万小时定律”,通过三年一万小时的投入和重复,把自己做成这项工作的初级专家。有了这样的基础,下一步的选择就会完全掌握自己手中,不管是职业上升通道还是进入创业都在驾驭中。

如果在学校没有经历这个过程,毕业后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最好是本身学习的专业,通过三年的沉淀,把学校的知识转化为自身驾驭的智慧,这个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样的基础,大专生沦为劳务工,将会是无法避免的被迫选择。


周国庆老师


刚毕业的大学生:

毕业,意味着离开了学习三四年的校园,意味着自己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毕业前没有找到工作,毕业后,需要找工作、考研或者参加公考。

毕业了,如果你第一年没考上研究生,可以继续考。为了上研究生,很多人都会备战。决定考研,就要全力以赴。坚定信念,耐得住寂寞,受得了穷苦。每天认真复习。相信,努力总有回报。

不打算考研,可以参加公考或者参加工作。想要参加工作,首先要定好目标,在那个城市,那个行业发展,最好能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毕竟术业有专攻。学习了三四年,有积淀。在本方向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如果你想挑战新的行业,也未尝不可,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感兴趣就愿意学,愿意学,就成长快。在单位工作,不比学校,要适应社会规则,学会与人相处。这样,你在事业方面就会发展很快。另外,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摸索,不要手高眼低。在行业里,干个三四年才能摸出门道,技术类也不例外。所以,要坚持,坚持本身是一种胜利。

对于公考,可以参加国考、省考。这两个开始竞争较大。如果你的专业很好,考试招你这个专业的岗位很多,参加这两个考试还是不错的。另外,也可以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国企考试、银行考试。当然了,还有军队文职、特岗等考试项目,多留意都能看到。考试需要付出努力。

最后,可以考证书,提升自身的能力,等待时机,让自己脱颖而出。

这是个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毕业的你们。



Bruce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当年的我,和你一样,大学毕业无限迷茫,像是站在一个路灯下周围好几条路,但每一条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不知道迈出哪一步。这里我给你一些建议和经验:

一、说先说说考研党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这个就要看你的专业了,在职研究生的好处就是自己可以先找个工作,有一定收入。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考研是为了什么,我想不是因为只是想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这个就有点太扯了。肯定还是因为想找一个好点的职业,所以对于求职,你得想清楚你喜欢什么行业,这一点想不出来也得想,然后把这个当成自己的目标,这样就会轻松许多。不然你就算考上研究生,拿到证书,你依然迷茫。

二、创业党

创业是痛苦的,这点毋庸置疑。你要做足充分的心理准备,现在的大学生有一半多的人都想毕业后创业,但是哪有那么容易?十个创业九个栽跟头。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没有好的创业项目,不要盲目选择这条路。还有就是创业不要走常规。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如看着别人开个奶茶店不错,你也去开个奶茶店,这就犯了大忌。因为你是一个大学生,你不懂得选址,运营,等等等等。所以创业一定要慎重。最好先想好项目,然后做市场可行性报告,然后多找一些就经验的人分析项目,然后立项,再进行实施。

三、就业党

就业可能是最稳妥的一种方式,毕竟没有什么风险。还是强调一点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行业,最好选自己本专业或者自己有兴趣的行业,不要总是一个理由:想赚钱!然后找个你觉得能赚钱的工作那是不切实际的。还有就是是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先就业后择业的问题。就目前我看来刚毕业还没有择业的资本,所以找一个自己想步入的行业,并把它定成短期目标很重要。

四、啃老党

啃老是我非常非常不赞成的一种想法。不管有没有这个资本都不能啃老。这个其实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到20多岁的生活要依靠父母,30以后就要负责整个家庭,所以人一生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是属于自己奋斗的,其实也就3650天。所以这段时间就显得尤为珍贵,好好找一份工作,在所在行业立足;或者有自己的想法创业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的来说,我建议你先找一份工作,但是找工作之前搞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行业,然后就指着这个目标去。上班以后,稳定一段时间,有自己的收入了。可以报考在职研究生。并且在职场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样你你可以选择创业还是择业的更清晰了。明白一点看清自己,再看清世界,你就知道你应该干什么了!

祝愿所有的毕业大学生都能心想事成,如果觉得我说的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时间思维


首先除非有很适合的产品尽量不要在读期间创业,而且不要创意创业,我本身是一名985学高校从事就业工作十多年的老师,看到了太多的学生这些年为了创业而创业,一个已经保研的学生拉了三个也已经保研的学生创业,结果选择退学创业,半年后创业失败继续考研,而浮躁的心里让他们根本没办法沉下心来学习,结果也没考上研,匆匆就业,然后就是各种无尽的跳槽。

毕业了一定要安下心来工作,不管工作是否顺心,这很重要,高的起点决定眼界。

在学生大三时候开始给学生灌输就业想法,太早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就业指导课一般开在大三下学期是比较时候的,可以指导大四上学期找工作,现在学生就业时其实很具有从众心里的,而且这两年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非常严重,经常出现组团招聘hr比参加招聘会的学生多,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把航天科工和中交中建等央企请来专场招聘,结果没有毕业生来,非常尴尬,还有各省市机关事业给我校的定向名额竟然都报不满,之后组织学生代表反馈时,学生要么说我看见我们没人找工作,所以我也没去找😱,然后在寝室打游戏😳,我真想上去给他一撇子,要么说这些单位的职位太基层,工资不会太好,我真的很无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