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诸侯王魏豹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今夕何夕960611


魏豹跟哥哥魏咎投奔陈胜,陈胜叫他们兄弟带领以前魏将周市率兵3000,打下魏地20多城,陈胜封魏咎为魏王。

秦将章邯打败陈胜以后,魏咎纵火自杀。魏豹后来被封为西魏王,跟随刘邦打到关中。

楚汉争雄,楚霸王项羽在彭城打败刘邦。魏豹认为楚必胜,汉必败,以探亲为借口,私下带兵回到河东。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奇事,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搞封建迷信。魏豹的岳母魏老太婆,她请许负到魏王府,给魏豹夫人薄姬算卦、相面。

许负说薄姬相貌大贵,是当生天子的命,就是生儿子能当皇帝。

薄姬就把这个事告诉了魏豹,魏豹也知道这个许负算卦相面厉害,觉得薄姬生的儿子能当天子,他这个当父亲的,多半也能当天子,于是心里就有了想法。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魏豹决心叛汉。

刘邦看到魏豹背叛自己,开始的时候觉得还是说服魏豹跟着自己干,就派名嘴郦食其前去劝说魏豹。

魏豹这时有了老婆能生天子的预言作为底气,就对郦食其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汉王对人傲慢,使唤诸侯群臣象骂奴仆一样,我实在不想再见汉王了。”

魏豹又派人联络项羽,项羽派大将项佗,跟他的大将柏植、冯敬带领大军修筑城池。魏豹自己固守安邑都城,一起防备刘邦的军队。

刘邦看到魏豹跟项羽联合,不听劝降,决定对魏豹下手了。

汉王刘邦任韩信为主将、曹参、灌婴为副将,带领十万大军进攻魏豹。

韩信布疑兵之计迷惑魏豹,另外派人以木罂为船,从夏阳偷偷把兵渡过对岸,打魏豹的后方。

魏豹知道后,带兵回援,没干过韩信。见大势已去,魏豹投降。

刘邦觉得魏豹勇猛,为了不失魏地人的民心,没有杀魏豹。但是刘邦把魏豹的三妻四妾都据为己有,让魏豹跟刘邦手下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

后来项羽带楚军围困荥阳,周苛害怕魏豹又背叛刘邦,跟项羽的楚军来个里应外合,那时候就吃不消了。于是周苛就跟纵公商量,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这个借口,俩人杀了魏豹。


乙丙丁6


魏豹本来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其先祖封到了山西,建立了魏国,此后改姓了魏。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魏王假成了俘虏,魏豹和哥哥魏咎隐姓埋名,躲到民间去了。

魏豹这人,浑身上下都是槽点,运气出奇的背,眼光出奇的差,在人生的几个十字路口,他全都选错了方向。



第一次,追随陈胜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呈燎原之势,天下群起响应。这时候,躲在乡下的魏豹兄弟俩按捺不住了,他们投奔了陈胜,企图借助陈胜复国。

后来,在陈胜帮助之下,他们收复二十多座城池,魏咎成了新一代魏王。然而,好景不长,陈胜很快被秦军击败了,魏咎被逼自杀,魏豹逃走了。

这是魏豹第一次错误选择。

第二次,追随刘邦

后来,魏豹投靠了刘邦,帮助他攻打秦国。秦国灭亡之后,楚汉战争爆发,魏豹又跟着刘邦进攻项羽,但仗越打下去,魏豹越没有信心,因为刘邦老打败仗。


特别是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精兵轻松击败了刘邦五十万大军,魏豹彻底绝望了,再打下去,小命就打没了,后来他以老家探亲为借口,果断地离开了刘邦。

在老家运城,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魏豹的丈母娘热衷于算卦,一次,丈母娘心血来潮,请来神婆来给薄姬算卦。

薄姬是魏豹的夫人,神婆看了看薄姬面相,掐指一算,突然一声尖叫:“了不得了,薄姬乃大贵之相,将来生的儿子,能成为皇帝!”。

丈母娘一听,大喜过望,立马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了魏豹,魏豹一听,更是喜出望外,薄姬的儿子能当皇帝,这么说我也是皇帝啦!

魏豹这么推论,看似没毛病,实则有逻辑错误,因为他忽略了一个前提,薄姬生的儿子是他的吗?换句话说,薄姬不仅能给他生儿子,也能给别人生儿子啊!


魏豹自认为他是天子命,更是下定了决心,脱离刘邦,自己创业。这时刘邦前方战事吃紧,赶忙派人来请魏豹出兵,但魏豹果断地拒绝了,事后魏豹担心刘邦报复,转而投降了项羽。

第三次,投降项羽

魏豹投降项羽之后,刘邦非常来气,魏国在他的大后方,不消灭魏国,根本无法全身心对抗项羽,刘邦决定先收拾魏豹。

刘邦派出韩信、曹参、灌婴三个猛将,统兵十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魏国都城包围了,魏豹眼见大势已去,投降了,一家老小成了俘虏,连薄姬也成了刘邦的女人。

魏豹眼见薄姬被刘邦带走之后,心如刀割,痛不欲生,我告错了!我太蠢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两年之后,魏豹被刘邦手下周苛杀害!


回顾魏豹的一生,人生三次选择他全都选错了,眼光差到了极点。可反过来想,就算魏豹没有背叛刘邦,而是一门心思跟着他干下去,结果又如何呢?

或许魏豹能封个王封个侯啥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但顶多也就几年而已,随着刘邦对功臣的大清洗,魏豹最终仍旧难逃一死。


一半秋色


小就大,弱依强,是小弱之国在强大之国之间的生存之道。

秦末大乱之际,被秦灭国的六国贵族,纷纷复国,魏王豹是原魏国王族,一开始他的哥哥魏咎在陈胜起义军将领的帮助下,恢复了魏国并称王,魏豹也跟随哥哥建国。但好景不长,魏国军队不久就被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打败,魏咎为保魏国百姓,自焚而死。国破家亡之际,魏豹碰到一相士,善相人面,当相士看到魏豹的妻子薄姬时,说薄姬当生天子。魏豹听闻大喜,薄姬可是自己的妻子啊,妻子能生天子,那他岂不能做皇帝了?正因为有了这个念想,魏豹不甘失败,就坚定了反秦思想,向南去投奔了反秦势力最强大的楚怀王。楚怀王也是个爽快人,就给了魏豹几千人,让他再去魏地复国。魏豹带领这几千人再次来到魏地,也该他运气好,这时项羽已以破釜沉舟之势在巨鹿打败章邯,并迫使章邯投降,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魏豹就趁机收复了失地,重建魏国,自称魏王。此时,大秦已灭,项羽势力最大,称霸王,他分封诸王,将魏国的一部分土地又分封给了别的诸侯,魏国西部归魏豹管辖,魏豹也被称西魏王。魏豹其实心里是很不满项羽如此分封的,但因实力悬殊,魏王豹也没法。不久实力很大的汉王刘邦开始与项羽争天下,开启了楚汉战争。对于项羽和刘邦来说,西魏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向南可截断刘邦的汉军粮道,直达楚汉战场,向西可直袭击汉军大本营,向东与赵国相呼应。刘邦就派郦食其去说服魏豹,因为此时项羽正在东面镇压齐国的叛乱,刘邦势大,魏王豹就跟从了刘邦。但让魏王豹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带领56万汉军和众诸侯攻占了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镇压齐国反叛后,马上回师彭城。谁知仅三万楚军,竟把刘邦56万大军杀得大败,刘邦仓惶逃走,仅以身免。魏王豹这时似乎感到了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就又投靠了项羽。刘邦多次派人劝说魏王豹,但都无济于事,不得已,刘邦就派韩信等率军攻打魏王豹。谁知魏王豹根本不经打,就被韩信擒获,交给了刘邦。刘邦没有杀魏王豹,让魏王豹一直跟着自己,不久荥阳之战暴发,刘邦的汉军再次大败,被项羽军重重围困在荥阳。为了逃命,刘邦听从陈平、郦食其之计,让壮士纪信假扮自己,而他缒城逃跑了。在荥阳城的魏豹看到项羽势大,本想着有皇帝命的他,不想就此而死,就暗中派人联系项羽,要投降项羽。谁知他的这些动作早被刘邦手下大将周苛看得一清二楚,为了确保守城安全,就斩杀了魏王豹。

魏王豹的一生,可以用反复无常来表示。生在乱世,在强大者之间生存,他的反复无常也许可以让人理解。但就他这种反复无常的表现,也决定了魏王豹终究难成大事,终究也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不论是乱世还是太平之世,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行为,都是让人所不能容忍的,人无信不立,人无义不人,无信无义之人,到什么时候都是让别人鄙视抛弃的对象。


sunjin72976689


魏豹是战国魏景愍王之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魏豹加入了反秦武装,因为战功被项羽封为西魏王。楚汉战争爆发后,魏豹脑子短路,屡屡发生判断失误,先背项羽投刘邦,后又叛刘邦自主创业,结果被刘邦打败俘虏,最后被杀,连老婆都成了别人的财产。

相对于楚汉战争期间,轰轰烈烈的各大诸侯王,魏豹把自己活成了笑谈。本来可以堂堂正正做个伟丈夫,哪怕像彭越和英布那样冤死,也不至于贻笑千年。可惜他凭借王室后裔身份卷入政治大潮,又不具备政治才能,屡屡判断失误,成了第一批被干掉的诸侯王。

形势判断屡屡失误,让魏豹变成墙头草

魏豹有个哥哥叫魏咎,陈胜起义后,魏咎被封为魏王,魏豹的革命生涯就起于追随魏咎。后来魏咎被章邯打败,自焚而死。魏豹接过了哥哥的大旗,他趁章邯北上之际,连下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

巨鹿之战后,魏豹又领兵跟随项羽入关,秦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魏豹被从梁地迁徙到河东,改称西魏王。

楚汉战争爆发后,魏豹见刘邦势大,及时改换门庭投降了刘邦,并跟随刘邦袭击彭城。魏豹背叛项羽显然很草率,仅仅是基于一时的形势压迫,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判断,这表明,魏豹就是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目光短浅,没有信念,更没有政治远见。

果然,当项羽发威后,魏豹见形势不妙,认为刘邦终不是项羽对手,心眼又活动开了:

“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他找了借口,领着自己的人马开小差了,回到河东封国后,魏豹宣布与刘邦一刀两断,并派兵驻守黄河。

想当然害死人,被一则预言冲昏了头脑

刘邦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表现得相当理智,他派郦食其为使者,试图说服魏豹:

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刘邦许诺,假如郦食其说动魏豹,就封郦食其万户侯!可见魏豹在刘邦心目中的重要性。可惜魏豹不为所动,找了个刘邦轻慢诸侯的借口拒绝了。其中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苦短?这跟反叛有多大关系?反叛刘邦就能让他生命延长?

不是延长,而是让他活得更有意义!因为魏豹有了新的追求,他要做皇帝的爹!

魏豹做西魏王不久,有个叫魏媪的宗室女子,给魏豹送来一美女——薄氏。某一天,名噪当世的女相师许负,应魏媪之约入魏王宫替女儿薄氏相面,许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

“相薄姬,云当生天子。”

意思是薄姬贵相,将来她生的儿子会当天子!薄姬的儿子当天子,薄姬就是太后,薄姬是太后,那么薄姬的丈夫,理所当然就是太上皇呐!魏豹激动得差点心脏病发作,儿子能当皇帝,还跟在刘邦后面拎包干嘛?赶紧自主创业呐,别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可怜天下父母心,于是魏豹毅然决然地跟刘邦翻脸了。这就是他莫名其妙,抛出一句“白驹过隙”的原因,时不我待,做什么能比儿子登基称帝更有意义?

可惜魏豹没学过逻辑学,谁告诉你薄姬的儿子就是你魏豹的儿子?能让薄姬生儿子的男人多了去了,唉,当王子的时候不好好念书害的!

事实证明,好好读书很重要,想当然害死人,薄姬的儿子后来果然当了皇帝,不过那是她跟刘邦生的。

原来,劝降魏豹无果后,刘邦决定对魏豹实施军事打击。为了分散项羽的兵力,刘邦决定让韩信放单飞,攻克燕赵,对项羽形成第二战区。从关中兵发燕赵,河东就是必须被拔除的目标。

汉二年秋,“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灌婴、曹参俱击魏。”韩信的十万大军来得极快,根本没给魏豹联络项羽的机会。面对大军的包围,魏豹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自己做了俘虏,老婆替刘邦造天子去了。

危急关头靠不住,周苛断然杀魏豹以绝后患

刘邦对魏豹还算不错,他并没有杀掉魏豹,而是让他去了荥阳,跟在御史大夫周苛身边,守卫荥阳。

汉王四年,项羽发动了荥阳争夺战,刘邦被困在城中岌岌可危。最后,刘邦使诈,让人冒充他出城投降,他自己趁乱逃出荥阳,留下周苛守城。

刘邦走后,魏豹的悲剧来了,周苛以“反国之王,难与共守”为由,直接把魏豹送上了断头台!项羽攻破荥阳后,听说魏豹被周苛杀了,一怒之下烹杀了周苛。

魏豹在周苛手下充当什么职位不清楚,估计挂个职,实际上没什么权力,跟半个囚徒差不多。不过,魏豹毕竟曾经是魏王,影响力还在,假如魏豹反心复发,勾结项羽,显然对守城不利。所以,周苛杀魏豹无可指责,要怪只能怪魏豹的反复无常,让人不敢相信。

这就是魏豹让人贻笑大方的结局,谈不上惨,自找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有自己坚守的东西,一个缺乏信仰的人,一味执著于眼前利益的人,落得身死家灭,不也是必然的吗?


寻根拜祖


魏王豹,战国时期魏国的宗室之后,姬姓魏氏,算起来他也是周天子的本家亲戚。其兄魏咎曾经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宁陵君,秦始皇灭魏之后,魏豹与其兄魏咎一起隐居民间、沦为了秦王朝的庶民。虽然出身魏国王族,但魏豹并没有过上几天贵族公子哥儿的日子。更重要的是,虽然是旧贵族出身,魏豹的政治眼光却是出奇地差!每次政治投机几乎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第一次政治投机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瞬间大乱、群雄并起。隐居民间的魏咎、魏豹兄弟也看到了机会,不甘寂寞地卷入了乱世洪流之中。可第一次政治投机魏咎、魏豹兄弟就找错了投资对象!陈胜、吴广最先举起了反旗,魏氏兄弟想都没想便投入了陈胜帐下。开始还不错,兄弟二人偕同魏将周市带着三千人马攻下了魏地二十余城,魏咎还被陈胜封为了魏王。

可陈胜根本就不是帝王之才,他带出来的其实就是个“草台班子”,面对秦将章邯的反攻,直接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魏豹的兄长魏王咎也一把火了结了自己的性命……魏氏兄弟的第一次政治投机就这样胎死腹中了。

第二次政治投机

在魏王咎自焚之后,魏豹总算长了点儿记性,作出了人生之中唯一一次明智的选择——投靠项羽。跟了强人项羽之后,魏豹也怂人变猛将,带着从项羽那里借来的几千人马回魏地攻城略地,又打下了二十多座城池。也不等新主子项羽分封了,魏豹索性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魏王,先过一过王瘾再说!后来,西楚霸王项羽论功行赏,魏王豹被项羽正式封为了西魏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诸侯王。之后,魏王豹所部归汉王刘邦指挥,继续在关中地区与秦军作战。按照这样的路数,魏王豹好歹也能够成为汉王朝呢开国元勋,至于后来会不会走上韩信、彭越的那条路,那都是后话了。这是魏王豹唯一一次正确的政治投机!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三次政治投机

不久之后,刘邦和项羽撕破了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拉开了铁幕。原本就跟随刘邦作战的魏王豹立即抛弃了项羽,投入了刘邦的怀抱。这本应是一次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的政治投机,可魏王豹却错误地判断了形势,硬是把一手可以胡十三幺的好牌给打成了放炮出铳!

“楚汉之争”爆发后不久,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魏王豹见刘邦大败、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楚必胜、汉必败。于是,借口探亲,私自统兵回到河东,准备坐山观虎斗、待价而沽。这倒也为什么,还属于正常选择。只要不投靠项羽,待价而沽或许还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许负的相士出现了,他的一句话彻底改写了魏王豹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

话说许负为魏王豹的小妾薄姬看相,对就是后来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姬!许负说薄姬相貌大富大贵,将来要生天子。没错呀,汉文帝不就是天子嘛!可人家许负没说这天子是你魏王豹和薄姬生的呀……魏王豹一听,心想:“我的女人将来要生天子,那我不就是天子他爹?难道上天注定我要当皇帝?”正在动摇犹豫、作壁上观的魏王豹果真就信了相士的忽悠,随即派人与项羽联系、重新投靠了项羽。当然,在魏王豹看来,他只是在利用项羽,谈不上投靠,因为他自己才是“天子之父”!

韩信灭魏,魏王豹被杀

魏楚合流,对于彼时正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刘邦而言,无异于是腹背受敌,随时可能被魏王豹从背后捅一刀!为了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刘邦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韩信为主将、曹参和灌婴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偷渡夏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魏王豹的驻地安邑。见大势已去,魏王豹居然没有作任何抗争便认怂了!索性大开城门,向韩信请降。韩信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安邑城,俘虏了魏王豹全族。魏王豹的小妾薄姬随丈夫一同被俘后被罚没后宫为奴,后来被“色鬼”刘邦看中收为了小妾,继而生下了真天子——汉文帝刘恒。如果魏王豹没死,知道后会不会恨死许负了?“你个骗子!说我的女人是天子之母,可你没告诉我我会头顶以一片大草原啦!”

魏王豹身为战国时期的魏国宗室、又在魏地经营多年,虽然被俘、但在魏地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出于稳定魏地的需要,刘邦并没有立即杀了他,甚至都没有处置他,反而命他与御史大夫周苛一道守卫荥阳。说白了,刘邦就是让周苛监视魏王豹,将他软禁在荥阳城内。两年之后,楚军围攻荥阳,在刘邦的授意或默许下,周苛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为由杀掉了魏王豹。理由相当充分、冠冕弹簧——魏王豹当初就背叛刘邦投靠了项羽,如今楚军围城,谁敢保证他不会旧事重演?杀魏王豹,顺理成章。试问,一个小小的周苛在没有刘邦许可的情况下,怎敢随意处置刘邦都没有杀的魏王豹?很显然,杀魏王豹就是刘邦的主意,周苛只不过是替主子背了黑锅而已。魏王豹虽然被杀了,但下场凄惨恐怕也谈不上。乱世之中的枭雄,要么杀别人、要么被别人所杀,无所谓凄惨不凄惨。

综上所述,魏王豹虽然出身战国时期的魏国宗室,是如假包换的六国贵族之后。但作为乱世枭雄,他真心不够格儿,这个人的战略眼光不是一般地差,简直是差到了极点!基本上就是一个随大流的角色,如果不是头顶上魏国宗室的名头,他恐怕很难在乱世之中立足。争取前面所说,一把可以胡十三幺的好牌,硬是被他打成了放炮出铳!魏王豹落得个身首异处、头顶一片大草原的下场,纯属自作自受、与人无尤……


农民工歪说历史


你好,我是茶馆闲言,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魏王豹,下场凄惨,完全是自找的。

魏王豹是原魏王咎的弟弟,本来跟着哥哥干得挺好。可是,魏国不幸被秦朝打手章邯给盯上了,那还能有好果子吃。

果不其然,魏王咎直接战死,而魏豹则逃到了楚国。

楚怀王芈心则充分发挥楚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对魏豹表达了热烈欢迎之情,并且拨给魏豹五千士兵,忽悠他(应该是安慰他):“人死是不能复生滴,还是节哀顺变吧。下面,请你擦干眼泪,继续投入战斗!”

于是,趁着章邯攻略其他地方的时候,魏豹率领五千兵,在魏国一通打,竟然又抢回了二十几个城市。

楚怀王一看,小伙子不错呀,果然有点本事,于是立即认命魏豹为魏王。

魏王豹先跟着项羽干,后来被刘邦修理了一下,于是又当起了刘邦的马仔。

刘邦彭城战败后,魏王豹趁机脱离刘邦,又投到了项羽麾下。

尽管魏王豹反复无常,但魏王豹的理想也就是想做个诸侯王。但这时,魏王豹听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魏王豹的姬妾中,有一个叫薄姬的,能生出天子来。

这个薄姬是魏豹做魏王后新得的,但是魏王豹的姬妾太多了,薄姬一直没法出头。

于是,薄姬她妈就请了一个算命高手给薄姬算了一卦,结果就是:薄姬当生天子。

魏王豹把这当成了天大的好消息。或许在魏王豹看来,儿子能当皇帝,肯定靠的是老子呀,那老子肯定也是皇帝呗。

所以,此时的魏王豹已经萌生了逐鹿天下之意。

刚好,刘邦又派人来拉拢魏王豹。魏王豹则借口“刘邦生性傲慢,骂人像骂奴才和狗一样”,回绝了刘邦的要求。

于是,刘邦就派韩信带队去把魏王豹给擒住了。

不过,刘邦并没有杀掉魏王豹,而只是将其软禁在身边。

不久,刘邦的汉军在荥阳被楚军围困,走投无路之时,刘邦听从陈平、郦食其之计,让纪信假扮他,而刘邦则趁机缒城逃跑,留下周苛、枞公、魏王豹守荥阳。

周苛担心魏王豹再次反叛,于是和枞公一起,把魏王豹给杀了。

在乱世生存,反复无常可以理解。但像魏王豹这样,屡次反叛的诸侯,仍为少数。如此行径也暴露了魏王豹的目光短浅、庸碌无才、无信无义,其下场自然也就不言自说了。

这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望一起评论出来,共同讨论。


茶馆闲言


反国之臣,难与共守,魏王豹作为秦末反秦的诸侯王之一,虽然在反秦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在接下里的楚汉争霸中魏王豹立场不坚定,反复投靠新的主人这才为自己的身死埋下伏笔。详细的且听历史君来分析:

魏王豹也算是名门之后,在秦始皇未灭六国之时,魏豹属于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王室后人,秦始皇灭六国后,魏豹的王室身份不再,成为庶民。按说魏豹要以庶民的身份长久的生活下去,可惜灭六国的秦朝享国日短,在秦始皇去世后不久,全国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起义,魏豹这时跟随其兄魏咎开始联合以前魏国故旧进行反叛,因魏咎发展迅猛,又臣服了首义的陈胜,陈胜封魏咎为魏王。

当时陈胜的起义虽然浩大,但耐不住章邯的镇压,陈胜很快失败,魏咎也被章邯大败,为了免于受辱,魏咎自杀,魏豹率领残余部队投靠当时势大的项梁,继续进行反秦斗争。之后魏豹取得一些功绩,被封为魏王。在秦朝被灭以后,项羽为了占有魏国故地封魏豹为西魏王,封地在河东。

之后楚汉争霸,魏王豹作壁上观,不过随着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联军被项羽在彭城之战击溃后,魏王豹觉得项羽必胜,因此他决定不和汉友好,准备叛汉自立(之前在进攻秦都城时魏豹曾和刘邦并肩作战过,俩人关系还算融洽)。

叛汉自立总得总得找个理由,他的理由就是: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当然魏王豹的势力相比于楚汉毕竟弱小,所以他在私下里又与项羽联合。

刘邦知道后不乐意了,为了避免其他诸侯王也有如此行为,刘邦派韩信、曹参等人率十万大军进攻魏豹,魏豹哪是韩信等人的对手,很快就被俘虏。刚开始刘邦为了收复魏地的人心不打算杀魏豹,但是御史大夫周苛不同意,他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为由将魏豹杀害。

魏豹虽然死了,但在他反叛之前为自己的夫人薄姬算的一卦还在延续,原来在反刘邦之前,魏豹并没有底气,他找算命大师许负为自己的夫人算命,许负一算,说薄姬以后会生下天子,魏豹听了这话,坚定了反叛创业之心,事实证明薄姬生下的孩子果然当上了天子,可惜孩子并不是他的,而是刘邦的。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秦末诸侯王魏豹为何最终下场凄惨?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魏豹作为秦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在反秦战争中立下过战功,但在楚汉之争中,因为他错误估计了天下大势,反复无常,抖错了机灵,最后在荥阳被一起守城的周苛所杀。

魏豹出身贵族,在反秦战争中战功赫赫

魏豹是正经的魏国贵族,是魏国的公子,秦灭六国后,魏豹与他哥魏咎都被贬为庶人,之后陈胜起义,于是兄弟俩马上投奔,之后周市带兵攻下魏国二十城,迎魏咎为魏王,但好景不长,陈胜失败后,章邯攻下魏国,魏咎自杀身亡。无家可归的魏豹无奈只得逃往楚国。

楚怀王对他还不错,给了他数千兵马,而魏豹也不含糊,二话不说杀回了老家,攻下二十多城,顺理成章的成了魏王。之后更是跟随项羽入关,但最终被项羽封在了河东,为西魏王。

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史记》

魏王豹的随机应变之道

项羽分封诸侯后,由于分的很有猫腻,引起众诸侯的不满,都蠢蠢欲动,而刘邦一个回马枪平定三秦之地,楚汉之争拉开帷幕。

而众诸侯一看刘邦风头正盛,加上都对项羽耿耿于怀,于是纷纷投向了刘邦,而魏豹也不甘落后,举国投降刘邦,并与反楚联军一起攻下楚国的都城—彭城。

到了这时,魏豹还在暗暗庆幸,做出了正确的选择,56万反楚大军攻占了项羽老窝,而项羽此时还在齐国被拖的死死的,大势已去。

然而,项羽何许人也,“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在得知基地被偷之后,项羽怒不可遏,分兵返回老家,一顿神一样的操作之后,项羽以三万人打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于是把本题的主人公魏豹打出了心里阴影,心想情况不妙啊,这项羽太霸道了,刘邦这小子根本不是对手啊,于是找了个回家探亲的借口,溜回了属国,与刘邦绝交,重投楚霸王怀中。

魏王豹死于反复无常

刘邦在得知魏豹反汉之后,派郦生游说,但魏豹说出了很幽默的理由,说自己反叛刘邦是因为刘邦太没礼貌了。

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史记》

这就太过分了,于是刘邦派韩信把他抓了回来,当时正值用人之际,刘邦也没杀他,而是派他守荥阳城,而此时项羽大兵压境,荥阳危在旦夕,一起守城的周苛,估计是怕魏豹再上演投敌的戏码,于是就把魏豹斩杀了。

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史记》

总结:综上所述,魏王豹早年在反秦战争中立下功劳,被封西魏王,但在楚汉战争中,由于摇摆不定,反复无常,从而引发公愤,他没有死在项羽和刘邦手里,而是死于一起守城的周苛之手,让人感慨。所以说有时候名声不好,也是会出人命的。


临石观海


引言:

两千多面前的中国正处在秦末汉初的大乱世,此时,魏国故都安邑城内,一名老者正对着一个男子苦苦劝说,可男子并未松口,双方的交谈看起来并不顺利。“哎,大王果真如此,不再考虑一下吗?”老者不甘心的发起了最后一次劝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非常短暂,过去我侍奉汉王,可他太过于傲慢,一点素质也没有,骂起诸侯来就如同骂自家的奴仆一般,我实在不想忍受这样的羞辱,不愿意再见他了!”男子的回答非常的坚决,一点余地也不留,老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悻悻退下。



魏豹剧照

短短两个多月后,这位不可一世的男子就做了韩信的阶下囚,最终凄惨的死在了荥阳。他,就是秦末汉初时的诸侯王之一——魏王豹!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魏王豹有着如此凄惨的结局?

一.发家致富——捡来的魏王

随着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爆发,关东各地掀起了无数反秦势力,而陈胜势力逐渐做大,派魏人周市收复原魏国土地。考虑到其他诸侯国故地都拥立原六国贵族,周市选择让魏国贵族魏咎做魏王,而魏豹就是他的兄弟。此时,魏豹还和魏王的头衔没有什么关系。

但好景不长,魏国很快碰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秦将章邯!而且,此时的秦军刚刚击败了陈胜,齐国等多股反秦势力,兵威正盛,小小的魏国哪里是他的对手。很快便被击败,周市被杀,魏咎自焚身亡,失去了依托的魏豹转而投奔实力强大的楚怀王麾下,楚怀王给了魏豹几千人马让他重新发家,收复魏地。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秦末农民起义示意图

也该魏豹运气好一回了,当魏豹带着这几千人去攻打魏地时,正赶上章邯被项羽击败,秦国各地守军无不人心惶惶,魏豹趁机靠着这几千人打下了二十多座城市,成为了新一任的魏王,这个原本和魏王头衔没什么关系的落魄贵族稀里糊涂的捡了个魏王。

二.反复横跳——投机者魏豹

虽然魏豹侥幸做了魏王,但在众多诸侯中实力并不算强,为了求生存,谋发展,魏豹选择做了投机者,反复横跳,以期在乱世中求得生存。

当然,魏豹选择做投机者是有他的底气的,他最大的底牌就是他所占据的魏国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魏国往南是荥阳和敖仓,那是刘邦与项羽的主战场,魏豹可以切断刘邦的粮道;魏国向西是刘邦的大本营关中,一旦魏豹进入关中,刘邦就会腹背受敌;魏国向东则是隔着太行山与赵国遥相呼应,因此,无论是刘项哪一方,都不敢轻易放弃魏国。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魏豹能发家,最开始是楚怀王给了他几千人,但项羽灭秦后魏豹马上跑去拍项羽马屁,被项羽封为西魏王。还没过上两天好日子呢,刘邦走出巴蜀,平定关心你,彼时项羽深陷齐国泥潭无法脱身,魏豹马上跟了刘邦,成为刘邦攻入彭城的五大诸侯之一。但战场发展太迅速了,魏豹怎么也想不到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会被项羽三万人打趴下,于是,魏豹马上翻脸,连刘邦派郦食其去劝他都无动于衷,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於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魏豹的两个主子——刘邦与项羽


为了彻底解决魏豹,刘邦派韩信攻略魏地,韩信故技重施,再度使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把魏豹耍的团团转,短短两个月,魏地全部平定,魏豹再度成为刘邦的俘虏。考虑到此时是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刘邦没有杀死魏豹,经过反复横跳,投机者魏豹又回到了那个他忍不下去的汉王刘邦身边,真可谓命运弄人啊!

三.梦想还是要有的——魏豹的野心

今天,我们常会说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魏豹也不例外,为了他的梦想和野心,魏豹才首鼠两端,数易其主。

他的梦想很大——做皇帝!而这个梦想的来源是一个叫许负的神婆的一番话,原来,魏豹有一个宠妃薄姬,颇有几分姿色,深受魏豹宠爱。那时候人们比较迷信,笃信鬼神之说,魏豹就找了相面师许负给薄姬算命,经过一番祷告,许负告诉魏豹:“此女当生天子!”魏豹听闻大喜过望,天子啊!天子是皇帝啊!这是我老婆,她的儿子是皇帝,那他爹肯定也是皇帝,这不正预示着我未来就是皇帝吗?从那之后,做皇帝就成了魏豹最大的梦想!

及诸侯畔秦,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于魏宫。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是时项羽方与汉王相距荥阳,天下未有所定。豹初与汉击楚,及闻许负言,心独喜,因背汉而畔,中立更与楚连和。

——《史记.外戚世家》


薄姬剧照

不管你信不信,许负还是有点本身的,薄姬的儿子后来真的做了皇帝,许负没有欺骗魏豹,只是魏豹忘了问一句,这孩子的爹是谁?是他魏豹吗?当然不是,在魏豹被韩信捉住后,薄姬便做了刘邦的女人,因为一次机缘巧合与刘邦共度春宵而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当然,这一切魏豹肯定不会知道,因为他忘了还有一句话叫作“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

四.善恶到头终有报——魏豹惨死

投降刘邦后,魏豹的日子并不好过,荥阳战场刘邦再度落入下风,被项羽团团围住,为了逃命,刘邦的谋士陈平和郦食其找来壮士纪信假扮刘邦,以借箸代筹之计趁夜逃出荥阳,而魏豹被刘邦抛弃在荥阳城,和周苛,枞公,韩王信一起守城。

关键时刻,魏豹的脑神经高度运转,自己还没有做成皇帝,怎么能就这么死了呢!一不做二不休,好脆投降项羽吧,于是他暗中派人联络楚营,希望在荥阳城破之际可以救自己一命。

荥阳之围示意图

只是,他的一举一动周苛等人早已察觉,留下魏豹是为了稳定魏地形势,如今魏豹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这么一个软骨头的人留着迟早是个祸害,周苛决定,在城破之前先杀死魏豹。可怜的魏豹此时还在做着投降之后做皇帝的美梦,瞬间就被周苛砍了脑袋,落得个凄惨的下场,真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啊!

於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於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五.魏豹之于今人——自私害人

今人在看魏豹的故事时,总感觉魏豹其人是死有余辜,但是,一个魏豹去世了,这世上就没有魏豹这样的人嘛?其实,不管在任何时期,总会有“魏豹式”的人存在,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导致很多人出事。

自私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当一个人过分自私时,就会泯灭他的人性,转而成为一个无论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位主义思想”!拥有这种思想的人,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魏豹剧照

同时,魏豹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做事摇摆不定,在他的一生中,时而归楚,时而附汉,魏豹这样朝秦暮楚之辈最是可恨,他们不仅会拖你的后腿,在关键时刻还会在你的背后捅刀子!

结语: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曾经说过,若春天只有花枝一脉,那春天岂非荒芜?若天心只有夜月一轮,那夜月岂非孤寂?把自己看淡,把眼界放宽,世界和心也就同时大了。冰心奶奶曾经说过:“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世界便小了。”正是此理。我想,这就是魏豹这个人留给今人最大的教训吧!


相城历史小学生


魏豹最终下场凄惨,有他自身的原因。同样是死,为何齐王田横却获得了刘邦的尊重,给后人留下了壮怀激烈的感怀;而魏豹却给人留下个凄惨的印象,甚至被视为反复无常的小人,确实值得人们去思考。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魏豹真的像后人想象的哪样,令人不耻吗?方城不妨与大家共同分析一下魏豹身败名裂的原因。

吾本魏景湣王之子

魏豹,魏景湣王之子。秦灭魏国后,魏豹与哥哥宁陵君魏咎,隐姓埋名,流落民间。

陈胜吴广起事后,魏咎兄弟前往陈县投奔自立为王的陈胜。适时,陈胜派魏人周市领兵攻打魏地,连下十几城。手下部将以及赵、齐二国皆支持周市自立为魏王,而遵崇礼法,一心侍魏的周市,义正辞严的说道:

“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当周市得知宁陵君魏咎已投奔陈胜的消息后,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陈县,劝说陈胜让魏咎回到魏地为魏王,却被陈胜拒绝。一心独自称王的陈胜,对辅佐自己首义的吴广,都才封个“假王”,当然不肯轻意将王的称号封给别人。一心侍魏的周市接连派出五拨使者,总算说动了陈胜,迎回魏咎为魏王,魏豹也跟着回到了魏地。

为兄报仇,收复魏地

魏咎回到魏国后,魏国的形势一片大好。

被封为魏相的周市忠心耿耿,四处拓土,以恢复魏国过去的疆域为己任。就连刘邦的老家丰县,都让周市以旧有梁地为借口,兵不血刃的给收了过去,气的刘邦记恨了雍齿半辈子。

可就在此时,章邯的大军呈泰山压顶之势,由西向东扑来。在先后消灭了周义、田臧等几支陈胜的部卒后,又迫使陈胜在败逃中被庄贾所害。接着章邯领兵向魏国都城临济扑来,魏咎派周市到齐国、楚国搬兵救魏,自己则据城坚守。

无奈周市与搬来的齐、楚援军,在临济城外被章邯击败,周市英勇就义。面对章邯的屠城威胁,魏咎向章邯提出了投降的条件,最后以引火自焚的方式,保全了城中百姓的生命。

魏咎牺牲后,魏豹乘乱逃出城去,前往楚国搬兵救魏。楚怀王拨给他三千人马,魏豹英勇无畏的杀回魏国,凭借着魏咎的英名很快光复了魏国。此时,项羽已收降了章邯,于是魏咎带领精兵强将追随项羽进入关中。

项羽戏水封王时,为了霸占梁地,将魏豹改封为西魏王,将其封地迁到了河东。慑于项羽的威名,魏豹敢怒不敢言,只好到新地就藩。

一拍即合,共同反楚

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关中后,然后向东进攻,先后击败并收降了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打败了韩王郑昌。

稍事休整,刘邦从临晋渡黄河,此时魏豹与刘邦产生了交集,且看司马公对于此时刘、魏会兵,分别在《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与“高祖本记”中的描述,读罢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

以属焉”,“将兵从”。上句是率兵归附刘邦的意思,下句则是率兵跟随的语境。

设身处地的细想一番,我倒是认为下一句率兵跟随更符合魏豹的本意,必竟魏豹原本王族,是和刘邦一样的诸侯,虽然现在刘邦平定三秦,收降打败了河东的几个诸侯,但魏豹所属的西魏国,并不在刘邦东进的路上,与刘邦汉军也没有过交锋,怎能不费一兵一卒,就举手向刘邦投降了那?这也太不向那个向楚国借兵,为哥哥魏咎报仇,光复魏国的魏豹。

因此我认为此时魏豹与刘邦必定达成了某种协议,这才符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行事本意。由此推断,刘邦很可能是答应了魏豹在击败项羽后,将被项羽占有的原有梁地划归给魏豹,魏豹以此为条件才答应跟随刘邦出兵攻打项羽的,必竟项羽鹊占鸠巢,在戏水封王时,硬生生的占有了魏国的故地,而将魏豹改封为西魏王,离开了故土。

必竟魏豹是王的儿子,身上流淌着王的血脉。又加上三年反秦的厉炼,也算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不可能就如此不堪的投降刘邦,当时刘邦的力量还没到碾压一切对手的地步。

因此,此时魏豹只是在刘邦分疆裂土的诱惑下,奉刘邦为反楚联盟盟主,与刘邦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属于同盟军的关系。

彭城失败,分道扬镳

彭城失败后,魏豹与刘邦好似丧家之犬,好不容易的逃回了荥阳。随后,魏豹已回家探视病人的名义回到了西魏国,随既毁绝了黄河的渡口,反汉助楚。

当时并不是魏豹一家反汉助楚,赵国的陈馀,齐国的田横等诸侯皆都反汉助楚,必竟刘邦新败,项羽又恢复了往日的雄风,弱依强是人的本性,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你刘邦当时又不是皇帝,可以号令天下,你只是大家推举的反楚盟主,此时大难临头各自离去,就是好聚好散罢了。

刘邦闻知魏豹所作所为,因顾忌东边的楚军,无暇攻打魏豹,于是就派郦食其去魏国劝说魏豹回心转意。郦食其天下策士,巧舌如簧,无奈魏豹不为所动,还引经据典的数落了刘邦一番: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这点到符合魏豹王族的秉性,其实他打心底看不起刘邦,所以一句不合时宜的名人名言做引,一针见血的指出刘邦身上僈而待士的粗俗性格,颇有些卖弄才学,吹毛求疵的感觉。

如此,魏豹不应该被视为反复无常的小人,他于刘邦并没有人身依附的关系,只能算是分道扬镳。

身败名裂,引颈受死

郦食其回到荥阳后向刘邦复命,刘邦从他的口中听到魏豹调兵遣将的具体部署,不以为然的说道:

“魏豹不足虑也。”

于是刘邦当既派出自己的王牌韩信,前往魏国讨伐魏豹。魏豹用兵打仗确实不是韩信的对手,被韩信的疑兵之计打的是晕头转向,没几个回合魏军主力便败下阵来。在韩信的重兵包围下,无奈向韩信投降。

此时的魏豹,却没了哥哥魏咎杀身成仁的勇气,一家老小,包括后宫佳丽都被韩信掳去,押送到荥阳。

刘邦考虑到魏人的感受,从长计议,免去了魏豹的死罪,留到帐下听用。好酒色的刘邦,还就势收编了魏豹后宫中几个绝色佳人,其中包括魏豹的宠妃薄姬,以打发荥阳被围后的惨淡时光。

后世有人拿此事来椰揄魏豹,说什么当初魏豹造反,是因为宠妃薄姬被相师许负相面,说她日后必生天子,才造成魏豹想入非非,起兵反汉的,这些纯属无稽之谈。

司马迁都拼弃的稗官野史,被后人当做信史引用,只不过是为枯燥乏味的信史增添一些佐料罢了。

荥阳战事吃紧之时,刘邦在陈平的策划下,由纪信假扮刘邦,出荥阳东门假装向项羽投降,吸引了围城楚军的注意力,而刘邦则带着张良、陈平等十几个亲随出西门逃之夭夭。

而留在城中据守的周苛、枞公,借口“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当即斩杀了魏豹。

结语:

刘邦借周苛、枞公之手,杀死了手无寸兵的魏豹;而魏豹因为当初在韩信围攻之时,没能舍身取义,最终被后人所讥笑。又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不祥,甚至还误导读者,让人以为魏豹在与刘邦合兵攻打彭城的时候,就已经归降了刘邦,因此原本是与刘邦分道扬镳的魏豹,却因此被人们视为反复无常的小人,遭到了后人的轻蔑,实际这样认为是不客观的。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做为一名当初与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王,这样的道理应该知晓,与其苟活受辱,不如杀身成仁。“王”,在生死关头,就要有慷慨赴死的决心与勇气,否则在历史上只能被人所耻笑,毫无尊严可言。

所以与慷慨赴死的田横相比,同样是死,魏豹却给后人留下个凄惨的印象,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