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

鐵笛仙1


現在很多所謂的書法大家、書協成員連寫字的基本功都沒有,對筆畫、結構、筆法、章法一無所知,他們的書法是三個字:大寫意!可惜那是國畫,他們也夠不著!


無為子41341478


現在確實是很多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兩點來探討:其一,結體顯而易見,筆法深藏不露;二,現代派書法只認線條,不認漢字,何來結構之說。

結體顯而易見,筆法深藏不露

為什麼說結體顯而易見,而筆法深藏不露呢?我從硬筆書法學習的角度來說吧,硬筆書法我一直鼓勵拿毛筆書法字帖來做範本學習,那麼硬筆很難表現毛筆的書法各種筆法變化,我們學什麼呢?這裡主要就是學的毛筆書法的結體,還有它的一些提按變化。

古今眾多書法經典範本,只要往你眼前一放,你就能看到它的結體是什麼樣的,但是這個字,書家是怎麼用毛筆寫出來的,怎麼下筆的,轉折處是如何用筆的,收筆怎麼收的等等,這是一眼看不出來的,需要你去琢磨。

所以,才有了趙孟頫把玩《定武蘭亭》一個月,寫出了《蘭亭十三跋》。趙孟頫說:

“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趙孟頫得到的《定武蘭亭》是拓刻版的,我們學書法的都知道有“師筆不師刀”一說,就是說拓本法帖不如墨跡版的好,因為墨跡版的能看出書家用筆的來龍去脈,而拓本的因為經過了二、三次的加工,很多細節都損失了。所以,趙老師才有學習書法在琢磨古人的法帖是怎麼用筆的一說。

而且,即使是墨跡本的法帖,也是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分析才能知道它的用筆的來龍去脈。而且,古之書家一直都把筆法當成寶貝,很少外傳。鍾繇為了學習書法筆法,向韋誕求筆法書,韋誕不給,鍾繇就等韋誕死後盜墓求書的傳說。

但是不管筆法再怎麼保密,終歸書家要寫字面世的,所以只要有書法作品面世,你的字的結體就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結體是沒法保密的。

趙孟頫還說: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趙孟頫說,齊梁間人繼承了王羲之的結字體勢,但是跟右軍有差距很遠,就是因為用筆缺乏俊氣。

漢字有千千萬萬個,又有楷、隸、行、草、篆各體的區分,同一個字,不同書體、不同書家書寫,都會有所區別。但是並非沒有規律可尋,歐陽詢《三十六法》,李淳《七十二法》,黃自元《九十二法》這些基本規律早已經有專業論述了。

現代派書法對傳統書法的反叛

現代派書法受西方美學的影響,一味強調線條,強調畫面構成,強調視覺衝擊,甚至於呼籲打破漢字字形對筆墨線條的束縛。這些現代派書家練漢字都不想寫了,還談什麼結字啊!!!

這幾年,現代派書法對傳統書法的衝擊還是很厲害的,於是很多人都開始學習這些人的理論,只是強調筆法線條的表現力,而忽視結字的美感,甚至於故意把漢字寫的支離破碎,你要說人家,人家就說你不懂藝術。

甚至有些人拿出傅山的理論:“寧醜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來應對大眾的質疑。

豈不知,漢字是書法的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如果脫離了漢字外形,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傳統文化的支持者,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我們一起為傳統文化的復興加油,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題主的這個問題,點中了書法技法研究方面的一個要害,即:書法技法理論研究和探索方面,存在嚴重的闕失。


我們檢索古今書法理論,會發現三個奇怪的現象:

1、不是現在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而是現在所有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都只談筆法,不談結體;

2、唐以前的書法理論,大多是隻言片語,大多是觀感的陳述和意象的描述,同時完全把筆法,筆勢、筆意、結體混為一談,“外狀其形,內迷其理”;至宋元以後,才有了對結體的專題論述,但大多是提綱性、原則性的條目,沒有系統性的專門著述。特別是以藝術表現為主的行草書方面的著述,至今仍然付之闕如。這些原則性的論說,看了以後,人們還是“心昏擬效之方,不悟所致之由”(孫過庭語)。

3、自隋釋智果《心成頌》,唐歐陽詢《三十六法》,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到清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雖然都是結體方面的專題論述和專著,但無一例外,都是為科舉考試服務而專論楷書結體,且有規範、統一、固定不變的、趨向於館閣體的傾向。考之以行草書的無窮變化,無法參考遵循,因此其利用價值不大。

為什麼現在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無非是以下四個原因:

1、楷書方面,古人已窮盡其說,今人已無話可說;

2.行草書方面,結構的變化,“迷離幻化”,沒有定法,因風格不同而異,因體勢變化而異,因章法要求而異,而“字字意別”(王羲之語)“率有多變”(姜夔語)。在行草書的結體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古代極少數的書法精英掌握了結體的原理和普遍規律。因此,古代寫毛筆字的人多到無以計數,但真正稱得上書法家的人,可謂鳳毛麟角。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不用說了。

3、古人以書及仕,以書揚名立萬,高門大族以書彰顯家族榮耀,在教育難以普及的時代,書藝多以父子師徒相授,當然不會於他人以大方。傳王羲之給兒子王獻之的信中說:

“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密之,不可示之諸友......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雲失矣,蓋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自古以來,真經都不輕易度於外人。王羲之所“自秘之甚,不苟傳也”者,除了筆法部分,在書法技法方面,還有什麼呢?當然是結體方法了。而古人對結體原理的“緘之密之”,造成今人在這個方面的無跡可尋。

4、當科舉已遠離人們的生活,今天的所謂的書法理論家,沒有必要再去研究科舉文字,但卻完全鑽進考據和宏觀導論的牛角尖,忽視對書法藝術本體及具體課題的思考和闡釋,缺乏對現實創作的邏輯導引及提供應有的關照助力,造成書法結構造型方面的理法研究,基本處於空白。這是當前書法理論界的現實問題。而當前的書法家們,仍然處於模仿古人的階段,在書法技法,尤其是行草書結體方面,有建樹的人少之又少,就是極少數書法水平稍高者,大多又不擅長理論著述。

這就是大家只能在唯筆法論的框框裡,只談筆法,不談結體的原因。筆法,是點上的知識,而結體,是面上的知識、談筆法,誰都可以滔滔不絕,但談結體,一個一個的點的知識,解決不了幾千個漢字的造型問題,何況每個字又有無數種不同的變化呢。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留言。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書法是技和理的合唱,筆法偏重於技的部分,當然也含有理,結構偏重於理,當然裡面也有巧思的成分。個人認為,初學必要認真研究技法,各種筆畫要紮實練習,這個是很枯燥的,因為總是在不斷的重複,很容易疲倦。怎麼辦呢?每當遇此,會停下來,不練了,幹嘛,對照,相面,每個筆畫不是有起,行,收嗎,先重點對比一前一後,即起和收。據個人理解,起有立起,有轉起,有逆起,有捻起,有彈起,有順起,有推起,有順時針或逆時針鋪起等等,似乎很多種,但形狀卻不多,無非方,圓,尖。仔細對照,看自己方法對否,收筆的地方,看是聚收,逆收,還是立收,還是裹住或扣住收,形狀上無非尖,圓的多,方的少。行筆處主要看弧度,看方向,一定要對比,看用筆對不對,發現問題再繼續。當然這只是個人習慣,各位同仁各有各法,只是無論採用什麼方法,筆法關是要過的。當臨了一段時間後,有能力去關注結構了,發現結構才是最豐富的,橫向看,同一時代的書法達人,結構上千人千面,縱向看,那就更是萬紫千紅了,要投入精力研究了,所以結構也是要花大氣力的。那麼這麼多種構字法怎麼入手呢?我有個自己的辦法,就是派系法。一個字裡的筆畫是有派系的,左傾的,右斜的,還有中間派,看他們之間是怎麼利用粗細,長短,大小,方向感,部分間重心的移動,軸線的錯位等等來制衡的。特別是唐楷,特別喜歡這樣寫,比如歐,顏,柳,用派系與制衡的方法去分析結構,會覺得妙趣橫生,並會發自內心的嘖嘖稱讚,學書者,我認為忽略了結構的分析,則丟失了大部分情趣,如果習慣了用這種方法去分析結構,你將會深深地愛上書法藝術中蘊含的陰陽相依相抑相生之美。祝你學有所樂!



馮凱8709




筆法是字法的構成元素,筆法影響並服務於結體,就書法實現路徑來講,字法是目標結果,筆法是方法手段。只重筆法而忽略字法,在當今書學界並非個例,而是十分普遍的現象。這正是“線條”家們對理論實踐深耕細作的結果,我們常聽到有的專家在點評一副作品時,不吝溢美之詞,“好筆力”!“力能扛鼎”!“這線條好張力”!仔細一看,字的結體卻是幼稚無比、醜得不堪入目!凡此種種,就是重筆法輕字法的結果。



筆法非常玄妙,有形的姿態,無形的力感,使得筆法之學異常博大深厚。古時書法大家,都是筆法與字法皆擅的翹楚。所以,只追求筆法精妙本身就是偽命題,故弄玄虛罷了。沒有好字,就無所謂好筆法。



抱庸淺談。(圖片均自網絡)


抱庸詩書


不知道






華玉495


為什麼現有的書法家,只談筆法,不談結體?

原因很簡單。筆法、字法(結體)雖然都是技術類技能,如看做知識的話,筆法是隱知識,字法是顯知識。顯知識,誰都能道出一二三四來。

筆法分三大部分:執筆法(書姿、臂法、腕法、指法、垂直筆桿傾斜筆桿【調杆】等)、行筆法(起行收、快慢【節奏】、提按【節奏】、頓挫、方圓、折轉、搶筆搭筆疊筆回筆衄筆歇筆、捻管、篆籀等)、鋒法(藏鋒露鋒、調鋒、聚鋒散鋒、中鋒側鋒偏鋒、跳鋒彈鋒跪鋒凌鋒扭鋒、四分筆三分筆二分筆等)。

書姿因椅子的發明出現,導致跪姿、坐姿的不同。

一般來說,跪姿的書寫自由度大於坐姿。站姿的書寫自由度大於跪姿。水平鋪紙的書寫自由度大於掛紙。

一般來說,紙的書寫自由度大於簡牘。東漢時期紙的發明出現,提供了一個平臺,使書法,從“工藝層面”上升到“藝術層面”。適應於“簡牘碑”書寫的“篆隸楷”,其實都是“工藝”,不是“藝術”。藝術是不可重複的,工藝可無限重複。

指法有四指禪、三指禪、二指禪。二指禪只有王羲之等有,以後失傳。他的蘭亭序運用臂法、腕法、指法,比後來的書法者(筆法、腕法、少指法)多了一個緯度“指法”,故靈動無比。

三國人重“得意忘象”,晉人崇性靈自由,所以書法達到巔峰,至今無法逾越 。

唐朝科舉書法取士的出現,導致書法技術技法的繁榮,重技輕道,重法輕意,帶來書法藝術的衰落。

宋朝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導致楷書的衰落。

元明清文字獄的出現,導致書法的衰落。

對於書法,由於思想的禁錮,不能思想自由,只有談筆法好了。所以趙孟頫說:唯筆法千古不易。

有一個基本道理:筆法是磚,磚頭好,建的房子一定好看嗎?




urna風之度0


練習書法“只談筆畫不談結構”這是當代書法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也是千年書法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曾說“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結構和筆法你更看重哪一個方面,所書寫的效果是不同的。

當今書法界更看重的是筆法,這樣的做法本身就催生了“醜書”的出現。而古代的書法家早期由於需要參加科舉考試,更加看重字體的結構,到了功成名就,一些書法家則偏向於用筆。

當代的書法家之所以更加註重用筆而輕視結構,我覺得是有以下3點原因:

1、書法的實用功能失去,書法家更加追求書法的藝術性

隨著硬筆書法的普及,電腦以及手機打字的應用、科舉考試的廢除,人們用毛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毛筆書法已經逐漸失去它的實用性,成為一部分人專門研究和書寫的獨立的藝術。

書法家們不會再按照一定的要求書寫規規矩矩、闆闆正正的楷書,更喜歡用筆、用墨和章法上的變化帶來的趣味,這種趣味性明顯要比死摳單個字的間架結構要有趣的多。

所以,無論是書法家、書法學習者還是欣賞著都更喜歡筆法上的變化。

2、當代社會的大環境決定了人們更加喜歡書寫瀟灑的行草書

另外一個原因,和當代的大環境也有很大的關係,當今經濟社會,人人普遍浮躁,很少有人願意安靜下來不圖名利練習楷書,大部分書法家喜歡行草書的快意自由和奔放。

楷書成了一個入門時候才會寫的敲門磚,很多書法學習者只要稍微掌握了基本的楷書技法,就開始向行草書方向轉化。在一些書法家眼裡,寫楷書尤其是唐代楷書成了低級的象徵,好像只有初學者和小學生才會去寫。



3、當代書法比賽和展覽也更喜歡行草書

也正是由於上述的原因,早期的書法比賽和展覽上很少能夠看到楷書作品,大部分都是更加註重用筆的行草書,有的書法展覽行草書比例能夠佔到百分之90以上,即使有一些展覽楷書展了一定的比例,大部分也都是對於結構要求不高的魏碑作品。唐代的楷書少之又少。

最近幾年,書法展覽有了一定的變化,開始對楷書有一定的傾向,但是楷書作品仍然很少。



雖然目前的主流是入此,但是歷代寫的好的書法家無疑是用筆和結構雙優的,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王鐸等歷代大家無不既能夠寫筆法豐富的行草書,又可以書寫結構嚴謹的楷書。

另外,在當今時代,好的書法家必須有紮實的楷書基礎作為支撐,當代書法名家陳忠康一直強調楷書的作用,原因也在於此。

總之,對於筆法和結構,二者並不是相互矛盾的,是相聚依存和促進的,好的用筆需要好的結構去支撐,好的結構也需要豐富的用筆去表現,二者缺一不可。


不二齋


我寫的每一個字都有出處。



父子書畫記


不談結構怎麼能成字?


結構是漢字的基本框架。不談結構的書法家,並不是不要結構。說句抬槓的話,你的筆法再精妙,不把它搭建組合起來,一堆一堆精美的筆畫,誰會去欣賞?

寫字和建房的道理是一樣的。筆畫相當於建築材料。把每個材料雕琢精細,然後按照各種材料應該擺放的位置,安放上去,房子才能牢固漂亮。寫字的結構就和是建房的框架。


書法是大腦與手上的技能相協調的結晶。結構靠大腦的記憶與思維。筆法靠手上的運筆技巧。在不同的書法家中,對筆法和結構的認識各不相同。有側重於筆法的,也有側重於結構的。啟功先生就是主張結構重於筆法的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則是認為筆法與結構,是構成書法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同等的重要。

你覺得書法是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歡迎留下你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