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前言

一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词,就会想起“重写文学史”,其实,文坛的事儿,远没有重新给作家排座次,把茅盾推下去、把金庸抬上来那么简单。五四运动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坛,西潮风行,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派、先锋派,风动中土。和国学热、文化热、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随的学院派(如朱光潜、朱东润、余秋雨、李洱等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职的作家)知识分子写作,也来凑热闹。

施蛰存

有人总结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是:①象征性,②荒诞性,③意识流,④意义的不确定性。

1932年起,施蛰存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他和刘呐鸥、穆时英等人一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现代派的一种,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薄暮的舞女》等。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施蛰存先生出生于1905年,是“五四”以来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学者、诗人、翻译家和编辑家。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施蛰存先生从沪江大学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在诗学、词学、比较文学、古籍整理、金石碑刻与文物等研究领域,以及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成就,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先生在上海逝世。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朱光潜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1918年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教育系。1922年毕业,先后在上海吴淞中国大学和浙江春晖中学执教。不久与匡互生、叶圣陶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院,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的口号;同时创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钻研艺术心理学。1930年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文艺心理学》初稿》,并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后,执教于北京大学。曾主编《文学杂志》。1937年抗战爆发,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长。1938年底去武汉大学任教,并任教务长。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执教,直到逝世。

他的《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从心理学观点研究文艺的理论著作,其中还介绍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各家学说,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稍后写成的《谈美》一书,在青年中曾风行一时。解放后,经过思想解放的多次讨论,他写成《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也是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美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如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等。他的纯文学作品,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散文集),开明书店1927年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朱东润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写作的重点领域是传记文学和文学评论。有英国留学经历的朱东润(1896-1988)是这两种文体的创作代表。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有:《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朱东润自传》等。其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东润自传》是他1896年-1976年80年间人生苦旅的回忆,也是对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教育、众生百态的描述,提及郭沫若、叶圣陶、何其芳、游国恩、施蛰存等重要文人,字里行间既有主观情感又有理性思索。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 《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戏剧审美 心理学》等。上个世纪末的1992年,他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轰动文坛,一发不可收,连续推出《霜冷长河》《山居笔记》《山河之书》等历史文化散文集。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1992年首次出版,不断再版

余华

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先锋派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有论者说,其中篇小说《四月三日》(收入中篇小说集《四月三日事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异曲同工之处,异化人性,疯子叙述,展示黑暗现实。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余华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李洱

河南籍作家李洱被评论家称为“最像小说家的小说家”。

李洱是中国先锋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他用13年时间,创造出长达85万字的知识分子经验书写。2019年8月16日,他凭借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12月6日,李洱荣归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出席题为《小说何为》的讲座活动,为广大师生校友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扫描:现代派、先锋派和学院派

李洱,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现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并出版《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等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应物兄》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文体是小说。1978年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的重大事件。80年代,社会上掀起了“三信危机”(即信仰、信任和信心危机)“道德滑坡”的讨论。上个世纪90年代,我去复旦大学中文系,听郜元宝老师说:“文革”中,巴金哪怕在被打倒、靠边站的时候都没有的“虚无”,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笼罩了文坛。我想,这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审美特点,也是世纪末时代精神的特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受视听艺术、精神文明建设等的影响,到了二十一世纪,小说作品中的虚无颓废主义这棵病树,被标榜为“感情零度”的“新写实主义”等面目出现的现实主义思潮硬生生地带进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