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寫歷史人物志的人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三朝元老張廷玉在朝中兢兢業業的幹了47年,死後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殊榮,同時也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但是配享太廟對於自己的後代其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幫助,但是自己老子的牌位要被當朝的皇帝跪拜,這項榮譽在封建時代可是不得了的。

並且張廷玉的兒子必定會獲得皇帝的賞識,皇帝一定認為張廷玉這麼厲害的人他的兒子肯定也差不了,在眾人面前也有面子,想當年我父親可是...所以要說配享太廟的唯一好處就是這個了。

配享太廟的人,對自己的家族也是一項莫大的榮譽,因為大臣如果配享太廟之後他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也就是說他的兒子孫子一直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每個月還能領取朝廷的俸祿,這可是沒有期限的,一直可以領到大清朝倒閉為止,所以單看這一項就夠誘惑人的人,所以這也是整個清朝只有27個人配享太廟的原因,要是人數太多了這也是一項巨大的財政開支,清朝也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轍。

配享太廟其實也是一種帝王之術,用這種無上的榮譽來激勵一批又一批的大臣為朝廷效命,就算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夠鞏固。配享太廟並沒有實際獲得的東西,但是後代在無形當中就能夠高人一等,對於後代來說這也是寶貴的人脈資源。


七七談歷史


今天的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個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當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項無上的光榮的獎勵,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的人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廟中共接受供奉,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耀,這些有功的大臣和歷代皇帝一樣享受它們後世子孫的祭拜,配享太廟的資格相當的難得,整個明朝只有37個人獲得這個榮譽,大部分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將近300年的時間,卻只有26個人獲得這個榮譽,

漢族僅有張廷玉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太廟是皇帝的私人宮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是沒有資格進入的,因此配享太廟的必須是皇帝親近的有功於社稷的大臣,這些大臣們不光功勞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寵愛,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才能進入太廟享受待遇。

當然配享太廟只是一種榮譽,並沒有實際的福利,甚至後世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將這個人的牌位移出。但是獲得配享太廟資格對於後世子孫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這些獲得這項資格的人自然早已經位極人臣之人,本來位高權重又獲得了,又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只要沒有經歷改朝換代,那麼後世子孫都可以享受祖上的廕庇,榮華富貴過一生,在各種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夠獲得加分,從而更快的提拔升遷。


如是我聞人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時候配享太妙,是作為臣子的最高榮譽,能夠得到這個榮譽,對於這個家族來說都是相當了不得的。而在滿清一朝能夠得到配享待遇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劉統勳,曾國藩等人都沒有得到這個待遇。

張廷玉的待遇據說是雍正皇帝在遺詔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不怎麼喜歡他,張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給他做保證,不能掉了這個待遇。因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這個東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夠配享太廟,自然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張廷玉如此看重這個東西,其他的東西都能少,唯獨這個東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配享太廟並不是什麼太了不得的東西,還不如來點實際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還是非常虛榮的,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虛榮,就如很多女人省吃儉用,花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的包一樣。不懂的人覺得那個包有什麼用,值這麼多錢,能多裝多少東西呢,但是喜歡的女人可不會這麼想。

配享太廟對古人來說確實算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只要皇朝不倒,那麼配享的大臣可以永遠享受皇家的香火,因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廟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夠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麼榮耀。這也就是說大臣死了,在陰間能夠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夠在陰間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夠配享太廟,自然就享不了那麼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實際好處基本沒有

其實若以現代的眼光看,配享太廟沒啥實際好處,對於本人來說活著不可能享受那待遇,都死翹翹了啥待遇都白費,提升點下葬規格無非多佔幾米土地,多浪費點建築材料,還能怎麼樣?清朝時候配享太廟的大臣都可以按郡王裡下葬的,不一樣埋土裡出不來?

對於兒孫更沒啥優待,那玩意不像爵位可以世襲,除了大祀時能混進太廟磕頭,基本蛋用不頂。想當官你還得參加科舉,想升官你還得苦熬資料,不小心得罪了皇家,祖宗的神牌就人家扔出來,你還得頂著唾沫去收拾殘局。

對!你沒看錯,配享太廟也不是一勞永逸,稍不留神就會被扔出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把前一個皇帝跪舔舒服了,不見得下一個也覺得順溜。別說只是大臣,明嘉靖年間大議禮的時候,原來廟號明太宗的朱棣都差點被扔出去。

就是面子好看

估計很多人會問,既然沒有實際好處,為啥古代那麼多大臣削尖腦袋想混個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事如果細扯起來太麻煩,還好吐槽機是個擅長舉栗子的人,咱們可以用現代的角度解釋一下。

話說那驢牌(LV)挎包造型醜、顏色深,為啥那麼多敗家娘們哭天抹淚的非得買?單純是因為它貴嗎?錯了!是因為那玩意稀有,沒事就號稱全球限量多少個,背上它對自己的逼格提升很高。

瑞士那些純手工名錶也是這樣,不止價格爆炸,還得審核你的人品,有沒犯罪記錄,是否對社會做出過貢獻。一套跟孫子似的申請流程後,再花幾十萬買塊機械錶。那20塊錢的電子錶它走得不準嗎?那些錢拿去擼串它不香嗎?為啥非得這麼折騰呢?答案很簡單,為了和別人不一樣!而所謂配享太廟就跟這個道理一樣一樣的。

其實古代帝王和現代黑心奢侈品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花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陰險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再以待遇來區別。然而總有一些人牛到就差一步登天,偏偏還可以繼續立功,這時候你要咋辦?總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吧?

在經過長期觀察後,帝王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衣食無缺、位高權重的大臣在失去最高權力追求後,要麼變得頹廢無比,要麼開始追求虛榮。這就好辦了,要面子嘛!我給就是了!

那麼什麼是最大的面子呢?華夏人最重視兩樣東西,一曰戎,二曰祀,打仗這玩意風險太高,還是在祭祀上想辦法吧!於是逼格奇高的配享太廟就新鮮出爐了,從此大臣們蜂擁跪舔。

太廟那恐怖的逼格

那麼太廟祭祀的逼格到底多高呢?這麼說吧!無論明清,太廟都是重中之重,永遠排在祭祀三個等級的最高位,稱之為大祀。大祀的禮節雖然各朝有不同,但是天子親祀絕對沒跑,除非極特殊情況才能請假。

如果只是天子參加還不是規格高,祭祀太廟還得有專門的祀官負責喊,上什麼酒要喊,上什麼肉也要喊。天子還得親自上表燒掉,向祖宗報告自己取得了什麼成績,請祖宗保佑之類。

當然,這也不算太過份,最恐怖的是百官中還得有人陪祀,一般品級不夠的還沒資格,吐槽機之前就寫過明朝一個倒黴四輔官因為判死刑被朱元璋取消陪祀的段子。這幫陪祀的全程得在底下跪著,到節骨眼兒上還得行禮,這逼格可就不得了啦,等於後世滿朝文武精英給叩拜,在下面必然爽翻天啊!


總結起來吧,所謂配享太廟其實並沒有實際好處,只是皇家代為供奉時享、薦新,再加上文武官員祭拜,面子上好看而已。這是一個典型的榮譽頭銜,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只是古代重視祭祀,所以顯得很牛。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配享太廟是古代大臣死後享受的最高榮譽,代表了帝王們對人臣的肯定,這可不是虛名,是古代大臣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陪享太廟的由來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對大臣來說死後能夠陪享太廟是最高的榮譽,沒有比這更能體現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曆史,那麼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廟的不過27人,正因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對他父親指定張廷玉配享太廟非常不滿,認為張廷玉根本不夠這個資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們尤其是那些有功業的優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厲害的功臣,可以說陪享陣容非常豪華。

配享太宗李世民廟庭的功臣

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趙國公,長孫無忌;

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後因其子房遺愛謀反,被取消);

檢校侍中、吏部尚書、總管東宮兵馬、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國公,高士廉;
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行軍總管、門下平章政事、衛國公,李靖 ;

工部尚書、檢校行臺僕射、洛州都督、左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蔣國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趙匡胤廟庭
太師、尚書令、真定王、韓王,趙普;

樞密使、贈中書令、濟陽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廟庭

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榮國公姚廣孝(後被嘉靖皇帝取消);誠意伯劉基;營國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東殿供14人: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通達郡王雅爾噶齊;禮烈親王代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睿忠親王多爾袞;豫通親王多鐸;肅武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怡賢親王胤祥;超勇襄親王策凌;科爾沁博多勒噶臺忠親王僧格林沁;恭忠親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誠公、贈武勳王爵,揚古利;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內大臣、二等果毅公、諡忠義,圖爾格;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勳公,圖賴;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諡文襄,圖海;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罷配享,乾隆二十年張廷玉死後,乾隆遵雍正遺詔,恢復張廷玉配饗太廟資格。;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諡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諡文忠,傅恆;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諡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諡文襄,福康安;總督、贈一等宣勇公,和琳,嘉慶元年,清高宗命配饗太廟,嘉慶四年,和珅誅,清仁宗命撤出太廟。

太廟是至高榮譽,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廟是無上的榮譽,代表著你是這個朝代最被皇室們認可的功臣,這些配享太廟的功臣和先帝一樣,可以受後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頭,享受到大型的祭祀,這是古代一個逝去大臣的最高榮譽,因為皇帝死後也不過是如此。

陪享太廟是臣子們的最高夢想,但是這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勞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廟,以清朝為例子,27個陪享太廟的人中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功勞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卻沒有曾國藩。

陪享太廟不是虛名,那些被陪享的人會被其他王公大臣羨慕嫉妒恨的。


我家的貓叫皮蛋


配享太廟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更多的在於體現此人生前為國做出過大的貢獻的人的一種肯定,在於體現身份的崇高。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配享太廟這項榮譽一般都是在死後被賜予的,所以對於一個死人來說,實際上的好處他自己肯定是沒有機會享受的,而且古代皇帝也真的不會為了一個死人去浪費國家的資源,所以並不會賜予實際上的好處。

雖然沒有實際上的好處,但是隱形的好處利益還是有的,這一點通常體現在後代兒孫身上。

太廟規格相當之高。

太廟祭祀有多高呢?皇帝親自祭祀這一點是跑不掉的,而且除了皇帝親自祭祀以外,還要有高官參與配祀。皇帝都親自祭祀了,所以配祀的官員妥妥的都是一品大員及以上。

這樣的場合除了皇子皇孫以外,這些高官的子嗣都不夠資格參與,但是配享太廟的人他的子嗣卻可以參與,這其中的政治利益有多大我們自己可以想象一下。

比如:哪家的老祖宗有資格配享太廟的話,那麼他的子孫後代就可以在大祀是進入太廟祭祀祖先。能夠有資格計入太廟的人一般都是朝廷高官,所以也就有機會接觸到一些高官,甚至還是皇帝,那麼如果有官身的話,也更容易得到青睞,如果能夠間在帝心,那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說配享太廟雖然沒有實際實際好處,但是留下的隱形的政治資源可以蔭庇好幾代人。而且在外還有名聲、威望,這對於他們的家族子弟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這也是古代官員為什麼拼了命的想要擠進去太廟的原因的,自己可以萬世流芳,青史留名,還能受到天下人的祭祀,還能夠庇佑子孫,這等好處也是古代文官必幾乎成為古代文官必爭。


這個歷史很正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那麼這種榮譽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呢?對後代到底有什麼益處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件事,什麼是配享太廟。太廟是皇帝的宗廟通俗一點就是皇帝供奉自己祖先牌位的地方,其實很早就出現了,只是各個朝代的叫法不一樣。中國曆代都以孝治天下,所以說非常的重視祭祀,太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在故宮裡就有現成的太廟這座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的正方形建築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成祖朱棣在1420年修建的,整個太廟佔地面積200畝,非常的奢華,當然現在的這個太廟並不是原裝貨,還是嘉慶20年重新修整的。

一般人進不了太廟,必須是親近的,有大功的才能進入太廟,享受這個資格,整個清朝的時候,東配殿只有14個人接受供奉。具體有代善,多爾袞,多鐸和豪格等。

配享太廟是一種榮譽到底有什麼用呢?首先配享太廟,並不是爵位也不能世襲,說白了就是一個榮譽,而且是比較虛的榮譽。這種榮譽並沒有伴隨著實際的金錢獎勵,但是也享受著皇家的香火,足夠子孫後代吹噓幾輩子了,

其實配享太廟也沒有特權,比如說張廷玉雖然配享太廟的,但是他的兒子們一定想要做官,還是要參加科舉制度,但是無形之中沾光那是肯定的。

第三配上太廟也並不是沒有變動的。這種資格搞不好還會被剝奪的,比如說和珅的弟弟和琳,因為他的哥哥和珅倒臺,所以說他的牌位就被嘉慶皇帝給撤了出去,祠堂都給毀掉了。

大清276年,能夠獲得這種榮譽的人,不過27個人這種概率相當低,封建社會講究三綱五常。配享太廟之後,皇帝要給大臣拜祭這個這個榮譽是天大的榮譽,子孫後代會非常的高興。


歷史小新人


太廟就是皇帝死後放置排位,供後人祭祀的地方。

所謂的古代大臣配享太廟就是有卓越貢獻的人,他們死後也可以讓自己的排位放在皇家的太廟裡。享受歷任皇帝的祭祀。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逢年過節的時候,連皇帝都要去太廟給你祭拜。這個是不是無上榮耀的一件事呀。

事實上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自古至今都沒有幾個,我們比較熟知的清朝大臣曾國藩,擁有如此大的功勞,立言、立功、立書都做到了,但是,他都沒有享受這個待遇。

要知道曾國藩在大清最為危機的時候,可是挽救過大清的命運的呀。至少太平天國就是他給打敗的。

連曾國藩如此生命赫赫聲名的人,都不能享受這個待遇。可見,享受死後分享太廟的條件有多高。

可以這麼說整個清廷,僅僅只有一個叫張廷玉的大臣,他是在死後被配享太廟的,而且這個事情還是雍正皇帝親自答應他的。

當然張廷玉為雍正鞏固皇位,做了很大的貢獻,所以,雍正是由心得感謝他。可是,到了雍正的兒子乾隆的時候,乾隆開始不喜歡他了。

在乾隆看來,張廷玉這個人實在是太過於油滑了。在張廷玉犯錯的時候,乾隆讓他回家養老去了。

這時候張廷玉最為擔心的是,自己死後不能分享太廟了。

他在家裡很擔心這件事,為此,還專門給乾隆上書,讓乾隆保證他死後分享太廟的這個權利。

乾隆真的是不想答應他,而且為他專門上書說這個事情,感到十分的憤怒。

但是,想想這是自己父親雍正親自擬定的,也就答應了他。所以,清朝只有張廷玉是得到了配享太廟的權利的。

要說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說實話事實上也就是虛名而已,只不過人們不就是貪圖這樣的虛名嗎。

在民間若是有一個人說他的爺爺是分享太廟的人,那也是可以讓很多人豔羨不已的呀。


不才講史


太廟是中國古代的皇家宗廟,早在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從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初這裡供奉的是皇帝先祖和歷代皇帝,後來出色的皇室成員、皇后、功臣去世後都可以把牌位放在太廟之中,史稱配享太廟。

何為“配享”呢?已經去世的皇帝牌位放在正中央,這些人的牌位放在兩側,清朝還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和諸侯王,西殿供奉有功的大臣。有多大的功勞才能得到供奉呢?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一生出將入相,還被後世稱為“半個聖人”,但是他也沒有得到配享太廟的資格。可見能獲得這個榮譽十分不容易。

門檻這麼高,配享太廟之後又能有什麼好處呢?只能說榮譽大於實際。封建社會是皇權社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觀念會把每一個人的脊樑壓彎。無論這個人多麼正直多麼有能力,見到皇帝都要乖乖的三拜九叩。

但是配享太廟後就不一樣了,雖然這時自己已經死了,但是自己的牌位可以享受到後世皇帝的香火,這些皇帝過年過節祭祀祖先的時候要虔誠跪拜在地,那麼配享太廟的功臣是不是也相當於受到了皇帝的跪拜。雖說不是主位但咱也是排的上號的,一想就覺得出口氣。

但話說回來,配享太廟是死後哀榮,也就只有這麼點好處了。一個人配享太廟整個家族都有極高的榮譽,可也只是榮譽而已。爵位可以世襲,鐵帽子王甚至連降爵都不需要,但是配享太廟不行。它屬於“好聽不好用”的類型。

即便祖先配享太廟,這個家族的子孫也需要有真本事才能出人頭地。或許有人認為“朝中有人好做官”,都配享太廟了子孫的路怎麼說走的也能順利一些。“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句話不假,但是能配享太廟的官員一定是位極人臣的大官,無論是否配享太廟都為子孫鋪好了路。另外還有一句話叫人走茶涼,配享太廟證明這個人去世了,即便此人有通天之力也施展不出來,其他的官員為何還要優待他的後人。因此配享太廟只是一個榮譽證書,這個人的子孫遠遠達不到躺贏的狀態。甚至後世皇帝不喜歡他或者子孫站錯隊,這個人的牌位還會從太廟中移出去,比如說和珅的弟弟何琳。

那麼配享太廟的名臣後代過得怎麼樣呢?我們可以看看唐朝配享太宗皇帝李世民廟庭的官員,唐朝雖說李淵是開國之君,但李世民的班底一點都不差。李世民死後配享太廟的人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李靖、屈突通六人,都是在史書上赫赫有名的。長孫無忌在李世民去世後不得聖心,最後被流放黔州自縊而死。他的長子長孫衝受到牽連流放嶺南,其餘孩子在史書上均無明確記載,可見官職不大。房玄齡因為兒子房遺愛參與造反被取消了配享太廟的資格,長子房遺直被貶為庶人。

杜如晦的二兒子杜荷捲入李承乾案被斬首,大兒子杜構也受到牽連被貶嶺南,最後死在南方。高士廉的長子高履行在父親的光環下已經官至戶部尚書,後來被長孫無忌牽連被貶為永州刺史,徹底遠離中央。大唐戰神李靖的兒子李德謇因為李承乾謀反一事被牽連流放嶺南,後來看在李靖的面子上改為流放吳郡,李靖死後承襲衛國公的爵位,之後也是毫無消息,他的弟弟李德獎在歷史上只留下一個人名。

屈突通的後代是太宗朝所有配享太廟的功臣中結局最好的,他的長子屈突壽繼承了他蔣國公的爵位,後來李世民感念屈突通的功勞,又把他的次子封為果毅都尉。

配享太宗皇帝李世民廟庭的六名官員只有李靖和屈突通的後代還不錯。但是他們過得不錯並不是因為父親配享太廟,而是因為父親功勳卓著爵位在身。可見配享太廟真的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子孫若是沒有本事,三代之後朝中就沒有位置了。


多爾袞愛新覺羅


太廟是中國古代的皇家宗廟,早在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從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初這裡供奉的是皇帝先祖和歷代皇帝,後來出色的皇室成員、皇后、功臣去世後都可以把牌位放在太廟之中,史稱配享太廟。何為“配享”呢?已經去世的皇帝牌位放在正中央,這些人的牌位放在兩側,清朝還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和諸侯王,西殿供奉有功的大臣。但話說回來,配享太廟是死後哀榮,也就只有這麼點好處了。一個人配享太廟整個家族都有極高的榮譽,可也只是榮譽而已。爵位可以世襲,鐵帽子王甚至連降爵都不需要,但是配享太廟不行。它屬於“好聽不好用”的類型。

即便祖先配享太廟,這個家族的子孫也需要有真本事才能出人頭地。或許有人認為“朝中有人好做官”,都配享太廟了子孫的路怎麼說走的也能順利一些。“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句話不假,但是能配享太廟的官員一定是位極人臣的大官,無論是否配享太廟都為子孫鋪好了路。另外還有一句話叫人走茶涼,配享太廟證明這個人去世了,即便此人有通天之力也施展不出來,其他的官員為何還要優待他的後人。

因此配享太廟只是一個榮譽證書,太廟是皇帝自己的家廟,主要供奉的是皇帝的祖先、有豐功偉業的大臣、對國家有很多貢獻的大臣,這是對大臣能力一種肯定,對封建社會來說榮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廟是一種對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肯定,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這種只是一種榮譽待遇,不是廟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