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小雪歷史微鑑:古代官員退休,他們是留在京城還是返回家鄉?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一個所謂的“鄉土文化”,很多人一生沒有奔波沒有回過家裡,但是,思念之情卻從未停止,我想,最近在外面的朋友在春節的時候也是有“遊子思鄉”情節的吧,這就不難理解古代官員為何退休以後要回老家安享天年。

並非所有的官員都要告老還鄉,但是死後的衣冠冢還是要回到祖籍地的

其實古代官員,一般地方上的,都沒有什麼可說的,他們在退休以後都會向朝廷請奏告老還鄉的,而一些京畿要員,卻不會有這樣的待遇。

小雪在這裡提兩個人,一個是武唐時期的狄仁傑,他生前就是皇帝武則天身邊的紅人,因為受寵,且身為兩府宰相,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據歷史記載,在宰相狄仁傑死後,皇帝武則天就說,我以後少了一個肱骨之臣。雖然位列朝廷大員,但是,狄仁傑一生卻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和皇帝武則天以前是同鄉,後來又經常給武則天排憂解難,整飭吏治,皇帝自然而然對他青睞有加,狄仁傑死在了洛陽,並沒有退休迴歸故里。

另外一個,則是宋朝有名的宰相寇準,為了江山社稷,最後沒有選擇退休,鞠躬盡瘁,給沒落的宋朝以最後的支持。

但是,這兩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雖然沒有退休歸隱,但是,在死後都會把自己的遺體迴歸家鄉的土地,這也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遊子之情吧。

留在京畿要地,到老還要捲入政治風波,很多人都想在垂目之年回到自己的家鄉安享晚年

都說伴君如伴虎,和皇帝同朝在側,但凡有一句話說的不對,自己就會落得個粉身碎骨,官場如戰場,這就是很多人最後告老還鄉的原因。

比如《包青天》中的太監總管陳琳,最後因為狸貓換太子一案,才被包拯請到開封,皇帝尊稱其為亞父,身份可見一斑。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古代官員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還鄉,衣錦還鄉,鄉愁等等,其實,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個: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圍繞皇族服務的內親外戚們居住的地方。你為官時,為了服務皇族方便,或賜或買一家宅子,當官做事。你辭官了,再佔著,不合適。因為,人滿為患。這就相當於現在,領導退休了,辦公室,也就沒了。

第二,退休下來的官員,實際上,還是擁有很大影響力的,人活著,不知不覺,就想使用這種影響力。一旦使用,皇帝就會顧忌,因此,還是離開吧,免得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想怎麼作為了,起碼,能夠安享晚年,同時培養後人。說不定,家裡再出一個大官,就能再繁榮幾代。

出於這三點的考慮,古時候官員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觀的講,古時候官員,生於京城長於京城的,不多。因為,京城是皇族和皇親國戚們住的地方。


董江波


古代官員致仕(退休)後,大都會選擇回老家,即便應皇帝要求留京,但是過段時間也總會不斷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當年張廷玉便是如此,為了回家幾經周折,甚至差點身敗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發現苗頭不對,以病老為由,要求退休。結果乾隆專門下了道聖旨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兩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還曾經有遺旨,讓你配享太廟,你將來是在太廟享受香火的,怎麼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準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別離開京城。

結果這事後來就搞複雜了,張廷玉就不斷請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興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後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終於批了,同意張廷玉回老家了。結果張廷玉犯糊塗了,心想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賴賬,不給我配享太廟吧?於是要求乾隆寫個保證書給自己。

讓乾隆寫保證書,張廷玉也是能想得出來。後來乾隆或許也想通了,算了,跟個老頭計較什麼呢?於是寫了首詩,也就相當於保證書吧。結果第二天又出么蛾子了,張廷玉本人沒有來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代替自己謝恩。乾隆徹底怒了,你讓我堂堂一個皇帝給你寫保證書,結果竟然不親自來謝恩,拿自己兒子來忽悠我。便讓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但是這個諭旨還未下達,結果次日天沒亮,張廷玉自己親自跑過來謝罪了。乾隆這下坐不住了,我還沒有發諭旨,你怎麼就跑來了呢?誰給你通風報信的?查,必須嚴查。這事就徹底搞大了。結果汪由敦被批,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給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就沒得玩了。張廷玉真的到老了一點都不像年輕時候聰明機警了,做事情“太會挑時候”了,結果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罷配享太廟的資格。後來就是各種折磨張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賞賜的東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張廷玉就這樣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歲的張廷玉最終死在了家裡。但最終乾隆還是遵雍正的遺詔,命其配享太廟了。

以張廷玉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於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傳統“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每個遊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從小苦讀聖賢書,一心求功名。真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員在外為官多年,很少返鄉,在家的時間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後,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離家與拼搏其實就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衣錦還鄉”。做了那麼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輩子,積累了“鉅額財富”就應該在家鄉置辦田產,優享清福,含飴弄孫了。

而且傳統“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很多官員考慮身後都要進祖墳、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時間,如果官員不趁著自己還能走得動的情況下,就回老家,那麼一單年歲日老,就很難再回家鄉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鄉,就可能成為孤魂野鬼了,這在古人的眼裡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張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來稀,張廷玉已經70多了,因此必須在走得動的時候回鄉,回的早還能多享受兩年清福,回得晚就什麼都沒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渦,容易再次捲入是非,導致“身敗名裂”、“客死他鄉”。

多年朝堂爾虞我詐,最大的勝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敗叫“身敗名裂”、“客死他鄉”。有些人離了職,就是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為了讓別人好辦事,也為自己心裡不膈應,離開是兩全其美之舉。但是在古代人情社會,所謂門生故吏遍佈,聲望仍在。

即便如張廷玉這類人沒有留戀之心,接班的人則會認為張廷玉是退而不離,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有些門生故舊自己仍然還未有作為,仍然需要榨乾張廷玉這類人的剩餘價值,打著張廷玉這類人的旗號,做著滿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謂鍋你背,肉我吃。

而張廷玉的真實遭遇其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遠離了京城,至少不會再鬧出個“軍機處洩密”的大案來。軍機大臣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乾隆甚至認為汪由敦就是張廷玉不死心朝政,專門埋下的一顆棋子呢。不然專門會出現諭旨還未出宮門,你就知道了的情況呢?要不是張廷玉是兩朝重臣,換了別人這就是殺頭的罪了。所以此間兇險,只要一個不注意,輕則受牽連牢獄之災,重則人頭落地。



炒米視角


清廷三朝老臣張廷玉在給乾隆帝的最後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頹唐筆調這樣寫道:“願祈骸骨,告老還鄉!”

結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個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稱其為一老而無用的老匹夫。無君無徒,自私之至。

顯然,像張廷玉這樣一個三朝元老,漢臣首魁,門生故吏滿天下的人來說。乾隆把他放到哪都總歸有點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擔心他燈下黑。把他趕出京城,又擔心他天高皇帝遠不好控制。

(張廷玉)

彼時,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張廷玉是因病告老還鄉,而不是年老昏聵告老還鄉。

年老昏聵這種託辭,有點演技都能忽悠過去。但病這種東西,像張廷玉這等級別,乾隆不可能不派太醫去看的。一番望聞問切下來,什麼病,能不能治,還能活多久都一目瞭然。

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張廷玉就是一個特別具有象徵性的例子,也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遠離京城政治漩渦。

幾乎所有退休後的官員第一時間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還鄉。

京城這個政治漩渦不是一般大,隨便幾個誘因便能把你捲進去弄得一身黃泥身敗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職的官都不會小,退休後不離京,皇帝會以為你有所圖。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傷。

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門生部下讓你出面去斡旋計劃某些事情。去則亂政,不去則不義。就是知情不報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連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謂人走茶涼,既然離職了,就應該乾乾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別讓後面的人做事左右為難。

綜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員告老還鄉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點,武則天就屢次在狄仁傑辦完差事後把他實權摟了,給個虛銜,更主動給他選個修養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傑)

為什麼呢?

武則天很清楚,狄仁傑門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給那些想恢復李唐神器的人機會。狄仁傑能力通天,所幸志慮忠純。

與其讓陷入兩難,倒不如順水人情,讓他遠離朝堂不問政事養老去。

當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素來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圓滿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話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虛榮心,這是每一個古代士大夫都無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點的就是埋在我華夏瘠土裡的鄉土情節了。不管是誰,一輩子到老只要不在故鄉,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鄉。這種民族血脈裡的品質,不好解釋。

只有回了老家,一輩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還鄉,落葉歸根。生於斯,止於斯,與祖祖輩輩同居一方瘠土,這是中國人的傳承。


不書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況下是七十歲以後,或者是老病昏聵無法處理政務時才會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後,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會返回故鄉,然後在老家終老餘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都會返回老家,難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嗎?實際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分別是經濟利益、自身安全問題、以及中國人傳統觀念。

經濟利益原因

首先說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趨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非常顯著。而我們現代人之所以喜歡定居繁華都市,是因為這裡有更好的就業、醫療、教育資源,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質量獲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能夠更好。而古代城市和鄉村的教育、醫療資源相差無幾,因此提升生活質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眾所周知,古代為農業社會,誰掌握了土地資源誰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親國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間,皇帝的皇莊擁有土地37500頃,古代一頃地等於50畝,這也就是說皇帝擁有187.5萬畝土地。

清朝時,皇莊規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兩地有896處皇莊,佔地337萬畝。

既然皇族佔據了京城周圍的土地,這些官員根本無法從他們手中購買,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鄉購田置產。這樣我們就看到了漢朝鑿壁偷光的匡衡飛黃騰達後佔據了家鄉31萬畝的良田,並且還非法侵佔了4萬多畝。清朝時期李鴻章的房產和田產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據統計,李鴻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產竟然達到了60多萬畝。



有人問,既然京官無法留在京城,那麼外放的官員,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購買大量產業呢?這個也不行。

原因在於每一個地區都有地主豪強,比如清朝時期山西喬家大院的喬氏家族、山東牟氏莊園的牟氏家族。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非同一般,一個普通的退休官員根本無法抗衡當地豪強,所以沒有任何人願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問題

京城是政治鬥爭的漩渦,退休官員也希望告老還鄉遠離危險。

以唐朝李靖為例,他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卻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誣告謀反。雖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這也讓李靖害怕到了極點。這件事之後李靖選擇了告老還鄉,從此“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最終這一方法也讓李靖獲得了善終。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劉伯溫和李善長,兩人都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但兩人分屬不同派系,一個屬於淮西集團,一個屬於浙東集團,因此鬥爭不斷。



朱元璋大封功臣後,劉伯溫和浙東集團率先發動攻擊,依法殺了李善長的親信,結果兩派因此結仇。後來淮西集團發動全體成員彈劾劉伯溫,最終劉伯溫為了躲避政治鬥爭選擇了告老還鄉。

後來李善長失寵,也同樣採取了劉伯溫的方法告老還鄉。但李善長卻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團中仍有巨大影響力,最終被朱元璋打入胡黨,判處了死刑。

從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來看,古代中央官員告老還鄉確實是一種向皇帝展示退出權力鬥爭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國人傳統觀念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中國人有很深的故鄉情節,即便是強如霸王項羽也說過;“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葉歸根,回到家鄉。

再者,家族祠堂、祖墳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後返回老家是必須的。在傳統觀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時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運回家鄉入祖墳。


我是越關


張廷玉(1672年-1755年), 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進入權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晚景淒涼,致仕歸家。

在古代,官員退休了,告老還鄉是最好的選擇。張廷玉這位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元老可謂是功勞卓著,可是最後在乾隆年間,本來想退休的他,由於乾隆對他的不捨,就是不准他早早退休。

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已經76的張廷玉上書請求退休,理由是自己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好了,想歇歇。但是,乾隆帝卻說:

“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張廷玉)

就這樣 ,已經耄耋之年的張廷玉是走不了了。但是打定了主意的張廷玉,在第二年的冬天又以身體有病為由要求告老還鄉。乾隆帝一看,這是挽留不住了,於是批准了。可是此時,張廷玉開始居功自傲起來,上奏要乾隆給自己出個憑證,以後死後能夠配享太廟。

面對張廷玉的得寸進尺,乾隆肯定不高興,但是礙於面子,還是給他寫了。有詩為證: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恩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佑廟,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誰知,張廷玉得意忘形,一高興沒有親自向乾隆謝恩,而是讓兒子代替他去的。乾隆很生氣,想第二日治罪於張廷玉。可是旨意還未下達,張廷玉就來謝罪了。乾隆帝更生氣了,這是軍機處洩密了。於是,張廷玉不但走不成了,而且還被剝奪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資格。

按說,皇上不讓你走,你就不走了吧,而且還惹怒了皇上,還被懲罰了。可是張廷玉就是倔勁上來了,到了1750年,剛剛喪子的乾隆又收到了張廷玉的還鄉的請求。乾隆以“罷配享,免治罪”讓張廷玉歸去。

終於回到家鄉的張廷玉也沒有真正地安享晚年,後來又因朱筌案而被牽連,乾隆讓其把歷年來賞賜給他的東西都交還給朝廷。此處,我也是笑了,乾隆帝也真是的,有點過了。不過,好歹沒有要張廷玉的老命。最後,告老還鄉僅僅5年的張廷玉死在了家中,享年83歲。死後葬於龍眠山,配享太廟。

從張廷玉告老還鄉一波三折這件事上看,古代官員能否告老還鄉不是自己說了算的。皇上覺得你有用,不讓你告老還鄉,那麼你就得永遠幹下去,即使年齡很大很大了,也要堅持,不能休息。如果皇上不喜歡,工作幹得不好,即使再年輕,皇上隨便找個理由,回老家是分分鐘的事。

(范蠡)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越國的大夫范蠡,在越國被吳國滅亡後,他與文種在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後,勾踐擊敗吳王夫差,興邦復國。被封為上將軍的范蠡,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於是隱退,告老還鄉,做起了“陶朱公”,通過經商成為鉅富。可惜文種沒有看清時局,最後落了個被賜死的結局。

在古代,如晉朝彭澤縣令陶淵明,看清了官場的黑暗,再也無心從政,非常向往田園生活的他,主動請辭"告老還鄉",過起了悠哉樂哉的幸福生活。

那麼,如果皇上允許官員告老還鄉,就像是現在的退休一樣,那麼官員為何不留在京城或者任地?

一、告老還鄉,金盆洗手

京城是權力的漩渦,樹欲靜而風不止,告老還鄉等於金盆洗手,不再與官場中人有任何的瓜葛,與過去說再見,目的是讓皇上放心。

古人退休了,雖然自己無心再在官場上混,但是由於自己的門生、老鄉還在任上,難免會找到他為自己幫忙。為了避免這個事情,所以回到家鄉,才能真正的清淨。

(乾隆)

二、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65歲的清官孫嘉淦告老還鄉,回到山西老家之前,連夜僱了十幾輛馬車,拉了十幾箱子大磚頭回家。為啥拉磚頭呢?因為表面上看來不是磚頭,而是財富。目的是為了向鄉鄰炫耀,有衣錦還鄉的味道。結果卻悲催了,他被人告發說是車上的東西是貪汙的東西,結果乾隆徹查後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於是就把他的磚頭換作了銀子,真是禍兮福所倚。

三、頤養天年,葉落歸根

告老還鄉後,大部分人會置辦田產,為自己的人生畫句號。

古時候,當官之人都不能在自己的家鄉上任。他們從年輕時就離開家鄉,甚至很多人都不帶父母,不帶妻子兒女,孤身一人在外漂泊著。到老了,更希望回到故土,守著妻子兒女,守著父母的墳。

古人告老還鄉了,就是想告訴世人自己沒有想法了,既不與人為敵,也不與人為伍,死心塌地地要休息了。


歷史漫談君


先說明一點,古代官員和現代不一樣。古代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限制。做到身體支撐不住,幹不了活了,跟皇帝通報一聲,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了



古代官員一旦退休,除了那些超品的王公貴胄,其他官位都會散失權利,正所謂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甚至為避嫌,不敢明面相見。為了讓繼任官員好辦差,也讓原來的下屬好做事,避免相見尷尬,很多官員都會很自覺地離開就任地,這樣大家一拍兩散,皆大歡喜。


其次京城也是政治漩渦,容易捲入是非。多年朝堂的爾虞我詐,也有一些死對頭,早日離開是非之地的好,避免落的身敗名裂,客死他鄉。年輕的時候外出闖蕩,年老了也要落葉歸根。去世以後也要埋葬在祖墳裡,如果是在外地,加上古代交通不發達,怎麼把遺體運會家鄉呢?這顯然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再說了,在古人的觀念裡,一個人去世後,他的遺體是不能隨便動的。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後才被運回故鄉,顯然是不合適的。

古代為官實屬不易,要經得起繁華,又要忍得住寂寞,一生宦海沉浮,回首已是百年身,恐怕只有踏上了久違的故土,才能找回內心真正的安寧!


小生聊歷史


首先古代並沒有哪個朝代有規定臣子退休之後就必須回老家養老。除了極個別因為犯法或者惹怒了皇上被命令遣返回鄉之外,其他的官員在退休之後基本上都可以在京城正常居住的。但實際上很少有臣子願意這麼去做。原因一:古代人鄉土觀念很重,古代在外當官的官員基本上一生都無法回家。除非退休吧。如果皇帝不允許退休就得一直幹到死為止。也就是說基本上在古代當官之後就遠離家鄉了。古代又不想現代這樣交通方便可以隨時回家探親。雖然古代也有休沐的日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放假。但實際上那麼短短的時間是根本不夠回家探親的。所以很多官員在退休之後都會回到家鄉養老。原因二:衣錦還鄉。在古代像上邊所說很關官員基本離開家鄉之後終其一生就再也回不到故鄉了。而那些年老之後退休的官員之所以回選擇回到家鄉養老也是存在著一種“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的感覺。在古代能當上官吏的都不是一般人。畢竟古代社會能識字的人就不多。能當上官的那更是鳳毛菱角了。所以在古代退休回家的官員在當地的威望一般來說會特別的高。而且其本人也會被視為整個家鄉的驕傲。原因三:落葉歸根。古人講究“生於斯長於斯”。其實不光古代就是現代社會人們也多有一種“人離鄉賤”的感覺。我們常說的俗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實際上就是體現了一種人離鄉賤思鄉的感覺。而且古代對於落葉歸根很看重。古人認為不論一個人生前在什麼地方,但去世後一定要回到故鄉髒在祖墳之中。否則就是孤魂野鬼。這種落葉歸根的情感實際上也是中國人的一個民族標籤。即使現在很多人也都有這種落葉歸根,暮鳥還巢的觀念。原因四:為了安全著想。坦率的說在古代不管是清官還是貪官或多或少的都會得罪人的。人的本性就是這樣,大權在握的時候你不必去在乎任何人。但當你退休之後權柄丟失之後,你昔日的一些仇敵就會找上門來踩你。留在京城外地養老舉目無親的很容易被欺負。但回鄉就不一樣了。中國古代各地抱團的意識還是很強的。鄉里鄉親彼此之間都是互相照應的。更可況還是退休回鄉的官員。這種人一般回鄉之後地位相當的高。自然而然也更受人敬重也就沒人敢欺負上門了


烤貓吃的魚


古代官員退休後,絕大部分回了老家,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例外。如,蘇軾、蘇澈並沒有回四川眉山。退休後回老家與否,因人而異,境遇不同選擇有別。

回老家的退休官員,大概都秉持葉落歸根、服務鄉里的固有觀念,因為親朋故舊在家鄉居多,因為故鄉的山水更顯親切,也可能因為高堂仍在需要侍奉。當然,仕途多舛歸隱家鄉的也大有人在。歸根理由不一而足。

以今天的角度看,退休官員回老家,優點很多。一者作為鄉紳名流,能為家鄉做很多貢獻,發揮不小的作用。二來緩解為官之地的保障壓力,現如今退休官員都擠在一線城市,雖然是政策制度規定的待遇,但的確是一大問題。三是促進家鄉經濟發展,退休官員經濟上相對寬餘,消費本身就是經濟的一大動力。

古代戶籍管理不像現在這麼精準和嚴格,人口流動似乎有不少自由,對官員而言選擇更隨意一些。

想像一下,如果現在退休官員都回原籍,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又會產生哪些社會效應呢?


白鶴灣的歷史故事


這個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簡言之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問題。

在黃巢起義之前,官員退休之後,往往會選擇住在京城,用自己的人脈發揮餘熱。離任官員的兒孫憑關係在京城買房買車(土地兼併),和別的官員家孩子聯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勢力叫“世家”。從西漢開始,世家子弟當官才是正途。

比如我們熟知的周瑜為什麼喜歡罵諸葛亮“諸葛村夫”,就是因為諸葛亮雖然也是世家,但是比周瑜低一級,所以才是村夫。但諸葛亮家庭背景也很深厚,比如叔叔諸葛玄,甚至3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任要職。。。此處不贅。

到了唐朝,雖然有科舉制了,但大官都被世家子弟壟斷,所以地方官退休了,直接回京城就行了。那裡有房有車有地位,有酒有肉有女人……黃巢起義了。

黃巢起義禍害的地方,就是以西安——洛陽一線的城市,花式屠城的結果,就是各種世家被連根拔起。此後歷朝花式遷都,官員也流離失所,上任的時候是北宋,退休忽然南宋了,首都都離了幾個月的路程。

在這個情況下,“家族”的概念被重新提起,官員上任的時候,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回家了當然要榮歸故里,才能享受家族裡提供的最好待遇。而他們的貢獻則化為鄉里,說白了,退休的官員回來利用自己的影響為鄉親們謀福利,才是正途。在別的地方,誰知道你是誰呢?

所以自兩宋開始,官員退休後都決定紛紛回老家,榮歸故里。

講到底,哪裡給的待遇好,他們就去哪,絕對不會留在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孤獨的等死。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