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如此“慢”的柴可夫斯基麼?

第一次聽切利比達克的東西,碰巧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賞析中有他指揮慕尼黑愛樂的“柴六”,就打開聽聽,沒想到一聽就是一整張碟,停不下來了。

你聽過如此“慢”的柴可夫斯基麼?


說起來EMI的這張碟也是名品,切利比達克從日本回來後接管了慕尼黑愛樂,也一反常態的出了幾個現場錄音,早年切利是不錄現場的,這與其執拗的性格有關,卻也是追求完美的一種表現。自從在競爭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中輸給卡拉揚,切利便遠走日本,自此似乎接觸了“禪學”,作品的氣質越來越糾結,也越來越慢。據說這是許多聽友都無法接受的,越是複雜的部分越慢,要把每個分部每個旋律都展示出來。雖然不少聽眾和業內人士對這種演奏方法頗有微詞,但切利極其執拗的性格還是讓他堅持了這種演奏方式,而且用他自己的話說:覺得我演奏慢的人,都是不懂音樂的。

你聽過如此“慢”的柴可夫斯基麼?


或許越是充滿爭議的人越受歡迎,近年來切利的地位有升無降,僅存的作品炙手可熱。本來我已然在某網搶在刪除前下載了他的布魯克納,但一直存盤未聽。直到如今恰巧聽了他的“柴六”,才明白原來他的“慢”,是慢之有度,慢的有氣勢,慢的有深度,絕對不是什麼拖沓。

他的慢,與弗利喬伊不同,弗利喬伊是為了精緻的對位,而切利似乎在營造一種濃重的氛圍,追求對作曲家心理極其細緻的描述。柴六第一樂章舒緩的第一第二主題祭出,其旋律性幾乎讓人美到窒息,但這不是真實的美,這是服毒自殺前老柴對生命的眷戀。相比於穆拉文斯基的流暢,切利將這份眷戀處理的絲絲入扣,每個音符都帶著不捨,節奏是越來越慢,越來越慢,似乎已將這份眷戀帶到深深地回憶中,突然,一聲炸雷響起,進行曲式的音樂立馬把思緒拉到現實,切利實在是該慢的時候慢,而該快的時候一點不含糊。對於現實控訴和掙扎的部分氣勢極為龐大,一下下越來越緊湊的短音齊奏似乎在一遍遍地問“為什麼”,整個樂隊的聲音翻江倒海,這種前後對比的效果是極其震撼的,而且無疑讓聽者在這份掙扎中體會到充分的痛苦。

他的慢,也在於展現更加完美的音色。器樂作品之所以好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樂器悅耳的音色,試想兩百年前的聽眾是沒有回放設備可聽的,他們聽的可都是現場。理論上說,也只有現場能充分展示樂器完美的音色,但如今我們去現場的機會少之又少,大多隻能利用音響設備重放這些錄音。當今許多人對古典音樂喜歡不起來,也是因為無法高保真地重放這些器樂的音色,自然就體會不到這些聲音之美。切利的慢就在於慢的精緻,讓樂隊把每個音符都完整的展現出來,讓人聽的清清楚楚。不同於戴維斯爵士的流暢快速,也不同於海菲茲的一氣呵成,那聽起來是一種快感,切利的處理風格是一種精細的訴說,把一切都掰碎了慢慢告訴你,但每個音符都是那麼完整,讓你彷彿看到了放大的樂章。據說切利是“排練狂魔”,無論怎樣的速度和節奏,他的樂隊都按照他的要求展現出最完整最清晰的音色,所以他的“慢”反而精緻,反而沁人心脾。

你聽過如此“慢”的柴可夫斯基麼?


切利的慢是一種哲學,正是因為慢,才讓人感到快的氣勢;正是因為慢,才讓每個音符深入人心。在切利的柴六里,我覺得更能體會但老柴對過往美好的眷戀、內心的糾結和撕裂以及決定結束生命的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