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少年都不賤》:透過友誼,張愛玲從3個年齡段剖析人世滄桑

有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她想。那些到了戀愛結婚的年齡,為自己著想,或是為了家庭社會傳宗接代,那不是愛情。

——《同學少年都不賤》

《同學少年都不賤》是張愛玲的遺作,之所以成為遺作,是因為此小說是在她去世以後才出版的。

作品成書於1973年到1978年之間,2萬字不到,寫的是教會宿舍的女生趙珏和恩娟兩個人的友誼。從同學少年到滄桑中年,兩個人在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後都發生了很大地變化。作者抽取了少年,青年,中年三個畫面,通過人物的心理,境遇,心態來展現友誼的變化,人世滄桑。

當我看完這部作品的時候,其內心是震撼的。不單是因為這部作品相比於她的其他小說,在題材的開拓上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把當時的風雲變幻的背景寫出來,如:原子彈,紅衛兵等,讓讀者能夠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的小人物。

更因為這部作品更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現實,一種不願意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的現實,那就是我們在同一個起點起飛,而總有同學飛得高飛得遠。而我們所稱讚的純真友誼也在這種高遠中越來越遠。

現在,我們就從少年美好的友誼,青年友誼的話不投機,到中年友誼的終結這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境遇、心態、心理地變化,從而剖析滄桑人生。


《同學少年都不賤》:透過友誼,張愛玲從3個年齡段剖析人世滄桑


1

同學少年之間的情誼:處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單純而美好

少年同學的情誼是最值得人稱讚的,也是最讓人懷念的。故而在趙珏心中,與恩娟的少年情誼充滿了溫情。

在她的記憶裡,恩娟家境不好,母親去世,父親有另外一個家,而她外貌上是醜小鴨:單眼皮,小塌鼻子,太胖,加上豐滿的乳房,整個看上去就是一箇中年婦人的體型。

但就是這樣一個家境不好的醜小鴨,卻是趙珏心目中唯一的朋友。故而,除開她醜小鴨的外貌,趙珏看到了她很多優點:人緣極好,入校第二年就當選級長。說話聲音不高,歌喉卻又大又好,還有喜劇天才的天分。長輩對她的評價都是讚不絕口,稱讚其又穩重大方能幹,待人親熱又得體。恩娟自己也很努力,順利的考上了聖芳濟大學。

那個時候的友誼是真摯的。趙珏家境好,經常有傭人送來點心和換洗衣服,她也藉助自己的優越條件幫同學帶吃的東西。

而恩娟在趙珏因為家裡不讓讀書而要她嫁人時,恩娟去看了她,並且勸她,還陪她散步。

這個時候的她和她,真的是友誼萬歲,互相幫助互相鼓勵著共同度過難關。趙珏也經過自己的反抗,終於在第二年也考上了聖芳濟大學,不過比恩娟低一個年級。

《少年同學都不賤》用溫情的筆調寫出了兩個同學少年的情誼,兩個人雖然有過意見,有過波折,但是她們依然心懷美好,對彼此保持著最真摯的同情和善良,對未來也保持著最美好的憧憬。

從種種細節來看,她們的友誼很真實,很樸實,彷彿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而這種能感覺到的溫情友誼,也是張愛玲心目中的希望之光。


《同學少年都不賤》:透過友誼,張愛玲從3個年齡段剖析人世滄桑


2

同學青年之間的情誼:當境遇發生改變,希望之光也會越來越弱

戰後,恩娟回到上海,見了趙珏。此刻的兩個人,有了很明顯的變化。

恩娟大學畢業就結婚了,嫁給了猶太人汴,並且還有了孩子,生活狀態從恩娟的回答中就知道過得非常地好,而且本人已經從過去的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

而趙珏還差一年沒有畢業,一個人在跑單幫,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生活,比較辛苦。而且她的風評也不是很好,傳說她結識一個結了婚的高麗浪人,謠傳她下海做了舞女等等。不管結果如何,兩個人的境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恩娟結婚後,過上了眾人羨慕的幸福生活,而趙珏因為家裡的原因,一個人還在苦苦支撐著。

我們來看恩娟的打扮:

她穿著最高的高跟鞋,二藍軟綢圓裙——整幅料子剪成大圓形,裙腰開在圓心上,圓周就是下襬,既伏貼又迴旋有致。白綢襯衫是芭蕾舞袖,襯托出稚弱的身材。眼鏡不戴了,眼瞼上抹著藍粉,又在藍暈中央點一團紫霧,看上去眼窩凹些,二色眼影也比較自然。腦後亂挽烏雲,堆得很高,又有一大股子流瀉下來,懸空浮游著,離頸項有三寸遠。

而當趙珏看見她這身裝扮,原本以為自己讀大學已經學會了打扮,但看見恩娟,自愧不如。

接下來兩個人的交談中,表面上看沒什麼,實際上,兩個人在互相較勁,而恩娟不由自主流露出那種“少年得意”的勁,就連趙珏的姨媽都能感覺得到。

舉例來說,趙珏說恩娟瘦了,變好看了。

恩娟的回答:被孩子拖累的,住得擠,白天忙,晚上老是睡不夠。後來她邀請趙珏去她家的時候又說了句,還是我家地方大一點。

趙珏說,好容易又有電影看了。錯過了多少好片子,你們在內地都看到了?

恩娟回答,我們附近有個小電影院,吃了晚飯就去,也不管它什麼片子

趙珏問恩娟他們夫妻有沒有交流?

恩娟回答,交流少,但是性生活和諧。

從上面的三個例子可以看出,趙珏之所以會問,是出於對好友的關心,畢竟,有幾年沒有見面了,想要了解彼此的生活,也不足為怪。但恩娟的回答,有時候我們自己在頭腦中過一遍,就會明白,她話裡有話,其實就在炫耀自己。

趙珏的姨媽聽了出來,趙珏自然也聽了出來,故而,越往下聊,越尷尬,越話不投機。後來,趙珏想去美國,問恩娟,而恩娟盡職而有距離的回信,也讓趙珏明白,兩個人的友誼已經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原因,在我看來,一個是思想觀念的不同,就好像在愛情方面,趙珏不在乎對方是不是已婚,她認為感情不應當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結果。而恩娟卻不這麼認為,說,你倒很有研究。

其實,恩娟思想觀念符合大眾的標準,結婚生子有一個溫馨的家,而相對於趙珏的這種想法來說,在人群中她就是個異類。就好像現在對於很多女性不結婚不生子一樣,大眾給以的不是理解,反而更多的是看怪物的眼光看人。

還有一個原因是趙珏的不通人情世故,而恩娟表現得更為圓滑些。比如趙珏給她兒子的後背蓋張報紙,趙珏把它當笑話講給她聽,恩娟明明不喜歡,卻一直都沒有說出來。一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在一個通人情世故的人眼中,可能就有點對牛彈琴呢。

故而,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人的友誼的疏遠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張愛玲在以前的作品中,總是以俯視的視角來看筆下的人物,對其進行冷靜的解剖和漠然的嘲諷。而在《少年同學都不賤》中,無論是對於恩娟的得意,還是對於趙珏的失意,或者是兩個人之間微妙的心理變化,張愛玲都沒有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漠然的嘲諷,而是用白描的手筆寫出一個真實,而這份真實,更讓人感覺到人性的複雜和現實的殘酷。


《同學少年都不賤》:透過友誼,張愛玲從3個年齡段剖析人世滄桑


3

同學中年之間的情誼:友誼終結的背後,是人性的複雜和現實的殘酷

一二十年後,兩人再次見面。見面的原因是趙珏離異,丈夫要回大陸,而自己沒有工作,失去了經濟來源。知道恩娟的丈夫在美國政府內閣,想著能夠幫忙找一份工作。

故而,趙珏從恩娟的父親處要了恩娟的地址,寫信給對方,希望對方幫忙。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想,估計很多人要說趙珏天真,一二十年未見面也未通信的同學少年,去請求對方幫忙,這不是笑話嗎?

而從趙珏這邊來說,她之所以請求恩娟的幫忙,因為從少年開始,恩娟就是她唯一的朋友,而這麼多年來,估計一直都是,要不然,她不會開這個口。

恩娟對於這個少年同學,她是不信任的。而這種不信任,是最後斷送兩個人友誼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二十年後的恩娟,

張愛玲用了“驚豔”“全身名牌服裝,通體熨帖”“四五十歲的人,看上去只有三十多歲”等來寫出恩娟飛黃騰達地變化

而趙珏,張愛玲用少有溫情和寬容來描寫她的悲劇人生。

比如趙珏發現丈夫的出軌:在汽車門上的口袋裡發現一條尼龍比基尼襯褲,透明的,繡著小藍花——勿忘我花,偏偏忘了穿上。以後她坐上車就噁心。

趙珏與其丈夫的分手,她是這樣寫的:人是天生多妻主義的,人也是天生一夫一妻的。

對於趙珏目前的情況,用恩娟的一句話來概括:你倒好,撐得住,沒神經崩潰。

兩相對比,可以看出,趙珏和恩娟的境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飛黃騰達,一個貧窮困頓。而她們的友誼呢?

看上去好像還在,對於趙珏要幫忙一事,恩娟特意跑了過來。但其結果,恩娟對於趙珏的詢問是否認識司徒華等,恩娟含糊漫應;而同時恩娟的飛黃騰達則使趙珏自慚形穢。她雖然在感情上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功利的干擾而拒絕司徒華從而失去了工作,但人是活在社會中的,沒有金錢的困窘讓她活得小心翼翼,而又對自己的悲劇無能為力。

《少年同學都不賤》很好的捕捉到了她內心的變化和自尊的拉扯。為了找工作不得不拉下臉面,卻又不願意真正的放下。而這種故事真實得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自己身邊一樣,而這種真實同張愛玲晚年的生活不無關係。有人說,張愛玲之所以沒有在生前把這部小說出版,主要是因為涉及到自己的隱私。

這讓我想起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也是幾經週轉反覆,最後還是沒有在她生前出版,而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小說和真實生活大部分重疊了。

文章的最後,趙珏和恩娟後來再也沒有聯繫過,她們的友誼至此畫上了一個句號。看上去是偶然,其實也是一種必然。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我們遠去的,不只是朋友,還有親人,而我們唯一能擁有的,只有回憶,還有停留在頭腦中對美好記憶的重組和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