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玉米时采用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采用宽窄行距产量高?

三农孺子牛


说说玉米昨种产量高

直说了吧,玉米的产量高不高,和平均行宽窄行似乎不大。家乡人在多年的种玉米过程中,都反复做过实验,笔者曾在一块田间做过对比,一边是宽窄行,一边是平均行。最后产量没有区别,人们′都想谋求玉米的更高产量,创造新的经济效益,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重视,才是最科学、最实际的。


要想玉米获得高产量:1、首先必须抓紧玉米的播种期,尽量提前下种,这是最科学的经验,是决定玉米产量高低的最显著特点。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选好适应当地条件的玉米种籽。这一点也不能疏忽,要认识到种籽的重要性。

3、玉米出苗后直到收获,注意抓紧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病虫害喷药工作,这是一个当代新农民的常识,这里不需要细说。

4、做好底肥与追肥的科学施用,尤其追肥的时间点,一定要注意,不能随心所欲。

5、及时浇水,这是获得丰收的很重要的保证,没有及时浇水,别的一切都是白说。



上述五点是夺取玉米高产的先决条件,是缺一不可,是笔者在多年的耕耘中最好的经验总结。


风雨人生3293


玉米宽窄行种植号称三大好处:通风、透光、深施肥。其中深施肥是真的,通风、透光只是假象。

先看看通风。宽行行距由65公分变成90公分,空气的流动性显然是加大了,叶片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窄行行距变成40公分,流动性变小,总体来看没有增益。


透光性和通风性一个道理,一侧的叶片获得了更多的阳光,而另一侧变得更加密闭遮荫。理论上说,在密度比较大时,植株排列越均匀,对光的总体利用率越高。

深施肥。由于有一个90公分行距,可以趟地根深,实现深施肥,有利于根向深处生长。但你要知道,玉米植株的根至少要长到45公分长才能够到肥,也很恐怖。

总体来说,宽窄行种植没有很明显的好处,不用刻意追求。玉米高产纪录没有用宽窄行方法创造的。

只有一种情况宽窄行有明显好处:覆膜播种,宽窄行可以节约塑料薄膜,覆膜更方便。


种田博士后


如果是正常年景儿——玉米宽窄行种植,也就是2:空(即小行距40CM,大行距80CM或小行距50CM,大行距100CM) 在水肥充足的平肥地、二洼地,若是南北垄,选择稀植大穗的高端品种,管理技术完善,亩产900公斤轻松,1100公斤也不算个事。

首先,春播的时候,种两垄空一垄,比较省事儿。但一定要选择稀植大穗的,必须增加优质高端化肥的投放量,根据选择的种植方式,缩小株距,达到亩保苗3000株为最佳。

其次,田间管理、中耕除草、追肥以及药物防治病虫害,都比较简单省事儿,还不损伤玉米叶片。 待到抽雄吐穗时, 边际优势充分发挥,穗出的不仅快,而且还齐。

最后,根据长势还可以在空垄上行走追施速效氮肥,或叶面喷施0.3%高端磷酸二氢钾溶液+2%尿素溶液。还可以喷一些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为增加千粒重,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悠然自得8588


种植玉米是采用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宽窄行产量高呢?这个问题有点儿意思,虽然行距不是玉米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但也是有一定影响的。玉米产量与品种、土壤、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宽窄等都有关系,今天就玉米行距的宽窄问题,我来说说我独道的见解!



我老家是农村的,每年都要种植玉米,我们称玉米为包谷。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平均行距、宽窄行距都种过,甚至还有其它方式也种过,并且后面被大力推广开来,我这里要说的就是其它方式。我们都知道,种植玉米时,平均行距操作起来最简单,宽窄行距次之,而我要说的其它方式更不便操作,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效果却更好!



也许很多人觉得奇怪了,除了平均行距、宽窄行距之外,真有其它方式?是的,真有,我这里说的其它方式,是指宽窄行距结合穴位错开的办法,就是说,窄行之间的玉米穴不平行,要错开位置。最佳错开位置是,本行玉米穴位处于旁边一行玉米穴位的正中间。这样,就更进一步增加了玉米之间的通风透光能力,有助于株壮果丰。



这种方法也是当年父母在不停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后来被逐渐推广开来。我父亲在世时是生产队长,后来土地下放到户后,也一直带领大家从土地里刨金,种植辣椒、玉米、红薯,他都有几套靠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会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形而采取最佳办法,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这种办法,他称为“宽窄错位法”,在生产中运用起来效果挺好的!


贵州山妹妹


在胶东地区,传统上的种植玉米都是平均行距,近几年出现了宽窄行距,到底是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宽窄行距产量高?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平均行距,什么是宽窄行距,然后通过对比,才能知道到底哪个产量高。下面将我近几年所做的对比情况向大家做一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什么是玉米种植的平均行距和宽窄行距?

在胶东地区,种植玉米计算行距的方式是每三行玉米做为一个基数,三行的总距离是1.2米,分成两个行距分别是0.6米,这样的传统种植模式就是平均行距,无论是机播还是人工播种,都是以这个数据来做为种植标准。自2014年开始,有专家发明创造出宽窄行距种植模式,并大力予以推广,宽窄行距也是以每三行玉米做为一个基数,三行的总距离也是1.2米,不过是行距之间变成了第一行为0.8米,第二行为0.4米,依次类推,所谓的宽窄行和平均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得出来的。

平均行距和宽窄行距的产量对比。

本人从事玉米种的推广销售和玉米的种植多年,曾连续两年做过宽窄行距和平均行距的产量对比。2015年用两种模式分别种植了2亩玉米,土地、种子、肥料、管理方式等都基本一样,最后经过测产,用平均行距的产量是2720斤,平均亩产为1360斤。宽窄行距产量是3040斤,平均亩产1520斤。2016年的亩产数据分别是1270斤和1410斤(注:2016年比2015年旱情严重,造成整体产量下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宽窄行距产量要比平均行距产量高。



为什么宽窄行距产量比平均行距产量高?

主要原因是宽窄行距比平均行距透风性强,其植株长的也比较粗壮。最重要的一点是,胶东地区近几年在玉米授粉期温度偏高,对玉米授粉影响很大,而宽窄行距因其中一行距离宽大,为玉米散热提供了有利条件,降低了玉米授粉期的温度,其穗粒多而饱满,产量自然就高。


根据上述对比,表明在胶东地区,玉米种植宽窄行距要强于平均行距,建议大力推广。至于其他地方需要通过试种才能得出结论,不宜盲目跟随,以免造成玉米减产。所谈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教。


天润土元帅


现在说这些基本上都是没用的,哪里还像以前的时候我们种玉米还要点穴,现在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有播种机,种植玉米的时候也使用的是播种机,很少有人使用点穴,因此控制它的行距变得也不太现实,下面我来说一下目前的播种机的行距。玉米的行距太窄和太宽都不行,太宽的话种植数量比较少,单棵玉米产量低,如果太窄的话影响通风和光照,产量也低,只有控制合适的距离产量才会提高。

播种机行距

现在的播种机种类特别齐全,可以干各种各样的农活。价格大约是从1500到30000左右,而且还有不同程度的补贴,价格好一点的播种机可以进行复式作业、灭茬、开沟、施肥、播种等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播种深度和韩剧都可以调整,现在的播种机稍微好一些的他的精度调整一般有6级。

玉米调整:玉米的株距一般是135~270mm而且大概有6级的调整精度,玉米的行距调整有590、 560mm等行距,一次可以播种4行左右,当然不同的机械它的调整尺度不同,但是大致的韩剧都是如此,播种的深度一般是80毫米到120毫米左右,还可以进行调整等。

玉米行距影响

相关的一些实验也表明——,这个实验是在华北平原夏玉米去进行的,其中就对玉米的行距进行了处理、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结果。结果表明,玉米行距60厘米产量低于50厘米的产量,而且在50厘米行距的时候,其中株距控制在25㎝和28厘米时产量比较高,如果株距是22厘米产量比较低。如果说在华北平原,实验表明行距为50厘米时株距为28厘米时效果比较好,而且产量也比较高。

上面的这些实验用机械机都可以播种出来,而且一般也都在控制的范围之内。因此可以将行距控制在50厘米,株距控制在28厘米,我想这样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聚焦三农了解事实


这需要看品种、地域、气候、温度、土壤肥力等条件,实践证明宽窄行地膜种植玉米抗旱能力强,增产潜力比较大。

中国玉米单产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比起美国、中东地区单产差距巨大,比加拿大、巴西、法国等国家玉米单产差距也不小。中东地区和美国玉米单产1吨以上,得益于气候等条件,也与密植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玉米亩种植密度是3000一4200株,个别达到6000株,而美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是亩5300一7300株。

玉米种植因机械、播种习惯,多数地区采用65cm左右的行距,新疆兵团在90年代个别地区采用宽窄行(65x40)地膜种植模式,增产效果明显,但因费用比较大,又都统一种植棉花,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没有及时得到大面积推广,有些单位对产量推广不热心。


种植宽窄行玉米,按65x40cm行距估计,亩播种株数可提高20%左右,对机械操作浇灌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再就是选择品种及播种机械,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玉米品种是密植模式首选,只是种子比较贵,为节省种子费用,可选用精量播种机或气吸式播种机。

玉米高产区的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可以根据土壤肥力及灌溉条件,有选择地加大种植密度或使用宽窄行种植模式,特别是干旱地区,使用地膜种植是比较好的一个发展方向。南方因气候条件影响玉米产量不高,种植宽窄行可能不太适合,可以小面积试种,西南地区用紧凑型品种加大种植密度应该可以试试。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西非华农


关于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曾经亲身试验过几多,因各地的情况不大相同,所以具体怎么播种,怎样的株行距,我也不能确定怎么尺寸。但我可以肯定的讲,据我的实践种植,玉米的种植釆用宽行窄矩比较好,有条件的话,南北的方向种植更好。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的实践经验告许我,目前种地大多釆取机械化生产,打药、除草、中耕,还有追施肥料,这些比较便于机械行走,少了因此的伤苗。种地的谁都知晓,玉米都会突显边行优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通风通光。种植玉米要想高产量,各方面因素都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还需结合具体的实际,玉米的品种习性,土地的肥沃状况,只要每亩的苗数确定,适当的调整宽窄尺度及每株的株矩即好,现在的玉米精播机械容易调整,播种时播种机手应当都会。

宽窄行通风通光的效用不可小瞧,我每年釆用这种办法种植的玉米确实比不分宽窄平均行距的产量要高。很多村民羡慕我种的玉米产量为什么会那么高,可我告他们我的做法他们依然我行我素,责任制各作各家之主,不能强行推广。

一点也不夸张不虚报,我种的玉米差不多每年的亩产量都在2000斤左右。我共种14.8亩玉米,产量最高时收过30000斤,还是第二年春季才卖。

信不信由你,自己种地自己作主,收多收少属于各自。我只是说说我的种植凭验,教训多了就成经验。做一个农民也不简单,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农民也需掌握更多的知识水平。


李增喜3


种植玉米时采用平均行距产量高,还是采用宽窄行距产量高?

玉米种植在很早生产队时的播种方式,都是采用宽窄行种植的,那时没有塑料覆膜,播种时一般主施农家粪土并随沟用小黑陶罐滴罐氨水,也沒有其它化肥追施,在小喇叭口期施接苗类土培土起垄时,宽行的土主要方便于培土埋龚土,随着农业技木的发展和改进,现在的玉米一般采用覆膜沟播种植方式,而且种植垄距也各不相同,同些人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有些人却用平均行种植方式,从玉米长势来看,没有太明显的差别之处,但收获后的产量究竟哪个高呢?





先看看宽窄行和平均行的两种种植利弊,以我们这里全覆膜玉米种植为例,首先在出苗后再不存在培土起垄这一环节,宽窄行种植不管是从理论来讲,还是从实际来看,都有利于通风通光,尤其是南北行种植,更有利于通风透光,高温多雨时,病虫害也会相对很少,玉米可以健康生长。平均行种植玉米,相对宽窄行来说,通风性能肯定要差一些,从农业种植理论知识来讲,和宽窄行相比较,就属密植了,高温多雨季,病虫害相对要多一些,会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按照通风透光条件的高低及对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来分析,宽窄行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良好,那么产量也会相对要好些。




再看看两种种植方式下的行数数量,从一般常用的小行距和大行距的1.1米总长度来看,小行距40公分,大行距70公分,1.1米的距离可种三行玉米,按小行距40公分平均行种植来算,1.1米的距离可种三行多玉米,也就是说2.2米的距离宽窄行种植能种6行,如果平均行种植种7行还有余,那么平均行种植的株数就要多,按株数多少估产量,平均行就多。

但话又说回来,其实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远不及从宽窄行和平均行的种植方式浅谈这么简单,抗病品种的选择,茬口的安培,肥水的供给,病虫的防治,都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单从宽窄行和平均行种植方式的株数也不能衡量产量,虽然平均行可多出几行,但株距放大,株数也可以简少,宽窄行种植,株距缩小,又可多出总株数,所以从几十年的习惯种植方式及两种种植方式的理论知识分析,我觉得宽窄行种植方式,通风透光条件优越,也便于田间叶面肥、农药的喷施生产,玉米产量相对要高。




以上是玉米宽窄行种植和平均行种植,哪个方式玉米产量高的个人实际生产观点和理论分析的概括,供参考。

关注“基层农人”,分享更多农业种植知识和实践经验,谢谢!

基层农人


我想玉米老种植户们,以多年的种植经验,也应该很清楚,玉米产量的高低,与品种,气候条件,肥水管理,科学性的合理密植有着密不可分必然关系。

根据品种特征特性进行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关系,使个体生长量向2体生长量优势转变。

所以在改变栽培方式的同时,可能也会改变玉米植株的生物产量。从而或得玉米的经济产量。

玉米小垄单行等距行距与大垄宽窄行距哪个种植方式产量高?

小垄单行等距栽培模式:在实际生产中我们玉米主产区,主要栽培方式还是采取等距式行距,如65~66cm,小垄等距单株精量播播种,栽培密度,大多根据品种的特征特特性来决定。在肥水条件适宜情况下,亦可获得较高产量。



大垄宽窄行栽培模式:是宽窄行交错,两两相对拉近行距,也可称之为大垄双行,就是在一条大垄种2行玉米。当然这个垄的宽度大小应该无明显差异的,因为这样适宜机械化作业,多为90~110cm或130cm,将60或65cm的小垄,在整地时变为95或105cm的大垄,在垄上种双行玉米,小行距在30~35cm,大行距在65~70cm,株距采用精量等距播种。其密度明显增加。可根据品的特性适当调整株距。如果采用130cm的大垄双行,小垄宽为30cm,大垄宽为100cm,在株距不改变的情况下,其栽培密度应与原65cm的小垄密度无差异改变。

根据以上总总看,小垄单行等距,与大垄双行相比较,如果大垄距空间单位面积变小,其密度明显增加,田间自然就增加郁闭性,通风透光性差。植株叶片的光合面积,光合速率,光合时间,极大可能会遭受影响。

如果大垄双行种植单位面积,与小垄双垄单位面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垄上单位面积的玉米株数也没有改变,那么在同等土壤条件下进行大垄双行玉米栽培,其生物产量肯定会要明显高于小垄栽培模式,除了通风透光外,其抗旱,和抗涝,抗病能力也明显强于小垄。由此可见,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不是因为依靠增加密度来获得高产,而是靠改变田间群体关系,增强玉米植株叶片积累和生产光合产物的能力,在最合理的密度栽培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光合速率。

以上浅析,对此您有哪些不同观点欢迎一同探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