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崇祯十七年,这是大明以崇祯为纪年的最后一年。兢兢业业的末代皇帝崇祯做梦也没有想到,大明会毁在自己手里,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势越来越猛,朝中的大臣明里不说,背地里或许早已经想好投降的理由。大明!大明!再过不久,恐成飞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京都告破,诸官不朝,崇祯以发掩面,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1644年的局,对崇祯来说真的是无人可解的死局吗?其实,很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看法,有人说崇祯可以与后金议和,先着力解决国内起义;也有人说崇祯应该答应李自成割土封王的要求,让李自成帮助朝廷镇压后金。当然,最被大家提倡的是迁都,从北京迁到南京,像南宋一样,等政局稳定后再谋求收复北方,既然如此,崇祯为何最终没有选择迁都呢?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焦头烂额的崇祯

其实,崇祯也是想迁都的,史书中记载,崇祯曾经召见左中允李明睿询问对策,李明睿就提出了迁都,然后图北伐。崇祯给他的回复是:“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由此可见,崇祯很早就考虑过迁都,但未能成行,则是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其一是崇祯的性格问题。崇祯此人,做事情瞻前顾后。以南迁一事来看,他既想南迁,又不想毁掉自己雄主的形象,于是迟迟不敢开展行动,延误了南迁的最佳时机。此后李建泰也曾上疏提议南迁,崇祯把这件事情抛出来让诸臣讨论,结果一听见有人反对,立马怼了一句“国君死社稷”,彻底堵死了南迁这条路;加上他这个人做事情好面子,说出去的话又不想打自己的脸,南迁自然没戏了。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其二,君臣之间早已经离心离德。这一点还是应该由崇祯背锅,其实一开始,崇祯清除阉党的行为是给了文官集团很大的好感的;但是后来,崇祯频繁更换首辅,更换兵部尚书,致使臣子对自己的信任降低。再到后来,崇祯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和后金密商议和之事,事情败露后,直接甩锅给陈新甲,把他看了。自此,文官集团基本不愿意为崇祯卖命,所以当崇祯提出南迁之时,没有大臣支持他,都害怕自己成为背锅的人。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杀袁崇焕

其三,迁都意味着政治大洗牌。明朝实行两都制,在南京也设有小朝廷,其机构设置和北京几乎一样,目的就是留待北京失陷时,迁都南京可以更快组建行政系统。到崇祯时,南京的行政班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使用过,朝中的臣子根底都在北方,一旦迁都,就意味着这群大臣在北京经营多年的事业化为乌有;此外,迁都南京,必然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有一部分人肯定会被降职革职。出于利益方面的考量,文官集团必然反对南迁,而崇祯也无法强迫他们。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李自成的大顺军

其四,崇祯十七年时,南迁的路已经被封死。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占领河南,而山东也被刘泽清控制,而刘泽清早在大顺军未逼近京都时就拒不奉诏,拥兵自重,还怎么走?即便是刘泽清不失控,一个皇帝带着一帮文臣逃命,也没有多少兵保护,背后是李自成的骑兵,本来就擅长野战,恐怕崇祯还没到南京就被追上。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李闯王

其五,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中央直属的军队已经打光,自孙传庭死后,朝廷真正能够控制的军队近乎于零,这就带来很严重的问题:皇帝没有实力节制军阀。譬如当时的左良玉、刘泽清、高杰等人,已经明显表现出割据一方的势头。即便崇祯南迁成功,南方的骄兵悍将、大地主会愿意接受这个没兵的皇帝压一头吗?答案显而易见,崇祯如果真的抵达南京,好一点就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傀儡皇帝或太上皇,运气不好点,被人偷偷搞掉也不是没可能。崇祯或许也是明白了这一点,最终没下南迁的决心,以一死来挽回一些声名。

大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迁都,为何崇祯却不愿意

左良玉

崇祯此人,缺点颇多,刚愎自用、多疑自大、用人不当等等,这是他一生的槽点。但从他决定以死殉国开始,其实也多少有些悲情的色彩,令人感叹和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