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疫情的情况天天都在变化,在这场灾难面前,每个人的情绪和注意力都席卷其中,难以自拔。


我们邀请了心理学家、简单心理的创始人简里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情绪自救指南,无论你是身处其中或是身在外地心系疫情,想要有所改变,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我们是不是过度反应了?


01 身处防疫前线的人


首先,照顾好自己。


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的生活是面对紧急状况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其次,列出那些会使你感到愉悦的事务清单,尝试去执行它:例如,允许自己释放情绪哭出来,玩一些不费脑的小游戏,与人聊天等等。


如果因接受过多负面情绪感到不适,可以适度减少相关信息的摄入。


尤其在睡前不宜关注太多信息。


与自我对话。


无论是大声说话还是自言自语,都可以利用这种能力克服自己,可以尝试用心理暗示正面鼓励自己。


多多回忆每一次遇到危机时自己是如何应对的,肯定自己作为个体的能力;


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学习如何面对「隔离」


如果你遭遇了隔离,暂时的紧张是正常的,不必过分压抑,过度压抑反而会影响后面的抗压能力。


出现抱怨、愤怒等情绪,需要一个发泄口,可以向朋友去倾诉。


可以适度找一些和自己处境相同的朋友,互相鼓励、互相倾诉,增强信心。


比如尝试成为一个助人者,找到能帮助他人的途径,保持与外界的沟通,记录自己每日的情绪日记,都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的家人被隔离,你自己本身的情绪可能已经不太好,记得先关注自己的需求,比如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谈谈,宣泄自己的压力,然后你才能去支持被隔离的亲友;


你可能会因为觉得帮不上忙而感到焦虑。但你们是可以通电话的,你可以在电话里鼓励他们,倾听感受,让他们减少孤单的感觉,但

不要对他们的情绪反应提供太多判断或过度解释;


对他们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的关心


对他们的需求保持敏感,做到适时关切他们,但不要太夸张、也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忘记了。


有时候,他们会出于好意掩饰、压抑一些负面情绪,但这种方式会让他们觉得更孤单。


所以,你需要在接触他们的时候保持敏感,或者直接一点,问问他们的心情。如果感觉到了不寻常的情况,要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卫生主管单位。


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心理咨询/干预往往适合在人身健康和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去进行,在现阶段许多人的健康和生活状况都不太好,出现抗拒的情绪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做到:


提供一些关于心理学情绪的科普;


提供有用的信息渠道,比如心理热线等,心理热线不能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它是一个情绪的创可贴,帮助大家梳理情绪和压力,以及给予对方安全感和稳定感,让他们知道,我们在。


(更多细节,可以参考这篇: 《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6个心理防护方案》)


02 虽不在其中,却也感觉透不过气来


最近,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快要被淹没在各类负面信息中,但又好像无能为力,透不过气来。


其实,这很可能意味着我们正在经历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这是一种荷尔蒙导致的情绪反应。当你身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比如经历重大社会创伤(SARS疫情、地震、新型肺炎疫情等),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牵引出一系列的身体反应,比如:情绪或生理上出现失眠、作息异常、记忆力下降、头晕胸闷等。


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情绪很重要

它是一种下意识的生理和情绪反应,是相当正常的。因为我们都处在社会生活中,与组织和他人相连。


不要说亲历其中,即便是目睹一起负面事件,人们都会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


以下这几种表现,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判断:我是不是已经陷入过度的“应激反应”了?


  • 行为层面
  • 活动力增加或减少
  • 很难交流,无法听进疫情之外的话题
  • 情绪激动,易怒,经常和人争吵
  • 没办法休息或放松,持续关注疫情相关信息
  • 无法正常工作,每过一会就得看看疫情进展
  • 经常哭泣,与医患、无助者陷入“极度共情”状态
  • 高度警惕、过度担忧,看到任何相关消息,都要转发给周围的人
  • 回避引起(创伤性)回忆的地点
  • 心思都在疫情上,做事的时候,容易发生事故


  • 身体层面
  • 肠胃问题
  • 头痛,其他酸痛
  • 视觉障碍
  • 体重减轻或增加
  • 出汗或发冷
  • 震颤或肌肉抽搐
  • 容易被吓到
  • 慢性疲劳或睡眠障碍
  • 免疫系统疾病


  • 心理/情绪层面
  • 感到英勇、欣快或无敌感
  • 否认现实
  • 焦虑或恐惧
  • 抑郁
  • 愧疚
  • 冷漠
  • 悲伤


  • 思维层面
  • 记忆问题
  • 失去方向感、时常困惑
  • 思维过程缓慢;注意力不集中
  • 无法决定事件的优先级、无法做决定
  • 失去客观性


  • 社交层面
  • 自我隔离
  • 责备自己,感觉自己尤其渺小,什么忙也帮不上
  • 难以给予他人、或难以接受帮助
  • 无法享受快乐或乐趣,无法忍受任何娱乐性活动


这些症状,都是我们面对创伤事件的正常反应,一般来说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缓解。


但请你注意,如果这些症状中有几项持续超一个月,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你就有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能,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更多细节,可参考: )


03 在重大创伤面前,我们该如何自适


如果你对以上的情绪感到不适,想自我调节,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应对惶恐的第一步,是承认和理解自己的“惶恐感”。


其实,在危机中, “惶恐感”是有价值的


面临这么多天灾人祸,在疫情信息不明朗、网上煽动性谣言难辨真伪、集体性恐惧和焦虑状态下,你体验到适度的焦虑和惶恐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它提醒你应该花精力来保护自己,对于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做出行动和改变


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情绪的自我调节


你想想看,当家里老年人不肯戴口罩的时候,你首先做的是什么?是让他知道事情严重性、体验到焦虑感;然后他们才肯付出行动来保护自己。你先体验到焦虑感,然后才会去买口罩、备消毒水、勤洗手、不聚众。


如果现实基本安全,你能够做的保护都做完了,但你在短期内仍陷入焦虑感、反复地查阅相关的信息、不能正常生活,怎么办?


面对危机时,我们心理上都会产生“压力应激反应”。你可能会体验到冲动、失眠心悸、担忧、哭泣、愤怒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纾解情绪指南

这个时候你可以做4件事缓解:


  • 定计划:给自己建立一个生活秩序


被困在家中,对于你的心理健康有一个隐形的破坏:你的生活失去了秩序。


你不再需要按时起床、按时吃饭、和可预期的人们见面、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中做预期内的事情。


虽然这是我们日常梦寐以求的生活,但实际上这会增加很多内心的失秩感。在这种情况下,你更有可能无限地刷负面新闻、任由自己的注意力被情绪控制。


*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些“抓手”。比如每天早上9点吃早饭、或下午15:10分做10分钟运动。这些生活中的小秩序,能够帮助你面对绝大多数失控的情绪。


  • 控制负面信息的摄入、多花时间做令你感到高兴的事情


很多年前在读积极心理学的论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简单、但异常实用的方法:


记录一下每天自己将精力花在什么事情、什么人上?


然后依此给自己的未来做计划:将你的时间,多花在你喜欢的事情和人身上、少花在令你不高兴的事情和人身上。


坚持下去,就会对个人的情绪带来显著改善。


在过去的一周中,我们看了太多的负面消息、体验了太多的不安、焦虑和恐惧。这些情绪蔓延,在人群中会被无限放大。


*我的建议是,你需要一方面选择靠谱的信息源、限制自己的阅读负面新闻的时间;一方面给自己列一个喜欢的事情和人的清单,把时间尽可能多花在这些上。


  • 不要在情绪中做重大决定


人在应激状态下,很容易体验到无敌感、冲动感:觉得自己必须要执行正义、去加急行动。


在情绪之下,人常鲁莽做事,不免会给之后的自己带来一些困扰。


*我的建议是,你可以罗列出你信任的家人、朋友。当你感到要做出一些重大的决定时,多和他们聊天,表达、听取他们的意见。凡事让自己等待。


  • 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空间


当我们的感受被言语化、被命名、被我们自己或安全的他人看见、理解和消化后,我们内心的混乱感就会消失,言语能够帮助我们体验到控制感。


找令你感到安全的人或空间,多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语言描述和表达出来对于人的心理状态异常重要。


心理学家告诫:不要忽视肺炎时期的消极情绪,可能是“创伤反应”

如果这种应激反应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怎么办?


有一些曾经经历过丧失、威胁或是对于健康的焦虑的人,新的现实危机不免会引发旧伤,使你体验到超越现实层面的恐慌感、焦虑感、被抛弃感等。


如果你的现实环境安全,不存在危险或潜在的危险,或未来疫情危机解除,我们回归正常生活之后,你还反复地陷入恐慌、怀疑、焦虑不安,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的话,建议你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


我们还身在危机之中,不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时常体验到愤怒、焦虑、不安等等情绪。


以上的方式都用完,最后就是耐心等待啦。


在保证基本的人身和健康安全下,吃好、喝好、做令你快乐的、有意义感的事情、和你爱的人交往。


讲述者 | 简里里

采访 | 李莹 ;编辑 | Lily


点击文末蓝字“了解更多”,带走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