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戰“疫”:出貨量翻了七八倍 臨時改產口罩“無人”成剛需

在2020年開年之初的這一場無硝煙戰爭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前沿理論,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碼集成,而是在大眾身邊成為了疫情阻擊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它們是在農村空中喊話的“硬核”無人機,是社區裡協助警務巡邏的機器人,是出現在醫院和公共場所裡的消毒能手,也是酒店、隔離區中穿梭不止的送餐者……

不可否認,這一次的疫情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了機器人產業所爆發的潛能,同時可以看到,這些機器人的加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代替,而是將人們從重複性的工作中剝離而出,降低人類在疫情中的危險係數。

那麼在疫情中臨危受命的機器人行業,究竟有沒有未來?疫情停止後,大眾對於技術的思考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次疫情又將怎樣深遠地影響著這個行業?

配送、送藥、巡邏、消毒......“無人”成剛需

25號夜裡11點半,擎朗智能CEO李通接到了同事的電話,“說那邊緊缺配送機械”。

1月24日晚,TR188次航班從新加坡到達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因為機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漢客人116名,其中219名其他乘客在杭州市委黨校集中醫學觀察。

隔離區域分佈在八個樓層,正處春節假期期間,工作人員本來就少,如何能夠保證送飯的效率又能預防在過程中發生交叉感染呢?

“我們凌晨1點半開始佈置,第二天下午5點之前所有人都已經到位了。”

人到齊了,只是設備方面,以當時擎朗科技的倉儲物流,很難保證在十幾個小時之內從倉庫直接發過去,“我們聯繫了當地的客戶,客戶也非常主動,用車從每個門店裡拖過去。”

機器人戰“疫”:出貨量翻了七八倍 臨時改產口罩“無人”成剛需

擎朗送餐機器人

早在疫情之前,無人配送已經開始落地,只是在價格和技術都沒有足夠成熟的狀況下,機器人對於客戶來說更多屬於“保健品”,但這次疫情的發生,機器人取代人就成了“剛需”,成了“救命藥”。

不只是隔離區域、醫院,“這次疫情之後,有很多物業、地產、街道、機場都在聯繫我們”,YOGO機器人感覺到了其它行業對無人配送的需求。

“目前上海的一些街道和應急防疫處在跟我們接洽,他們希望更多的寫字樓,實現無人化配送。春節之後,我們會再開通一些無人配送站點。”

病毒肆虐之下,安全成了更大生產力。

無人配送只是這次疫情中“無人化”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消毒機器人、送藥機器人、遠程問診機器人、巡邏機器人,也都站到了疫情前線。

“我們的出貨量翻了七八倍,客戶在春節前就已經和我們討論備貨、訂單的問題。”靈至科技總經理張克軍對CV智識表示。

同樣做清潔消毒一體機器人的高仙機器人也感覺到了需求的變化,“現在醫院更加主動了,反過來找我們瞭解和採購,另外有些地方政府開始對醫院有要求,讓他們去用自動化設備做事情。”

機器人戰“疫”:出貨量翻了七八倍 臨時改產口罩“無人”成剛需

2019年年初,高仙機器人就開始在醫院推廣消毒機器人,但“一年半到兩年”的回本週期,使得當時醫院“急迫性沒有那麼強。”

在高仙機器人合夥人兼CTO秦寶星看來,回本週期降到12-18個月,院方的接受程度會大大提高。

就在產品內部逐漸降本的過程中,疫情則從外部推動了醫院對消毒機器人的需求。

“儘管專家預測這次疫情會影響的時間會在3-6個月,但對人的認知和習慣教育的影響會持續1-2年。”YOGO對CV智識表示。

一般情況下,機器人銷售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直銷,也就是賣機器;另外一種則是租賃形式,以無人配送機器人為例,“一個餐廳租賃成本是3000元/月,再加上保險、培訓費等,一個月人員的綜合成本在七八千左右。”

在這次採訪過程中,不少廠商對於疫區醫院的部署都是捐贈使用權的方式。

“說實話對一個創業公司來說,所有東西都捐贈的話,我們的壓力的確比較大,並且也來不及走採購招標流程,所以我們更多采用的是免租金形式。”李通介紹。

疫情對於推動用戶對於機器人的認知的確是一個機會點,但從長遠看,任何產品的發展都需要“真”價值。在與行業內人士的交流過程中,大家也並不避諱現階段使用過程中機器人存在的一些問題。

“比如說移動的跨障礙性。原有的設想都是在實驗室或者疾控中心這些環境非常理想的狀況下,效果的確很不錯。但在現在醫院的地面情況下,並不是很理想。”“醫院裡會有很多異性的物體,人流非常擁擠,機器人在擁擠的、變化的、不規則環境中感知能力和適應性還是要提高的。”

“原有的設計中,關於機器人和人的交互或者對於特殊物品的防護,其實很多都沒有考慮,這就使得大家對於機器人產生了很大的期待,但事實是還是差那麼一點點。”張克軍表示。

機器人本身的產品設計之外,由於機器的部署實施需要人員到現場支持,在一些病情嚴重的地區,工作人員的安全受到了威脅,面臨隔離的情況。秦寶星表示,下一階段會進一步加強研發“無人遠程部署,讓工程師在部署階段也不用暴露在風險之下。”

衝到生產一線,工業機器人解決“口罩難求”問題

商用機器人在這次疫情中發揮的作用的確不容小視,但在防治疫情的後方,工業機器人也在默默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疫情剛剛爆發那段時間,我們看到大家買口罩的價格越來越貴,並且是越來越買不到,我看到我的幾個同學群裡面都說,口罩都是從國外過來,但是一到海關又很麻煩,所以我們當時就覺得口罩短缺會成為一個常態,便決定要做口罩自動化生產線這個事情。” 拓野機器人副總經理楊安明告訴CV智識。

隨著“口罩難求”的發展態勢越來越嚴重,一向“不愛管閒事”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卻反常地率先行動了起來。

一個事實是,用工業機器人去做工廠的自動化集成及改造是拓野機器人的強項,但對於口罩自動化生產線,拓野機器人完全是個門外漢。

“我們以前做的是手機的玻璃的生產線,屏幕的生產線,甚至汽車零件裡面的這種生產線。但做口罩以前是沒有接觸過的,因為我們覺得口罩太輕工業了,而且是一個紅海市場,大家競爭都很激烈,所以沒有必要去在這個領域裡面去做一些研發。”楊安明談到。

隔行如隔山,對於拓野來講,攻克口罩自動化生產線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比如要了解口罩裡面的結構,並且所有輔料都要找得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拓野機器人內部分成了兩個組,第一技術組就解決設計的問題,公司大概召集了十個工程師進行生產線研發和設計,第二就是專門成立了一個輔料採購組,就口罩生產的所有材料進行採購,基本上是在全國到處找到資源,找物料供應商。

比預想中完成得更快,從大年初六開始成立應急小組開始,僅僅兩天時間,拓野機器人的工程師就完成了生產線的設計圖紙,並緊鑼密鼓地進行生產設備的裝配和調試,在幾個通宵後,拓野機器人自主設計的第一條口罩生產線便投入了使用。

楊安明透露,目前公司的口罩生產線已經步入了正軌,同時,公司也響應了深圳市中小企業局的號召,積極地投入了轉產口罩的大軍,以解決當下政府和百姓的緊迫需求,現在一條自動化口罩生產線大概能夠替代20個工作人員。

此外,他們設計的口罩自動化生產線也將通過政府渠道輸出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企業。

最新數據顯示,從正月初六開始籌劃設計到2月4日,拓野機器人的生產線已經生產了四五萬只醫用一次性口罩,並在2月4日晚上捐贈給了龍崗區政府。

對於中小企業來講,長期的捐贈也會承擔著不小的成本壓力,談及這個問題,楊安明稱,現在深圳市政府已經有了一些相關政策。

據CV智識瞭解,除了拓野機器人外,銀河科技、翼菲自動化等企業也在積極地做口罩自動化設備的研發。

翼菲自動化總經理張賽告訴CV智識,“很巧的是,我們在年前正好接了韓國口罩廠的自動化包裝的訂單,並且在年前完成了交付,所以在口罩生產這個領域,我們還是有經驗的。”

機器人戰“疫”:出貨量翻了七八倍 臨時改產口罩“無人”成剛需

翼菲口罩生產線

不同於拓野機器人目前只生產一次性醫用口罩,在N95口罩方面,翼菲自動化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口罩自動化生產線不光會種類不同而有差異,一個一包和多個一包對生產線的要求也不一樣。

張賽還表示,“目前的口罩生產主要是通過專用的口罩生產機來進行的,不同的口罩類型使用不同的設備。而在口罩生產出來之後的包裝環節,往往是人工來進行的。”

在這次疫情之中,很多口罩生產廠的員工由於種種原因無法按時到崗,其實是制約口罩廠產能的重要因素。工業機器人在後道包裝領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果大批量使用的話,應該可以保障口罩廠的產能,現在很多口罩廠也在尋求進行後道包裝端的自動化改造。

據他觀察,工業機器人一直在關係到疫情的生產企業中發揮著作用,保障產能,減少人工。

“在防治疫情的前線,翼菲自動化也希望能夠出一份力”,張賽稱,“在本週初,我們已經對外公佈,將在疫情期間免費給口罩生產商提供自動化包裝設備。”

自從這個消息公佈以後,翼菲自動化接到了很多口罩生產企業的諮詢與需求。

儘管由於疫情管控、交通阻斷、供應鏈開工有限等原因,翼菲自動化自己產能也沒有完全恢復,但他們已經跟當地政府申請了提前開工,並安排相關人員加班加點的趕製口罩自動包裝設備。第一批10餘套設備可以在一週內完工併發到客戶工廠。

“即使我們企業自身也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響,我們還是會盡全力協助其他企業打贏這場與病毒的戰。”張賽說。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CV聯繫工業機器人企業採訪的過程中,有幾家企業曾稱,自動化設備在口罩生產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自己公司也並沒有深入參與中。

如此看來,口罩自動化生產雖然看似簡單,但是真正能夠改造這個行業的人還是少數。

另一個事實是,雖然這些參與到口罩生產線改造的工業機器人廠商正在解決部分地區口罩短缺的問題,但是對於醫療一線所需的防護服和護目鏡等產品,受訪企業都沒有涉及到。

不同於商用機器人在疫情區應用,並可獲得市場認可,進而增加訂單。工業機器人廠商則面臨著按時交付的難題。

不少業內人士包括工業機器人公司管理層對CV智識表示,工業機器人公司現在並不缺少訂單,主要擔心的是交付的問題。由於環境的影響不能按時返工,會導致整個生產受到一定的影響。

另一方面,疫情對全行業都是個重大打擊,企業無法開工,配套無法供給,客戶的訂單無法實施,交通受阻,也無法方便的出差去接觸客戶,同時租金、人工還都要支出,很多現金儲備不足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生死的考驗。即使復工之後,交通、防疫等原因也會使得供應鏈的運轉效率低下,影響產品交付。

未來:長期利好、醫療成落地熱點

凡事都有兩面性,一場突發的疫情,既加速了“機器換人”的發展,也暴露了行業發展問題。

關鍵是疫情過後,機器人行業能否經受更多用戶更長期的檢驗?

“這種擔憂是有的。但是好在,機器人從協助人到替代人這個大的趨勢一直存在,這次疫情的發生只是把原來我們認為一兩年之後才出現的需求點提前了,這屬於正當的高峰時間,疫情過去之後,行業有所回落也正常,但整個大的趨勢一定是隨著時間推進而向前推進的。”張克軍樂觀地表示。

機器人戰“疫”:出貨量翻了七八倍 臨時改產口罩“無人”成剛需

張克軍的樂觀,在行業內並不少見,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行業趨“好”。

從工業機器人的角度,近年來,“招不到人”一直是工廠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

楊安明稱,長三角、珠三角都面臨著這個問題,甚至包括現在一些三線城市也存在這個問題。所以工業機械的應用,其實一直都是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

但是在2019年因為受到行業環境的問題以及5G帶來的這種觀望態度,5G在2019年上半年還不是特別明朗。所以工業機器人在工業領域裡面的應用其實是下降的。特別像四大家族,比如說ABB,FUNAC,KUKA,YASKAWA這是機器人四大家族,基本上在中國市場的下降率基本上都最少的下降20%,最多的可能下降50%。

2020年,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情況應該會得到改變。

首先從“省人”的角度,2020年比2019年可能有更大的人力的缺口。而這就要求企業去部署工業機器人,去部署更先進的自動化的設備。

另一方面,張賽也談到,這次疫情也會使大家,特別是生產企業進一步認識到機器人自動化的重要性。

在這種特殊時刻,沒有哪個企業主願意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還要養著大批的工人,而且也不願由於人的原因,使得自己的企業產能不足,機器人自動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商用機器人部分,“疫情結束後,醫療場景的服務機器人會持續的得到關注。針對於消毒和藥品配送,很可能會讓醫院新增相應的就診、服務和業務流程,因此對於上述的消毒和醫療耗材/藥品配送這類場景而言,不再是單純的機器替代人,很可能會讓機器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標準裝配。”國科嘉和丁潤強表示。

面對變化,企業側也已經開始準備調整業務重心。

“原本我們的業務是計劃在寫字樓、大型超市發力,醫院開始並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重心,但現在根據市場需求我們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也在調整往這方面發力。”秦寶星表示。

李通也表示,“未來會針對醫療場景做系統化的研究和提升,然後推出一系列針對醫療的設備。”

醫療場景之外,“疫情結束後配送機器人的需求很有可能將持續增加,拓展新的客戶渠道和使用場景。”雲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表示。

秦寶星和他的團隊也看到了消毒機器人之外更大的市場,“往日裡我們不只做機器人,還做以安防和配送為主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但其實並不肯定安防行業會以什麼節奏發展。疫情發生後我們發現大家對於安防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的需求這麼大,所以對於機器人解決方案的投入也會相應增大。”

顛簸大勢中,機遇和問題同在。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必然複雜,但趨勢也銳不可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