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 1 —


在国人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很多国家都给予了我们慷慨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向不受国人待见的日本,这次在捐赠物资上费尽了心思。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他们在每一批物资上都贴了激励的诗词,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就有4首了。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局捐赠湖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日本捐赠湖北: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县捐辽宁: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舞鹤市政府捐赠大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读罢,顿觉此中蕴涵了魏晋风骨和大唐气度。


而儒雅感怀和质朴动人,也可从这几句诗词中窥见一斑。


日本的人道主义情感和温良的中华文化传统,二者恰恰相得益彰。


我自诩比一般人多读了点书,但也只会用“武汉加油 武汉必胜 武汉不哭”这样枯燥乏味、缺乏共情的词语。


其实,自唐朝起,汉传佛教文化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日本。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中国古诗词传入日本之后,深受日本人喜爱,当地人自己也开始创作汉语诗词——统称为“汉诗”。


如今在日本,不仅中小学教材有汉诗,汉诗教室、汉诗讲座也随处可见。


更有全国性的汉诗创作团体“全日本汉诗联盟”,常在各地举办汉诗创作大赛、吟咏大赛等。


对部分日本文人来说,和歌如母,汉诗如父,他们倾向于用和歌表达细腻感情,而以汉诗明立心志。


相反,我们却丢失了文化根脉中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


这足以让我们汗颜。


— 2 —


记得前几天看到一段父子的对话。


儿子问正在关注武汉疫情的爸爸:

为什么要读书?


爸爸回答说:

你读了书,现在就会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如果你没读书,就可能只会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虽然只是一个小段子,却发人深省。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我想说的是,读书肯定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


只有多读书——

你才能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

你才能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你才能明白怎样的表达更具美感,

你才能感受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先贤们的智慧和文化。


只有那样,你才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睛,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才学会用明媚的心情接受世界的残缺,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


非读书无以明志,非读书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它让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


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获得灵魂的绝对自由,既可以确定自己的人生定位,高扬理想的风帆,亦能看尽尘世的悲欢离合,融铸一颗温暖博大的心。


不然的话,你根本不会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 3 —


下面,洞见君为大家一一讲述这4首诗词的典故,供大家闲余学习。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对仗很是工整。“域”是地,对“天”,“山川”对“风月”。


意思是:每个国度的山川地貌必然异于他国;而天上的风月,不同国度的人都可以共见。


这八个字和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谓异曲同工,都表达了虽远隔天涯,却心心相连的美好愿望。


这诗句是出自“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在唐朝最为鼎盛之时,日本遣人给唐朝僧人送去一千件袈裟,上面写了这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意思是:山川有国界,你是大唐,我是日本,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希望大唐高僧去日本传授佛法,共续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鉴真僧人看了非常感动,历劫千难万险、九死一生,753年第六次终于到达日本的奈良,传授戒律,推进教理。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读这两句诗,了解这段历史,有一种飞越千年,穿越到大唐盛世的感觉。


所以,今天当中国有难,日本人引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是表达了相互信任、共克时艰的这种愿望。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在抗疫最前线,医用防护服是紧缺物资,所以日本在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意思是: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跟你穿一件。


这句诗用得相当贴切:你的苦难就是我的苦难,我跟你并肩承受。


这句诗出自《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是一首先秦时期产生于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慷慨战歌,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我们不妨把日本人的这份良苦用心,当做是与我们携手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辽宁省与富山县于1984年建立友好省县关系。因此,2月10日,日本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1万个口罩。


这句诗的意思是:辽河的雪融化了,富士山的花也开了,我们是兄弟姐妹,一起等待寒冬过去,暖春到来。


这句话改编自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用在两地之间,恰如其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这个诗句出自于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原诗为: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在龙标送柴侍御前往武冈,写下的一首送别诗。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这句话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在激励国人,虽然分别两地,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彼此拥有深厚的人文渊源。


无论如何,日本给予了中国此次疫情最温暖人心的帮助。


告诉孩子:不读书就不知道「山川异域」和「岂曰无衣」


一首首动情的诗,一句句感人的话,都在演绎着两国人民的友谊。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希望中日两国共享太平。


同样的,也希望你的子女从中可以明白到读书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