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收到情报,得知日本暗杀计划,为何仍执意坐“死亡专列”?

赵杰


在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沈阳皇姑屯的一声巨大的爆炸震惊了世界,时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大元帅的张作霖被日本间谍在铁路上所暗杀,其实早在1928年的五月末,奉军内部就已经开始流传日本间谍要暗杀张作霖的消息,而张作霖的手下也不止一次的提醒张作霖,但是张作霖在明知自己有可能被暗杀的情况下去,仍然选择乘坐火车回沈阳。


为何如此精明的张作霖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1928年,南方革命军北上讨伐张作霖,奉军节节败退,而此时的日本又步步紧逼,趁着张作霖打败仗的时候,逼迫张作霖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此时的张作霖可谓是身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虽然张作霖是封建军阀,又是土匪出身,可是此时张作霖身上却突然涌现出令人无法的理解民族气节,张作霖在困境时却出乎任何人意料的拒绝了日本人的所有请求,这让日本人十分恼火,日本使节甚至威胁张作霖:让其其无法回到奉天,而张作霖却不屑的表示:奉天是我的家,我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


张作霖对于日本要暗杀自己的消息也有所警惕,张作霖将原本回奉天的时间从6月1日改为6月2日,而6月2日乘坐火车的人也不是张作霖本人,张作霖本人是6月3日才乘坐火车回奉的,张作霖虽然对于日本暗杀行动采用了迷惑措施,但是从张作霖心理上可以看出,张作霖其实还是不太相信日本会暗杀自己的。张作霖自认为自己与日本打了十多年的交道,自己虽然拒绝了日本的要求,但双方还不至于彻底撕破脸皮,张作霖认为日本还需要自己去牵制苏联,所以张作霖认定日本并不会真正的暗杀自己,所以张作霖选择乘坐火车,而不是选择更安全的汽车。

再者,虽然当时张作霖大势已去,但是他仍然是中华民国陆海空大元帅,仍然是中国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张作霖还是很重视面子的,中国的最高领袖因为一个尚未确信的谣传而选择乘坐汽车回奉天,这无疑是不光彩的。

虽然张作霖是一代枭雄,但终究有老马失蹄之时啊!


盲客


张作霖坐上死亡列车前,已经收到了日本刺杀他的情报,为何还要坐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解惑。

张作霖得罪了日本人

张作霖,字雨亭,汉族,今辽宁省海城市人。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叫“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卖过烧饼,当过兽医,受父亲的影响,他喜欢赌博,他的人生也在一次次赌博中改变。

1900年,贫瘠的辽西,乞丐难民遍野,散兵游勇成群。张作霖在这个三不管的地方,成立了一支小小的自保武装组织。这支小小的队伍,就是后来张作霖手握大权最原始的根基。

1918年9月,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人的支持下,他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也就是说,奉系是靠日本人扶植起来的一个派系!

的确,张作霖是个很圆滑的人。在1904的日俄战争中,他左右逢源,弄得无论是沙俄还是日本,都不敢得罪他。夹缝中生存的他其实得罪了沙俄,也得罪了日本。

虽然,张作霖一直都好像很巴结日本人。但张作霖对日本人的态度,有些土匪的气息,一直都有些阴奉阳违。

这让日本人很恼火,感觉张作霖很不听话!

日本人也是大大地狡猾, 表面上堂而皇之地说"严守中立"。实际上偷偷地与郭松龄接触。1925年,郭松龄倒戈。拉拢郭的计划失败后,日本人又去拉张作霖。

当郭松龄占了锦州、新民等地时,沈阳开始告急。张作霖惶恐!

他慌不择路地与日本订立了反郭密约!等危机解除之后,面对日本人提出的侵害国家主权的无理要求,张作霖断然不答应!在利益和卖国之间,张作霖还是知道轻重的。

“一切亲日的军阀,我们通通抓住。有利用价值时就援助,不能利用时就设法除掉!

这是日本人的原则,于是,张作霖就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日本人第一次谋杀

日本人之前显然轻视了这个土匪出生的枭雄,他们以为这个没读过几天书的张作霖,不过是头脑发热的草莽英雄罢了。

张作霖断然拒绝了日本的妄想,他们才知道这个血性的东北人,是日本进军大东亚的绊脚石。

1916年5月中旬,日本军方组成了“满蒙决死团”,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刺杀张作霖。

5月27日,日本天皇的弟第,闲院宫载仁亲王从俄都回日本,要路过奉天。

张作霖,当然得去!

这次他亲自带领二十七师五十三旅旅长汤玉麟,乘坐5辆豪华俄式马车,在骑兵卫队的护卫下,恭恭敬敬地前往车站。却在回来的途中,张作霖突然遭到炸弹袭击。

这次袭击,没有成功。原因是刺客认错了人,把汤玉麟当作张作霖了。

这个刺客可能没有太多的经验,看到目标靠近的时候自己却会吓死。

张作霖来到小西关附近,有些紧张的刺客,瞧见那个很气派的人,就误以为是张作霖,连忙就把炸弹丢出了。

立刻,小西门的大街上,硝烟弥漫,人仰马翻。而汤玉麟,也只受了点轻伤。

日本人第二次谋杀

话说去车站迎送日本人的张作霖,其实就坐在后边马车内。经过小西门的时候,突闻炸弹声。

机警的他立刻跳下马车,迅速地蹿上马背,同时又以最快的速度和卫兵互换了衣服,在卫兵的护送下,绕道从胡同穿过大西门。

但是,在经过大西门的奉天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的门洞里,突然跑出一个人,手里拿着炸弹,一看到张作霖,就把炸弹扔了过去。

这次的炸弹又没有炸到!张作霖土匪出生,骑马打枪非常娴熟。一见这个人脸上的杀意,不等他手扬,张作霖立刻蹿上马背,逃之夭夭。

身边的卫兵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张作霖的坐骑一溜烟的串了出去!

炸弹在张作霖跑过的身后瞬间爆炸,爆炸的气浪炸飞了张作霖的帽子。反倒是丢炸弹的刺客被炸弹片击中要害,当场在大街上就死了。

30年的戎马生涯,一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张作霖说自己遭遇的暗杀,不计其数。

可是这一次连续两次密集地把炸弹丢向自己,幸亏他胆大心细,临危不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惊慌失措的张作霖跑回了大帅府,才发现他的那匹马,通身是汗,后腿正滴着血,马肚子也受了伤。

此情此景,真是后怕得很!大帅府顿时如临大敌,立刻封锁了浙江会馆、通天街等周围地区。

日本人第三次谋杀

1928年开始,张作霖的奉系军队一直受到压抑。4月,奉军全线崩溃,张作霖被迫离京。

张作霖要离京回东北的确切消息,听说是张作霖的六姨太无意泄漏的。

张作霖的六姨太名叫马岳清,出身天津“天宝班”妓院。日本人得知后,就派女间谍混入天宝班,接近并笼络马岳清之前的闺蜜,最终与马岳清结交,而且逐渐取得六太太的信任。

一次,女间谍说:

“天宝班的姐妹喜欢六太太有空能多走动走动,万一您与大帅回东北了,那见一面就真难了!”

蒙在鼓里的马岳清,惋惜地说道:

“哎!估计是没空了,近日就要随大帅回东北了!”

这是典型的说者无意,听者用心!之后日本人做了周密的计划。

河本大佐,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一个极端的法西斯主义者,考察了许多铁路地段,最后选择了皇姑屯。

皇姑屯是个交叉路口,是张作霖回奉必经之处,恰好也是日本关东军守备之地。

河本大佐将炸药分别装在30个麻袋里,伪装成护路的沙袋,安放在铁轨左右。并且又准备了刺刀小组,万一爆炸失败,刺刀队就冲上去趁乱刺杀张作霖。

其实在张作霖出发之前,已经收到了密报,说:日本人在皇姑屯一带建造工事,希望张作霖能够提高警惕。

当时身边的人都劝张作霖,不要坐火车回去,久经江湖的张作霖没有当回事 。

不过,张作霖再三考虑,还是决定坐火车。但是临时三次更改行程,当天的专列依然按照原计划开往奉天。车上安排了几个仆人,用来扰乱日本人的视线。

这次的日本人,却做足了功课!

除了暗地里结交六姨太,还花重金在张作霖身边安插了两个线人。6月1日当晚,线人就把张作霖动身的日期和车厢号都秘报给了河本大佐。

当天,张作霖加强了沿途守备,他以为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有埋伏。到了火车站后,见自己安然无恙,张作霖就认为危险已经解除了。

当时,张作霖在铁路沿途中都布满了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然而,工作总有疏忽!

在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交汇处的三洞桥,只有日本人看守。日本人利用这个没有中国人看守的空隙,在桥洞上安置了重磅烈性炸药,等到张作霖专列到此,就引爆炸药。

6月3日晚,张作霖坐上了开往奉天的专列。一路上,他们一边说话,一边打牌,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

6月4日5时,火车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三洞桥,日本人引爆了预先安置的烈性炸药!

立刻,南满铁路桥塌下,专车从四号到七号全部被炸翻,张作霖所乘的车厢只剩下钢梁底盘。

爆炸发生后,吴俊升当场死亡。张作霖身受重伤,送到元帅府后就不行了。

临死前,张作霖说对家人说:“让小六子(张学良)赶快回来,叫他要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

这就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结束语:

张作霖,不亏是最有骨气的军阀。

不过,有人说张作霖,成也在日本,败也在日本。

你,怎么看?


三少yun


张作霖此举是不得已而为之,时势逼得他不得不速速离京回自己的大本营。

当时张作霖在日本的扶持下,成为东北王,一枝独秀,随后他出任北洋政府海陆空大元帅,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军逐鹿中原,可惜他的奉军节节败退,在北京的张作霖如坐针毡。

另一方面,张作霖在日本的扶持下干掉了东北的段祺瑞和吴佩孚,并且在郭松龄反叛的平叛中,全靠日本军张作霖才解了围,所以日本和张作霖私下里起草了一份《日张密约》,主要内容是允许日本人在东北修建铁路。

张作霖起初也是同意的,但是在就任大元帅之后,便矢口否认,使得日本在东北修建铁路的事宜一拖再拖,这让日本军方大为恼火,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所以在北京的张作霖面对节节败退的奉军,再加上东北老巢中“非我族类”的日本人使得他如芒在背,不得不尽快安排启程回东北的机会。

而日本也得到了张作霖欲动身回东北的消息,日本守备队于是在皇姑屯车站附近的老道口和三洞桥四周,提前几天便日夜放哨阻止行人通行,好像构筑什么工事。

如此大张旗鼓的可疑行为自然瞒不住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他致电张作霖,建议他严加戒备或者绕道归奉。

张作霖戎马一生,自然知道此行的危险,但是时势不允许他在北京多呆一阵子,改变行程计划。所以张作霖并非大摇大摆的回到奉天,而是经过了周密的部署。

1、首先在出行工具上,他犹豫选择火车还是汽车,但是汽车一来路途遥远颠簸,他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住,另外汽车的话无法派大量部队沿途保护,否则更容易成为集火的目标。所以最终张作霖选择了火车。

2、饶是如此,张作霖仍然心有不安,于是他先派一行人佯装自己先一步向东北出发;随后更是三次更改出行时间,起初决定1928年6月1日出发,临时改成6月2日,而6月2日出发的正是佯装队伍,自己则和六姨太、儿子张学曾在6月3日凌晨1点坐上了开往奉天的火车。

3、张学良亲自目送老爹渐行渐远,而这列火车是慈禧曾经坐过的蓝钢专列,装饰豪华,钢板厚重,防弹能力极强,并且随性有部队携武器紧密保护张作霖一行人;

但就是这样,6月3日下午4点,第一批出行的人已经安全抵达了奉天,张作霖安心了不少,看着奉军在铁路沿线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的警戒,更让他心安,心想只要过了山海关就是他张作霖的天下了。

6月4日早上5点,火车抵达皇姑屯,离大帅府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距离了。张作霖还跟随行的人开玩笑说日本人虚张声势,可就在20分后,列车即将行驶到三洞桥,张作霖的密电处长周大文突然发现,桥上的日本兵正在迅速撤退。

所有列车警戒人员迅速分散在张作霖的十号车厢周围,可是在1分钟后,两声巨响,这列火车便飞上了天,而张作霖乘坐的十号车厢更是被炸的只剩下地盘,张作霖身受重伤躺在血泊中,喉咙处有一个大创口,众人火速将他送回大帅府。

经过医生诊治,4日上午9点张作霖不治身亡。

张作霖的死是日本人经过周密策划的,这期间还安排了间谍,所以张作霖此行是难逃一死。但是他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偏向虎山行了。最后年仅54岁的张作霖留下了一句话,溘然长逝:

召小六子回奉主持政事,望诸人辅助……

不知道数年之后,张作霖在九泉之下,看到日本策划918事变并瞬间占领东三省这一兵家必争之地,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史味人生


张作霖确实是一代枭雄。

张作霖最初只是个小土匪。后来,随着他实力壮大以后,清廷无力剿灭,就诏安了他。之后,张作霖绑上了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他帮赵尔巽摆平了偏向革命的蓝天蔚,镇压了东北新军起义。

在这场斗争中,张作霖曾亲自带枪赴会。当时,革命党人准备开会宣布东北自治。总督赵尔巽都准备一死谢罪了。张作霖站了出来,陪着赵尔巽去开会。在会场上,当革命党逼着赵尔巽投票表决自治的时候,张作霖掏出枪,往桌子上一扔:“我不赞成!我张某身为军人,只知听命保护大帅。倘有不平,我张某虽好交朋友,但我这支手枪它是不交朋友的。”革命党见张作霖有备而来,城外又都是张作霖的部队,草草散场了。从此以后,张作霖深的赵尔巽信任,一跃成为奉天最有实力的军官。

等到袁世凯上台以后,开始投靠袁世凯,升任奉天督军兼省长。1918年,张作霖又夺走了直系购买的日军军火,和皖系勾搭上,升任东三省巡阅使。

张作霖势力增大以后,就进入日本人视野,日本人开始拉拢他。张作霖和日本“温和派”犬养毅内阁关系不错。有犬养毅在,少壮派也不敢跟张作霖明火执仗的干。而且,张作霖也清楚,当汉奸是会时期民心的。所以,张作霖答应了日本人很多事,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执行。

由于张作霖玩的好,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就发展到直隶一带。也是在鼎盛时期,发生了郭松龄倒戈事件。张作霖最精锐的部队在张学良手中,而张学良的精锐第三军掌握在郭松龄手中。背信弃义的郭松龄,率领最精锐的七万奉军攻打张作霖部队。虽然,张作霖借助关东军帮助,镇压了这次叛乱。但是,奉军精锐损失也很大。

两年后,张作霖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并组建最后一届北洋内阁政府。不就,北伐军开始北上。日本人此时有个大胆的计划,阻止节节败退的奉军撤回东北,武力占领东北。

虽然,日本政府没有同意这个计划。但是,关东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河本大作还是策划了“皇姑屯事件”。

坐火车,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北伐军的猛烈攻势,张作霖准备离京回东北。在此时,张作霖接到密报:“老道口日军近来不许人通行”,希望多加防备。为此,张作霖两次更改出发时间。张作霖先宣布六月一日启程,后改在二日,最后决定在三日启程。

六月三日晚6时,张作霖乘坐由奉天迫击炮厂厂长沙顿驾驶的英国造防弹车离开大帅府,开往火车站。张作霖这次做的专车曾是慈溪的“座驾”,非常舒适。张作霖乘坐的那节列车,处于火车中间位置。而且,在专车前面,奉军还特意安排一列压道车作前卫。

从当时的情况看,适合张作霖的出行工具只有火车和汽车。飞机在当时非常简陋,张作霖肯定不坐。而火车跟汽车比,也有很多优势。一是,火车舒适,宽敞;张作霖也享福惯了受不了坐汽车的辛苦。二是,火车更快更安全,容易防范。而坐汽车需要绕远,还要走深山老林,更不安全。

列车到达山海关时,黑龙江总督吴俊升上车,陪同张回沈阳。火车上的氛围很轻松,张作霖一行人打牌聊天,谈笑风生。

6月4日清晨,当张作霖乘坐的专车驶入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日本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按下电钮。随着一声巨响,张作霖的专用车厢炸得只剩一个底盘。吴俊升当场死亡,张作霖重伤,被奉天省长刘尚清送往沈阳大帅府。

到大帅府,知道大限已至的张作霖吩咐:“告诉小六子(张学良),以国家为重,好好地干吧!我这个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日军炸车不久,又安排多次炸弹袭击和军事演习,妄图趁乱战领东北。大帅府在五夫人张寿懿的主持下,隐瞒了大帅死讯。对外宣传,张作霖“身受微伤,精神尚好”。同时,密电张学良赶紧回家。

日本人为了打探消息,派出沈阳领事馆的一名夫人到大帅府。张寿懿本和她熟悉,这次敌我相对,张寿懿镇定自若的瞒了过去。日本人见大帅府没有异常,以为张作霖还活着。

不久,乔装打扮的张学良赶回大帅府,主持大局。当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张作霖想要从北京退守沈阳,火车是最佳的交通工具

正常来说,从北京到东北在当时的话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坐火车,另一种是坐汽车,三四年前公司派我到北京去实习,坐的就是这趟火车,去的时候坐的卧铺,回来的时候坐的是动车,因为我经常坐从沈阳到大连的动车,两者相比,从沈阳到北京的这段动车稳定性不佳。

就这段路火车都这样,汽车能稳定到哪去,要是道路好走,明朝末年的时候后金也不至于在辽西走廊这块被明军守那么多年,最后还是吴三桂开了山海关让清军入关。

要知道,张作霖这次回沈阳,不是常规性的回去,而是被逼回去的,当时北伐军节节胜利,一路高歌猛进,张宗昌无法抵挡,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张作霖才急急忙忙的退守奉天。

可以说,张作霖要是走慢了,很可能都会被北伐军抓到,所以,就正常情况来说,张作霖想要从北京回到沈阳,火车在当时是最好的交通措施,相对于火车来说,汽车颠簸不说,能够随行的部队也不是很多,更容易出现差错。

张作霖没有意料到,日本人会对其下死手!

张作霖的这种江湖险恶不好就撤的作风,让日本当局十分苦恼,从本质上来说,张作霖是日本在华利益代理人,张作霖的发家就是在日本的支持下完成的,没有日本的支持,张作霖根本不可能短时间称霸东北。

尤其在1925年郭松龄反奉之时,日本人的支持是张作霖最终取胜的关键。

然而随着张作霖势力的强大,开始越来越反感日本人,想要摆脱日本人的束缚,对于日本提出的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根本无法满足。

由于张作霖在求日本人办事的时候,话说得太满,日本人对其抱有的幻想太大,所以当张作霖宣告下野,结束北洋政府的统治,退守东北的时候,日本人才意识到,张作霖答应的政治回报没有实现多少。日本少壮派因此开展了这次刺杀活动。

但是张作霖并不是这么想,张作霖本身就有点土匪的风格,空口说大话是天生的本领。这就好比,欠钱的就是大爷,欠的越多,反而越有恃无恐,你把张作霖杀了,那些政治许诺(很多都是口头协议)就全部作废了。

所以,张作霖根本就没有想到日本人会下死手,反而还在回去的路上,打算让日本人帮助其抵挡北伐军。

在张作霖正式出发之前,已经收到了来自奉军宪兵司令齐恩铭的电报,日本人在皇姑屯一带建造工事,希望张作霖能够提高警惕,当时杨宇霆和少帅都劝张作霖不要坐火车回去,张作霖没有当回事,依然坐火车回去。

张作霖更改出行时间,沿途十几万奉军把手,为何还会被炸死!

针对日本人想要刺杀他的传闻,张作霖在出发前应该也是知道的,但是张作霖没有害怕,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说,张作霖没有料到日本人会下死手,他始终不相信日本人能干出这样的事情;另一方面,从张作霖出道以来,面对的刺杀行动简直是太多了,能够活到现在,说明还是挺命大的,所以就有点麻木了。

当然,张作霖也不是傻子,不能坐以待毙,即使是传闻,张作霖也有所准备,一方面是更改了火车的出发时间,另一方面是加强沿途守备。

张作霖在出发之前,三次变更出行时间,就是用来迷惑日本人,尽管张作霖更改了出发时间,但是却并不妨碍日本人对张作霖的刺杀活动,因为张作霖的专列是22节车厢,而张作霖坐的那一节是慈禧太后曾经用的花车,日本人只要坐以待毙,不管你什么时候出发,人家看到你的专列再动手。

张作霖加强了沿途守备,从北京大帅府出来的时候就乘坐英国制造的黄色大型钢板防弹汽车驶向火车站。

只要到了火车站,张作霖就认为没有危险了,因为张作霖对自己的行程布置一道颇为壮观的铁兵护卫线,张作响的十多万奉军都被拉出来看守铁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沿途中都布满了士兵。

然而这个百密一疏,张作霖的保卫工作当中还是存在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当时的三洞桥处,三洞桥是京奉铁路与南满铁路的交汇处,京奉铁路归奉军看管,而南满铁路则是日本人管理,由于是交汇处,只能是日本人看守,日本人就利用这个优势,在桥洞上安置了250磅烈性炸药,等到张作霖专列到达此处时,日本人就引爆炸药。

尽管张作霖坐了充足的准备,还是被诡计多端的日本人设计炸死,皇姑屯事件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史论纵横


张作霖当时是真的大意了。

1928年5月,随着北伐战争的继续,张作霖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桂系等各路大军的围攻下难以支撑,只能发表通电,表示愿意退回关外,以保存实力,待机而动。但是在张作霖乘坐的专列途径皇姑屯时,却被日本人预先埋设的炸药炸成重伤,并因伤情过重而死。

实际上在张作霖撤离北京前,他已经得到了日本人有可能会暗杀他的情报,但是张作霖却没有引起重视,其原因主要是张作霖和日本政府内部分势力关系不错,他认为此时日本人不会真的暗杀他。

张作霖能统一东三省,其中很大程度是靠了日本人的支持,在他和吉林督军孟恩远的战争中,日本甚至不惜亲自下场,派兵干涉。因此张作霖也是投桃报李,多次出让东北权益给日本。

在张作霖统一东三省以后,由于担心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过于强大,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张作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日本抗衡,比如在东北引进英美势力,在执行对日条约时阳奉阴违等等。这些行为也造成了日本政府内部一些人——特别是军部的人,对张作霖日益不满。

不过由于张作霖对日本依赖性很大,因此张作霖并没有完全脱离日本人的掌控。在郭松龄反奉时,张作霖就不得不再次出让了东北的一些权益,以换取日本的支持。而在张作霖被北伐军所迫,撤离北京前,他又和日本签署了《满蒙新五路条约》,允许日本在东北修建五条铁路。

所以在日本政府内部,也有一些势力主张继续利用张作霖,以便达到用和平手段逐步蚕食东北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张作霖相信日本政府不会真的对自己下手。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次日本军部的激进势力会干脆自己动手,不等政府同意,就直接开干。

当然,张作霖也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比如派兵加强了铁路沿线的守卫,临时更改出发时间等等,但是由于过于自信,他还是没有听从手下劝告,改乘汽车回东北,依然选择了坐火车,最后在皇姑屯遇刺。


不沉的经远


得知日本暗杀计划?张作霖并没有收到足够准确的情报,奉天宪兵司令齐恩铭只是密电张作霖,日本人在军事部署上有异动,当时的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汇点被日军布控,皇姑屯、老道口、三洞桥一带均存在隐患,日军以戒严的名义封锁如上区域,目的不明,令人生疑,因为都是张作霖行程点的关键区域。

张作霖知道日军异动的严重性,也能考虑到情势危急,但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能选择的也只有汽车和火车,为了能安全返回东北,张作霖曾经想坐汽车经由古北口返回东北,但是自己又放弃了这个想法,一是自己岁数大了,禁不住多日的汽车颠簸,二是如果汽车中途被日军围堵,死亡的概率更大,跑都没得跑。

风险归风险,不可能永远北漂,现实情况也不允许,所以回归东北是迟早的事,尽力做好防范也就是了,如果说张作霖有未想到的地方,那就是日本暗杀他的决心和意愿强烈到这种程度,其实两年前河本大作就想除掉张作霖了,只不过受内阁掣肘没有付诸行动而已。

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

日本人的目的

①保住既得利益,但在当时的态势下,在张作霖拒不合作的情况下,即便是既得利益也有失去的风险,日本的信息管道比较通畅,情报也比较精确,张作霖在北京期间,与美国和英国人走的非常近,对日本人来说虽属可控阶段,但是不排除张作霖退至关外后,会以亲美、亲英为新方针给关东军带来麻烦。

②扩展侵略特权,但在当时的态势下,在张作霖拒不合作的情况下,<strong>这一点同样无法达到,张作霖的态度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他曾经对日本公使芳泽说过,我们自家的事情,不劳邻居费心,很直白,再怎么打是我们中国的事,和日本没关系,潜台词就是你们是侵略者,能安守你的在华利益就不错了。而相关所谓的“满蒙权益”问题,张作霖根本不答应。

日本投降

张作霖当时已经与关东军撕破脸皮,没有回旋余地

①关东军所采取的扶植政策,并没有通过张作霖拿到他们自觉应该获得的利益。在当时就已经对张作霖起了杀心,并考虑过扶植吴兴权接替张作霖的位子。

②张作霖企图将日军撇除在利益圈之外,日军越是积极参与,以期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张作霖就越是消极抵制,甚至公开翻脸。

③张作霖觉得日本在华好处已经捞得足够,不该得寸进尺,而日军的想法是曲线达标,以满蒙利益为由圈占更多利益。

④担心如果张作霖一旦失利,败逃之下追兵衔尾而至可能会影响东北地区的基本稳定,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据点,不想受到牵扯,所以要求张作霖和谈,否则如果张作霖败退,日方将收缴奉系部队的所有武器才能放其进入东北地区。

而日方采取的行动是“一视同仁”的,甚至做出亲蒋举动,张作霖对日方为实现自家利益可以出卖一切的行为感到愤怒,关系破裂。

⑤张作霖对日方趁你病要你命的行为极度不齿,用他的话讲就是“日本人不够朋友,竟然在人家的危急关头,掐脖子要好处,我是不能出卖东北,省得以后有人骂我卖国。”

在芳泽威胁张作霖“你的安全无法保证以后”,张作霖回敬他一句“你还别威胁我,我这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其实事态发展到这里,已经没得可谈了。

⑥美国发表声明“满洲是中国的一部分”,他国势力的逐步参与,使得日军极大的担忧后续所要面临的困难,必须要在情势未定之前,英美未得深入参与的时期将侵占利益明朗化,也就是尽量快尽量多的将没有得到的利益快速入手,以防有变,而在张作霖不配合的情况下,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而且要死的很快才行。

⑦作为陆军势力,关东军对政治态势并不感冒,对田中义一的所谓“怀柔”政策也非常不屑,他们所研究的是军事风险而非政治,根据他们的判断,美英不会因为中国的利益与日本开战。

张作霖

知道危险的张作霖做了怎样的防范措施

行程疑阵:

经由古北口返回东北,后放弃。

06.01,佯称启程,无动作。

06.02,佯称启程,其实只五姨太出发。

06.03,在张学良等人护送下登上火车。

无丝毫作用,日本人的情报非常精确,张作霖没有达到试探目的。

路程路线保卫工作

①下达指令,严密监视日军行动(但日军戒严之下一切情况无从打探)

②下达指令,由山海关→奉天沿途各地知事尽一切力量加强戒备保卫安全(保护圈同样不能涵盖日方的戒严区)

③加强铁路沿线的安全警戒(人数众多,岗位密集,但皇姑屯等日方戒严区域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④铁道沿线保卫。调用步兵第二团、东北宪兵司令部宪兵营、铁路警察保安队、警备队、军警联合办事处侦察队、宪兵侦察队、沈阳警察马队等数千人沿途布控。

皇姑屯事件

防卫和守护力量不可谓不强,布控点不可谓不多,布控面的范围也非常之广,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宪兵司令齐恩铭所报告的几个关键点,可以说做的都是无用功,将所有力量分布在日本人不会动手的地方,而情报中所呈现出来的危险点:京奉、南满铁路交叉点、皇姑屯、老道口等日军戒严区没有任何做为,安保力量也没有逐步排查隐患,当然,日本人也不会让他们排查,奉军在当时也没强硬到因日方的戒严行动而与之发生冲突。

这样看来,好似一切都是必然,无论如何张作霖也难以逃出生天,日军的无耻与贪婪造成对张作霖的格杀令执行的非常果断、坚决,不留一丝余地,能找借口则找,找不到借口即便硬扛国际舆论也要暗杀张作霖,皇姑屯事件造成日本受到国际舆论一致且强烈的谴责,田中义一在追责无望的情况下被迫引咎辞职,而河本大作却仅仅是被解职而已。


古今通史


1928年夏,由于在与南方革命军的作战中节节败退,张作霖被迫通电求和,并离京返回东北。而日本关东军此时也加紧了对张作霖的胁迫,甚至以性命相要挟,而少壮派军官河本大作等人则建议趁机除掉张作霖。事实上,张作霖对于日本人已经有所警惕,甚至为此多次更改出行时间,那么他为何还是选择了坐火车返回东北呢?

张作霖被迫离京返回东北,日本人早已定下暗杀计划

早在“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满清的灭亡,日本便一直想要将东北和内蒙东部变成一个独立的满蒙王国,并由日本来托管,日本将此称为满蒙特殊化运动,而当时已经初露锋芒的张作霖便被日本人选做了代言人。

△张作霖影视形象

事实上,日本和张作霖也是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的,在日本的扶持下,张作霖实力得到迅速扩张,先后打败段祺瑞和吴佩孚。然而,崛起之后的张作霖对日本人态度却有所改变,对日本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能推就推、能不给就不给,这使其逐渐成为了日本人的眼中钉。

1927年4月,田中义一上台后,日本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张作霖的逼迫,却因此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怒潮,而日本内阁则认为这一系列的反日浪潮乃是张作霖在背后搞鬼,因而对其恨之入骨。同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逐成为中华民国的最高统治者。

△田中义一

1928年,国民革命军在南方誓师,对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方旧军阀发动“第二次北伐”,至5月下旬,国民军已经逼近京津地区。由于张作霖在战场上的败退,日本方面以“惟恐战乱波及满洲”为由,一面向青岛增兵,防止南军北进,另一方面则加紧对张作霖的胁迫,甚至以性命相要挟。

然而,随着张作霖再度拒绝日本方面的胁迫,日本关东军开始紧急磋商,意图在张作霖返回东北之前接触奉军,武装迫使张作霖下野。而在会上,作为高级参谋的河本大作却提议,不如趁机将张作霖杀掉,只要张作霖一死,奉天派的将领必然瓦解,满洲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河本大作

根据河本大作的回忆录《我杀死了张作霖》一书中的记载,当时日本关东军在河本大作等少壮派军官的鼓噪下,最终决定除掉张作霖,而已情报军官出身的河本大作,便成了整个暗杀事件的主谋,奉天特务机关长秦真次、土肥原贤二则参与了策划。

张作霖事先已经觉察日本阴谋,为何最终还是坐上了“死亡专列”?

河本大作等人最终将伏击地点,选在了张作霖乘坐专列的必经之路——皇姑屯(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并在此加紧布置。而与此同时,张作霖也接到了部下密报,说“日本守卫队在皇姑屯交通口铁路一带戒严,行动可疑,务请大帅防备”,这自然引起了张作霖的注意,那么他为何还要选择乘坐火车呢?

事实上,当时从北京返回东北主要有汽车和火车两种交通工具可供选择,那么张作霖为何不乘坐汽车而要乘坐火车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汽车花费时间太久。在那个年代,并没有高速路可走,乘坐汽车需要取道古北口出关,不仅道路坎坷且绕道过远,再加上汽车行驶速度实在有限,因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二是汽车并不安全。不论从配备士兵的数量,还是本身的防护性能来讲,汽车均无法与火车相提并论,一旦在途中遭遇伏击,汽车根本无法对自己形成有效保护。三是汽车过于颠簸。对于已经53岁的张作霖来说,汽车的长途颠簸实在有些难以承受,而且虽然是被迫离京,但他的身份毕竟还摆在那里,火车无疑要比汽车更加舒服一些,且狼狈逃窜和从容撤退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乘坐火车返回东北。而为防不测,张作霖也着实动过一番脑筋。首先,他多次改变出行日期,先是宣布6月1号启程,后改为2号,最后决定3号离京。其次,他先让一些无足轻重的人乘坐列车,早自己六七个小时先行,以迷惑日本人的视线。

然而,令张作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切行踪早已被日本人所掌握,其中深受张作霖信任的日本顾问町野武马泄露了张作霖的真正出行时间,而川岛芳子则从张作霖的一个姨太口中得知了张作霖具体所在的车厢,这最终促成了日本人的精准暗杀。


香茗史馆


张作霖乃绿林出身,后被清廷诏安做了体制内的官员,经过一番钻营和打拼,最后权倾一时,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张作霖在取得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于1927年6月18,春风得意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由此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者。

“权力大责任也大”,张作霖当时面对的情况是:日本人咄咄相逼,南方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革命军起兵讨伐。

日本人为了达到侵占东三省的目的,逼迫和诱惑张作霖出卖国家利益。张作霖虽然是个粗人,但不失民族大义,拒绝签署卖国条约。

日本人恼羞成怒,决心要除掉张作霖。

到了1928年6月,张作霖的北洋军被南方革命军打得节节败退,老张要收缩战线,于是决定从北京坐火车回东三省。

日本人得知消息后,把蓄谋已久除掉张作霖的计划进行了周密安排。

(张作霖)

张作霖久经沙场,看尽了云诡波谲,是个典型的老狐狸,他早就嗅到了危险气味。与此同时得到了密报:日本人要在铁路沿线动手脚。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6月4日,张作霖仍然坚持坐火车回沈阳,结果在皇姑屯被炸弹炸死。

问题来了,张作霖明知危险,为何执意要坐“死亡列车”呢?

当初张作霖得到日本人要加害他的密报后,原本打算放弃坐火车,改乘汽车回奉天。

无奈北京距离沈阳路途遥远,加上连年战争,“京奉”公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

老张心想:“这要是坐汽车回沈阳,还不把我这老骨头颠散!”

出于这种心理,老张放弃了坐汽车回奉天的打算。

(张作霖影视形象)

张作霖执意坐火车基于自信的心理。老张过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有一定的防范能力,他自信能掌控全局,也许是自信害死了张作霖

另外老张也做了周密布署和安排,从这些安排来看,在当时可谓滴水不漏,万无一失。

首先他公开返回沈阳的时间,然后出其不意提前乘火车离京,这“烟幕弹”招数叫做“声东击西”。

这还不算,头天先行乘车的是寿夫人和一些高级将领,张作霖这招叫做“投石问路”,结果一行人顺利返回了沈阳。

在京的老张一看没有出现意外,他这才在第二天乘火车离京。当时张作霖心想:“也许是自己过于小心了,也许日本人根本没这么冷酷无情。”

其实老张想错了,日本人在他身边安插了无数眼线,他的一举一动尽在日本人掌握之中。

(皇姑屯爆炸)

在专列行进过程中,尽管老张觉得自己有点风声鹤唳,但铁路沿线的防范并没有松懈,老张长长舒了一口气。

但百密一疏,在离沈阳不远的皇姑屯车站,本是日本人管辖的地方,谁也想不到这里是危险之地。

皇姑屯是和“京奉”铁路交叉的一个站点,东北军没有管辖权,即不能在此安排巡逻士兵。

东北士兵事先用望远镜进行了观察,除了发现铁路旁有防洪沙袋外,并没有其他异常情况。

其实日本人早就安排好了,讲真谋刺张作霖不是一天两天才酝酿好的,是蓄谋已久的计划,日本人准备了至少三套“杀张”方案,必欲置张作霖于死地。

亲们看到了吧?张作霖的防范可以说是很周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日本人比张作霖想象的要狡猾许多。

张作霖太自负了,执意坐火车回沈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

(张作霖被炸影视资料)

1928年6月4日晨5时许,当张作霖专列到达皇姑屯附近的交汇处桥洞时,接连几声巨响,专列被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毁,张作霖当场被炸死,享年53岁。

张作霖一生行走江湖,屡次逢凶化吉,最后竟在皇姑屯小阴沟翻车,难道是天意?


秉烛读春秋


对于张作霖的真实死因,迄今为止,似乎大家都认为张作霖就是死于日本人的暗杀之下。


当然,这种观点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推举为官方观点了。但是在21世纪初的一位来自俄罗斯名叫普罗霍罗夫的历史学家撰写的《张作霖元帅之死档案》一文中称,张作霖之死与日本无关,而是苏军情报局所为。普罗霍罗夫的这一观点随即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从而使张作霖之死有了另一种新说。不过,这个说法在普罗霍罗夫的证据支持下,似乎很是有理有据,但是经过多方专家的认证,此观点还是漏洞百出、不攻自破。

我们今天所说,并不是来讨论“张作霖之死”的真正死因(貌似历史上每一位著名人物都会有令人争议不休的舆论话题),而是来深究一下张大帅为何会“智者千虑,百密一疏”?如果仅仅是张作霖提前得知了日本人对他的“暗杀计划”,那么张作霖肯定不会再执意踏上这趟“有来无回”的死亡列车。只不过张作霖在提前得知之后,综合考虑了“不坐火车”的利弊,最终还是依据个人想法踏上了火车,只不过不是原本安排的那趟专列。但即便是这样,张作霖终究还是在劫难逃。

1928年6月4日5点的时候,正当张作霖专列行至皇姑屯时,日本特务瞬间引爆了提前埋伏妥当的炸药,张作霖当即被炸成重伤。几个小时后的张作霖被就近救往长春府邸时,最终不治身亡。一代东北枭雄就这样陨落星辰了,后人在悲恸张作霖的惨烈下场时,更为疑惑一个问题。早在张作霖返回奉天之前,东北情报局就将“日本铁路守备队封锁了皇姑屯交通口一带,构筑工事,情况异常,请大帅慎行”的重要情报告知了张作霖,但智者千虑的张作霖考虑再三后,却依然独断专行。张作霖的“火车选择”其实是不无道理的!

其一:汽车并不见得比火车安全


当时张作霖返回奉天有三条路可走:


  • ①乘坐火车走铁路(最为便捷快捷)

  • ②西路:古北口~朝阳~阜新~奉天

  • ③东路:山海关~锦州~鞍山~奉天


由此可知,当时唯独只有乘坐火车才是最为快捷方便的选择,反观另外两条汽车道,行车路程长、道路颠簸等弊端就会显而易见。更何况,如果日本人真的一心想要张作霖死的话,那么乘坐汽车未免会比乘坐火车安全。

另外,当时由国民政府组成的北伐军已经势如破竹,南方的吴佩孚和孙传芳都已经消失在了北伐军的伤口之下。如今北伐军的目标就只剩下了盘踞着东三省的张作霖了,面对着如此紧张之局势,张作霖心急如焚,必须要尽快回到奉天老巢。如此心急如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张作霖选择火车的重要因素。


其二:张作霖的侥幸心态和麻痹心理


电视剧《少帅》当中曾有这么一幅场景:张学良苦口婆心奉劝老帅不要坐火车,但是老帅却毫不在意地说道“奉天此行,前有张作相保证,后又吴俊升保障,如果不做火车的话,岂不是对他们二人的不信任嘛”?由此可见,张作霖对“返回奉天”的安全性还是充分肯定的。


另外,张作霖多年和日本人深有接触,日本人如果想要伺机摄政于东北,还是要借助张作霖的威望的。如此一来,日本人肯定不会轻易将张作霖杀害,这就是张作霖的麻痹心理。谁曾想,正是因为张作霖屡屡和日本作对,才致使了“皇姑屯事件”的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