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37℃,人類的體溫在悄悄變低?

37℃,這是我們從小熟悉的體溫數值,一般超過了這個溫度,我們很有可能生病了。

最近來自斯坦福大學的一個新研究告訴我們,隨著環境的變化,我們人類的溫度可能已經比200年前低了!

不再是37℃,人類的體溫在悄悄變低?

37℃從何而來

1851年,一位叫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德國醫生,他對所有他可能找到的人進行了體溫測量,大約有2500名來自德國萊比錫市的受試者接受了這次檢測,經過數百萬次的體溫測量後,首次計算出了7 ℃(98.6 ℉)這個平均正常值。

後來隨著醫學的發展,我們逐漸知道,人體的溫度並非是始終恆定的,一天之中我們的體溫會有所波動,在凌晨的時候最低,然後緩慢上升在下午17點~19點的時候達到高峰,繼而又會下降。此外,年齡、身體活動、飲食、女性月經期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體溫。

經過更詳細的測量,人們也知道了不同身體部位測得的體溫也有所差異,直腸體溫最高,其次是口腔體溫、腋下體溫、額頭體溫。

但是方便起見,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是將37 ℃視為“正常”的人體平均溫度。

不再是37℃,人類的體溫在悄悄變低?

我們的體溫在逐漸變低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Julie Parsonnet教授團隊做了這樣一項研究,他們分析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體的溫度數據集。

包括1862年-1930年的美國南北戰爭退伍軍人的醫療記錄、1971年-1975年的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和2007年-2017年的斯坦福大學轉化研究綜合數據庫環境研究組。研究者基於這些數據開發了一個預測模型,用來對比體溫和時間之間的變化關係。

這些數據集中了近19萬個體,共有68萬次的體溫測量值,研究人員從中發現,這些數據證實了我們已知的體溫變化趨勢,比如年輕人、女性,或人們在傍晚時,體溫都會更高。更重要的是,他們也觀察到出生年代較晚的人“標準體溫”總是稍低一點,不同性別和族裔都是如此,平均下來,每10年人們的體溫會降低0.05 ℉(0.028 ℃),而且,這種體溫持續下降的趨勢,難以被體溫計設備或測量方法的發展速度所解釋。

不再是37℃,人類的體溫在悄悄變低?

是什麼導致了人類體溫降低?

研究者認為,體溫的下降主要是過去200年來我們環境變化的結果,而環境變化又推動了人們健康狀況的改善,我們的新陳代謝速度比以前有了下降,因此體溫也隨之逐漸降低

在1851年Wunderlich醫生的時代,人類的預期壽命只有約40歲,未經治療的慢性炎症困擾著大部分人口。隨著時代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經濟水平的飛躍,人類的整體營養和健康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獲得好的醫療幫助,200年前那些困擾大家的炎症現象普遍減少。炎症會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提高體溫,因此炎症的減少可能意味著人類體溫的整體降低。

另外,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已經可以讓我們人類在比較恆定的環境溫度下舒適地生活,冬日有供暖,夏日有空調,環境溫度的改善也有助於新陳代謝率的降低

不再是37℃,人類的體溫在悄悄變低?

隨著我們人類對自身的瞭解更加深入後,未來37℃這個判斷是否生病的標準也許也不再適用,我們可能會擁有一個新的平均體溫值,這一切,就交給科學來驗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