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定調、流量紅利,互聯網醫療再度迎風起飛

一場“全民戰疫”,盤活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整個產業。

政策定調、流量紅利,互聯網醫療再度迎風起飛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可謂餓殍遍野。原以為2020年,互聯網醫療企業還將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不曾想一場“全民戰疫”,盤活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整個產業。

在緊張的疫情下,衛健委連發兩文強調互聯網醫療在“戰疫”中的重要作用,並特別要求各級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充分發揮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讓人民群眾獲得及時的健康評估和專業指導,精準指導患者有序就診,有效緩解醫院救治壓力,減少人員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同時,加強對互聯網診療服務的監管,確保診療服務開展的規範、科學、合理,有效保障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

政策定調、流量紅利,互聯網醫療再度迎風起飛

政策定調,行業發展燃火升溫

政策導向的互聯網醫療發展,一直以開放與謹慎並舉的態度徐徐前行。

2014年8月,《關於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表示,只有醫療機構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提供診療服務,也明確互聯網如無牌照,只能諮詢,不能診療。

彼時的互聯網醫療更像是醫療系統的“前臺”,開展著就醫流程教育,例如:到哪家醫院看病;掛哪個科室;選哪位醫生。而這些非剛需的服務項目,使得用戶的問診需求呈現出“低頻、淺層次”的特點,商業模式飽受詬病。

幸運的是,資本窺見了互聯網醫療未來的發展空間,大肆投資佈局。在資本的溫床裡,互聯網醫療終於等來更寬泛的行業界定。

2015年7月,在《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指導意見》中,國家給出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該文件中指出,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支持利用互聯網提供預約診療、候診提醒、繳費、藥品配送等服務。這一年,互聯網醫療轉身變為風口中的豬。

然而,在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份互聯網醫療文件後,大批互聯網醫療創業企業倒閉。

到2019年,騰愛醫生和青蘋果健康的謝幕離場更是引起眾議,眾口一辭:“豬飛上天也長不出翅膀。”

誰曾想,2020年,衛健委發佈的兩項通知直接給安了一副“翅膀”:一方面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落實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加強信息化支撐工作。

而這兩項通知也正是我國在政策層面,給出了互聯網醫療行業未來規範化發展的方向。

流量紅利,線上診療用戶留存

根據Mob研究院《2019互聯網醫療行業洞察》報告顯示,2019年4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同比增長59.9%,滲透率為6.6%;預計2020年用戶規模達到5900萬,滲透率達7.9%,市場規模達7000億元。

上述數據是基於原有市場情況進行推算而來,若考慮此次疫情對患者的教育,2020年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將突破6000萬人,市場規模也遠不止7000億元。

部分互聯網醫療平臺在疫情期問診數據

平安好醫生平臺數據: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

阿里健康平臺數據:在線義診功能開通後,每個小時平均近3000人發起在線諮詢,截至1月26日零點,上線24小時的義診活動頁面累計訪問用戶數已接近40萬。

百度問醫生平臺數據:平臺1月27日針對疫情開通義診服務後,一週時間累計諮詢量超210萬次。

京東健康平臺數據:自1月26日以來,京東健康在線問診平臺日均問診量在10萬左右;最高峰時期,一小時內免費問診可服務上萬名用戶。

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這次針對疫情的義診服務既是一種公益行動,也是留存用戶、搶奪市場的良機。

激增的用戶流量,從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用戶普及範圍也更加廣泛。

對於這次疫情給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的影響,方正證券產業金融部董事姜天驕向億歐大健康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本質上更多還是扮演了科普,安慰,壓力緩解的作用,最大的受益是在品牌和形象上,以及頂層對於互聯網醫療的認可和鼓勵態度上,至於流量和用戶則都是脈衝式的,不會持續過長的時間,短期內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也不會一下子改變。”姜天驕說道。

不可否認的是,如此大的用戶量,使互聯網醫療企業擁有了商業落地的主動權,其發展也將從“搶用戶”這一初期階段過渡到“留用戶”、“構建商業閉環”等中後期階段。

而近日衛健委發佈的兩項通知,有望推動各省級部門的相關政策和工作的計劃與實施,進而加速各醫療機構建立自己的互聯網醫院或入駐公有云互聯網醫院平臺。

按上述的計劃推進,未來二級及以上的實體醫院將自建互聯網醫院,且多數會對外採購信息化服務,而互聯網醫療企業此次在流量紅利期所積累的在電子病歷、醫療大數據等,也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