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鲜知便览:

面对危险,趋利避害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天然反应。明知疫情来势汹汹,医生们还是要硬着头皮往上冲。既然医生比我们更了解病毒的恐怖,为何他们却不选择退缩呢?个中原因,着实令人动容。有人会问,这些白衣天使,莫非从一开始便更懂得舍己为人的道理吗?这就要从历史中寻找线索了。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最早的医生行业军令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言》

一、引言

医学界致力于坚持的人道主义传统,是在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宝贵财富。即便是专业的从医人员,也时常会面临棘手的伦理考验,如:面对同样的急症,我应该先救治亲人还是按先后顺序接诊陌生人?当患者因无力承担治疗费用而得不到挽救时,我应不应该出手帮忙?我拿到了第一手特效药,可不可以为家人储备一些,也许影响不了整体疗效?

“随时随地需要面对人道主义考量”渐渐成为令医疗行业从业者倍感焦虑的一大压力源。问题来了,医护工作者怎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业规范”呢?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相当数量的从业者表示:对目前的医疗环境感到焦虑


二、希波克拉底誓言:医疗从业者的军令状

在正式荣享“医生”、“护士”这份光荣的美誉前,医生们都要经过一次郑重的宣誓:“鄙人愿以自身能力之所及,遵守此约。无论何时,主动接济有所急需之人;无论何地,要检举约束一切污秽害人的行为。我唯一的目的,即为病患的幸福谋利益。”

在这神圣的仪式结束后,医护人员便立马擎过了这份巨大的责任。目前,所有医护人员的就职誓言,几乎都改编于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段长文。他的文章主要为强调从医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要求,以及作为一名医生所务必尊奉的价值信念。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希波克拉底誓言》(节选)


希波克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卒于公元前370年,享年90岁。他的大名被西方医疗界传颂至今,人们普遍愿意称其为“医学之父”。希氏不仅以提出了著名的《誓言》而蜚声全球,其首创的“四体液说”更是融希腊哲学思想与古代医学经验于一炉,成为了当时西方世界中最为优秀的医学推理模型。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判断你的”主导体液“是什么?


公元前430年,雅典城爆发了可怕的瘟疫。许多人开始毫无征兆地呕吐、发烧、腹泻和抽筋,严重者还可能周身溃烂。患病之人前后相继般死去,就连时任雅典执政官的伯利克里也不幸在这次疫情中殒命。在整个城市都在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感到恐慌时,希波克拉底却冒着极大的生命风险主动赶往雅典组织救治。

他在调查了城内未感染者的情况时,发现终日烤火的铁匠们无一例外都很安全。希氏迅速做出了推断。他在卫城及附近组织起若干人手,分别在各居民点附近的空旷街道点燃大火。结果,瘟疫在雅典城的蔓延趋势果然被顺利遏制,希波克拉底的大名由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几乎毁灭雅典城的瘟疫

三、日内瓦宣言:近千年来医护工作者的反思

《日内瓦宣言》被称作《誓言》的现代版。其得名因宣布通过此文件的世界医学会议(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WMA)在当时瑞士的日内瓦召开。按文章要旨,《宣言》大体与《誓言》大概相同。只不过有个别的语句做了增删。

既然二者如此雷同,为什么人们还要将他俩分开说呢?鲜知君告诉大家,“这则宣言的发布,其实和日本731部队人体实验室与德国组织的纳粹集中营有关。”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哈尔滨:731部队实验楼旧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的一整年里,对邪恶的轴心国成员国进行了彻底的审判。其中,日本组织进行人体实验的第731号部队军官,以及参与运营集中营的德、奥国、罗等国罪犯均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考虑到在此期间出现的,有“助纣为虐”嫌疑的无良生物学家和部分医学家们的渎职行为,世界医学会议决定必须要推出全新版《宣言》!该决议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绝大多数有良知的医者对同行行为的反省。还彰显了医生作为一名专业“医治肉体疾病”的从业者,对罹难者亲人“心灵疮口”的细微关怀。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二战后:纽伦堡审判现场纪实

鲜知精讲:

这则由医护工作者自发提出的新《宣言》,要比著名的《联合国人权宣言》还早上3个月推出。我们足以看出,整个医疗行业从业者的敏感、细心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确相当可敬。希望目前仍在一线奋斗的亲人们,保重好你们珍贵的生命和无价的健康。谨代表各位朋友向全体医护工作者,致敬!


何为医者:善保人,不善保己;非先利人,怎敢利己?

向医护工作者致敬,你们是最无私的花朵!

参考文献:

彼得·沃森:《思想史》,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

丛亚丽:《纵横谈》,《医学与哲学》,2018年4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