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都喜歡談論年輕時的事,經常以過來人自居,這是什麼心理?

老左心理工作室


其實人都是習慣性用過去的記憶來定義自己,老年人隨著年老體衰,價值感各方面容易缺失,人生閱歷又積累了大幾十年,經常拿出來翻那些確實存在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為人子女要多去幫助他們發展新的讓他們有價值的事情,讓他們越來越願意活在當下,不用那麼頻繁翻過去都能找到價值


悅納生命


1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對未來充滿著憂慮和恐慌,其社會價值感也在降低,他們需要更多的親情、人情和友情,加之心理變化本身敏感脆弱,很容易產生依戀懷舊、失落孤獨、空虛以及悲觀,他們渴望得到關心,渴望傾訴,需要交流溝通,想和人絮叨,不免顯得話嘮。

2老年人經驗多,見聞廣,做事傳統,按部就班,常多慮,愛絮叨,習慣叮嚀囑咐,那些曾經在職場或生活中有成績的老人,比較喜歡健談,當提起過去式時,往往是剎不住嘴,常常樂於將自己的經驗與子女分享,同時也想告誡孩子們,避免重蹈覆撤曾經走過的彎路。他們希望受到重視,這是一種自信心的外現,也是認同感的需求需要,請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大部分不會倚老賣老,指手畫腳的。

3代際之間常常存著一些差異,通常老年人適應性差,接受新鮮事物困難,時髦網絡用詞是一頭霧水,如果與年輕人攀談,沒有註解和釋義真的難為他們,但老年人也有尊嚴,害怕子女嘲笑他們的笨拙,生怕子女不再願意和自己談心,所以他們更傾向於談點從前的故事,既能繪聲繪色從從容容,還能調動對往事的回憶,對其身心健康百利無一害。


一吐為快心理ziXun


老年人普遍喪失的是“身心健康”、“社會角色”、“經濟基礎”和“生活價值”。人格特徵的變化有:

1、不安全感

2、孤獨感

3、適應性差

4、拘泥刻板性並趨於保守

5、回憶往事

但是從我們畢生發展來說,老年人的液體智力雖然在消退,晶體智力卻不斷髮展,如感知覺,出現最早最先發展成熟,也較早開始衰退,但是抽象邏輯思維,較晚開始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髮展並增強。畢生發展觀點告訴他們應該科學地,正確地認知老年期心理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性。



悟空在線


這是人的定式思維決定的。中國人更習慣於以古論今,總是拿過去的經驗判斷未來。


YUN雲知道


1.用自己的經驗希望年輕人少走彎路。

2.希望得到重視和尊重,畢竟他們已經失去往日的輝煌了。

3.只是一種對過去的回憶,因為他們也曾為社會做出過貢獻


花裡胡哨的貓


通過回憶曾經體現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更是好心的經驗之談避免別人重蹈覆轍或是借鑑一下


素見水西


不論好還是不好內心總有失落和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