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衛東:不過一碗飯


茅衛東:不過一碗飯

不過一碗飯

有兩個年輕人,都過得不如意,於是去拜望一位禪師。

他們問禪師:“師父,我們在辦公室飽受欺負,太痛苦了。求您開釋,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

禪師睜開眼,只說了五個字:“不過一碗飯。”

兩人告別禪師後,一個立馬辭職回家種地,另一個依然待在公司裡。

轉眼十年過去了。

回家種地的那個人,以生態農業理念打造自己的品牌,以現代技術改良品種,以互聯網為依託,實現了產供銷研一體化,成了企業家。

留在公司的那個人,忍著氣,努力學習,兢兢業業,漸漸受到器重,不斷被提拔,公司上市後,成了公司的總經理。

一天,兩人再次相遇。交流了自己的近況之後,企業家問總經理:

“師父當時說‘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何必非待在公司,在哪不是過日子,所以辭職。你為什麼沒聽師父的話呢?”

總經理笑道:“我聽了啊!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就是在哪都是混碗飯吃,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茅衛東:不過一碗飯

我能怎麼辦

阿堅和阿強是親兄弟。

他們的父親是一個遊手好閒、惹事生非之人,最終因為在一次街頭鬥毆中失手殺人而鋃鐺入獄。

當時,阿堅十歲,阿強八歲。

父親入獄,母親也沒什麼特長,只能在流水線上掙點辛苦錢,時不時靠姐妹們接濟一下,勉強讓兩個兒子吃飽。

大兒子阿堅很快就輟了學,像父親一樣在外面混生活,後來也因為殺了人鋃鐺入獄。

小兒子阿強卻努力完成了學業,並找到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由於踏實肯幹,頭腦還靈活,很快成為公司業務骨幹。後來娶妻生子,一家三口的生活非常甜蜜幸福。

有記者得知他們的故事,很好奇親兄弟的人生為何如此不同,阿堅和阿強的回答完全一致。

“有這樣的父親,我能怎麼辦?”

不過一念間

第一個故事還有後續。

兩個人又去拜望禪師。禪師已經很老了,聽了兩個人的故事,仍然閉著眼睛說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

一樣的話語,可能有不一樣的理解;一樣的境遇,可能有不一樣的心態。

很多時候,人們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不完全在於眼前(耳邊)有什麼,而是取決於自己想看到什麼、想聽到什麼。


茅衛東:不過一碗飯

人不但有選擇性表達(隱瞞),更會選擇性注意(忽略)、選擇性記憶(失憶)。

比如,網絡上總會有許多真假難辨的消息。是不是轉發,轉發什麼類型的消息,就往往取決於你我願意相信哪類消息是真的。“這是真的”,這四個字的意思很多時候其實是“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

比如,小孩子會本能地將自己的過錯不論大小推諉於同伴或環境,因為害怕被懲罰。大人物則願意將下屬的一些小失誤攬到自己身上,這樣可以顯示自己的擔當和寬厚。

比如,成功時,人們往往嘴上會客氣一下“感謝領導、感謝同事”,內心裡更願意相信這是因為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出現失誤時,很多人往往會“真誠地”認為自己是被騙了。

比如,人們往往願意詛咒騙子的狡詐無良,卻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貪婪無知。據說,至今還有人以“我是孫中山……”這樣的自我介紹開始行騙,得手幾千萬。

怪誰呢,不過一念間,“或許這是真的呢”,是這樣吧?

入戲別太深

說極端一點,除非是被人用槍指著頭,否則選擇就是自己的事情。

是不是要辭職,該不該多加努力,信不信對方是孫中山……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選擇,我負責”,無法接受並踐行這一原則的,都是巨嬰。

個人以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幾千年來一直在演戲,戲的主要情節是:都說要做個好人,其實個個想害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害人得手就是好人,沒有害成就裝可憐、裝糊塗、裝無辜,就怪父母、怪老師、怪領導、怪同事、怪體制,甚至怪商鞅、怪孔孟、怪中國文化。

小到“我就不應該聽誰誰的話”,大到“《商君書》是中國人噩夢的開始”,都是一個路數。

孔子還說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我聽了嗎?

因為入戲太深,於是自欺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