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因为这个人迅速消失

100多年前的1910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开始肆虐整个中国东北大地。它就像决堤的河水,迅速从哈尔滨的傅家甸蔓延到了东北其他地区,并波及到内地的河北、山东等地。这场鼠疫共有6万多人丧生,无数个家庭在一夜之间消失,就连参与疫情处理的军警也纷纷染病身亡,整个东北陷于了一片恐慌之中。这场鼠疫死亡人数之多,波及之广,堪称“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当时的东北,正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这突如其来的鼠疫更是举国震惊。

100多年前,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因为这个人迅速消失


鼠疫,俗称黑死病,一旦爆发,极有可能就是一场灭顶之灾。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中世纪,在短短六年时间里(1347年至1353年),鼠疫就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鼠疫一旦处置不当,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100多年前,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因为这个人迅速消失


追根溯源,沙皇俄国在此次特大疫情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这场鼠疫的真正元凶是肺鼠疫,来自西伯利亚旱獭,早在1910年10月就在西伯利亚爆发,但当时的沙俄政府不仅严密封锁了消息,还把染上疫病的中国劳工全部赶回东北,导致鼠疫传到中国,并迅速在整个中国东北蔓延开来,导致了大量的国人家破人亡。

100多年前,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因为这个人迅速消失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清政府反应非常及时,迅速下令各处严防,并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奔赴哈尔滨,负责鼠疫防疫工作,并随后抽调北洋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直隶、山东等地医务人员前往东北参与防疫救治。

100多年前,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因为这个人迅速消失


在总医官伍连德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划定疫区,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参与防疫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建议民众正确佩戴口罩,严格检查过往行人,控制交通,隔断和检查通往关内交通,防止疫情向关内扩散,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人及所有直接接触者一律隔离,并对疫区严格消毒,对染疫尸体进行焚化处理,防止疫情二次扩散。

100多年前,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因为这个人迅速消失


此次疫情能够得到迅速控制,全权总医官伍连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英国《医学周刊》评价伍连德: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为报,我们永远感激他。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东新宁,英国剑桥大学医学博士,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防疫经验。伍连德一到疫区,详细询问疫情,不顾自身安危,亲自解剖染疫尸体,终于确定此次疫情不是普通鼠疫,而是肺鼠疫,是能够长久存活在人尸身上的,还能通过唾液传播,普通鼠疫防治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建议清政府,要想有效控制疫情,除了必要的隔离和消毒外,对尸体的处理也是重中之重。一般的掩埋是无法阻断病毒通过尸体传播的,必须深埋或者焚烧才能有效。而当时的东北,天寒地冻,根本不可能深埋,于是只有焚烧这一途径。由于中国人一直奉行死后入土为安,此举必然会遭到强烈反对。面对这种情况,伍连德把自己的处理意见上报给清廷,清廷在反复斟酌后同意这一处理方案,并强令疫区严格配合执行。正是通过对染疫尸体的焚化处理,以及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从1911年2月起,死亡人数呈断崖下降,当年3月,没有出现新的死亡病例,到当年4月,这场肆虐中国东北达5个月之久,导致数万人死亡的特大鼠疫终于彻底消失。

100多年前,6万人死亡的中国东北大鼠疫,因为这个人迅速消失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东北特大鼠疫能够有效控制,固然有总医官伍连德的杰出贡献,但清政府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作为一个腐朽僵化王朝,当疫情爆发后,清政府反应非常及时,不仅全力支持防疫工作,还在人员和物资上都给予极大支持,甚至敢于任命中国人伍连德担任此次疫情的总医官,这在清末是无法想象的。毕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洋人已经迷信到了极点。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