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大家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Coco笑吧


说白了还是钱的问题,对于生活富裕无金钱压力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大多数人都背负房贷车贷各种生活压力,与此同时就会导致心情一天天郁闷。


转身向前看


开了近一年的童装店将要倒闭,3月份房租到期,不知道到时候一屋子几万块钱的货咋处理。

店铺本身就没挣钱,现在又开不了门,


老公教学没开工。近两个月家里没有收入了,开店用的网贷全部逾期,每天催收电话已经严重影响生活。网贷加亲戚欠债将近20万。

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年前回了老家不能来,一个跟着我们,每天都很想念小儿子。



玫蓝橘


问题很多,居家爱国是必须的,但是车贷房贷压力让多少年轻人欲哭无泪!不仅工薪族的还按揭压力,很多小老板的生意也是一落千丈,很多企业门店就下等年底这波。

接下来怎么的目标就是坚强、努力、坚持!愿武汉胜利,祖国胜利!



玖汇盟贸易


面临的问题有多,我能想到的有这些:

一、没有固定工作,平时考发零工的人员收入暂停了,

二、企业不让复工,其实就算复工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也是问题,服务行业复工大部分也没什么意义,而房租、工资等成本还是要支付的,我觉得2019年赚了钱的企业都能挺过去,

三、学校搞的什么停课不停学,我就想知道,等开学了,网课讲的内容还会讲一遍么?你们觉得孩子们在家里光靠着看视频录像就能约学会么?是不是把教学任务又推给家长了么呢?我觉得利用暑假补课家长们也都会支持的吧,希望教育部尽快阻止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如果只是让学生们预习一下那还是可以的!

四,现在大家出门最主要的就是购买生活用品,但是危险也无处不在,有些小的蔬果门市部,小超市依然人满为患,而消毒措施几乎没有,这些隐患也加重了人们的恐惧,小区的管理也参次不齐,很多小区摆样子成分更多,让居民坐在家里都不安心,口罩就不提了!……细节!重要的事说三遍,有关部门更应该注重百姓身边的细节!

五,企业复工方面也有很多问题,细节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大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小到个人的吃喝拉撒,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但办法只有一个字:挺!


良言腻耳


对于普通上班族首先是收入吧,车贷 房贷 信用卡等等这是最实际面对的问题,对于传统中小企业,如无充足的现金流面临的问题就是倒闭,这类不在少数,其次所有人面对的问题就是食物,防护用品,专家建议在家隔离,建议少出门,很多地方蔬菜供应不充足,比如武汉封城,等一线城市,所以现在蔬菜价格也居高不下,再就是防护用品,从1.23开始大多数地方最基本的口罩 酒精已经没有了,这样出门买菜没有口罩,买菜回家没有进行消毒,这样是很危险的。

最后祝福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度过本次疫情。


老翟先生


每人的情况不一样。 1,有些人做的是流水线计件工资,有些人做的是服务累行业,有些是实体店的个体户,这部分人没工作就没收入2,小企业的老板,不开工,能不能顺利渡过疫情这段时间3,在家时间长了,心情不好,需要疏导4,年前辞职在家的,这段时间不好找工作,没收入


生活情感人文


面对疫情,首先是收入的问题。老公,在郑州上班,现在在家上班。他们公司是按绩效发工资的,这样一来,下个月工资肯定比平时要少了很多。至于我,本来是要过完年出来工作的,现在疫情当前,什么干不了。

还有孩子想出去玩,之前天冷,没法出去,现在过完年,开春了,正常情况下,领着孩子去公园玩,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多好,现在只能呆在家里,给孩子憋坏了,每天只能在家咕咚咕咚得玩,害得楼下都去物业投诉了[捂脸]


爱做梦的大阿姨


经历来源问题。

尤其一些经常在外打工没有固定职业的人,这期间是没有收益的。

心理焦躁。

没有经济来源,一直在家闲着无所事事,心里必定会产生焦躁,甚至借酒浇愁,无故发脾气闹事。

教育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延期开学,孩子在家比较放松,即便有条件的地方开通网上授课,但是效果不佳。


大唐倦客


处于疫情期的当下,我们面临各种问题。该如何出行,该怎么度日,该不该喝点,要不要和朋友会面,自己是不是处于安全的境况,别人感染了,自己怎么办,怎么避免被感染,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每个人,估计都会有。那,我们该如何选择?那就得做最好的选择了。叫你不要出门,你就别出们。那,能去和朋友聚聚,聊聊天,当然是好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那样。我们只能做最好的选择,不去人多的场合,保证自己安全,不被传染。

处于疫情期的当下,我们不得不受着各种苦。一天到晚,只能闷家里,出门就得戴口罩,回家就得消毒,不能走亲不能访友。如果这些约束,都不存在,疫情不存在。那是好的,但,那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最好的选择,不要走亲,不要访友,该戴口罩,戴口罩,该消毒,就消毒。

自己做最好的选择,做最好的自己


亮点自选


我觉得蛮严重也蛮普遍的现象是年轻人应该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了,跟风炒红的一些东西,包括观念、毒鸡汤、网红店、打卡美食等等等等,却对忠言逆耳的“储蓄”二字视若无睹,家里的中老年人的日常节俭和储蓄习惯,值得很多现在正陷入苦恼的年轻人们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