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照片的時代,古代人冒充官員上任的可能性大嗎?

古代截殺官員,然後冒充對方去上任。這種事情並不是沒有,因為古代能夠確定一個人身份的手段太過於落後,無非就是依靠簽名、身份憑證之類的,但是由於沒有照片,最靠譜的還是驗明正身,簡單來說得看臉。

正因為存在這種漏洞,所以冒充官員的“李鬼”事件歷來有之,拿明朝來說,對此還在《大明律》中專門出臺了相關的規定,以懲罰那些冒充朝廷命官、欽差大臣、皇親國戚的人。畢竟古時候交通閉塞,信息流通緩慢,一個人跑到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冒充自己是官員,恐怕並不是什麼難事,前提是隻要膽子夠大。


在沒有照片的時代,古代人冒充官員上任的可能性大嗎?


相關規定明朝在《大明律》有著非常詳細的規定,專門針對那些冒充官員的犯人,下面節選幾條:

①凡詐假官、假與人官者、斬。其知情受假官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不知者不坐;②若無官而詐稱有官、有所求為、或詐稱官司差遣、而捕人、及詐冒官員姓名者、杖一百、徒三年;③凡詐冒皇親族屬姻黨家人、在京在外、巧立名色挾騙財物、侵佔地土、並有禁山場、攔當船隻、掯要銀兩、出入大小衙門、囑託公事、販賣錢鈔私鹽、包攬錢糧、假稱織造、私開牙行、擅搭橋樑、侵漁民利者、除真犯死罪外。徒罪以上、俱於所犯地方、枷號一個月、發邊衛充軍。

除上面以外還有很多,總之規定已經出臺了,簡單來說就是告訴那些準備耍小聰明的人,冒充政府官員是重罪,輕則流放,重則殺頭。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這麼規定,大致在細節上有所不同,但朝廷規定儘管是這麼規定,但是鋌而走險的人自古以來真的是前赴後繼。

從漢代開始,就有記載有人冒充官員還準備謀反的事情了,《漢書·酷吏傳》記載道:

歲餘,故城父令公孫勇與客胡倩等謀反,倩詐稱光祿大夫,從車騎數十,言使督盜賊,止陳留傳舍,太守謁見,欲收取之。廣明覺知,發兵皆捕斬焉。


在沒有照片的時代,古代人冒充官員上任的可能性大嗎?


如《漢書·魏相傳》中還記載了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門客冒充御史的故事:

頃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詐稱御史止傳,丞不以時謁,客怒縛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論棄客市,茂陵大治。

以上事例似乎表明古代冒充官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事實就是這樣,古代想要冒充官員真的非常容易,只要膽子夠大,不怕被流放或者殺頭。因為古代證明自己的身份的東西太原始了,而且可信度不高。

古代的身份證明古代用來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還是比較齊全,譬如有類似於身份證的腰牌,這個腰牌既是一種身份證明,也是一種通關憑證,類似於護照一樣的東西。這種腰牌一般由名貴香木、玉石、金銀鍛造而成,在腰牌上會註明這個人的職業、姓名等簡單信息。

算是一種簡易版的身份證了,但僅僅憑藉腰牌並不靠譜,把官員殺了誰也不知道這腰牌是誰的。此外又有告身,所謂的告身就是任命狀,凡是被朝廷錄用的官員,在得到皇帝的批准後,就會由吏部和兵部簽署文書,註明這個人什麼出身,被授予什麼官職,如果是吏部簽發,就蓋上“尚書吏部告身之印”的字樣,如果是兵部就蓋上“尚書兵部告身之印”。


在沒有照片的時代,古代人冒充官員上任的可能性大嗎?


比較著名的就是顏真卿被朝廷委任為太子少保時下發了告身,顏真卿覺得值得紀念,就把這份告身文書抄寫了一遍,這就是後世非常著名的書法作品《告身帖》。

此外還有一樣東西就是敕牒,它屬於國家公文,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各種紅頭文件,但是這個東西無法證明一個人的身份,它的作用是朝廷下發到地方上的文件,說明來的這個人是幹什麼的,要做什麼工作。當地官員看了之後還不信的話,就要把告身拿出來給對方看。

總之,在古代還是有相應的辦法來證明一個人的身份,但是我們看到這種制度是死的,僅僅只是從文字上來體現。但依然不能防止乙拿著甲的身份憑證去冒充他,畢竟那時候又沒有全國聯網的行政系統,可以通過照片對比來確定這個人的身份。

所以雖然規定有規定,手段也有,但是依然無法防止有膽子大的人去鑽這個空子。

相關例子其實古代冒充朝廷官員的人還是挺多的,在這些離奇的故事中,這些人甚至連什麼敕牒啊,告身啊都不需要,就憑一張嚇唬人的嘴就把當地官員給唬得團團轉。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我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沒有照片的時代,古代人冒充官員上任的可能性大嗎?


說的是宋朝初年宋太宗時候的事情,一個叫李飛雄的人,這人不是什麼社會二流子,而是一個官二代,但是他憑藉自己的膽子,硬是靠著一匹馬把秦州官員耍得團團轉。

有李飛雄者,太保致仕鏻之孫,秦州節度判官若愚之子。性兇險,不為其家所容,常往來京師、魏博間,與無賴惡少遊處,縱酒蒲博為務。以其父故,盡知秦州倉庫所積,及地形險易、兵籍多少。又有妻父張季英為鳳翔盩厔尉,飛雄自京師往省之,因乘季英馬詐為使者,夜抵廄置呼卒索馬。卒秉炬出迎,飛雄以私市馬纓示之,卒不能辨,即授以馬。一卒乘一馬前導,以巡邊為名,因矯詔率巡驛殿直姚承遂,至隴州率監軍供奉官王守定,至吳山縣率縣尉盧贊,皆從行。先是,秦州內屬,羌人為寇,朝廷遣周承瑨、田仁朗、王侁、梁崇贊、韋韜、馬知節及文裕領兵屯清水縣,飛雄至,稱制盡縛之。承瑨等見姚承遂數輩同至,不覺其詐。仁朗獨號泣求詔書,飛雄叱之曰:“我受密旨,以若輩逗撓不用命,令盡誅。汝豈不聞封州殺李鶴邪?詔書汝豈得見!”先是,上即位,分命親信於諸道廉官吏善惡密以聞。嶺南使者言封州李鶴不奉法,誣奏軍吏謀反,詔即誅之。故飛雄引以為言。將械承瑨等詣秦州戮之,因據城叛,遂驅承瑨等行。

以上就是記載於《宋史·劉文裕傳》裡的冒充官員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官二代冒充朝廷欽差巡邊的故事(故事太長,就不簡述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索相關白話文)。故事是非常荒誕的,這個人靠著一匹馬竟然成功地冒充了朝廷大員。


在沒有照片的時代,古代人冒充官員上任的可能性大嗎?


而地方官員在沒有任何文書憑證的情況下都選擇

了相信,可見在古代想要冒充一名官員實際上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困難,這是由於科技落後導致的緣故。既然我們談到古時候是因為科技落後,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有沒有這種事情呢?

也是有的,相信大家經常在新聞上看到冒充將軍、國家相關工作人員的消息,而且還欺騙了不少人。但這個主要是針對不明真相的群眾,如果是前往政府系統冒充,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見,自古以來都有對這個冒充國家工作人員做出的相應制度,但是架不住總有人鋌而走險,尤其在科技落後的古代,這種事情不敢說常有,但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但是今天科技非常發達了,所以不要以身試法喲,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才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