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还要读《论语》呢?

小訫心a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和论语?

孔子已经离开我们2500多年了。斯人已逝,但他的思想永存。作为每个人的老师,孔子的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中,沉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他的思想影响着炎黄子孙,他的思想在无形中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行进了五千年。今天的时代,早已不是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战乱频繁、倍受异国欺凌的中国。如今,中华民族已经崛起,中华儿女已经拥有幸福收获自信,并将戮力同心,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奋进。

当你享受今天美好的生活时,请别忘了历史。我们的民族有过辉煌,也有过磨难;我们的祖国曾无比强大,但也曾病弱不堪。中华民族能历经磨难而在一次次的磨难中“凤凰涅槃”,因为我们拥有一大批孔子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保护者、再造者。“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让我们记住那些光辉的名字,继承他们的理想,传述他们的学说,虽然不一定成为伟大的人,但可以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

当我们在家享受父慈母爱,在学校享受老师的关爱,享受同学的友谊,我们应该记住孔子,记住这个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并力尽所能向他学习。

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

学习他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汉朝哲学家王充,写了一篇《问孔》的文章,对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一些疑问,这是一种可贵的怀疑精神,尽管王充对孔子的学说有所质疑,但他对孔子的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精神,十分敬佩。他说孔子是“仁圣之人”,忧国忧民,不图利害,即使是前途渺茫,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为天下无道混乱而忧心忡忡,为黎民百姓生灵涂炭而内心焦虑,他要做拯救天下的人,推行自己的“仁爱”和道德治国的思想,渴望建立一个“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同世界”。他呼吁统治者要“爱民”,减轻百姓负担;他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追求平均财富、人心安定与社会和谐。他心怀天下,充满了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清代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民族的未来。学习孔子,就要用我们的行动,爱国爱社会,用每一个人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学习他“仁者爱人”的与人为善。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并影响了以后的中国人。儒家学说思想的核心是“爱人”。爱人,就是要求我们心地善良、心存善念,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甚至关爱陌生人。孔子是个富于同情心的人。看见别人失去了亲人,他也跟着难过;看见身穿丧服的人和盲人,他都要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表达同情。虽然自己贫穷,但看见有穷人办不起丧事,他都要拿钱出来帮他们。孔子胸怀宽大,善于换位思考。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我们能够视人犹己,由自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去积极地利人、助人。他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能够将心比心,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在孔子看来,我们行仁爱讲道德,不只是为独善其身,更重要的要“兼济天下”。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在成就自己中去成就别人,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他“学之不厌”、“发愤忘食”的勤奋好学。孔子是春秋时期最博学的人,基本上是无所不知的“百度”。但孔子不是天才,他的知识来自于勤奋好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认为,他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只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孔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天才,如果有天才的话,他们是勤奋好学的人。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为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

学习他“乐以忘忧”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我国著名思想家胡适先生曾经精准地概括了孔子的一生。“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知其不可而为之”说的是孔子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决绝;“亦不知老之将至”说的是孔子的乐观精神,不管是岁月走远年华易逝,孔子依然像个年轻人,始终精神饱满充满斗志。孔子的一生,处处充满了挫折。年幼丧父,年少被阳货欺负,成年后从政理想破灭,周游列国倍受冷落。屡屡遇险,被别人说成是“丧家狗”,无论是处于何种艰难险阻之中,孔子都能镇定自若而“弦歌不绝”,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他“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不耻下问”。博学多才的孔子,是“达巷党人”的偶像。“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谦虚地对弟子们说, “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子贡曾经说孔子“圣人无常师”,也就是说,孔子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他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从来不摆架子,任何人有他不知道的知识,他都要认真去求教,哪怕是孩子,哪怕是弟子。有一次,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的问题。孔子给他作了解释。聪明的子夏举一反三,认为那首诗歌的背后,蕴含着“仁心”应该先于“礼”的形式。孔子高兴地说,子夏,你给了我很好的启发呀,你可以和我一起谈诗了。

孔子的谦虚,并不是虚伪的表演,而是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他告诉我们,知识的海洋无穷无尽,骄傲自满恰恰是无知的表现,只会让自己固步自封,无法进步。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告诉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

学习他君子“有过即改”善于内省。在学生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是无所不能的老师。但孔子不这样想,孔子认为,人人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有错就要改正,这样仍然不失为一个君子。孔子欣赏颜回的“不贰过”,不再犯第二次错误。孔子自己也是个勇于承认错误并马上改正的人。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的时候,孔子故意替鲁昭公掩饰。陈司败当场指出孔子不公正。孔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说自己很幸运,一旦有错,就有人帮他指出来。在齐国期间,孔子发表了一些针对宰相晏子的言论,后来孔子认识到错误,亲自上门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孔子还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意思是,有了错误而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错误。相反,“过而改之,是不过也”,犯了错误及时改正的话,那就不会再犯错误了。孔子一方面欢迎别人批评自己,另一方面也经常反省自己。用曾子的话说,“一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对照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学习他“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财富观。孔子很穷,他也想做个有钱人,孔子地位卑贱,他也想做官。《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名利地位,是人之本性。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得到它。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富和贵,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若不是按正道所取得,这样的富贵是不应该要的。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假如不是按正道来摆脱贫贱,那宁可不摆脱它”。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对于我来说,就像易散的浮云一样”。孔子告诉我们,要正确地面对财富,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它。

学习他童心天真爱护小动物。孔子是老师,但他不是一个整天板起面孔的老夫子,而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他对人,充满仁爱,对动物,同样充满爱心。所以说,孔子是动物保护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子捕鱼的时候,只用鱼钩钓鱼,而不会用网来个“一网打尽”,更不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干脆把水弄干,来个“涸泽而渔”。用箭射鸟的时候,不会去射那些已经归巢休息的鸟儿。用现在理论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再朴素一点的话,就是我们要学习孔子的这种珍惜环境热心环保的精神。

学习他多才多艺全面强化综合素质。孔子身体强健,在春秋时期,能活到七十多岁,已经是高龄了,这得益于孔子平时的体育锻炼。孔子在学校教授“六艺”,既有文化知识,也有艺术类课程,更有射箭驾车等军事技能。这说明,孔子是个热爱文艺、热爱体育的“阳光大男孩”。孔子射箭技术高超,他曾经带着学生们射箭,当时好多老百姓都来观看,“观者如墙”,盛况空前。孔子曾经“不谦虚”地说自己会驾车,可见孔子的驾车技术一流。除了提高身体素质,孔子还全面加强艺术修养。孔子喜欢音乐,更是个造诣深厚的音乐大师,他弹琴技术是大师级别,作词谱曲的水平更高,他编订了《诗经》,为了更加易于传播,他可能为诗经中的诗谱过曲子,他整理了《乐》,他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就像浩瀚的大海,他给我们的,一辈子取之不尽。


好玩的国学


孔子说到底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而已,说他是教育家,只是因为还教的学生多,而且他并没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你他同时在前后的诸子百家或多或少都可以解决问题,孔子的学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他甚至鄙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不是有一个说法吗?他那个有个问他稼穑之术的还还鄙视人家😒,由此都已经奠定了儒家学术的虚伪的本质,儒家学术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他对皇权的追捧和依附,你看看,儒学的儒这个字,他这个单立人换成竖心就是个懦弱的懦,但是他换成单立人就不懦弱了吗?人有心,说明是一个懦弱的人,需要的一个学问,懦弱的君主,需要这样的学问,为她愚弄民众,懦弱的学者需要他为了能够掩饰自己,说到底,这是一个懦弱者需要的学问,非强者需要的学问,历代信儒者弱不信儒的强,儒家在历史中的作用是一点一点的将中华民族的脊梁给它变软,敲断,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就是逃跑主义吗?儒学统治中国的最终后果,在100年前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了,现在竟然有人还要追捧他,只能说是不识时务,包藏祸心,现在的人应该做的是将儒学之类的古老学说咱碾碎掉,从中提炼出能够符合时代的营养成分,结合这个时代,创立一种新的学说,指导这个时代的进步,比如说毛泽东思想


qzuser1254009


读过或者接触过《论语》的人不在少数,但真读懂的人恐怕不多。本人多年来读过不少版本的《论语》,也读过包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等讲解这本书的著作,但一直觉得未得要领。有时也会静下心来进行思索,一方面觉得内容特别丰富,一方面也觉得把握不住头绪,整本书好像没有逻辑性和连贯性,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排列,不知道有没有中心思想。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迷惑,主要是对这本书有一种误解,以为它是一本理论书,一本哲学书。南怀瑾说,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有严密的逻辑,不能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的。这种观点我觉得是很牵强的。这也是出于一种定位的错误和盲从的心理。

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显要的一派,同时也是当时最重要的民间政治团体,对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有重要的影响力。但孔子做学问的原则是述而不作,所以没有像其他的学派那样留下自己的学术著作。孔子逝世以后,儒家学派一分为八,团体也不复存在了。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言行举止和风采都了解甚少,需要进行宣传,而孔子的学生对老师又是满怀敬仰和怀念之情,因此,编写一本关于孔子生平的书籍也就提上议事日程。《论语》一书就是孔子的学生们集体创作的成果。

《论语》不是一本系统的孔子传记,而是学生们记录下来的孔子的言行实录,他的人生的经历,从政的风采,以及一些重要学生的一些重要的话。这本书看来不像是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的,而是这些有名的学生各自记录各自的内容,然后经过适当的整理形成的。这些学生后来各自的学术立场有很大的差异,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和逻辑,最后的文本实际上是拼凑而成的,所以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据说,《论语》一书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版本,这就更加证明了这本书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我们现在看到的文本是汉朝的时候确定下来的,所以带有后人的理解的印记。自从这本书被定为儒家的经典之后,任何修改都不可能了,许多错误只能一错到底了,甚至把错误的文字也作为正确的来进行乱解释的也有。宋朝的朱熹倒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认为有些地方是存在错误的,主要是错简造成的,乱解释是不对的。

我们现在读这本书就把它看成是孔子的生平实录来看,其中有形象,也有思想。不要随意猜测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从而把自己束缚住了,反而会体会和领悟到孔子的智慧,他的伟大的人格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血色舞台


《论语》一书是值得一读的,其中有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仍有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民无信不立;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成人之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这些都是《论语》中的金句,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实用理性精神。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市埸经济条件下,孔子的这些精辟的思想观点,很是值得人们认真地学习和吸取,更应当成为引导我们言行的指标之月。当然,《论语》中也有糟粕,我们应当以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槽粕。我们切不可给孩子洗完澡,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布衣闲人10


《论语》以记述孔子日常言谈行事为主要内容,由孔子及再传弟子篡集而成。《论语》的编排体例为言论行事片段的汇录。

就文学性而言,其特点首先表现它的故事性和人物素描。

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以记言为主,记下当时的对话片段和过程以及具体情境,从而形成一些曲折有效、风趣幽默的故事,不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在具体情境中展示了不同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其文学性突出地表现在语言的特有风格和魅力上。

《论语》语言简洁凝练,深入浅出,还具有格言化的特点。孔子才思敏捷,见解深刻,对人生有深刻体察,对弟子语重心长,又不喜多言辞碎语,故说出的话常常言简意赅,极有分量,其中的格言警句,十分启人心智,诸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它们作为名言警句,已经成为人们口头上常用的语言,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明月笼沙


因为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


在《论语》中只看到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甚至自相矛盾、前后打脸的为人处世格言,类似微博上的心灵鸡汤,并无什么高深的思想,更别提科学技术,中国人研究了几千年,居然到现在还要复活它!

请儒家弟子论述一下,以孔子的伟大,怎么能到过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灭亡呢?反倒是他从没去过的秦国统一了中华!你们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吗?怎么就把孔子的祖国鲁国治没了呢?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是教社会管理者们,如何逃避责任!那国难当头时谁来保家卫国?日本入侵时,你往哪里逃呢?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是教人只要锦上添花,别雪中送炭。那国家有问题时谁匡复正道?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就是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代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可是它天天叫嚣“克已复礼”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吗?孔子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孔孟儒家学说加一起,不如陈胜吴广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当代非著名非伟大非思想家张猛:读过论语而不反孔儒者,非奸即盗;现代还让别人学儒者,非蠢即坏;以国学名义复活儒学者,非伪即贱。


猛哥厉史


今天还要论语的原因:当代人还要读论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论语可以带给我们各种各样丰富的收获。

论语究竟是什么?它所传达的是什么?

论语是2000多年前孔子何其学生言语的记录。正如孔子所说,自己述而不作。言外之意是讲,虽然他所说的话表面来看是孔子自己所说,但孔子他自己知道,这些话都是他在学习古代圣贤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孔子传达的,是孔子以前圣贤的智慧。


既然孔子所传达的是智慧,这些智慧能够从2000多年前传到如今,足以说明科学技术这些方法论的东西会过时,但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论语传达了哪些智慧?

一,执政者求学的智慧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个人要想求学,首先需要明确学什么。孔子用三个字来解决,志于道。求学一定要立志在求道,求什么道?用巜大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志于道,就是有志于追求内心那个光明的德性,在不断提高自己执政能力,使老百姓能够近者悦,远者来,而且不断去追求能力的提高,以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据于德,是讲在追求这样大道的过程中,时时刻刻不能离开德性的培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这个意思。

依于仁,仁者爱人,是说在追求大道的过程中,要做到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为了自己。为了谁?为了身边的人,作为国君,就是为了百姓。

游于艺,我们看第一个字,游泳的游。所谓游于艺,是讲对于各种艺术技术要认真去学,但不要沉溺在其中,学了就学了,学过了就可以啦,你可以去钻研,一定不要钻进去出不来。这是对为政者提出的要求。当然如果一个人是要靠艺来谋生,那就另当别论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里的为政者不只是指当官的人。还包括哪些人?现在世界上公司,公司里的领导也是为政者。甚至一个家庭里当家人,也是为政者。想明白了这一点,会发现,仅仅这一条讲为政之道的,就可以给世界上很多人提供指导。

二,教育的智慧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句话足以成为教育的圣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重要的是什么,孝敬自己的父母。没有这一点,其他的一切都是枉然,孝心一开,百善俱来。只有做好了孝敬,其余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出则弟,就是要去和身边的兄弟姐妹,处理好关系。到了外面,要做到言行谨慎,言而有信,同时要发出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照顾身边的人。同时在选择朋友之时,一定要做到去亲近有仁德的人。那这一切都做得很好了,行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技术等东西。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孔子所说并不是时间先后的顺序,而是重要性的顺序。大家明确了这一点,可以避免很多疑惑。

三,如何不断成长的智慧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在一个人快速成长的智慧。我们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步很慢。究其原因只有一个,这个人没有不断反思的习惯。他看起来很努力,也在学习,但为什么进步那么慢?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处事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很容易束缚这个人的成长。


而人只有在不断反思自己问题的基础之下,才能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情况下不断成长。这是成长的关键。

举一个依靠不断反思自己而成长为名垂青史人物的例子。美国的富兰克林。他不单是一个政治家,科学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可以说他对美国的影响不亚于华盛顿,而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出身其实非常的卑微。在他写的自传里面,他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讲自己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德性。因为通过研究他发现,成功的人有13种品质。这13种品质,他一项一项列举出来,然后在一周时间里,就每天反思自己在这一种品质上做得好不好。这一周反思自己这个品质,下一周反思自己另外一个品质,就这样,如此循环,坚持做了两年,他发现自己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论语里的智慧,无穷无尽,需要我们去诵读,去切身体会,去实践。上面只是我感受到的一点点,未必完全正确。有不当之处,请大家见谅。


或曰天下


论语告诉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的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关注现实生活,读【论语】应该读什么?一,红尘即正道。“大子有心,予忖度之”,世界很美好,但生命却短暂,原始宗教诞生了“永恒”即“超越世界”,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受超越世界之主宰。“红尘分野,担当精神”。红尘指俗世生活。孔子认为,只有解决好,处理好红尘中的问题,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人类的理想社会,不在遥远的天国,而在人世间。二,天地有大美。“天地至美,生生和谐”。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梦寐以求的“大同社会”,生生和谐社会,是一种永恒,高尚的追求。大同社会不是终极社会,而是活力四射的理想社会,生生和谐这样的至美大道,于人则可达观畅怀,去浮躁之气,于国则可和谐共建,远自戕之祸。“极高明而道中庸”。静态的中庸是和谐美好不失灵性的状态。动态的中庸是协调运转不失生机的状态。三,人间有正气。“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阐发了人间正气的:勇,忠,信,义,后世统称为“仁义道德”,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一直以来是支撑华夏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柱。“人性化倡导真善美”。两个要点:一是倡导真善美,二是要避免假太空。做到这两点,就能实现“道德”与“人性”的统一。大义凛然弘扬正气,旗帜鲜明尊重人性,二者结合,人性化弘扬真善美,合理引导和释放欲望。


乔木土生


文菁目前在家专职读书,先从《论语》读诵起,背诵起,以前总是读的支离破粹,星星点点,这一次是从头到尾的读诵和背诵,渐渐明白聂老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菁求学多年的困惑在《论语》里面都一一得到了解答,而且通过读诵《论语》,文菁看到了一位慈祥的长者,善教的老师,人生的导师,《论语》的经句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默默无闻的小花小草。

《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这段话深深鼓舞着文菁,本来觉得自己十年的求学,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读到这一句瞬间觉得充满了力量,“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文菁虽覆一篑,只要是进,吾也往也。

这些经句给了文菁前行的力量,也不再蹉跎时间,踌躇不展,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

《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一段经文文菁感受到孔老夫子的温和慈祥和善导,对于弟子提出的事情,夫子采纳其建议,最后的劝谏,也是委婉至之,师者之风,师者之道,沁润心田,温煦和风。

  《论语·先进》:“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简短的一句话解答了文菁多年心中的困惑,何谓弟子相,何谓老实听话真干,这些言语如果没有经典为基础,很容易被解读偏执,从而贻害后人,在这里,孔老夫子表达的感慨说明了弟子未必完全要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是可以向老师提出疑问,疑惑,甚至是质疑,《论语》中子路对于孔老夫子去见南子的这件事情很有意见,经文中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面对弟子的责难,孔老夫子并没有责备,而只是表明自己的清白,豁达的胸怀让文菁备受感动,因为在这条路上,我总是那个疑问多多的学生,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依止。

现在的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境遇,《论语》的经句就会浮现在心头,将经句在心中一遍一遍的琢磨,参悟,当下就能释怀。古来圣贤多寂寞,因为有了圣贤,有了圣贤留下的典籍,让文菁在滚滚红尘中有了一份精神的寄托和止归,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感恩聂老的指引,文菁才能当下来体会读书之乐,至乐莫若读书。






汉字堂文菁


这个孔老二的东东能把人搞得五谜三道,比如论语言三人之行必有我师,问题就出在这个必有,与三个精神病人同行也必有我师?与三个傻子同行也必有我师?孔老二这个所谓大圣人与现代清华北大毕业的砖家叫兽一个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二得出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