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广东广西讲白话的汉人,为什么把父母称呼为阿叔阿婶呢?

SGETO


坐标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也是这样的称呼,不过留意一下,这种称呼的父母都是30,40后居多,解放后的50后基本上都教儿女叫爸妈了,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解放前都是叫爹,娘的,解放后新社会新作风,破除迷信,必须改掉旧社会的称呼,国家禁止用旧的称呼,倡导称呼和国际接轨,但老一辈一下子又接受不了这个来自西方的新称呼,所以过度时期不叫爹娘也不叫爸妈,就叫叔婶了,被叫叔婶的大多数是30,40后,解放后的50后很少称叔婶的,多数叫爸妈了!本人70后,爸妈是50后,一直叫爸妈!和我年纪相仿的人都叫爸妈,伯父他们是40后,堂兄弟他们都叫叔婶,其实1949年就是分界线,比如我村,40后的父母60后的儿女全叫啊叔啊婶,50年后的父母,70后的儿女都叫阿爸阿妈!总结,叫叔婶只是由爹娘到爸妈的一个过度!


反对火车半夜鸣笛扰民


我也是广西讲白话的,六零后,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们村不仅有人把父母叫阿叔阿婶,还有人称父母阿哥阿嫂,好像称父母哥嫂的多一点。因为以前父辈们兄弟很多,又是按同一个爷爷(白话叫阿公)排的,村里有的人是大家族,以前人丁兴旺,排到十几或二十几。比如有一个比我父亲小的,我叫他十七叔 。有一个不是姓胡的我们称他二十六哥。白话不说二十六,说ya牙六哥。他们家的孩子就叫他阿哥,奇怪吗?

小时候我曾问过村里的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叫哥嫂。有人告诉我,以前的人命苦,就让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叫阿哥阿嫂或他们排第几的,就叫几哥几嫂。

以前有的人很爱算命,有点小毛病经算命先生一算,就会说,孩子的命缺金啊土啊或水等,就要让他们去认契爷或契娘,也有的去拜树或石头的。我最佩服村里有一个妇女,她的丈夫排第六,她家的孩子叫她六婶,当她带自己的孩子去算命时,算命先生让她的孩子去认契爷契娘,她是不让孩子去认的,她买点带子,用红纸染染红,让孩子们用染红的带子做裤带,系在腰上,说:“我就是你们的契娘,你们的老豆(指孩子的父亲)就是你们的契爷”,她之所以不让孩子们去认契爷契娘,是因为以前穷,认人家头年还要用布票买布,拿鸡或猪肉等做礼物,去拜年。以后年年去人家那拜年。都需要礼物,看来她是挺明智的。如果都让孩子去认契爷契娘,一家多几个亲戚,人家那有什么红白喜事或孩子满月都要去,那样会多许多开销。她除了挣工分,也挺会照顾和管自己的孩子,再让家里的大孩子带弟弟妹妹。她陆续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共七个孩子。孩子们都健康成长,有了后代。

后来,随着时代的改变。有许多孩子不再把自己的父母叫阿哥阿嫂或阿叔阿婶了。


胡兰英


我是广西南宁人,我们兄妹管父母叫三叔、三婶,村里也只有少数家庭是这么叫,大部分都是正常称阿爸阿妈。

小时候不懂事,小学二年级时在课堂上调皮捣蛋,老师警告:"要告诉阿爸阿妈",我还得意地笑道:"我没有阿爸阿妈",害得老师以为我是孤儿,好一阵同情!后来老师家访,我阿婆(即奶奶)才跟老师说明原委:因阿爸命薄,命里无儿孙之福,故子女只能按其辈份称为"三叔",阿妈也只好顺着被称为"三婶",以避阴司稽核。

可惜即便如此,父亲仍在我9岁那年就因工伤去世了,留下我一辈子的缺憾。

再后来娶了我老婆,她们家是贺州地区的,与广东交界,也讲土白话,发现她们管老爸老妈叫"六哥六嫂",原来这个风俗在两广普遍存在!


霜痕无语


其实在两广一带称父母为阿哥阿嫂的是对中原地区汉文化的传承。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就有提到过早在唐朝的时候,汉人就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哥嫂的。按父亲在同辈兄弟的排位,排大的就叫父亲为大哥,母亲为大嫂,依次类推。我们的父辈也是一样。比如我的父亲排六,我们八个兄弟姐妹都叫他六哥,叫母亲为六嫂。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称呼了,都是叫爸爸妈妈的多。


两面三刀的美国佬


这不单是两广说白话的汉人,也不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在许多农村乡下,思想转不过弯来,还有点迷信的,对父母爸妈的叫法还偏叫阿叔阿伯阿哥,阿婶阿娘阿嫂等。为何会要偏叫呢,这受传统迷信思想影响有关。


在过去医学科技不发达,人的生活条件又不好,生儿育儿不易,难养而夭折者常有之,父母因生育儿女后多病不顺早亡者亦有之,过去人知识少,又迷信,不但相信算命,还相信神灵。故而有以为人算命为业的,有以卜巫弄神驱鬼为生的,人一遇到不顺病疾什么的就去算命,求巫婆神棍,于是,什么父母子女刑克重要偏叫或拜契什么的说法就出来了,找巫婆神公的讲得更迷人惑众,不由你不信。于是,许多人是宁信其有,偏叫为上,以图心理一个安慰。人多少都受心理暗示影响的,就是现在,仍然相信这一套,偏叫父母,或拜契父母,拜认神灵仙佛为父母者并非个别,有的拜认某社庙的一棵古老大树,或一块大石。我小时就是让算命的说,对父母有刑克,不偏叫父母就要重拜契,于是去认了一块大石头拜为父母,连小名也取名为“邓石“即认邓公圣爷及石头为父母,村上,同一年生的男的,都一样,小名取“邓石“,变成我是“树德邓石”还有树仁邓石,树林邓石等,后问原因戊戌年生的犯魁罡了。


过去无计可施之下,避忌最易法就是偏叫或重重拜契,这是说父母子女有刑克的做法,如是儿女难养的,在取小名的就贱叫,取狗养猫养的什么都有。这基本是迷信,图心理安慰,现在还有些人迷信,还相信这一套,但少许多了,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改善后所致,慢慢地,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树德汉硕


叫啊叔啊婶应该是“送子”和“计生”的原因吧,以前生活艰难,把其中一两个送给兄弟姐妹抚养并不稀奇。八十年代计生问题,有些人为了避计生就会把孩子的户口入到别人的名下,怕被人举报孩子平时都是叫自己啊叔啊婶。这些是我真实见过叫父母啊叔啊婶的真事,不过这样的事比较少,我们这里大部分人都能交得起计生罚款,所以多数人还是直接叫爸妈的。

其它那些风水迷信什么的基本是扯淡。


劳力人士


我五十年代广西梧州人,称我父母阿叔阿婶,外出同别人说父母称老豆老母,是地方习惯了,同广州白话的称呼,其它的来由要在族谱里篇出来,因为我不会,所以我不董就不要篇。



用户贤芳


我们乡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也是这样,主要是迷信引起的。夫妇生的第一个小孩,就去问算命的先生,先生算过命后,说小孩叫父母不要太亲,否则相克,建议父亲叫伯、叔、舅、丈都有,母叫阿姨、婶等,第二个小孩也就跟第一个一样叫父母,情况就这样。


abcdymq


首先白话属于岭南边陲百越原住民的口音,你所谓讲白话的汉人只能说明数量较少,被人数众多的百越原住民同化了口音。

百越的传统确实匪夷所思。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小吏十馀家,皆 鸟言夷面。”唐代柳宗元:“楚越间声音特异,鴃舌啅噪” 《魏书》形容越佬族(广府人)“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鱼鳖,嗜欲皆异”。 唐代崔沆:“时循人稀可与言者” 唐代刘禹锡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北宋苏东坡:“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未著绝交书,已叹交游绝,门前空罗雀,巷语纷鴃舌” 宋代周去非“余又尝令译者以礼部韵按交趾语,字字有异” 明代徐霖:“中原雅韵何消记,南蛮鴃舌且休题。


鸟言夷面


因为,白话群体深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风水跟算命,其中有些孩子是天生克父克母,或者父母克子女,广东人不在乎口头便宜不古板,在乎实际对大家的厉害关系,果断叫孩子不要叫自己父亲母亲或者老豆老母,改叫哥叔婶。当然本人都是叫老豆的,我家头没这种玩法,但是同村的部分人这样玩。所以广东人还是很传统保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