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

奇葩历史大观


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答案是,慈禧拿了,但是拿的结果并没有后世渲染的那么大,不足以大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程度,主要还是李鸿章的责任[酷拽][酷拽][酷拽]

甲午战争之前,恰逢慈禧太后寿辰,需要修园子慈禧过寿。据说是从北洋海军的军费里抽调了60万两银子。有人说,因此才导致甲午战争失败。我们先不说这件事的是与非,先说说甲午战争中与日军开战的都是哪些军队。驻守朝鲜半岛的,是李鸿章嗯淮军,打的怎么样呢?一口气从顺着朝鲜半岛跑到了鸭绿江......再说说李鸿章掌管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是比较硬气,打出了军威,可是呢,军备不足,军备为什么不足呢?因为慈禧挪了60万两银子?说个事实吧:李鸿章死后,家产价值5000万两银子,李氏后人至今还是亿万富翁,大家自己品品其中的真相。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满的文史日记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晰几个概念:

1、海防经费。狭义而言,特指作为财政名目出现的海防专款;广义而言,指实际用于海防建设的费用,既包括海防专款,也包括因海防专款不敷而从其他财源另拨的购船经费、海军要塞修建等经费等。

2、海防专款。即近代财政史或海军史著作提到的“海防经费”,划拨于光绪元年,是南北洋海防建设的专用款项。光绪十一年底改归海军衙门统筹收支,并由此涉及海防经费挪用的问题。

3、海军衙门经费。海军衙门因承担南北洋海防建设、东北练兵、铁路修建、三海及颐和园工程等而收用的款项。包括开办经费、海防专款、雷正绾军饷、洋药税厘“常年经费”,其源非海防专款一项,其用非海防建设一途,与海防经费不存在对等关系。

4、海军经费,与“海军”相关的各种经费,或指“海军衙门经费”,或指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的北洋海防建设费用。

光绪十四年,因户部暂缓从洋药税厘项下每年添拨“新增经费”100万两,海军衙门因此而上奏,在这份奏疏中,提供了下面这些主要信息:

其一,“南北洋经费”指南北洋海防专款,是海军衙门的“放项正款”,并不宽裕。

其二,海军衙门挪用了457500余两修颐和园。

其三,所挪用经费为海军衙门“闲款”,与备“放项正款”的海防专款对立叙明,不应包括后者。

海军衙门“闲款”,指没有固定用途、支用相对自由的款项,与北洋主力舰维养、东北练兵、铁路修建等大宗支出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包括海军衙门收用的六分平余银河官民捐输款两大类。六分平余银,指南北洋海军、东北练军等薪饷公费改按京平发放而扣回的节省款,每100两扣6两,自光绪十三年起,作为海军衙门“各项杂支用款......免其造册核销”。

官民捐输款,又称为报效款,以申请皇帝谕旨和赏赐为目的,往往因皇恩浩荡而使报效官员法外升擢跟海防捐等常规捐纳不同,需受户部、吏部种种定章制约。海军衙门自成立起,即收受此类捐输款,“海军创设,需款浩繁......不得已籍收捐款为权宜补苴之计”。

光绪十五年六月,海军衙门再次上奏。而在这次奏疏中,提供了两条信息:其一,海军衙门从光绪十五年起,每年提取30万两修建颐和园。其二,据海军衙门所言,该款出于“海军经费”。

“海军经费”是“海军衙门经费”的简称。即“臣衙门开办以来部拨各款”。也就是从光绪十一年海军严讷开办以来,户部先后拨付的335万两、原南北洋海防专款每年“四百万”两、雷正绾军饷每年约34万余两、洋药税厘“常年经费”每年约65万两、洋药税厘“新增经费”每年100万两等。

具体到我们通常认为的“海军经费”,从时间上判断,应是洋药税厘“新增经费”、光绪十四年,海军衙门还直言经费入不敷出,到了光绪十五年,海军他们则强调“以今岁而论”能够每年提银30万两。

那么问题来了,光绪十五年海军衙门经费有何不同?查了史料发现,从这一年起,海军衙门筹议每年添拨洋药税厘100万两,并以其中20余万两修建颐和园。到光绪十四年九月,海军衙门得偿所愿,自光绪十五年起每年添进洋药税厘“新增经费”100万两,从中抽拨30万两办理颐和园工程,也是计划中事。

钱是挪用了,不过海军衙门称挪借的海防新捐,可由“海军巨款”息银偿还,而这笔“海防巨款”一共260万两存在了银行,可遗憾的是,这笔钱的利息后来拿去偿还出使经费100万两,到甲午战前都没有还清。

而根据史料所知,所有颐和园工程经费的缺口都可以从海防新捐内挪垫,这意味着海防新捐成为颐和园工程经费的大宗来源。但在光绪十七年之前,南北洋海防建设、东三省练兵等用款前提下,海防新捐并没有全部用于颐和园工程。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记载,海防新捐自开办起至光绪十九年九月止,户部收119万余两,各省除截留外应解海军衙门278万余两,共应解海军衙门397万余两。从时间上看,距海军他们裁撤还有一年多时间,但考虑到捐数逐年递减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增收幅度不会太大。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而若其中大多移用于颐和园工程,则挪垫数额大约为300万两。

下图是颐和园工程经费来源的大体情况:

传统观点强调颐和园工程的经费来源于海防经费,进而严重影响了北洋海军的发展,似无直依据。但在甲午战前数年的关键时期,清政府确实曾挪用大量海军衙门经费、总理衙门经费修建颐和园而非补贴北洋海防建设。虽然挪用的钱款是不是南北洋建设的海防专款,尚无直接证据,但在清政府宁愿耗费巨资修建颐和园、追求安逸享受的情况下,北洋海军难以获得及时发展,最终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江畔初见月


这其实是谣传。坐落在北京城西北郊外的颐和园,是燕北之地能够领略江南西子风姿的独特景观,清代帝王们往往喜欢摆脱沉闷肃杀的紫禁城,以此作为行宫,今天这处曼妙的古典园林则是北京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畅游在万寿山下,昆明湖畔之际,望着横卧水中的清晏石舫,稍有近代史知识的人,大都知道这座园林除了风景之外,还有一点特殊之处,那就是它和中国近代海军的关系,就连颐和园的讲解词中也有这样的话语,“1885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修园林,并改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

经历甲午之战,中国唯一的近代国家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很多人抱着惋惜、悲愤的心情检讨这失败的原因,认为是武备落后导致了海军的失利,而海军之所以没有得到更新武备的原因,普通认为是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修建颐和园所致,当时社会上就流传有昆明(颐和园中有昆明湖,代指颐和园)换渤海之说。不过,慈禧究竟是如何挪用了海军经费,挪用了多少,这些细节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当就这些问题仔细查阅清代档案时,最终的结果会出人意料,所谓的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一说其实完全是讹传。


纪录影像


一直有传说,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造颐和园,以致甲午大败。这是谣言。

园工的开设,固然可说是为慈禧祝寿,但是在圆明园已被焚毁的情况下,不仅慈禧太后,即现任与未来皇帝,仍然需要一个在京休闲兼办公的去处,天天待在紫禁城,帝后都受不了。也就是说,无论祝寿与否,作为皇家体制,终是需要这样一所园子。

当然,为了园工而挪用海军经费,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但是,园工挪用了海军经费吗?答案是NO。

所谓海军经费,即北洋水师的军费。军费订有章程,为每年二百万两,但是,实际收到的,年均在百万左右。这里面没有什么太大的贪腐,清代中央政府对于部省预算的拨款,几乎都是要打折扣的。那么,海军到手的钱,去了颐和园?没有。北洋海军再节约,每年也必须花掉一百五十多万两,否则无法运行,而中央拨款只有百万,军方得靠自己举债挪借,勉强支撑,根本拿不出余款报效老佛爷。

园工挪用的经费,来自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简称)的经费。这个衙门,听上去似乎只管海军,其实是当时的权力中枢。此前,中枢是军机处,後来权力转移到总理衙门,到了光绪中期,则由海军衙门领导一切。海军衙门的老大是醇亲王,他的儿子是光绪皇帝,他的老婆是太后的妹妹,现在老佛爷说快把园子修好,让我有地儿养老,以便归政于光绪皇帝,请问醇亲王对园工是不是特别上心?

因此,有大量海军衙门经费投入了园工。还不够,又设了海防捐,让有官瘾的人参与众筹,又向大省督抚哭穷,让他们赞助,这些外省的钱则称为“海军巨款”。尽管有海军海防字样,但是这些钱本来就跟北洋海军经费没关系,所以不能称为挪用海军经费。

挪用六百万云云,主要是当时政界的帝党与清流,风闻言事,用来攻击李鸿章醇亲王甚至西太后的舆论手段。






寰宇世界历史地理姿势


慈禧拿海军经费修了颐和园。根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直接向海军衙门提出要钱的命令,海军毫无办法只能将从军费中每年拿出三十万两白银给慈禧来建筑颐和园。在陆陆续续几年,慈禧从海军军饷中就抠出了百万两白银。





历史知识传播者


历史有一个非常神奇的逻辑,那就是因为慈禧侵吞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北洋水师长期未添置先进船舰,最后导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但是根据后世的研究,北洋水师慢慢的就成了历史谣言之集大成者,因为里面的谣言太多太多了,而且有些谣言已经被后世所深信为真相。比如慈禧侵吞北洋水师军费这件事,在这件事慈禧是尸位素餐,而不是事情主谋,可以说慈禧比窦娥还要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