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歲月浮沉,濾去塵囂,捎走灰暗,唯有記憶真真切切,你經歷過的事,時間不會欺騙你。

《窮時候,亂時候》的作者姜淑梅六十歲學習寫字,七十來歲寫書。古文《秉燭夜讀》中說道:“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姜淑梅當了大半輩子的文盲,老去時決心擺脫這一身份,潛心學習,並將學習成果以一本書展現。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老人家大半生漂泊,總有許多所見所聞,以前不識字,無法將這些”野史“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掌握文字後,她用最純粹、最樸素的民間書寫將那段極少為普通人講述的”民國史“記錄下來,就算是年代久遠,讀來便也滄桑了半輩子。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她的經歷很勵志,而她的文字乾淨利索,讓人自愧不如。”這是一句短評。的確,姜淑梅的文字,沒有過多地賣弄文采,也沒有一味地堆砌辭藻,而是平鋪直敘,清如裂石之水,讀來只覺清爽非常,似有所感,胸中陡然有了什味。《窮時候,亂時候》並不是連貫的小說情節,而是有許多小故事組成,如糖葫蘆一般,一顆套一顆,並無關聯,卻顆顆動人。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而其中猶令糊塗君印象深刻的是《拉鋸》這篇文章,故事中並沒有出現戰火喧天血肉橫飛的場景,但讀起來卻莫名的揪心,為那些婦女遭遇的不幸感到悲哀,為那時候的混亂感到不可思議。文字淺白,如話家常,沒有太多的作者議論,只是簡單講故事,在娓娓道來時流露情感。沒有躁動的文字,亦能撩人心腸,正如王小妮在序中說:現在我們終於獲得了姜淑梅的肉眼和耳朵,得以分享她親歷的年代裡人世間的最末梢了。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亂時候,的確亂,這一部分主要就是1949年前的那個年代,天下如一鍋沸騰的粥亂如麻。日本鬼子進村胡作非為,燒搶擄掠,姦淫辱殺,比比皆是,盡如《拉鋸》中所寫,一家婦女手無寸鐵,只能逆來順受,實是令人頓足,當時當地,你斷然無法做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還有內戰也來摻和,遍地戰火,山高水長,何處是家?在此之前,還出現無數的鄉間土匪、流氓、山寨王,草菅人命,砍人如砍樹,項上人頭朝不保夕,人人自危。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戰爭固然可怕,亂時候的人性扭曲更讓人捶胸。“閨女娘長娘短地罵丈夫‘自己整不來錢,送到嘴裡的肉還不幫俺?爹來的時候天黑了,一個人也沒看見,咱殺了他,埋了他,誰也不知道,咱白撿的錢。’”因為亂,親情如糞土,唯利是圖,扭曲的人性在字裡行間暴露無遺,有些不堪忍受。姜淑梅確是講故事的高手,三言兩語便把那時候的亂描寫的入木三分。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窮時候,的確是窮。《捱餓那兩年》看得人內心直打顫,《賣鹼》又陡然出現一絲生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為了生存,為了口糧,窮途末路的老百姓總會開拓出新活路。從《捱餓那兩年》再到《賣鹼》,可以看出生命的頑強,看到人不甘命運的安排,始終心存希望與充滿奮鬥的覺悟。人就算只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也會為自己謀生路。文章最後說:人啥時候最有勁?人窮的時候最有勁。不累了。明天醒來,繼續奮鬥。看得糊塗君是熱淚直流。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胡蘿蔔本來是甜的,可連吃四十天,胡蘿蔔往舌頭上一放就黃連那樣苦。”書中對胡蘿蔔的感受這一段,糊塗君也曾有所耳聞。“那時候,有粥吃就不錯了。大多數時間是掀開鍋,卻發現滿目是番薯,勺子根本碰不到飯粒!”有一次父親在飯桌上對我們如是說。番薯即是地瓜,別看現在地瓜粥很熱銷,擱在從前人人吃到吐。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小學時,老校長曾跟糊塗君講過,那時候家裡囤的最多的就是番薯,上頓吃完下頓吃,而番薯囤久了因為潮溼就會腐爛,放到現在恐怕立馬就扔了,但是那時候他們卻把爛番薯貼在牆上曬成黑乎乎的番薯幹,然後與些許米粒一起做成番薯粥。老校長講這些的時候,我們不過只是涉世未深的小孩,整天為哪家零食好吃而談論不休,所以對於他講述的內容只覺得好笑,卻並沒有感同身受之感。因為窮,便不能有多餘的慾望,因為窮,人人只求生存,不問其他,精神一片狼藉。《管子·牧民》中寫道: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饑饉年代,哪裡有那麼多講究呢!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看第一遍時,我不明白,為何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可以有這種胸懷。再看後,才明白,娘對女子的影響如此之大,娘傳授的經驗幫助女子渡過一個個坎坷,娘賦予的智慧與態度,讓女子一次次從困難中走出。”有人如是說。農家的智慧也許是有限的,卻是受用的,姜淑梅的文字和故事溫暖而不炙熱,彷彿透過這些故事我們再次走進那個動盪年代。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姜淑梅大器晚成,經過歲月指點的手指點石成金,出手不凡,在細膩的細節中流露故事的純粹,用平實的語言塑造普通又立體的人物。就算在古稀之年,亦用赤子之心講述這些熨燙的小人物的故事。字字讀來皆有深意,行文乾淨利落,這些話語若非親身經歷斷無法如此真切。可以說,帶著作者體溫的回憶,要比紀錄片更能讓人觸碰到歷史的脈絡。

六十歲習字,七十歲寫書,她用最純粹的文字講述貧苦年代的窮與亂

如今早已是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生存在這鋼筋混泥土之下,或許會有上班的疲勞,會有天災人禍,卻再無戰爭的困擾,推開門是一片祥和。在和平年代,其實很難去體會當時的苦難,很容易遺忘當時質樸無華又驚濤駭浪的年代。國家公祭日之時,不妨走進這本平民史,去回味時光倒流時的歲月,感受烽火連天的年代裡小人物的掙扎與渴望,掩卷後在恍若隔世的細微心境中重新看待眼前的真實。



這是林深時見鹿,清醒時作文的@糊塗青年原創的文章。學業繁忙,努力不停更,如果喜歡就點個贊關注一下,與你一起品美文,侃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