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女媧陵哪個才是真的?

知交雲淡LB


我相信河南的是真的,因為前一陣子河南洛陽發現了秦始皇兵馬俑我也信了


來三拳


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女媧陵哪個才是真的?

女媧一直被視為天地之母神,其創造人類,補天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

雖然一直普遍認為女媧是存在傳說中的人物,但是不可否認,歷史上真的有女媧的原型人物。

女媧所處的時代位於遠古時期,當時生活環境艱苦,完全依賴於大自然。號稱是“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女媧處於原始社會,所以她應該是當時的母系社會中的一位非常著名的首領。

原始社會生孩子是泥巴坑,所以女媧捏泥巴造人,補天可能就是洞穴漏了個洞,女媧就率領部族用石頭把頂補上了,對原始社會生活的人來說,洞穴就是天吧!

女媧的陵墓有“媧冢”、“媧陵”、“風陵”、“媧皇陵”等多種叫法,這些陵墓分佈在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境內。據統計,全國有女媧陵陵、女媧廟十幾處。

而且這些地方的陵墓都有史記載,有據可查,只不過陵墓的建造時間都不一樣,年代也不一樣。甚至有些地方,女媧姓甚名誰,家有幾人都有記載。

為什麼一個人會出現這麼多陵墓呢?我認為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對女媧的崇拜,或許是一種祭祀活動的需要。

所以說,我認為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女媧陵,我認為都是真的,但是到底哪個陵墓裡面有女媧的遺骨,就不好說了,有可能哪個也沒有埋。這些陵墓只是出於對女媧巨大貢獻的紀念。類似於土地廟,觀音廟什麼的,只是一種供奉。


非煙慧語


女蝸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其傳說家喻戶曉,但關於女媧陵的說法眾說紛紜。女媧陵墓有“蝸冢”、“風陵”、“蝸陵”、“蝸皇陵”等多種叫法,這些陵墓分佈在,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省境內,全國的女媧陵墓女媧廟不下十多處。這種現象其實是古人對蝸皇崇拜的表現。

山西的女媧陵在洪洞縣趙城,哪裡有“蝸冢”。宋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稱:“女媧葬趙城縣東南,在晉州。”《平陽府志》稱:“蝸冢,東西相距四一九步,各高二丈,周圍各四十八丈。”清道光七年《趙城縣誌》:“女媧陵,在縣東八里侯村。”

陝西在臨潼驪山, 與秦陵一個區域,那裡有“女蝸谷”。《長安志》 :驪山有女媧治處,又云藍田穀,次北有女媧谷,三皇舊居之所,即驪山也。” 女媧煉石補天即在驪山,死後,她葬於驪山之陽的白鹿塬鯨魚溝北坡,今屬藍田縣。又在驪山之陰築女媧祠,俗名“老母殿”.

也有說在西潼關境內,那裡也有一座風陵, 《陝西通志》記載:“上古風陵,即女蝸氏陵,在潼關衛城北黃河中。”

河南在閺鄉(今屬河南靈寶縣),有女蝸陵。《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天寶十一載六月,虢州閺鄉黃河中女媧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乾元(唐蕭宗李享年號)二年六月乙未夜,瀕河人聞有風雷聲,曉見其墓踴出,下有巨石,上有雙柳,各長丈餘,時號風陵堆。

從這三個省的女媧陵來看,我感覺山西趙城的女媧陵更勝一籌。

趙城的”蝸家”,古時敬稱之“女媧皇陵”

唐宋以來受到朝廷和民間的崇拜和重視,年年祭祀。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清朱孔陽《歷代陵寢備考,三皇上,女媧氏》 (卷一)記載:趙城女蝸陵前有廟,是宋太祖匡胤於開寶年間所建。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 ,詔給守陵王戶長吏,春秋奉祀,其後代有祭告。清朝也將之列入祀典名典,多次行國家級祭祀。

趙城的蝸家有兩個,正副陵各一,陵前有廟。正陵為女蝸真身葬處,旁邊有“補天石”,而副陵是衣冠家。


洎水藍


我認為山西,陝西,河南是最早的中國,即三河甲天下的地方,所謂的三河就是山西的汾河,陝西的渭河,河南的洛河。換句活說,也就是山西的河東,陝西的河內,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這三個地方都是女媧族人活動的地方,所以這些地方對女媧娘娘的傳說最多,並且供俸女媧的廟也很多,我知道在山西洪洞趙城鎮的候村就有一座女媧陵,女媧廟,在霍州有女媧行宮,在山西晉南,也就是過去的河東,女媧的傳說最多,我認為女媧是真有其人,她是母系社會結束之後,第一個德高望重的女皇。她的輩分最高,就象農村同姓的族長,但是那時候的她的年齡,不一定比其她人大,我知道在農村有不少人年紀很小,但他是族長,受很多人尊敬,同姓人都稱他爺爺。我想女媧在當時,一定是個有本領的族長,人們尊敬她,把她尊為神不怪。古代的神話故事,都不是古人瞎編的,它有歷史的影子,以我說,山西候村的女媧陵,或許是真的,不然為什麼人們每年要去祭祀呢?在女媧陵前,還有很多很多的,千年古大柏樹林,都沒葉子了,直徑都在一米上下,前些年,有人劈柴火用了不少,可是得到很多人的遣責。據村人說過去陵前有很大廟宇,甬道,……就是真正的一座皇陵。現在女媧陵成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tiger1037


“女媧遺骨”根據北京大學C14同位素測年,成人頭骨為6200年前的測定結論。

明代當地人的墨書題記,在山西吉縣人祖山媧皇宮女媧塑像下發現的“皇帝遺骨”,可能屬於傳說中史前“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這是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等國家省市23位考古、歷史、神話、民俗專家考察人祖山後形成的共識。

女媧遺骨,發現地點

山西吉縣人祖山媧皇宮女媧塑像

年代

6200年前測定,C14同位素,發掘地點

人祖山建有“媧皇宮”和“伏羲皇帝正廟”的人祖廟。

“皇帝遺骨”及其他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填補了上古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斷層,說明山西吉縣人祖山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為吉縣人祖山區域是中華婚育文明、農耕文明、八卦和古代曆法起源地之說提供了實物佐證。

而就人祖山的發現來看,除一例距今6200年的人骨,其餘最早為戰國時期,因此尚無法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填補上古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斷層,也無有力證據證明山西吉縣人祖山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而其中發現物又不足以證明人祖山區域是中華婚育文明、農耕文明、八卦和古代曆法起源地。

考古過程

1984年,媧皇宮遭人破壞時,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媧塑像下發現遺骨,包以黃綾,盛於木函。“木函”墨書寫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燒了金山寺,皇帝遺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樑立木……皇帝遺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書記載把該人骨稱為“皇帝遺骨”。

“女媧遺骨”照片


從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的指導下,考古工作者對人祖廟進行了“搶救性”整理,發現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民國時代遺物291件(套),並在媧皇宮積土中找到人頭骨、木函殘片和距今900-2100年曾作祭品的動物骨頭。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蹟。


專家認為,木函題記中“皇帝”之說,可能是某代或最後一代女媧。因此,這個遺骨無疑是明朝人認為的“媧皇”遺骨。

“皇帝遺骨”及其他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填補了上古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斷層。

社會質疑

《廣州日報》消息(摘錄):這一切讓人想起陝西的華南虎照,還有河南的曹操墓風波。只不過再怎麼說華南虎和曹操墓還是屬於地球上的物體,雖然事情過程疑雲叢生、波盪詭譎,但總算還都沒有超出地球人的常識極限,鬧騰一回、炒作一回,大家就當免費看大戲了。山西吉縣這一下子是穿越時空、把比神仙還神仙的女媧直接從地底下挖出來,讓許多人都開始對自己不自信了:“這個世界上是不是真住著神仙?那23位專家弄出來的骸骨莫不真就是女媧?”。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考古有一家旅遊公司參與。原來,女媧骸骨在吉縣被發現、挖掘出來,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某地的旅遊品牌要想一炮打紅也需要女媧骸骨在吉縣被發現。

專家

北大考古學教授劉緒認為很“玄”,稱所謂“三皇”、“五帝”看來只是傳說。

他表示並沒有聽說過這次發掘及相關的研究,但他說:“在中國,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骨很多,未必都要與所謂‘三皇’時期聯繫起來。所謂‘三皇’、‘五帝’看來還都只是傳說,都很‘玄’。所以,你問這個是不是女媧的骨骸,這我可不敢說。”

最新動態

涉事專家稱從未給出發現女媧遺骨結論。

2012年6[4]月3日至5日舉行的人祖山考古文化開發鑑評聽證會,共有國家、省、市、縣四級23位專家參加。

其中,名頭最響,資歷最深,被媒體提及最多的有兩位: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考古管理學專家張柏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文儒。

率先公開反對吉縣當地說法的正是二人。

“我們北京去的專家考察以後確實有個共識,那就是沒有一個專家說頭骨殘片是女媧的遺骨。更沒有一個專家離開事實去猜測這會是誰的遺骨。考古是科學,去猜就不是科學了。”13日,參加訪談時張柏回應說。

李文儒同樣言辭激烈:“即使是最普通的人都知道,這不可能是真實的東西。專家怎麼會發現了這樣一個遺骨就認為是女媧的遺骨?這是一個常識性的東西。”

張柏甚至要求吉縣當地公開專家簽名的會議紀要。“吉縣發展旅遊是嚴肅的事情,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實事求是。”

記者拿到的此次會議紀要顯示,以張柏為首的專家組在此次鑑評聽證會上,確實未給出人祖山發現的遺骨就是女媧遺骨或是媧皇遺骨的結論。

會議紀要顯示,張柏在進行總結髮言時說:“人祖廟建築群的基本性質是祭祀遺址場所,是祭祀女媧、伏羲的。出土文物時代,人骨是6200年(距今6200年)是科學的。”

吉縣當地文物考古人員亦表示,發掘出的人骨經過北大考古文博學院C14測定後,只給出是距今6200年前的成人遺骨的結論。檢測方甚至連性別都未給出結論。

“就那麼兩塊骨頭怎麼可能鑑定出性別。”吉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閻雅枚說。

吉縣出土“女媧遺骨”的通稿,為原吉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思義撰寫。如今,輿論風波中的李思義已經為“自己加入感情色情”自請處分。

不過,這條北京方面專家和人祖山公司指證有誤的通稿,仍舊懸掛在吉縣政府網站上。6月12日,山西當地媒體《發展導報》刊發稿件,吉縣縣委書記毛益民就人祖山一事接受採訪,將人祖山喻為“引領吉縣經濟騰飛的新座標”


大鵬帶你看古建


女媧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其“摶泥土造人”和“煉五色石補天”等經典故事流傳於世。大浪淘沙,歷史學者對女媧陵遺址的考古探究層出不窮,且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女媧陵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趙城縣東八里侯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一種說法是:女媧陵位於有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故鄉一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聶堆鎮思都崗村,自宋代以來,歷朝皇帝都遣官來此致祭,留下大量的珍貴碑刻史料,遺存有女媧城、女媧宮、女媧陵等古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一種說法是:女媧陵在陝西潼關,始建年代無考,據史記載唐天寶六年重修,原女媧風陵現已杳無痕跡了。

眾所周知,女媧文化是根文化和孝文化的綜合體,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創造、民本、和諧、奉獻”的文化內涵,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化是血脈和靈魂。在我看來,女媧文化的歸屬不是個體獨有,而是一個共同體,只有大家攜手深耕厚植,才能培樹出最璀璨的參天大樹!


三羽鳥


女媧氏活動的遺址遺蹟遍佈驪山上下。元代駱天驤《類編長安志》引《三秦記》(漢代)載:“驪山巔有始皇廟,不齋戒而往,即風雨迷路。”《西安通覽•仁宗廟》說:“秦漢以前,所謂始皇指伏羲女媧等上古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三皇祠(廟)”又稱“人祖廟”,亦叫“仁宗廟”、“人宗廟”等,“驪山巔”,實際就是驪山最高峰“九龍頭”。距今2200多年的“人祖廟”,內祠伏羲女媧像。以此為軸心,正北和西北100米處有女媧用黃土捏人的黃土堆,即:“東種圪塔”和“西種圪塔”;有女媧伏羲的合葬棺“棺材石”和“金斗”、“銀棵”。東北側有女媧用黃土未點化成人的人類雛形“猴娃山”、“婆父石”;有“伏羲女媧交尾柏”、“媧頭廟”;東南側有“犧皇嶺”、“古女媧氏溝”、“金山廟”;南側有“陳家窩遺址”,“藍田猿人遺址”。西南側有女媧母親華胥氏活動地———“華胥渚”、“華胥坪”和“華胥陵”;有“女媧氏莊”和“女媧氏陵”;有女媧試種和培植穀類作物的“萬谷冢”。西北側東繡嶺石甕寺上有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砣坪”,其下有“風皇溝”(即女媧氏谷)等等。


sjm08


無所謂真假,但是山西的女媧陵應該是最初、最早的女媧陵。

女媧是神話中創造人類的母神,更補天拯救生靈,是一位仁慈的女神。

神話中的人物不是真實的,但是神話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對生活的總結和期盼。

有種說法是“女媧補天”中所補的天是當時原始人所住的“山洞”的洞頂。這倒是挺符合實際的。可能由於當時的地殼變遷形成地震,所以出現了人們眼中“天柱折,地維裂”的恐怖景象。也才有了女媧五色石補天的壯舉。

在太行山一帶留有多處補天台、媧皇洞、媧皇窟等女媧遺蹟,說明這個地方很早就有了對女媧的祭祀和崇拜。

女媧所處的遠古社會文明還沒有建立,女媧應該是一個母系部族的首領,她以部落首領的身份統治著自己的部落,維護部落的發展。

《路史》說,女媧治於中皇山之原。在北方人口語裡,“皇”和“霍”發音相近,因此有人認為中皇山可能是中霍山,就是古冀州之地,也就是山西境地。

其實,女媧陵在哪裡不重要。對女媧的崇拜才是我們應該尊重的,因為這是對一個民族對不屈服精神的崇拜,是一種迎難而上,人定勝天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早已融入到了我們的血脈裡。


文人談墨客


陝西有女媧陵墓麼?在什麼地方呢?請告訴我。


華仔哥ddd


貧道回答你,其實不管哪一個,都是真的。只要你信仰,就是真的。

女媧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鳳姓,生於成紀(今甘肅靜寧縣),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裡犧)。天地開闢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