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十個省,為何唯獨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爭之地?

沙漏遺愛


這是個讓福建很尷尬的問題。

明明是大陸上最名副其實的“東南”沿海省份,但自古以來的福建似乎都太低調了,而最能體現這種低調的,莫過於連攻城略地的戰爭雙方都不將這裡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就連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也只是佔據了福建沿海的幾個城市,對福建省內陸地區則幾乎鮮有染指。

那麼福建就奇了怪了,同樣是東部省份,為何福建就如此“不受待見”呢?而在靜夜史看來,福建之所以不被重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地形位置很無語

“兵家必爭”,爭的是地形之利,以圖“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收“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功,但福建的地形讓人瞬間沒了脾氣。

在靜夜史看來,福建的地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曰山地廣佈;二曰無大河出海。

福建的地形是真正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沿海的狹窄平原,以及星羅棋佈的河流湖泊,福建基本就是山地的天下。

而山地,任何時期,對於任何事物都是無語凝噎的存在,今天的福建總人口不過4000萬,和崎嶇的地形加上貧瘠的土地密切相關。

因為其絕望的交通條件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福建何談兵家必爭?

而即便爭得福建,因為崎嶇的地形,也註定無法實現掌控區域全局的作用,所以從軍事角度來看,福建確實太過雞肋。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雖然福建地形沒有吸引力,但如果有大江大河貫穿全境,例如長江、珠江,即便無法改變崎嶇地形,利用大江大河的運輸作用溯流而上佔領內地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扼守河口也可以控制內地大片區域。

但閩江表示這樣的壓力我承受不來,險峻的武夷山脈不僅成為福建和江西的分界線,更像一堵高牆擋住了幾乎所有河流的去路,這讓想要通過福建河流進入內地的設想全部落空,所以福建的地位更加“可有可無”。

由於我國古代始終未能建立起成熟的海洋意識,靠海的福建始終無法展現其所謂的海洋優勢。而從大陸整體的佈局來看,福建反而顯得很邊緣。

而因為臺島只是元朝才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澎湖巡檢司主要管轄澎湖列島,真正納入版圖是1684年清朝平定臺島),因此福建在很長時期內不存在“徵臺跳板”和“臺島後方”的作用,自然始終是“邊角”的存在。

相比之下,廣東之所以被重視,除了荒蕪的海南島,珠江的入海口,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廣東緊鄰少數民族密集的西南地區以及交趾,是中原王朝西進和南下的跳板。而浙江和江蘇則長時間作為中原王朝的經濟重心而存在,尤其是長江和大運河的存在,使得浙江和長江中下游的其他省份一樣,成為帝國不可或缺的柱石,就連武夷山隔壁的江西省都曾有過輝煌的昨天。

所以,福建尷尬的地形條件和地理位置,令古代“兵家”最欲罷不能。

2、從來都被邊緣化

除了“專治各種不服”的地形,因為地理位置太過邊緣,所以歷史上無論民眾還是中原王朝,對福建的重視都始終不夠,這也是當前福建省人口遠少於周邊省份的歷史原因。

而因為除了戰亂幾乎難有人“造訪”,歷史上的福建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也相對落後,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以及歷史上因戰亂而出現的人口南移,福建才逐漸崛起,並在宋朝成為經濟最發達的省份。而之所以發達,主要是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第一大港,撐起了福建的半邊天。但福建‍的內地從古至今都沒有出現過相對有名的區域政治或經濟中心,汀州和建州雖然顯赫一時,但和廣州、杭州等城市不可同日而語。

“兵家必爭”,除了爭山頭,更需要爭大城池,因為這意味著“爭”的成功率,但福建又一次令人失望了。

雖然從維護東南沿海安全的角度考慮,中原王朝必須拿下臺島,但在1624年荷蘭入侵臺島之前,荒蕪的臺島對東南沿海的威脅幾乎為零。

況且即使外來勢力佔據了臺島,對福建形成嚴重威脅,因為福建令人絕望的地形條件,他們也難以對中原王朝形成致命威脅,典型如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雖然嚴重威脅東南半壁,但十年時間始終徘徊在沿海無法深入。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由於對海洋始終缺乏重視,因此指望依靠海洋翻身的福建始終默默無聞。

事實上直到清朝,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仍然只有兩個,那就是一路北上和一路向西。

由於遊牧民族在東北、華北、西北甚至青藏高原方向對中原王朝形成的巨大威脅,中原王朝除將政治中心牢牢固定定在北方並修建了橫貫北方的萬里長城,還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廣大地區與遊牧民族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

這種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簡稱生存之戰,是幾千年來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為理論上只有搞定遊牧民族中原王朝北方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寧。

相比之下,雲貴川等西南廣大地區的少數民族雖然在地形上無法對中原王朝腹心產生致命威脅,但中原王朝為拓展生存空間,必然要將統治力向西南深入,這種趨勢從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就開始了。

而除了向西擴張,為護衛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中原王朝還始終將交趾作為主要擴張方向。

所以,在數千年的時間裡,福建始終不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戰爭幾乎從未青睞過這些地區,除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這裡比其他地區更加寧靜祥和。

福建,想說“爭”你不容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兩方面原因。

第一,交通不便。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中原人都以為福建是個島,原因就是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見得多了,就以為福建與中原是沒有陸路相連的。

雖然後來中原人意識到福建是島的概念是錯誤認識,但中原人同時也意識到,走陸路去到福建,相當之麻煩。

從春秋到秦初,北方政權的大軍在福建的武夷山西側多次發動試探性攻擊,但總是找不到能走大部隊的大道。

比如當時的楚國,勢力範圍都已經滲透進了雲南,但對離自己統治核心區域距離更近的福建就是滲透不進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憑藉強大威的懾力,逼迫閩越和東越臣服,並且在福建地區設立了閩中郡。但秦朝對閩中郡的統治政策並不是像治理南越(兩廣)那樣指派郡守、縣令管理,而是實行羈縻之策,即委任當地土著首領管理,讓他們各管各的地盤。

也就是說,福建在中國統一後,仍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王國——名為郡,實際仍是一方諸侯。



漢代後,尤其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後,中原王朝對福建的管理越來越加強,福建半獨立王國地位漸漸消失,也變成了中央管理,但交通不便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當時除了走海路,福建陸路基本不通。即便打通了幾條閩道,也是如蜀道一樣,運輸很是不方便,還不如走海路。

李白曾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是沒到過福建。他如果走過閩道,估計也會說“閩道難,難於上青天”。

PS:李白、杜甫、蘇軾等大文豪一輩子四處遊蕩,江西、浙江、兩廣都到過,蘇軾甚至連海南島都到過,但就是沒到過福建。



新中國建立之前,福建除了曇花一現的漳廈鐵路外,沒有與外界相連的鐵路,這在沿海省份中,是獨一份。一直到1957年,建成通車了鷹廈鐵路及隨後的外福鐵路後,福建才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

其實我們看一下沿海各省通鐵路(與外界相連的鐵路)的時間,就可以發現福建進出不便的現象,自古以來就存在。

而交通不便,這讓中原統治者對福建這塊區域如何提的起興趣?

第二,戰略上不划算。

福建七山二水一田,平原地形很少,而且平坦地區都集中在沿海一線。也就是閩江入海口的福州-馬尾地區;晉江入海口的泉州-晉江地區;九龍江入海口的廈門-漳州地區。

雖說福建有十分之一區域是耕地,但這些區域的缺點是都沒有縱深,沒有上游腹地。不可能形成珠三角,長三角那種大集散地。離開了沿海,福建內陸全部都是山區,路也是難走的轉山路,經濟帶小。

古代海運不發達,而且重農輕商,福建的農耕潛力小,部分重農抑商的朝代自然是看不上眼。當然南宋、元朝重視商業,福建曾有一段時間很風光,被統治者看重。但到了明朝,又恢復重農抑商政策後,福建就又被統治者忽視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不止福建,廣東省的東北部,浙江省的南部,江西省的東南部,自古也都是不爭之地。這些區域多山少田,不盛產糧食,也缺乏自然資源,中原王朝對這些區域的重視程度都不高。通常來說,中原統治者佔領幾塊經濟價值較高的區塊後,就不會往深山腹地繼續延伸勢力了。這也是這些地區會形成客家人聚集區的原因。

(侵華日軍當年也避開了這些區域)


也就是說,古代統治福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控制住沿海的幾塊沖積平原即可,餘下的內陸丘陵既無法左右戰局,又缺乏能戰略價值。把統治秩序交給當地族長管理即可,這屬於有意忽略,符合情理。

另外福建自古民風彪悍,閩人平日和善,但逼急了還真惹不起。當年侵華日軍想攻佔閩北要地南平,但剛進入閩北山區就被當地老百姓自發組成的民兵第十師打蒙了圈。所以民風這方面,也是歷代中原王朝不想在福建投入過多精力的原因之一。


Mer86


導語

古代的諸侯或者是軍閥爭霸,爭得就是地盤的大小,有地盤才有百姓,百姓越多賦稅越多,能夠供養的軍隊數量就越多,這樣實力才越強。

然而,如果仔細研究中國的古代戰爭史,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現在的數十個省,有一個省份最為特殊,這個省份就是福建,一個古代諸侯爭霸從來不去爭奪得地方。

現在的福建如此發達,為什麼在古代卻沒有人去爭奪呢?

籠統的講,在古代,由於福建的地理位置由於過於偏僻,往往是在中原王朝的最邊緣地方。因此,人們對於這個邊遠地方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就像古代的交趾等地,也從來不參與到中原的爭霸中來,這就導致它成為了“兵家不爭之地”。

從宏觀方面簡單的講了下,接下來我們來微觀分析下其原因。

其一:福建山路崎嶇,導致田地稀缺,從而使得人口稀少,效益低下。

福建的地形是讓有識之士望而止步的一個主要原因,福建這邊以山地為主,再加上數不勝數的河流湖泊,在福建之內,只有靠海沿岸有著一小部分的平原地帶。

雖然說福建礦藏豐富,但是在古代那樣一個典型的農耕社會,人們更重視的還是糧食效益。

而且雖然礦藏豐富,但是當時的挖掘技術太過貧乏,挖掘效率太低。而由於多山地原因,又受限制於科學技術,導致福建田地也相當稀少。

諸侯軍閥們爭霸,最重要的就是錢財,在古代,糧食就是最珍貴的錢財。所以諸侯們只會對幅員廣闊的中原地帶垂涎三尺,對福建比較忽視。

除此之外,稀少而又狹小的田地只能供養少部分的百姓。

哪怕是在現代,福建的總人口數也不超過四千萬,這和福建崎嶇的山路以及貧瘠的地形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主要靠著軍隊數量堆積出來優勢,諸侯軍閥們征戰搶奪領地,重要的就是領地越大,百姓越多,這樣能夠徵集的士卒就越多,而福建人口數量也要遠遠低於中原地帶。總之,相比於中原,福建被統治者爭奪過去之後,在諸侯的眼中是宛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若佔領這個地方,不僅沒有太大的回報,而且還要分散兵力進行把守,效益太低下。

其二:環境惡劣,導致居民偏於保守,排外性強,諸侯軍閥們若進攻此地,定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不僅如此,福建在古代是屬於百越之地,因為環境的惡劣,所以這裡生活的百越人民,更加的桀驁不馴,難以馴服。

在古代,桀驁不馴的本地居民註定了一般會排外性比較強烈,所以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也沒有特意在福建另外派遣中央官員,而是因地制宜的指派當地土著對他們自己的部落進行管理。

而秦始皇這樣做的後果雖對當時自身統治有利,但對後世中央王朝管制福建卻留下了不小的壓力。在後來,一旦中原王朝的勢力一要對福建進行更為深一步的統治,就會受到這些當地百姓的集體抵抗,極大的消耗兵力。

比如在三國時期就有吳國內境山越人時長造反作亂,極大的消耗了東吳的國力,不僅如此,面對圍剿,這些山越人就躲進山裡難以圍剿,讓東吳皇帝十分頭疼。

除此之外,在中國曆代王朝的統治之中,福建由於各方面水平低下,所能為朝廷貢獻的賦稅也是非常的少,所以這樣一個地方在戰亂期間,也不如別的地方更能吸引著軍閥諸侯們的注意力。

其三:古代的交通並不發達,統治起來困難,一旦福建有戰亂髮生,那麼就無法快速的派遣兵力進行鎮壓。

交通不發達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

因為福建大部分都是山地,進出非常的不方便,一旦福建爆發戰爭,騎兵無法進入,只能步兵緩慢進入,極大的損耗了時間。福建有著武陵山脈,雁蕩山脈,玳瑁山脈幾個巨大的山脈攔截著大部分平坦的道路,所以要想進入福建境內,就必須長途跋山涉水。

而古代戰爭,後勤工作是重中之重,一旦後勤出現問題,前方作戰的軍隊就會迅速的崩潰。

而後勤部隊想要進入福建,相比起那些士卒,還要揹負糧食,必定更加困難。

而且因為道路的崎嶇,不能派遣大量的士兵進行護送。

而福建多山地,對於敵軍來說,可以埋伏的地方居多,於是這就造成了後勤極易容易出現問題。

其四:戰略性的地位很容易被替代物所取代,使其成為邊角物的存在。

兵家必爭之地,指的是有著戰略意義的地方,可以對周圍的各個地方發起進攻支援或者阻擊敵方的地方,這些地方才是諸侯眼中想要爭奪的地方。

有時候佔領了一個戰略要地就可以打贏整場戰役。秦國能夠一統天下,就是因為佔據著天下雄關函谷關,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然而福建雖然緊挨著浙江,廣東江西等地,但是福建卻不是去這些地方的必經之地,有更多的地方可以替代福建的地理位置。這就使得福建很多時候都會成為兵家第一個捨棄的對象。

再者,福建雖然多河流,本應水運發達,依靠船舶,可以順著河流進入福建而不用跋山涉水。

然而福建卻又遇到了山脈的阻攔,將福建的內河與中原河流的交流阻斷開來,想要依靠河流發展貿易的方法也得不到實施。相比起廣東是中原王朝西進和南下的先鋒,緊挨著交趾,而浙江江蘇等地則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成為了經濟中心。

並且因為福建的山地居多,沒有一個可以掌控全局的地方,從軍事戰爭的角度來說,佔領一個地方時吃力不討好。

而當古代陷入了戰亂時,各方勢力首先盯著的就是那些地理位置優越或者農業發達,人口眾多的地方。

所以相比起其它的兵家必爭之地,福建既不能創造經濟效益,反而佔領的弊端居多,所以大部分諸侯都會把這個地方捨棄。

因此,相比起它附近的一些地方,福建的發展陷入了瓶頸期,逐漸的被人們邊緣化。

總結

就這樣,福建到後來變成了人們眼中的貧夷之地,在兵家的眼中,無論是經濟還是戰略,都是沒有可能選擇的地方。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福建就是敗在了它的地理因條件上,所有的弊端大致都是地理因素直接或者間接造成的。

不過在如今福建再也不再是以前的“兵家不爭之地”了。

現在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髮展,地理因素不再是限制一個地區發展的主要原因,福建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塊富饒而充滿生機的地方,交通便利,經濟繁華。


夏目歷史君


第一,福建現在是中國的南大門,但在以前海運不發達的年代,福建卻算是很邊緣的一個省份,兵家爭奪一般以戰略地理優勢為主,福建沒有地理優勢,因此福建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

第二,福建有天然的屏障,閩北是內陸通往福建的必經之路,可閩北山高路險。補給和兵員運動相當困難,福建無疑給兵家造成很多麻煩,也是這特殊的地理結構保護了千百年的福建人民。

第三,民風強悍,八閩大地不是山便是海,以往一般以打獵捕魚為主,他們的生活方式基本以團體為主,不象農戶種田那麼散。一旦風吹草動很快就會形成一股力量,這也會給統治者造成頭疼。

第四,福建歷來不富裕,不會給統治者帶來豐厚的回扱,管理養兵都要錢,經營福建只有麻煩,沒有收入,這也是兵家不爭的事實。

我們福建以往雖然窮,但都能免遭戰爭之禍,這也是上天的恩賜,地理的保護。總而言之我們福建人真是有福。


雲裡霧裡27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福建?好吧,這嘎達其實壓根就是個“島”。估計俺剛說完這話,全國人民一傢伙就得抽出四十米的大刀:“啥玩意?”

衝在最前邊想要抽俺的一準就是福建人:“你丫說話咋這麼不靠譜?”

好吧,其實這話不是俺說的。擱過去,老古人沒有去過福建這嘎達的兄弟姐妹都會有這麼個想法,為嘛呢?

這事就和題主的問題有聯繫

因為福建這地想要進入咱大華夏的腹地,您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坐海船,這陸地上壓根就沒有路。

那麼這種現象,直接就導致咱中原地區不瞭解福建的人,一致認為這福建應該是在大海上的一個島,當然這是絕對錯誤的認識,福建這是陸地,不是啥島子。

那麼福建人為嘛進入中原地區,喜歡坐船呢?

沒別的原因,您自己個攤開地圖瞅瞅,就福建這疙瘩,皺皺巴巴的大大小小的全是山頭,畢竟這地就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這真不是蓋的。

所以這走陸路您就得爬山,一座挨著一座的爬,累不說,還特別的廢時間,大晚上走山路上,您覺得這地會有客棧嗎?這傢伙誰會在山頭上修客棧,這不得賠死。

沒有客棧,各種野生動物到不少,所以還不如坐船從別的地進入中原。

畢竟別的地進入中原地區那道路寬不說,還有驛站啥的,大晚上走累了,還能歇歇腳,挑個大血泡,再來個東北大拉皮啥的,一頓就管飽的那種,睡上一覺,這精力噌噌噌的漲了起來,甩開膀子就能趕路。

那麼擱過去這兵家必爭之地,一般這都是交通樞紐啥的。可福建這塊,進可攻,退可守咱不說,但樞紐這塊,是不是差點。

大傢伙如果沒有啥印象,咱舉幾個古代的例子體會一下。

大傢伙都知道,春秋戰國的是時候,這楚國地盤算是最大的,他那大長腿都伸進了雲南,可挨著他的福建,也就是過去的東越和閩越地區,大眼皮子都不瞧一眼。

不是楚國不喜歡擴張地盤,而是想要派大兵進這地,太難了。過去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這閩道他也不含糊,比蜀道還要難上一大截。

那麼後來的秦始皇一統整個大華夏,大傢伙也知道秦始皇那就是個倔脾氣,天下有一塊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他都會尋思著怎麼拿下,他可不管這地是不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他也只做到了,在福建這嘎達設立了閩中郡,成為大秦朝四十個郡之一。話說秦始皇實行的郡縣制,他設立了郡之後,由他指派人到這地當地方官,藉以統治地方。

但閩中郡壓根就不是,他是把當時的閩越王的王位給廢了,然後讓他用君長這個稱呼繼續統治這地。

就這待遇比其他國的國君好了不止一倍,其他的國君抓住了直接就弄死了。

所以秦朝雖然表面上統治著這塊大地,但沒有進行實際上的統治,就因為這地的交通太要命了,您想要實際統治,這大刀長矛夠得著才成不是,有了武裝的干預,這地才能真心實意的納入管轄。

所以這地擱古代的實際統治者雖然沒有王號,但實際上就是一方諸侯。

當然之後隨著各種各樣的政策遷入,這福建相對獨立的地位在慢慢的下滑。

啥政策呢?簡單的說,這原住民能遷出來的全給你遷出來,然後把中原地區的子民給你遷進去。

你比方說犯了罪的人員啥的,一股腦的全給你發配流放到這地,慢慢的這地方就被中原王朝牢牢的管控了起來,這種獨立性就被消磨掉了。

話說那會能整個流放的罪名,這多多少少都是有本事的人,不是讀書人就是武力值槓槓的人。

交通不便是其中一個原因,那麼另外一個原因是這嘎達就沒啥價值。

咱比方說,您想要弄個經濟帶啥的,可擱這塊,您瞅瞅整個福建全是山頭,緩衝的平原地區都被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

您建立經濟帶這必須有一個可供建設的平地不是,這就沒地方建。

這是從商業角度去講這事。

那麼從過往歷朝歷代的側重點咱在說,咱大華夏擱過去那就是重農抑商的政策。

您瞅瞅福建,咱都說了這地的平原地區都被一座座山切成了塊,這壓根就形不成一個規模。

生產足夠的糧食自古以來就不是這裡的特長,那把這塊用武力佔下來,在過去統治者眼珠子裡這就有點得不償失啊!

所以他們會用緩和一點的法子來進行統治,當然您要是有啥特別的想法,他不介意和你掰掰手腕。

這掰手腕的過程,不侷限使用大兵的圍剿,其他方式海了去了,只是沒有大兵圍剿那麼省事而已。

所以各朝各代對待福建這塊,其實就佔領幾個經濟價值高的地,交通便利的地,其他就不管了。

那麼這也就造成了這福建客家人比較多的一個有原因。

當然這福建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您就不能說福建人不厲害,這地民風也是相當彪悍,大刀片子掄起來他也不認人的。

當年小鬼子扛著他們的三八大蓋想要進入福建,福建老百姓直接組建了民兵師,論起大刀片子咔咔的就把小鬼子腦殼給剁下來了。

小鬼子哭的稀里嘩啦,為嘛呀?這腦瓜掉了,他們就認為死了之後就回不到他們那破島子上了。

所以小鬼子打到了福建,也沒有進入福建的腹地。

當然福建擱到現在可不一樣了,交通那叫個便利,高鐵高速這都有了,福建人的小日子過不錯,啥東西都能通過高鐵高速進入,不一樣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國,古稱,“蠻夷之地”。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我大胡建其實也是窮鄉僻壤。


而福建的地勢更是眾所周知。除了山還是山。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八山一水一分田”說的就是福建。

建國之前,福建的交通極其不發達。地勢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臺地和濱海平原。海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塗面積約20萬公頃。



清代的福建,才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於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佈,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這和崎嶇的地形加上貧瘠的土地密切相關。


因為其絕望的交通條件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福建何談兵家必爭?

即便爭得福建,因為崎嶇的地形,也註定無法實現掌控區域全局的作用,所以從軍事角度來看,福建太過雞肋。

除了地形,因為地理位置邊緣化,所以歷史上無論民眾還是中原王朝,對福建的重視都始終不夠,這也是當前福建省人口遠少於周邊省份的歷史原因。


歷史上的福建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也相對落後,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以及歷史上因戰亂而出現的人口南移,福建才逐漸崛起。


然而卻沒啥用,還是被鄰省的兩位大哥吊打,和浙江廣東一比,福建還是差的很遠。

總體上來說,福建不管是古代孩子現在,它的存在感真的很弱,因此不爭之地也情有可原。


左丘望




不但福建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古代社會,尤其是宋朝以前,南方省份基本上都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南方生產不發達、人口也不多,北方和中原一旦定鼎,南方自然就解決了。

北宋統一過程中,南方,特別是長江以南,並沒有打過大戰,南方的小政權基本都是納土歸降的。元朝在南方也沒有打過大戰,南宋謝太后攜帶宋恭帝在杭州投降元朝後,南宋算是滅亡了,遺留下的南方抗元勢力實力較小,無法和元朝打大戰。



明太祖朱元璋和陳友諒於1363年在江西鄱陽湖大戰一個多月,據說雙方投入兵力達80萬,這算是有史以來,包括到今天為止,敵對雙方在長江以南打的最大規模的戰役了。

清朝統一過程中,1465年佔領南京後,基本算是勝券在握,用了18年時間即統一中國。國共兩黨在長江以南也沒有進行過戰略決戰,因為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結束後,雙方勝負已定。

綜上,在古代,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福建、浙江、兩廣等地都不是兵家必爭之地。


坐看東南了


我是興安雜談,我來回答。

自古以來,沒有無用的土地,就連非洲沙漠、南極冰山也一樣有人搶。不過客觀來說,福建自古確實少有兵禍,說它是兵家不爭之地,倒也有幾分道理。小瀋陽:“這是為什麼呢哈?”

首先,新中國成立之前,福建都是個經濟落後、資源匱乏的地方。福建在古時候一直都是一個窮地方,乃至於到了新中國初期都窮的叮噹響。人人都要算一本經濟賬,福建地區是個相對比較閉塞的地方,人口少,可耕作的土地也很少,還沒啥礦產資源,出產最多的東西是茶葉,這東西出口換外匯確實不錯,不過茶葉在打仗的年代不當飯吃啊,所以費勁力氣打下來往往是得不償失。



此外,福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福建地區接近90%都是山地,有限的平原還被分割的很小,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到,白茫茫一片全是山,哪有幾塊是綠色。攻打這種地方真是非常的痛苦,曠日持久,耗費極高,還不一定打的下來。比如日軍侵華的時候,中國東部大部分被佔,只有福建陷落的地方最少,因為不僅難打,後勤補給成本也賊高,那時候福建連鐵路都沒有,日軍想支援其他地區,還沒跑到,戰鬥都結束了,所以日軍也只能望而卻步,一直都沒有費大力氣去佔領福建,只是佔領了廈門、福州等稍微像樣點兒的地方。



而且,古代的時候很少有海戰,基本都是在陸地上搞定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只是經過福建沿海,對福建內陸沒啥帶動,所以福建的腹地沒必要費勁力氣去打,等天下差不多統一的時候,自然傳檄而定了。


興安雜談


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無論是從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收入方面在我國各省份都是名列前茅。無論是歷史上還是今天福建的泉州、廈門等港口都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同時福建省的自然環境條件十分良好,森林覆蓋率更是達到了2/3以上,位居我國各省份第一,但是這塊富饒而充滿生機的地方卻在戰亂時期並不會被任何一方勢力所覬覦和重視。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和隱情呢?


首先打開中國的地圖,我們會發現福建省儘管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位於臺灣海峽的西海岸。但是福建省在整個全國中的位置卻是十分偏僻。中國古代陷入戰亂時代,各方割據勢力最先盯上的都是那些四通八達的交通要塞或者農業生產技術發達同時人口眾多的地方。

首先福建省本身交通不便,與其他各省份被山脈阻隔。福建省自古以來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綿延不絕的山脈隔絕了福建省與其他地區之間的交通進出。因此佔據福建省並不利於割據勢力去侵佔更多的領土和地盤。反而會因為山脈阻隔而固步自封、偏安一隅之地,等待其他人統一完中原地區之後,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來攻打自己。到那時只能坐以待斃。



另外福建省正是由於山脈眾多而平原耕地過少。因此福建省從古至今都不能稱作是一個農業生產大省,而我們知道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熱兵器時代,打仗最終拼的都是綜合實力,而綜合實力最為重要的兩點便是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能力。


而在中國古代戰爭時期農業生產直接決定了發動戰爭後是否擁有著強大的後勤物質供應。因此中國古代的各方割據勢力都是首先佔領那些富庶的農業大省。而福建省卻因為偏僻且土地貧瘠而不被人所重視。至於許多人覺得福建省自古以來商貿發達也可以為戰爭提供金錢等支持。但是且不知打起仗來商貿再發達的地方也發展不起來工商業。

正是由於以上幾點在戰亂時期,福建省才能夠偏安一隅之地。不會捲入殘酷的戰爭和你爭我奪之中。這也成為了戰亂時期許多人避難的不二之選。因此在福建省才擁有著如此眾多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而這些客家人大多數都是由於中原地區的家鄉發生了戰亂,而不得不舉家南遷躲入福建省的深山幽谷之中。逐漸的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珞珈山的貓


說起福建,大家第一感覺便是“東南沿海的一大省份”,經濟發達,十分繁榮。但是你知道嗎,在古代的時候,福建的存在感卻很低,每當有戰事的時候,戰爭雙方都不會將這裡視為是兵家必爭之地。即便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也只是佔據了福建沿海的幾個城市而已,對其內陸地區鮮有染指。

這樣看來的話,就會覺得比較奇怪了,同樣是屬於東南沿海的省份,為何福建就如此的沒有存在感呢?為何在古代就是個兵家“不”爭之地呢?在筆者看來,有如下兩個原因;

一、地理位置尷尬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遠離中原地段,它東面臨海,其餘三面皆環山。境內山嶺聳峙、溪流縱橫、河谷盆地交錯,山地丘陵佔到全省總面的95%,素有“東南山國”之稱。

但由於遠離中原,且又有高山阻隔,所以在古代的時候,福建社會經濟發展滯後,生產力水平相對於中原地區來說,非常之低下。在商代末年的時候,福建地區才開始向青銅器時代過度,但即便如此,青銅農具的使用數量並不多,仍還在使用石頭工具進行農業生產。由此可見其落後。

魏晉至唐五代時期,福建的經濟才開始進入到了發展時期,當然,相較於戰事連連的中原地區來說,福建還是很穩定的,畢竟在任何時候,穩定都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正因如此,福建才吸引了眾多因戰亂而流亡至此的北方漢人。

他們給當地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知識,從而很好地推動了耕作方式的變革,同時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生產落後的狀態。但還是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福建雖然在宋代以後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始終並未像中原地區的其他省份一樣富庶。就像老話說的:“要致富先修路”,福建尷尬的地理位置加上技術水平落後,使得從中原通往此地的陸路交通並未達到足夠之暢通。

二、戰略地位不高

同樣是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使得其戰略地位並不高。雖然說福建臨海,適合開展海上貿易,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皇帝們對這個地方都沒有太大興趣。至於搞海上貿易,還是一度拒絕的,就拿明朝時期來說,就曾頒佈過“片板不準入海”的禁海令,所以開通海上貿易在當時並不現實。

再者來說,古代的眾多中原帝國,所依賴的稅收大頭是“農業稅”,而不是“商業稅”。雖說福建有十分之一的區域是耕地,但是這些區域有著一個非常大的缺點,那就是沒有縱深,沒有上游腹地。這就是使得它不能成為像珠三角或者是長江三角那樣大的集散地。更何況,福建離開了沿海,就是山地,中原帝國想在此地徵稅,所花費的成本非常之高,所以根本不划算。對於古代的統治者來說,福建就像是一塊雞肋。

所以我們會發現,古代的統治者治理福建的最佳方式,就是採取“本省自治”,也就是交給當地的族長管理即可,不必派官員前往。當然了,想要統治該地區,只需要控制住沿海的幾塊沖積平原即可,其餘的內陸丘陵則不用花費太多精力去管轄。

綜上所述,便是福建為何在古代存在感如此之低的原因所在了!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福建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