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历史中百科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家作为一个现代人,都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的人把俩手巴掌搁袖口一插,蹲城墙根子底下,嗨,那叫个夸夸其谈,黄河大堤都拦不住。但一提溜起来让他正儿八经的来一次,立马原形毕露,这就得怂。

历史上最有名的就那赵括,纸上谈兵那叫个手拿把掐,把周边的人唬的一愣二楞的,一到战场上见真章,分分钟钟的就被干趴下了,就他那条条框框一点都不好使。

那么咱瞅兵仙韩信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人一开始也没啥崭露头角的机会,他能发达了全赖他的伯乐萧何的玩命推荐,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他这号人。

问题就来了,韩信压根就没有带兵的机会,也就是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萧何是咋知道韩信是个牛人呢?

原因

其实说道根子上也简单,这就和每年单位搁人才市场上招人一个道理,一是瞅,瞅你这人咋样,当然现在不瞅人,先瞅的是简历。二是蹲一块谈谈你对这工作的看法,这萧何和韩信也聊,天南海北的聊,聊当前的局势,以后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试一试你的底子,如果你连一句顺溜话都整不齐,卡到这也就完了。

三这就是试用期,过了试用期您这就合格上任了,那么韩信呢?先听听你的建议,实际操作一把,瞅瞅是这么回事吗?如果是,得咧,您这就是人才。

那么萧何认识韩信也是经过这样的三个环节,那么他是怎么过来的呢?

接下来咱简单的聊一聊这过程。

话说韩信,他就是个平民出身,搁过去那都是讲究门第的。毕竟您这门第都没有,那有财力供你识字认识世界不是。

所以韩信打开始的时候,就被这身份给束缚的死死的。

开头他给项羽效力,感觉项羽这就是颗大树,攀上这树枝,可以通天的。

结果韩信给项羽献计献策的,项羽压根就瞧不上他。

那么没辙了,韩信这就跑了,去投靠项羽的敌人刘邦。

这时间点,他也巧了,就这会刘邦脑仁疼,一顶汉中王的帽子就被项羽一脚丫子从关中这块就给踹到了汉中,这俩地虽然一字之差,但环境可是天上地下啊!

关中多热闹啊,人多,粮多,汉中?鸟不拉屎的地,所以刘邦手底下的人一听要去汉中,一股脑的跑了好多人。

咱这兵仙韩信,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往刘邦的身边凑。

咋说呢?过去要想出头,这全凭引荐,韩信谁都不认识,所以去了之后,刘邦就给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做做,就这官搁现在充其量也就是炊事班班长的职务。

这比给项羽做保安还差一截呢?做保安还能天天的瞅见领导,至少能混个脸熟,这都整到后勤看仓库去了,太难了。

所以韩信做事就有点心不在焉的,结果被坐法犯事了,同案一共十四个人,前边十三个全被剁了脑袋。

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扯了一嗓子:“汉王难道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何要杀死壮士?”

这会的监斩官是夏侯婴,夏侯婴一听,呦吼!这嗓门够敞亮的,这都最后一哆嗦了,还有这嗓门,行,至少这是个有胆的家伙。

于是就仔细打量了一下韩信,咱说韩信这相貌也不错,搁过去那叫威武。

咋说呢?古代人很注重仪表,您这相貌能过了关,这基本上人生一半的大门是敞开的,要不当年庞统明明很有才,为嘛不受重用,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貌不好。

那么韩信这相貌也过关了,夏侯婴也喜欢有胆量的人,就决定放了他。

放了就放了,这肯定不行,夏侯婴决定和韩信谈谈。

咱就说了韩信那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一谈,哎呦!夏侯婴直竖大拇哥:“有才!”

所以就给刘邦来一封推荐信。

所以韩信的第一个伯乐应该是夏侯婴,不是萧何。

那么刘邦瞅了瞅这推荐信,也给了夏侯婴面子,丢了管理粮饷的官。

话说韩信的长处是在用兵和军事,你给个管理粮饷的官,这不风牛马不相及吗?所以刘邦瞅了半天,也没瞅出个所以然来,也就这么地了。

后来的事

可管理粮食这块那是萧何的地盘,所以韩信就不可避免的鱼萧何有了接触。

这一接触下来,萧何就很看得重韩信,为此就和他长谈过,这一聊,这就更加的坚定了萧何的判断,韩信绝对是个军事牛人,这就有了再次给刘邦推荐的打算。

结果到了这个节骨眼上,韩信有点心灰意冷了,心说这都多少人推荐了,你刘邦就是看不上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而这时间点上,正好有一帮子军官也要离开刘邦,所以韩信就跟着这帮人跑了。

萧何一听韩信跑了,这还了得,这么大个人才跑了,这不行,他连个招呼也没打,这就去追韩信。

这事落到别人的眼睛里,这是萧何要抛弃刘邦了,所以这就有人跑刘邦眼跟前给萧何上眼药水。

隔了那么一两天,萧何回来了。

刘邦瞅见萧何回来了,那叫个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你咋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跑了,高兴的是不管是啥,你回来就好。

所以刘邦就骂道:“你跑个啥劲啊?为嘛呀?”

萧何说:“逃跑?拉倒吧!这俩字就不在俺的字典里边,俺这是去追逃跑的人!”

“就他们,跑就跑了,咱在招人就是了,啥人值得你这么大个官去追?”

“韩信!这人了不得啊!您要是想要夺得天下,离开这人可不行,当然您要没这想法,他这人跑就跑了,不影响大局!”

“夺天下?做梦都想!谁愿意呆在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闷的慌!既然你都去追了,给你个面子,就让他当个将军吧!”

“您要只是给个将军,他还会跑!”

“呦!啥人这么大来头!”刘邦瞅着萧何,这就是来要官的,还是要大官的,萧何这人他了解,这韩信如果真没有大才,不可能这么死乞白赖的要:“那好,大将军总可以了吧!”

“这感情好!但咱还是尊敬一点的好,任命大将军这可是大事,这得起高塔,办仪式才成!”

呦吼!这是蹬鼻子上脸的节奏,但瞅着萧何一本正经的模样,刘邦还是认了,啥斋戒沐浴啦,这全都用上了。

这就把韩信给拜为了大将军。

事后,刘邦感觉不踏实,这就找韩信聊天,瞅瞅这家伙是不是真的有真材实料,毕竟刘邦自己个就是个军事专家。

这一聊,刘邦来劲了,对胃口不说,说的还挺有道理。

这一番讨论下来,刘邦知道了自己的长处,项羽的短处,还有自己下一步该干嘛?

他就按照韩信的说法,一步步的去做,你还别说,全中。

所以后来刘邦恨放心的将军权交给了韩信,让他带队给自己个打天下。

好了,事情说道这里,大家伙也就明白了,不管是啥人才,这都得经过三道关口,才能被认可。尤其是最后一关,实习期,有那时间就按照你的说法去整整,真的和你预料的一样,您这就可以真真的走马上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前,虽然在项羽军中当执戟郎中,但从没真正带兵打过仗,那么在韩信背楚投汉时,萧何怎么知道韩信有将帅之才的?萧何能未卜先知,还是萧何有一双慧眼能看出韩信的才能?
有关韩信和萧何的典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萧何月下追韩信,挽留住了韩信,并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加以重用。还有一件事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以说韩信一生的成就和死亡,都与萧何有着重大的联系。

韩信从未打过仗 但韩信自小就熟读兵书 并从战争中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

韩信自幼家贫,双亲早逝,靠着大哥大嫂来生活,韩信自己也不劳作,经常饿肚子,曾受到漂母的一饭之恩,但韩信从小爱读书,喜欢研究兵法。后来立志从军,先投靠项梁,项梁被章邯击败身亡后,归于项羽。可以说在项羽在接掌项家军的大权后,项羽对秦朝的每一次战斗,最著名的巨鹿之战,韩信是参与的,项羽的破釜沉舟,以一当百的决心和策略,韩信从中学到了不少。



在项羽军中的几年时间,韩信的官位不过郎中,是个守卫营门的执戟郎,韩信曾多次向项羽提出灭秦的一些策略和规划,但项羽有自己的谋略,对韩信所提出的建议都不予采纳。

韩信从每一次的战斗总结出项羽和章邯的优缺点,加之与所学的兵法知识所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军打仗方法和策略。韩信并不是个死读兵书的人,而是能将理论结合实践的优秀的军事家,韩信与张良整理前人的兵书,著有兵法三篇传于后世。



韩信与萧何的交集 萧何能看出韩信是个军事天才 汉王要夺取天下是离不开这个“国士无双”的韩信

韩信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于是逃亡入蜀投奔刘邦,一开始到蜀后当了连敖,就是接待宾客的这么一个官名,后来因犯法被连坐,待到问斩时,韩信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成功吸引了滕公夏侯婴的主意,夏侯婴仔细看韩信的外表,相貌堂堂,又很惊讶韩信所说的,于是释放了韩信,并与之交谈,觉得韩信是个人才,并向刘邦推荐了,但刘邦觉得韩信并没有啥出奇的地方,给了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韩信事业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夏侯婴。


韩信在管理粮草的时候,与当时的丞相萧何多有打交道,萧何对韩信表示很稀奇,也曾多次向刘邦举荐,希望刘邦能重用,但刘邦始终没有对韩信重视。

直到有一天韩信觉得自己在萧何和夏侯婴的举荐下还是没有得到重用,就有了离开刘邦的想法,于是趁着众人不愿待在蜀中的时候,随众人一起逃亡,萧何听闻韩信跑了,急急忙忙去追,并苦苦相劝好说歹说把韩信追回来了。这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其实从萧何追回韩信与刘邦的一席话可以得知,萧何其实早就知道韩信卓越的才能,在与韩信打交道的时候,知道韩信必当能帮助刘邦出汉中,打进关中,甚至打败项羽并夺取天下。萧何对刘邦是这样说的: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正所谓千将易得,像韩信这样的太难得到了,韩信被萧何称作为“国士无双”,说明在当时刘邦的阵营中,是无人可以与韩信相比的。

萧何是韩信事业生涯中最最重要的贵人,有了萧何的极力推荐和重视,刘邦才得以对韩信刮目相看,随后刘邦与韩信的交谈中,韩信从谈论项羽的为人和出蜀之后定三秦的策略,刘邦这才非常惊讶和佩服韩信的才能,对韩信表示相见恨晚的意思,于是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结语:韩信在遇到夏侯婴和萧何之前,刘邦阵营的人都是对韩信有所了解的,韩信有过胯下之辱,在项羽手下当过执戟郎。萧何和夏侯婴一直在暗中考察韩信,并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和谋略,在多次的交谈中得知韩信就是刘邦阵营里所需要的大将军,能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的。

不得不说萧何的确有一双慧眼,挖掘出了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天才,所谓的一开始的连敖到治粟都尉再到月下追韩信,我个人感觉更像是为了引起刘邦的重视,萧何与夏侯婴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只是当事人韩信不知道,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一是确信了韩信的才能,二是成功的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并引起了刘邦的重视和大用。韩信也不负众望,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能,帮助刘备打进了关中,灭了个诸侯国,击败了项羽,成就了刘邦,也成就韩信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我写的请多多支持,也非常期待您的关注!!!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实践也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手底下见真章,说得通俗点,就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韩信是不是人才,只要让他去实践一下就知道了,但问题是,萧何在韩信没有实践之前,就断定了韩信是人才,那么韩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呢?

其实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并且是一个国士无双的人才,与现代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过程非常相似,萧何判断韩信是个难得人才可以分为三个过程:一看,二交谈,三试探。

萧何不是第一个发现韩信是人才的人,韩信的第一个伯乐其实是刘邦的车夫夏侯婴,当怀才不遇的韩信因为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时,韩信因此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投靠了刘邦。

请注意这个细节,韩信是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从关中进入汉中时,投靠刘邦的,要知道刘邦当时的情况是因为要到汉中的封地去,蜀地在当时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当时绝大部分刘邦手下的人都在逃离刘邦有,然后韩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却在这个时候投靠刘邦,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对韩信的行动产生怀疑。

怀疑就会有好奇,韩信虽然投靠了刘邦,但是现在还没有人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只不过在刘邦的军中担任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吏,结果因为犯了法要被处斩,而当时的监斩官就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

轮到斩韩信时,韩信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当着夏侯婴的面大喊了一句: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在处斩的时候,韩信说出了这句话,可是相当例外的,然后夏侯婴大概也是感到奇怪,所以就打量了韩信了一番,请注意这个细节,夏侯婴是仔细地打量了韩信的外表,发现韩信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人,于是夏侯婴就与韩信交谈,发现韩信谈吐不凡。

看到没有,夏侯婴对韩信的判断也是一看,二交谈,于是认为韩信是个人才,这是夏侯婴的判断,虽然夏侯婴认定韩信是个人才,但显然与萧何说的国士无双是有差距的,夏侯婴的与韩信的交谈也应该并不深入,毕竟只是刘邦的车夫,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但是夏侯婴还是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了,刘邦就把韩信任命为治粟都尉,也就是掌管生产军粮的官员。

韩信因为夏侯婴,不仅免掉了死罪,而且还升了官,这整个过程中,韩信只是通过外表与交谈而获得的,可见外表与交谈在当时,是判定人才的方法之一。

夏侯婴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后,刘邦也曾与韩信交谈,但刘邦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才封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员,当然了,也许是刘邦并没有在意,只是碍于夏侯婴的推荐给个面子而已,但刘邦的这个任命却为萧何发现韩信提供了机会。

萧何在当时是丞相,韩信是治粟都尉,治粟都尉管的又是粮食生产,身为丞相的萧何当然也要管粮食生产,于是两人有交集,有了交集,就会打交道,于是就会有交谈,和韩信在工作中处事的一些方式方法。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信确实是个人才,因此才会在工作中与交谈中表现得处处不一样和与众不同,萧何是丞相,手下有一帮的官员,谁有能力,谁没能力,萧何非常清楚,萧何在与韩信的打交道过程中,发现了韩信与众不同的才能,韩信能够讲出其他将领讲不出的理论,能够将工作做得比其他官员还要好,这就是才能。

萧何仍然是通过一看,二交谈,三试探的方式来判断韩信的,看,就是看外表,千万不要小看外表,古人就是以相貌取人,韩信不仅长得身材高大,而且是相貌堂堂,试想一个外表非常好的人,在古人眼中就是半个人才了。

第二,就是交谈。韩信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上,韩信为了得到重用,当然会一个劲得与萧何讲军事战略理论,而且韩信所讲的,都是萧何从来没有听过的,是萧何手下乃至刘邦整个军中其他将领从来没有讲过的,所以萧何就对刘邦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国士无双的意思就是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

至少在刘邦领导的集团中,韩信讲出的军事战略理论是没有任何一个将领有水平说出的,而且韩信针对刘邦目前的困境作出了大量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让萧何看来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所以萧何对刘邦说:您如果要东进统一天下,就一定要用韩信,如果只想偏安汉中,就可以不用韩信。

第三,就是试探,萧何与韩信交谈或工作,肯定会出一些难题让韩信来解决,这些难题可能是萧何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但是韩信能提出解决方案,并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这就不得不让萧何暗暗称奇了,这真是个国士无双的人才啊!

所以才有了萧何的月下追韩信,萧何干嘛要追韩信啊?还不是为了刘邦的统一大业,萧何明显知道刘邦不可能一辈待在汉中这个地方,萧何为了整个集团的政治利益,所以才把韩信追回来,想着法子让刘邦重用韩信。

萧何把话说得如此之重,刘邦显然也对韩信开始重视起来,刘邦再次与韩信深入交谈,发现韩信确实是个人才,讲的都是一些非常高深的战略问题,刘邦虽然封韩信为大将军,但是心里还是没底,因为打仗可不比其他的,毕竟韩信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如果重用韩信,让韩信率领大军打仗,如果韩信打成了赵括那样,岂不是全军覆没,谁敢说韩信一定赢呢?

所以刘邦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还定三秦的战争中,刘邦让韩信提供谋略,但是行军打仗和人员布置还是刘邦本人负责,直到彭城之战,都是刘邦负责的,如果彭城之战,刘邦击败了项羽,那么历史上,就没有韩信这号兵仙了,正因为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惨败,才有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兵仙。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翻看《萧相国世家》、《韩信列传》都找不出萧何为什么会对韩信有那么大信心的原因。这可能跟古人的“望气之术”有关,但望气之术玄之又玄,难于理解。

比如,刘邦还在做亭长的时候,吕公的家宴都邀请了当地的有名之士参加,当时刘邦也跑去参加了。等到交礼金的这一关时,穷得叮当响的刘邦大咧咧地喊了一句,“刘季送万钱,记帐”,然后施施然地跑去蹭吃蹭喝去了。

就在这一顿家宴中,吕公惠眼相中了刘邦,并且还将美丽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刘季。后来,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吕公果然惠眼独到。

(吕公与刘邦剧照)

但是要问为什么?为什么吕公对刘邦会有这么大的信心,是赌一把,还是经验之谈,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类似 的“相人之术”在后世也有案例。

比如,在东汉时期就有对时人品评的习惯。小时候的曹操调皮得让大人头疼,大名士许负就不愿意对曹操进行点评。后来曹操把许负给“绑架”了,逼着他对自己进行点评,老头子不得不对说了一句,“你啊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究其原因,为何这些人能对人进行精准的点评,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个人的自带属性。

比如,三国时代里的崔家名士崔琰以清廉著称,所以他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都是真正的贤才。所以,在游戏《三国志威力加强版》里,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洞察”的技能,善于发现在野的人才,让玩家可以征召。

这种由编程编入个人“自带属性技能”的事例,就像黄石公一样,他就相中了张良,在“三捡鞋子”之后,就把《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


(张良为黄石公穿鞋)

其二:通过观察去发现对方是否是一个人才。

古人论“神”,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而“神”的表现,从人的眼睛能看出来。

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眼睛像宝石一样的美丽,等到长大成人之后,由于“神”的流失,就开始变得污浊。如果长大之后,女孩子的眼睛仍然黑白分明,就会十分的健康,也十分的美丽;而男人的眼睛则以“炯炯有神”为最美。

一旦精气神开始衰弱,眼睛就会变得浑浊起来,或者由于内心的不自信,而变得目光闪烁,像一只逃避生人的鹿,这在古人论神的眼中是最差一等的。


所以,“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有一些人做事看似小心翼翼,但他越是小心翼翼,就越不精细,越不周密;有一些人做事看似豪放、漫不经心,但观其针脚,却慎重周密。

而历史上的韩信就是一个做事慎重周密的人,从后来他打的各种“神仙仗”来看,既大胆豪放又细密周到。

萧何也是汉初三杰,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能力相同性格的人,一旦遇见,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

其三:从经验出发,去确定对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多看了史书,对曾国藩这个剃头匠,确实难有好感,然而看了他的书,你又得肯定他的厉害。如何从经验出发去判断一个人,《冰鉴》一书中,也给了很好的参照答案。

1: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见这种人毫无诚意;在众人言笑正欢的时候,他却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见这种人冷峻寡情,这类人城府深沉,居心险恶,不能跟他们建立友情;

2:别人发表的意见未必完全妥当,他却在一旁连声附和,足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这个人打交道,他却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诽谤和诬蔑,足见此人信口开河,不负责任。这类人庸俗下流,卑鄙可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

3: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犹豫不前,足见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情,他却伤心落泪,大动感情,足见此人缺乏理智。这类人的仁慈纯属“妇人之仁”,不能跟他们推诚交心。

文中交待,以上三种情态虽然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如果反过来看,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其四:通过交谈,来确定对方是否是一个人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负有“四世三公”的天下门望,郭嘉当时先是去投靠了他。但是通过多次交谈与观察,最后郭嘉毫无留恋地撤身而走。走之前他对袁绍这是这样评价的,“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也!”

(郭嘉在袁、曹之间选择)

记住,在智者的眼中,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会看在眼里,烂在心里,这是装不来的。后来,郭嘉跑去投靠曹操,通过一番交谈,曹操高兴异常,郭嘉也欣喜地说道,“真吾主也!”

这些都印证了一句话,“所谓大才,并不在乎你对他的态度,而是你的所作所为,是否能进入他的法眼。”袁绍将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学了个十足十,但是郭嘉还是走了。

由此可知,萧何对韩信有那么大的信心,一定也是通过“望气”,然后再观察,再交谈,这才确定了这就是汉王刘邦所需要的大才。只是有时候,因为我们的眼界与知识的积累度不够,不知道他是通过怎么样的标准答案去做参照罢了。

我们不能渺视古人的智慧,萧何能名传后世,并非无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韩信仅三十五岁的短暂一生,留下三十多个有关他的成语,创史上成语最多纪录,传奇一生千古留名。在此不讲成语,就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探讨

韩信之前没当过将军率兵打仗经验,萧何也没有带兵打过仗,他是怎么知道韩信有大将之才?如何分辨韩信是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和言过其实的马谡?

萧何的地位份量足够重要,但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这个面试官合格不合格呢?

萧何作为刘邦的左右手,已经有了当时从沛县起兵到亡秦后刘邦入汉中的大量的战争经历。这一路上他一定耳闻目睹了不少人的军事失败的案例,如陈胜、项梁、章酣、王离等。

他对军事上的许多问题许多现象导致的胜败原因应该有不少思考,但是他还找不到答案,也没有人能给他解答;作为文官,他对当时一些英雄豪杰军事战略和战役战术的成败得失也还不能深刻地理解。

按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本应封王于关中,然而分封时最终被霸王项羽赶到汉中。汉军将士上下都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于是在进汉中的路上纷纷有人逃亡。

萧何作为刘邦的铁杆兄弟,自然不会逃亡,但一定也会整日苦思冥想下一步的出路在哪儿,应该要怎么做才能脱出困境?

韩信犯法被夏侯婴救下推荐给刘邦,被任命当了治粟都尉后,由于工作关系与萧何有了不少交集。韩信主动向萧何推销自己的才能,由于韩信的远大志向和表现,使萧何开始注意到这个年轻人,于是对他暗中考察。

考察自然是“听其言,观其行”。显然,“汉军前途在哪里?”这个当前急迫而重要的时事问题在不断交谈中一定会被提起与韩信讨论的。

而当他向韩信提出这些问题时,韩信定然会心中大喜求之不得,然后有条有理,侃侃而谈,而且听起来那么有理有据,令人心服。

萧何这么聪明的一个人,有些事情苦思冥想参不透,可能就差那么一层窗户纸,所以只要交谈之中韩信能够给他捅破这层纸,萧何立马就会明白了,并由此也能发现韩信的厉害之处。

所以当他听说韩信离去的消息以后,来不及禀报刘邦,只有自己立即上马去追才能把韩信追回来。

由上可见,萧何是个合格的面试官。但韩信是不是出类拔萃的“国士无双”?仅仅凭借上面这些似乎还不足以得出结论。

韩信尽力表现:“国士无双”,需要谈些什么内容?

大家可以参考下战国时期纵横之士游说当时列国国君的说辞。用当今的语言来说,就是

韩信分析解决萧何当时关注的问题“满满的都是优质的干货”,听众萧何有很强的收获感、认同感,不禁为他连连竖大拇指点赞。

韩信的出身以及之前的蹭饭和忍受胯下之辱的经历,和在项羽楚军中的那点工作经验远远不能作为国士无双的依据;在汉军中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显示的才能崭露头角,受到萧何的赞许,但与韩信的期望还差很远。

韩信身怀大才而不遇,一定会想办法把谈话引导到萧何最关注最有兴趣的问题上,即“汉军的前途在哪里”和“欲就天下当如何做”,在此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对萧何才最有吸引力。

韩信的特点:展示超强的“庙算”能力

韩信的计算能力很强,他将问题所有的可能都排出来,然后逐一比较长短优劣,筛选出优化的方案,并反复论证,选定最佳方案,还要充分评估最佳方案的风险,准备好万一最佳方案失败后的对策和补救措施。

“夫未战而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始计篇》

总之一问话,韩信的“庙算”能力及战役计算能力是极强的,可谓算无遗策。这是计算题又是实际的应用题,要算的变量多、变量关系复杂,注重理论的任何兵法书上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这种问题的解题技巧。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是从这里得来的;韩信之所以经常能带着帮新兵蛋子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是从这里得来的。

为什么说韩信不会是赵括、马谡

韩信计算所有可能性、算无遗策的战役规划能力使他不会成为赵括、马谡。

“兵者,死地也,而括易言之”,纸上谈兵的赵括因为自以为是除了白起之外天下第一,不会考虑那么多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按照兵法书上所教去做就不会错。

也是言过其实的马谡所不接受的诸葛亮的正确指示和王平的反对意见中所存在的可能性,在马谡看来,那些失败的可能性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不值得重视。

而正是被赵括和马谡所忽视的遗策里面的计算漏洞,给了他们的敌人以击败他们的机会。

即他们的敌人是聪明的,或运用诡道或抓住了他们用兵中的漏洞和错误加以利用。

但韩信算无遗策,不会给任何敌人以这种抓漏洞和错误的机会。

萧何折服:“国士无双”横空出世

韩信对话汉王刘邦的宏大的“五胜论”只提供了战略规划的结论,而在此之前,韩信与萧何有足够充分的时间数次交谈,所以一定是展示了结论和论证计算的干货的全部过程。

因此,韩信与萧何的多次详谈,虽然只有两个人交谈,但实际上就是韩信一个人表演“庙算”和正反方答辩抗辩于一身的过程。

韩信谈论分析问题中的整个切合实际、周密复杂的思考计算过程深深折服了萧何的心。

因为就他所知道的人之中,还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对当前军事形势筹算得如此长远和通透。

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通过这些萧何仍然足以能够得出韩信“国士无双”的结论。

军事天才政治弱智:兵仙韩信和战神项羽

如果说项羽的军事所长是依靠超强的直觉和灵感来感受兵势利钝的话,韩信则依靠逻辑更加可靠周密的理性来计算和使用兵势,因而相比项羽处在更高一些的层次。

项羽可以以少胜多,因为他率领的是最强悍的楚军精锐;而韩信可以用又少又弱的部队,战胜既多且强的敌人,因为他的谋心谋略。

也正因为两人风格迥异,所以当韩信在项羽帐前执戟时,找机会屡次向项羽进言军事策略,项羽总是看不上韩信的谋略,而不仅仅是所谓由于身份的差距。

于是项羽遗憾地错失了传奇的兵仙。最终韩信无奈之下才决心离开楚营投奔汉营去碰碰运气。

但项羽和韩信在军事上百战百胜,却都在政治上有弱智表现。正是因为与人心密切相关的政治领域和他们所熟悉的战争领域的特点大相径庭完全不同,因而是他们俩难以感受和无法计算出来的。

项羽缺乏感知无形的政治力量变化的能力,韩信的理性能力在政治方面也派不上用场。最终两人都成为了政治斗争失败的牺牲品。

结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萧何和韩信都是具有高度认识理性的人,虽然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但都能发现对方身上灿烂的理性光芒,所以萧何能够看出韩信有大将之才,是“国士无双”而向刘邦强力推荐。


风动藤动铜铃动


我们先来说说韩信这个人。

韩信是淮阴人士,根据他的姓氏,他很有可能是六国中的韩国贵族子弟流亡到了淮阴这个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呢?韩信这个人很多事情都不会,但是喜欢佩戴刀剑,这个是战国时期各国贵族人士的标配,就像四大公子那样,或者他们的门客如此,而韩信正因为这个习惯,所以才被市井屠夫所看不惯。

才会发生屠夫侮辱韩信的事情发生,另外,从韩信后来的经历来看,韩信肯定是酷爱兵书,研习兵法,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项家军经过淮阴的时候,韩信才会积极跟随,韩信才会觉得在项羽当个执戟郎中的时候,觉得自己被埋没了。

就像后来有人劝韩信要自立的时候,韩信就提到自己有给项羽很多打仗的建议,项羽都没有听,甚至可能还被项羽所耻笑。

即使到了刘邦这边,也是因为觉得不被重用,所以想到要离开,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而萧何甚至还提出,韩信得当大将军,而且还得筑台拜将。

其实不止萧何看出,连那个夏侯婴也看出,还救下了韩信,他们与韩信交谈过很多次,韩信的口才也十分之好,也很会讲兵法与打仗,而萧何他们几个,才完全没有经验,韩信聊起打仗,那才是专业的,肯定能让他们所拜服的。

不过,韩信要被大家所信服,还是得经过实际战斗的。


历史简单说


我想说:萧何还真知道!

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期表现非常抢眼,甚至牛叉的不像人。仔细看同时期的人物,项羽、刘邦、曹参、萧何、张良等,都是有迹可循,或者通过一步步学习才变的强壮,唯独韩信是一步登天,一鸣惊人。

很多人都会怀疑,韩信师从何人?哪个将门之后?又是哪里学的兵法?我想说我也不知道,司马迁也没有交代清楚,只有一句:“韩信者,淮阴人也。”就确定了韩信的身份证明,然后这个穷小子郁郁不得志,干啥啥不行。


韩信就背着大宝剑四处混饭,各种被人嫌弃,亭长看不起,洗衣服的老大娘也鄙视。最过分的是屠夫看不惯他装13,让韩信钻他的裤裆,韩信还真能忍,钻他一回又何妨?结果成了全县人的笑柄。

谁会认为这么一个厚脸皮是天生将才?我相信吃瓜的群众看到这里也会竖起中指比划。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缺乏天才,只是缺乏发现天才的眼睛,看完你就会发现这句话是我编的,但不是没有道理。

韩信为了追求理想就去当兵,结果当了项羽的私人保镖,后来又成了刘邦的逃兵。两大王者都没有发现韩信厉害,为什么萧何唯独萧何能发现韩信的特别?这里再说一句名言,这句是真的:成功绝非偶然,实力铸就辉煌!


我给大家揭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谜底,其实很简单:

  • 第一,萧何的特殊身份。萧何:“为沛主吏掾”是沛县的小吏,基层公务员。他常年从事人事关系、户口普查、档案处理等工作,让萧何在识人方面非常敏感,眼光毒辣,当初沛县起事,就是萧何先发现刘邦这位流氓头子很不简单,决定誓死追寻。
  • 第二,一场关键的茶话会。韩信眼看着在刘邦那待着没有出头之日准备逃跑,结果被抓。在生死存亡之际,扯着嗓子唬住夏侯婴,夏侯婴就推荐给刘邦,结果刘邦觉得他是卖狗皮膏药的。而萧何觉得好奇,叫过去韩信聊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畅所欲言后,萧何才明白韩信是个真天才。
然后,萧何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这才有了韩信封候拜将、大放异彩的机遇!韩信的发迹验证了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的至理。但是萧何才是他一生的贵人,同时也是灾星,韩信也没有想到最后是萧何害死他,早知道还不如当了逃兵!

我不是易中天


西汉名将韩信,是个隋落成性者:‘’:乞食漂母,受辱胯下‘’,知韩信者,并非箫何,是张良修书推荐刘邦,参见刘邦時,自持才高,并未出视张良荐书,故刘邦见韩信,脸无气色貌不杨,衣衫烂类,鼻踏嘴欠,很不受欢迎,即按排他在军营中当了亇管理武器的仓管员,做了一段時间,觉得在此无益,月夜开溜。下人报给丞相箫何,才有京剧所演的箫何月夜追韩信,张良知息韩信出走,赶回汉中,才觉还好韩信未走,张问韩信我的荐书呢?韩信道出还给了张良并说:大丈夫何需他推荐。姑张良对刘邦说:信大才,你用他可安天下,刘邦向张良,現在我已得罪了韩信,他对我定有成见。张良对刘邦说:没事你只要给足了他的面子,可以继续和好。刘邦说:你敎我怎么弄。张良对刘帮说:你在南门外搭一台高三丈,请韩信高台而坐,王上在台下行三拜九叩首大礼。这就是韩信历史上有名的登台拜将。拜将结束,韩信下台,再恭恭敬敬地行君臣大礼,这是释疑了刘邦得罪韩信,向韩信的赔礼道歉,君拜臣的大礼,历史上也只有汉高祖刘邦,能曲能升。

。这里要声明的知韩信者不是箫何也,是张良,而害韩信者到是箫何。


老龚166916589


韩信是江苏射阳淮阴人,“汉初三杰”之一,“兵仙”,兵家四圣之一。少年时候贫寒,饭都没得吃,靠洗衣服的漂母周济过。整天背个破剑在乡里晃荡,被恶少遭以“胯下之辱”。

秦末义军纷起,韩信开始的时候投奔项羽,屡次献策给项羽,都没有被采纳,韩信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刘邦去了。

刘邦开始的时候也没有重用他,只给了一个小官,后来韩信犯错,差点被斩了,还是夏侯婴救了他。并且推荐他做了治粟都尉,就是管理粮仓的官员。因为萧何负责内政粮草后勤,于是萧何跟韩信有了接触。

当时萧何因为管理粮草而发愁,特别是阴雨天,粮食容易发霉。韩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办法给萧何,就是前面进,后面出。用现代的话来管理仓库就是先进先出的意思。这样很好的解决了粮草的问题,于是萧何认为韩信很有能力。

萧何与韩信多次接触之后,非常认同韩信的才能。正准备向刘邦重点推荐韩信,但是韩信还没等萧何推荐,就逃亡了。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时军中很多军官逃亡,刘邦问萧何为什么不追别人,偏偏追韩信呢?

萧何回答刘邦说:韩信非常有才能,如果你只想做汉中王,就不需要韩信,如果你要统一天下,非韩信不可,而且要让韩信做统兵大将,让他帮你征战。因为萧何的力荐,刘邦于是登坛拜将,封韩信为统兵大将。

韩信领兵之后,不负刘邦厚望,统帅兵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十面埋伏全歼楚军,逼的项羽自刎而亡,韩信用兵以来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这一路简直就是开挂的节奏呀。后世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也为后世津津乐道。

那么开始的时候,韩信并没有领兵的经历,萧何为何断定韩信就是统帅之才呢?这其实跟春秋战国秦汉之际用人的方略有关,那时候,人才没有固定的选拔模式,也没有科举,主要靠推荐,或者自荐。

我们看到春秋战国都是某某学成之后,找个君王畅谈一番,如果满意,就封大官,授予大夫或者将军。并不看资历,比如典型的赵括纸上谈兵,赵王认为赵括高谈阔论,非常有才华,结果取代廉颇为赵将,长平之战五六十万赵军覆灭,其中40万被白起活埋。这是一个最经典的失败案例。

而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比如吴起,开始在鲁国,鲁王听说他的才能,于是有了“吴起杀妻求将”,成了吴起的开山之战。有了声名之后,在魏国,在楚国都轻松获得显官了。

《大秦帝国》里面的商鞅也是跟秦孝公数番谈话之后,获得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开始变法,让秦国逐步强盛的,而商鞅来秦国之前只是魏国的一个小吏而已,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资历。

但孔老夫子显然口才就不行,周游列国,愣是没有一个国君给他一个丞相当当。最后只能回去教书育人了。

总之,那个时代的用人模式有点“赌”的味道,非常幸运的是,刘邦萧何赌赢了,拜了“兵仙”为将,开启了大汉四百余年的江山。也证明萧何看人的眼光还是非常准的,如果像赵孝成王一样,弄了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那就悲剧了。

而四百多年后,也有一个流传千古的诸葛丞相,眼光就不行,明显跟刘备不是一个档次的,刘备死前警告过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不听,用了马谡做大将守街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诸葛悲剧了,挥泪斩马谡,自己也自贬三级。北伐大业从此也变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死磕行为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信因为有萧何这个伯乐的力荐,而名扬天下,彪炳史册。然则“成也萧何败萧何”,最后韩信也因信任萧何,而被萧何骗进长乐宫,为吕后棒杀。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关注萧子北,为你带来更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小故事。

<strong>


萧子北


  1. 大家都知道,韩信的成名之战是刘邦授予他大将军之职以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此前韩信并没有在军事上有什么过人的战绩,那么萧何是依靠什么断定韩信是当今世上在军事上有极为突出的天赋呢?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一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什么来向别人展现。第二,韩信个人在军事上(被刘邦正式拜为大将军之前)的成长经历。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一个人的能力要让别人所知道,无非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论,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别人听到,让别人看到,最后的事情的结果与自己的言论,自己的所作所为相差不大。

  • 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能力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所可能通过的方式,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说说第二个问题了。韩信的军事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重点说说韩信的前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从他开始投奔到项羽阵营说起。<strong>

自从秦始皇一统六国以来,对内实施酷政,修骊山墓,建长城,从民间征集了大量的民夫和钱财,百姓为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自此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项羽项梁为首的楚地义军快速成长为反秦义军的中坚力量,正式此时,韩信只身一人带着一把宝剑前来投奔项羽准备干一番宏图霸业。可惜韩信的一腔抱负开始就被项羽浇了一碰冷水,因为初到军营项羽看着韩信长得人高马大就授予他执戟郎中这个职位,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一个摆设,不过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和项羽走得很近,很多军机大师都能听到看到。不久之后,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期间韩信的表现可圈可点。韩信虽然位卑职小,但他满腔抱负,一身才华,从来没有因此而荒废。巨鹿决战前夕,韩信已初步料到项羽必然会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所以当项羽下令破斧他就料到下一步必是沉舟,并对身边将士说,此战我们定可全胜,果然战争的走向真如韩信所料,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一鼓作气就打败了数量是数倍于己的秦军。韩信战前的一系列言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传开了,由此还引起了项羽的大怒,说韩信妄议军事,对韩信愈发讨厌。此后韩信不断的将自己对当前军事的看法汇报给项羽,但没有得到采纳。这就是韩信在项羽阵营里的全部表现。

韩信因自己的满腔抱负在这里无法得到施展便决定投奔到刘邦阵营里,于是韩信人生中的第二个军事生涯从此开始。在刘邦那里他一开始是在萧何账下任一个掌管钱粮的小官与军事没有直接关系,大家注意韩信此前在项羽阵营里的一些事萧何肯定是知晓的,不然不会一来就给韩信管钱粮的官职,起码认为韩信是个有能力的人。随着和萧何的交流越来越多,这里的交流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交流的方式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对军事上一下战略战术的探讨。而在行动上让韩信真正秀了一把的是征粮事件。韩信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很完美的完成了,萧何问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完美,韩信又是一通的结合天文地理分析了他能完成此次任务的一些前提条件。

综合韩信在萧何那里的出色表现,萧何对韩信必然是非常感兴趣,由此大力搜集韩信的过往经历言语等等信息,于是结合种种韩信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得出韩信其人是个人才

自此萧何彻底被韩信的才能所折服,认定了韩信必是天下罕见的军事天才,于是才有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