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没当元帅的经验,为何出道便是巅峰?韩信的能力到底从哪来?

风继续吹


韩信没当元帅的经验,为何出道便是巅峰?韩信的能力到底从哪来?

韩信的军事才能从哪里学来的,历史资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也许是天生的).我们可以一起

来分析一下:第一,韩信出生在一个落魄的贵族家庭,虽然是落魄的贵族,但是瘦死的骆驼逼马大。其家里还是有些家底的。所以韩信有机会读书识字,而他有极强军事方面的天赋,又对军事的热爱,这一点从他未参军前一直就带着一把佩剑,我们就可以看出。于是就会收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这也使他打下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

第二,韩信早期是在项梁军中行军打仗,当然只是个小兵,后来项梁死了,就跟随了项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混上了执戟郎中一职。这个职位可是可以跟在项羽身边的。经常可以看到项羽和将军们讨论排兵布阵,军事部署,战术的运用等。还经历了著名的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大家都知道项羽可是个超级军事大佬这对韩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和观摩的机会。也可以对自己的理论和推演进行验证。作为一个天生的军事奇才在项羽军中的经历使他获得了许多实战经验。可惜项羽并没有重用韩信,使他转投了刘邦。

第三,韩信刚到刘邦这也没有得到重视,还因为犯错差点被杀,好在被夏侯婴所救,在夏侯婴推荐下做了一个治粟都尉。当时主管后勤的是萧何。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了萧的赏识。当初刘邦进入咸阳后萧何在秦帝国的档案资料馆抢收“律令图书”。这些图书中自然有许多兵书,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韩信得到了深造的机会。为他以后领兵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于是逃了。萧何听说后立马把他追回,在他的极力保举下,终于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

韩信没当元帅的经验,为何出道便是巅峰呢?

韩信做了主帅以后,刘邦将手下大将 曹参、樊哙、灌婴、周勃、郦商等调配给韩信。还有张良,萧何等人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华。而一步一步走想巅峰。

韩信的成功和他的天赋,机遇分不开。但是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这让我想到,抗战时期,八路军许多将军,是穷苦农民出生,从小兵做起。在不断的战斗中学习,获得宝贵实战经验。然后通过努力学习新的战斗思想和理论知识,一步一步提升自己造就成功。在党的领导下为我们创造了新中国。。。


悬史密探


韩信的人生历程,不是现场直播,而是录播!

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一代“兵仙”韩信的事迹、战绩,是经过历史精细剪辑,然后完美合成的!

在剪辑后的VCR里,你所看到的是韩信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段,而被剪掉的那些片段和花絮,一样精彩!

只有看了这些花絮,才能明白:

韩信不是一出道就名动天下,而是长期的砥砺和磨难,风云际会,横空出世!

精彩片段一:食不果腹,漂母饭信

韩信自幼家贫,家徒四壁,连母亲下葬的钱都凑不出来,身无长物,无以为济,只能四处蹭饭,幸遇河边“漂母”给其饭食果腹,才不至于饿死,这就是“漂母饭信”的历史典故。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韩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在功成名就后,千金赏赐“漂母”,感念其“活命之恩”,而另一位女性——吕雉却成为韩信的生命终结者,这是“韩信存亡两妇人”的历史典故!

小花絮——绝处逢生的能力!

韩信早年的颠沛流离经历,造就了韩信强大的生存能力和交际能力。只有曾经濒临饿死的人,才有那么大的勇气和自信,兵行险棋,火烧栈道,置之死地而后生!

精彩片段二:佩剑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

韩信佩剑而行,貌似气宇轩昂、威武雄壮,而其剑之锋芒,却未曾得见!

韩信的剑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形式大于意义,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区分文生公子的折扇和玉佩,是韩信行走江湖的标配信物和LOGO,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只有披头散发的崽,才配摇滚”。

在古代,文生佩剑是一种时尚和个性彰显,唐代诗僧贾岛的《剑客》有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其实若真有不平事,诗坛我岛哥也只能是用剑表达一下愤慨和愤怒,刀光剑影毕竟离“诗奴”的豪迈太过遥远!

而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却是真实的“街霸巷战”,李白的剑术有史可考,曾在长安酒肆血战二十余泼皮无赖,全身而退,堪称“大唐第一古惑仔”!

淮阴无赖寻衅韩信,激其拔剑,如果韩信但凡会点散手、格斗之类的短打武功,也不至于承受胯下之辱。而无赖也多半是早就知道韩信的剑华而不实,所以才敢咄咄逼人、恣意辱之,如果途经此地的是项羽、刘邦、樊哙、龙且之辈,此无赖早就逃之夭夭,远远地行注目礼了!

所以,韩信没有武功,或者说是武功低微,跟梁山大哥“及时雨”宋公明大致是一个量级的“羽量级”选手,但此二人均不靠杀人技而能号令群雄!

小花絮——忍字心头一把刀!

韩信的自负和信心足以无视世人眼中的“士可杀不可辱”信条,因为别人从胯下看到的是绝望和尊严碎地,而韩信却从胯下,看到了诗和远方,还有天下!

胯下都能忍,则万事可忍;

万事可忍,则万事可期!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精彩片段三:执戟郎中的迷茫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楚人项羽振臂一呼,号令群雄将兵伐秦,同样是楚人的韩信投入项羽的叔父项梁麾下,当然随身一定带着他那把剑!

项梁兵败被秦将章邯斩杀后,韩信幸有大将钟离眛引荐,得见项羽,项羽早就闻听韩信的落魄事迹,鄙视此等苟且偷生之徒,但拗不过钟离眛的面子,就授了韩信一个“执戟郎中”的官职,相当于近身保卫项羽的警卫排长。项羽何人?王不过霸,力能举鼎,九尺虎躯,万人敌也!警卫排长对于项羽来说,更多是一种仪仗队的作用,戟都能生锈。所以韩信手中的戟就是个玩具,而他要执的是天下之兵!

执戟郎中虽然官职不高,但是近距离接触项羽的机会非常多,可以参与重要军事决策。所以,韩信经常毛遂自荐,给项羽出谋划策,并兴致勃勃地与霸王讨论兵法,而项羽则颇不以为然,须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韩信的滔滔不绝,使项羽识其才,但未识其经天纬地之才。后来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项羽才意识到韩信之能,差使拉拢韩信,韩信言道: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这段话,韩信说的委屈而又大器,铿锵给力,算是报了当年“明珠暗投”的一个小仇!

小花絮——小人物翻身的能力!

虽然,韩信在项羽帐下只是个执戟郎中的小角色,但得益于这段小人物经历,韩信经常参与谋划军机,一点一滴地学习项羽的行军布阵,洞悉范增的谋略,修正并验证自己的兵法储备,为自己在刘邦军中一鸣惊人奠定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韩信拜将之后战无不胜,其实也是源于这段经历对项羽性格和作战方略的熟稔,所谓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否则韩信怎么想的出“背水一战“、“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样的计谋,高深莫测!

项羽将兵是阳谋,如火奔腾;而韩信将兵则逆其道而行之,如涓涓溪流,绵延不绝,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都源于韩信对项羽的了解。

所以,向敌人学习,武装自己,再打败敌人,是韩信的一种超强学习能力!

精彩片段四:粮库里诞生的元帅!

怀才不遇的“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麾下不得施展,很不开心,所以转投刘邦。而他的中途离去居然没有引起项羽的震怒,也没有引起范增的狐疑,就这样无声无息,了无痕迹。

其实,在项羽眼中,韩信一直都是个“托关系求温饱”的废柴,躲在霸王的光环之下,是个毫无存在感的小角色,多一个不算多,少一个也挺好,所以一哂了之,随他去吧。

项羽的傲慢和轻视,是本能反应,不足为奇。而项羽的谋士范增却未识韩信之能、未料韩信之险,错失良将,是有很大责任的。

在韩信去留的关键节点时刻,范增与萧何“高下立判”!

韩信遥望着楚军营帐的点点烛光,一声叹息!

刘邦与韩信的初见,并不美好,刘邦一样瞧不起这个其实跟自己很像的年轻人,只是给了个“治粟都尉”的小官,职务不高,但是权力很大、油水很多!

从小就对粮食充满激情的韩信,这次却没有在食物面前失了尊严,而是小小施展了一下平生所学的一项小技能,采用“小九、大九之数术”将战备储粮计算的毫厘不差,并用“推陈出新”的循环方式,将粮食“以济民用,公私两便”!

小小的粮库,怎么盛得下一代“兵仙”吞天纳地的雄心?用韩信自己的话说:

“量此待一仆隶之事耳,何足以尽我哉?”

萧何在粮仓里一窥韩信的经天纬地之才,两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为帅,而汉王刘邦却一直不为所动!

汉王曰:爵不可以滥加,权不可以轻与。韩信一月之间二次封赏,若今未见尺寸之功,遂加元戎之职,使从我丰沛将士皆怨我赏罚欠当,而退有后言也。

小花絮——玩儿的就是综合实力!

韩信担任“治粟都尉”期间,略施数术就把汉军粮库的仓储算的毫厘不差,其才能跟当今时代的总会计师、总调度水平相当。

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见微知著,如果韩信计算的不是军粮,而是士兵,那么一堆堆的粮囤就是一个个威武的战阵,这将是多么无敌的战队!

可见韩信在苦难岁月里积累了多少指挥技能,十大元帅林彪每战之前也是把损耗、物资、战备精确计算到每一位士兵,确保战必胜,这是两大军事统帅隔空对望的卓越指挥精髓。

什么叫指挥天才?奇门遁甲、医卜星相、经略数术,无一不通、无一不晓!

汉军的粮仓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精彩片段五;生死一知己,萧何追韩信!

粮仓呆腻了,韩信再一声叹息:汉王、楚王不过如是!此地不留爷,天上人间,爷去也!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不讲了!

设想一下,如果萧何干脆没追,或者没追上韩信,韩信的帅才岂不埋没?有人说,韩信可以独立门户,割据一方,与楚汉分庭抗礼,再现三国鼎立!

这是韩信自我定位的问题!

很多将帅之才在统军布阵方面都超过了自己的领袖,比如关羽超过刘备、徐达超过朱元璋,但都是先寻找明主,然后倾力佐之,这是历史的选择,何人为帝、何人为王、何人为将、何人为相、何人为兵,一起皆有定数!

韩信有将相之才,但并无胆略成为帝王,他在关键时刻的政治谋略很浅薄,即使后来跟刘邦讨封,也有点底气不足。设想一下,如果韩信早就裂土封疆,就不会在未央宫被吕雉害死!

所以说,韩信压根儿就没想过单飞,他需要有帝王胆略的明主将之!

具备此等硬件条件的,天下就仅有汉王刘邦、楚王项羽。好马不吃回头草,项羽那里是不能回了,如果再任性失去刘邦,韩信就彻底失业了!

所以,韩信星夜而出,看起来有点冒险!

实则不然,诸葛亮算准了刘皇叔会“三顾茅庐“,韩信也算准了萧何会策马来寻,这都是大人物的大智慧、大自信,欲擒故纵!

信寻思:“若今不激着萧何,恐汉王不知重,众人亦不钦服,纵将角书投献,亦不足以制服百官。”遂生一计,吩咐门吏:“预备快马,我明日五更须远行。”门吏依命,须备快走马匹。韩信即将原来行李拴束停当,依前匹马出东门长行。左右知信已去,径来丞相府报事。萧何方回朝,闻人说韩信出东门长行,大惊曰:“若信去,我辈老死褒中矣!”

小花絮——攀爬伯乐的能力!

韩信能投项羽,得益于贵人钟离昧相助!

韩信得以在汉军登坛拜将,萧何有知遇之恩!

所以说,知己伯乐有多么的重要!

职业定位又有多么重要!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只谋最大的局、只做最高的帅,只将最多的兵、只杀最狠的人!

而韩信之死又是吕雉和萧何合谋的结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兵仙”韩信的自我修养!

韩信和萧何手拉手回到汉军,面见汉王刘邦,刘邦惜之,力排众议,登坛拜将,韩信将“多多益善”兵,攻城略地,为西汉王朝开创不世之功,史称:汉初三杰!民称:兵仙韩信!

韩信一路走来,呈现给世人的都是最低谷、最高光的经典时刻,其实韩信从“胯下”到“兵仙”,并非一蹴而就,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韩信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练和实战,才放下手中的戟、走出粮仓,走向将台!

兵仙临世、国士无双!

项羽用兵如火,重兵形、战势,大开大合!

韩信用兵如水,重机变、权谋,兵行险棋!

萧何曾问韩信下秦之策,信曰:吾以丞相素知兵法,即此言观之,盖不知也!兵家相机而动,随时通变,不可先传,不可遥度,如水流制形,因战而知胜,鬼神不可测其妙,父子不可达其指,临事之际,自有妙算。

项羽读兵法,不求甚解,只在战火中批坚执锐、野蛮成长。有勇无谋!

韩信穷究兵理,举一反三,自创《兵法三篇》。国士无双!

项羽杀降卒、诛子婴、烧阿房、天怒人怨!

韩信决胜千里,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震天下!


乌兰大侠


韩信从来没有当过元帅,但一出道就横扫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第一原因,是韩信本身拥有非常高的军事理论知识。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夏侯婴、萧何、刘邦这些个大佬,他们一和韩信谈话,马上就肯定这是个人才可以得知。

虽然,此时韩信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待验证,但人家的理论知识确实相当扎实,所以萧何也好,刘邦也好,都挑不出毛病。

至于韩信的军事理论知识是如何获取来的,这个其实并不太难。因为,对于很多聪明人来说,它只需要较高的天赋和学习能力,加上多看书多琢磨,就可以在理论方面获取比较高的成果。

比如赵括、马谡这两个能力非常一般的将领,他们的军事理论知识都非常高,甚至我们现实中的很多军事迷,在军事理论方面也有非常高的造诣,所以韩信拥有较高的军事理论,一点都不奇怪。



第二个原因,是韩信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把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并不是一上来就独当一面。

据史书上记载,在公元206年2月,韩信正式登台拜帅,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但此后直到第二年的七月份,韩信才单独率军出去开辟第二战场,然后才有了后来的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等巅峰之作。

换句话说,韩信虽然很早就成为汉军统帅,但他真正出去独当一面,却是在一年半之后。而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因为刘邦、张良、萧何等大佬都在韩信的身边,那韩信这个三军统帅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一年半时间,只能算是韩信的实习期。

在这种背景下,韩信虽然是汉军名义上的统帅,拥有军事上的决定全,问题是,刘邦、张良和萧何,甚至曹参、陈平等人,他们作为权力核心人物,肯定也有充分的建议权,而韩信也必须得尊重他们得建议。

这样一来,韩信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元帅,即便他在某些方面流露出一些幼稚的见解、甚至犯下一些幼稚的错误,毕竟一个底层人突然爬到这么高位置上,肯定会存在某些经验上的欠缺,这很正常。

问题是,因为有刘邦、张良和萧何等有着丰富经验的大佬在旁边协助韩信,所以他的某些经验错误,自然会很快得到纠正,这样以韩信拥有的军事理论高度,再加上他快速的学习能力,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基本足以从一个纸上谈兵的元帅,成长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元帅。



事实上,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实习期结束后,张良就告诉刘邦,总而言之,你现在可以大胆的放韩信出去了,因为他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独当一面。

最后,韩信出道即巅峰的第三个原因,是韩信出道所指挥的团队,那就是当时最牛逼的超一流团队。

我们知道,韩信出去独当一面后,刘邦把曹参、樊哙、灌婴、周勃、郦商都调配给韩信指挥,这些人,那都是勇冠三军,时刻冲锋在第一线的勇士。

韩信麾下有着这样一个超一流的团队,那他所制定的战略战术,自然可以及时、快速、有效,甚至没有任何打折的执行下去,在这种背景下,韩信的战略战术,才能发挥到最大价值。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韩信麾下的团队只是一个二流团队,那韩信所制定的战略战术,即便可以堪称完美,但在最后的执行上面,肯定也会大打折扣,如果是这样,那韩信肯定也无法把仗打得那样出色。总得来说,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综合在一起,才成就了韩信兵仙的美名!


我是赵帅锅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破楚军于京、索间,先后平定魏,代,赵,燕四国,东击齐,南灭楚于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被封为楚王。后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诛杀。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韩信没有当元帅的经验,为何出便是使巅峰,韩信是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自古以来凡是有大成就之人,基本都有高人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嘛,像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均拜在鬼谷子的门下,出师后下山纵横各国,那纵横俾阖搞得各国是眼花缭乱,纷纷拜相,光辉事迹流传至今。韩信有这么高的军事水平,究竟是向谁学来的?让他能够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呢?小编纵观史料,查阅《史记》,但其中对韩信如何学会这一身本领,却没有什么介绍。基本上只写到他自小家徒四壁,穷苦孩子出身,受到胯下之辱,后去参军追随项梁。而关于韩信的拜师学艺方面则只字未提,那么韩信用兵如神的本事究竟是怎么学来的呢?

第一点,无与伦比的天赋决定了韩信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自古大才都是天生的,靠后天努力是不可能达到顶峰的,所谓只要努力就无所不能那纯粹就是骗人的心灵鸡汤。天赋这个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天生数学好,不用怎么学习也比普通人好很多,这是一项与生俱来的禀赋。又比如项羽,打小就比别人力气大,年轻的时候,可以举起一个重达千斤的巨鼎,这项本事不是经过后天努力就可以习来的。韩信也是如此,他天生的军事才能是大道天成的。

第二点,良好的出身决定了良好的素质。其实韩信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韩信还未参军在老家的时候,就经常佩着一把剑游走于街市。要知道在秦朝末期,当时的社会条件,百姓是没能力单独佩剑的。虽然当时韩信家里很穷,但祖上是贵族,还是留下了很多老百姓没有的东西。自小习剑的他剑术肯定也不差,家里的书籍很多,韩信更是酷爱兵书战策,自幼苦读兵书,积累了大量的军事理论知识,为以后行军打仗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点,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得到了实践机会。韩信最开始投奔项家军,跟随项梁行军打仗,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打仗的本领。后来项梁死后就跟了项羽。可还是普通一兵,韩信抱负远大,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当个兵。于是就想办法接近项羽,后来经过一番努力后到项羽军帐做了执戟郎中,这下离项羽很近了。韩信利用接近项羽的机会,递过多次策论给项羽,但项羽自视甚高,根本瞧不起普通士兵写的东西。但是韩信每天都能在帐外听到众将商讨作战。韩信本来天赋就高,这对他军事才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后来,韩信见项羽不重用自己,觉得在项羽这里没有前途,更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于是韩信改投刘邦了,在萧何的举荐下,成功坐上了汉军的三军主帅。

自从韩信做了主帅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真正做到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并且无一败绩!奠定了韩信“兵仙”的历史地位。


燕山永固


世上成功者,大多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造就的。韩信之所以能战必胜,攻必克,率军"多多益善",虽与他平时常习练兵法韬略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是他具有军事指挥的天赋,又恰好赶上了适合他施展才能的时机,天时、地利、人和都凑在一起,成就了韩信的功名。"乱世英雄起四方",假如不是秦未天下大乱,他恐怕还是淮阴街头一个不起眼的流浪汉吧?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很多,如卫青不过是公主家的家奴,霍去病只是个毛孩子,从那学习打仗?但一经领军,便战功赫赫,把强悍的凶奴人杀的鬼哭狼嚎;朱元璋、徐达、李文忠之辈,要饭的要饭,种田的种田,可一统军作战,便天下无敌,把蒙古人打的屁滚尿流。近代曾国蕃左宗棠,都是文人出身,也一样南征北战,取得无数胜利。

所以,万事万物都是机缘合和,并没一定之规,总教是你真心愿做的事,就认真去做,从做中学,以所学为用,再加上天意相助,就会取得成功的吧?

综上所述,韩信的能力一半来自天赋,一半来自实践。


醉眼朦胧看天下


这个问题有意思。

打仗是个技术活。既有专业知识,但入门门槛不高。是个人都可以带兵打仗。你的命令属下听得明白就可以了。亮剑李云龙一个编筐的都可以带兵打仗可见一斑。

但带兵打仗,绝对是个技术活。综合韬略、管理,领导能力,判断力,决策能力,灵活处理能力,战时情报分析能力等等的一个综合素质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通过系统培训获得。比如军事学院,看军事著作。

但有些军事天才,无需系统培训,靠自学或者实践掌握这些能力。比较著名的是韩信,霍去病,陈庆之,吴起。还有朱元璋,刘秀,徐达,常遇春等等。我军很多将领也是。

韩信当过项羽的侍从,对他掌握这些技能也有帮助。毕竟他能够接触到军事决策核心,这点对他的军事能力影响颇大。加上他勤于总结,思考,可以迅速掌握这些能力的。当然,仅是我的推断。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个观点。

归结为天才吧。毕竟天才是不能以常理来推论的,否则天才还成为天才吗?



不花钱降温工程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历史上的韩信,人称兵仙,为谋战派代表人物!但正史并没有记载其师从何人,楼主所谓的出道即巅峰有一定道理。

虽然前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但是一旦本人经萧何举荐手握兵权后,立即叱咤风云。

九霄龙吟惊天变,一遇风云便化龙。

对于韩信这种天才,只是缺的一个机会。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垓下之战为我们津津乐道。

正史除了没有记载其师从何人,也并没有见到他本人一点学习经过。但其实历史上拥有这种能力不止韩信一人,后来的霍去病也是如此,封狼居胥,漠南无王庭,立下了不世之功。

他们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胆大心细。

再加上本人悟性极高,实战中学习,最终成为大汉帝国的擎天之柱。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暗度陈仓,从来没有走过也敢去尝试。

霍去病的千里奔袭,深入敌后也是如此!

也正因为这些,韩信在中国历史上常为人津津乐道,为后世楷模,人称兵仙!


历史如明镜


乔丹也在第一年新秀就拿到了得分王,詹姆斯也在一年就成了球队老大,有些人就是天才,天生就适合干某种行业,这个不服不行。。同样的例子也适用于霍去病,霍去病24岁时就已经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牛逼的人才之一,他从来就没有干过基层,但天生能打就是真的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射阳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后世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作为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作为军事理论家,配合张良整理兵书,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韩信的一生,就像一条抛物线,从默默无闻到大放异彩,最后又黯然落幕。他年轻时,既不会做官,又不会经商,一度只能到处蹭剩饭看冷脸,尝尽了世态炎凉人生冷暖。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然而,秦朝末年的大变局给了他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

纵观韩信的人生,他并没有像项羽、刘邦、英布等人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攻城略地,而是一步登天,成为汉军的大将军,为什么一个看上去没有任何成功经验的人能够百战百胜呢?是靠运气吗?还是说韩信就是个天才呢?

我们当然要承认天才的存在。所谓的天才,就是智力远远高于咱们普通人,又会比咱普通人更努力地去做一件事,高智商加专注加努力,不成功才怪呢。韩信就是这样的天才。的确,韩信在当大将军前,是没有攻城略地经验的,但实际上,经验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现在的中国人,很多都经历过高考,高考前,哪个有高考的经验,但不还是一大堆考上清华北大的?相反,考过一次的,又有多少能考上清华北大的?

因此,与所谓的经验比起来,还是学习的成果更重要。韩信虽然没有攻城略地的经验,但韩信对兵法的学习却比汉军中任何一位将领都要深入。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背水一战结束,汉军的将军们都问韩信,兵法上都说,排兵布阵应当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侧靠水,但你韩大将军却让我们背对着水来列阵,这和兵法上的原理恰巧相反,你韩大将军还跟我们说,今天必然攻破赵军,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你韩大将军用违反兵法原理的方式来打仗反而可以胜利。

韩信见众位将军发问了,便详细地解释道:“其实这也是兵法中的原理,只不过你们没有发现罢了”,接着韩信便说了一堆众位将军都明白的话,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了,什么“驱市人而战之”了,将军们一定,果真,这都是兵法中讲过的,只不过他们没有韩信学得这样深入和灵活罢了。如果把韩信比作高考状元,其他将军就是复读过多次的考生,其他将军的确有参加高考的经验,但却没把教科书吃透,所以没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今天的中国人往往迷信所谓的经验。找个工作吧,也需要经验的。但实际上,经验有什么用呢?经验不过是用来长知识和教训的嘛,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吗?不可能的。你让一个北师大的高材生和一个绥化学院毕业且工作了两年的教师一起去教学,哪个教得更好?当然是北师大的高材生了,人家虽然没什么经验,但人家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就很多还很深刻,加上人家还聪明,爱动脑,所以人家自然教学工作就能做得好。

同样的,你让韩信去打仗,为什么就是比樊哙厉害呢?因为韩信学得好,学得好完全可以弥补经验的不足。被韩信击败的陈馀、龙且,哪个不是战场上横着走的大人物,结果还不都在韩信这里栽跟头?为什么?因为他们学得不到家,学得不到家,经验再多,也是枉然。

一个指挥官在军队中没有权威,是绝对不能够打胜仗的。虽然韩信刚领兵打仗的时候没有什么权威,但是刘邦给他树了权威。刘邦筑了一个封将台,并把自己的佩剑取下来,交给韩信。这样就把韩信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谁都得听韩信的命令。同时,刘邦又绝对相信韩信,把军队交给了他,这就让韩信具有了极大的权威。因此韩信才能在带兵打仗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Zh上善若水W


韩信为什么会有绝世的军事天才?是个很难回讲清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韓信很年轻时常宝剑缠身,对武术军事格斗是心领感悟的,研习兵书奇谋也是他的长项。“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会是他天生自有的,肯定是其埋头苦学所成,深藏不露而己。

韓信身材伟岸,甘作小人胯下之夫,按理讲他有剑在手,为何要这样自卑呢?常人是很做忍受做到的。

他虽不会经商种田,更愿忍饿不偷抢,不剑峰侵害弱小平民,宁可饿死,后被一洗衣妇人救起才逃过死神之劫。

韓信内心雄才大略到底有多大,很难被当时的人们所窥视。

只有他与萧何透露过其人生的远大志向,才有萧何伯乐识才,“月下追韩信"的古曲千古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