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

摇把子65450140


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白东南互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达成的,必须要理解慈禧太后在庚子国难前后对洋人态度的变化,应该说通过义和团运动和东南互保,慈禧太后更加认清楚了国际大势孰强孰弱,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谁更离不开谁,从而默认了东南互保,甚至赞许为老成谋国之举。

一、东南互保的国际国内背景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淮军、楚军代替八旗和绿营成为国防军的主力(湘军基本上解散),地方督抚大员基本山都变成了汉人,地方政府拥有财权、政权和军权,已经成为尾大不掉之势,清政府只是利用汉臣之间的矛盾及所谓的忠君爱国的情怀来协调全局,而汉臣也没有强大到可以与中央抗衡的地步,从而维持一个暂时的平衡。

1897年戊戌变法失败,导致光绪皇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复出训政,同时光绪皇帝年长而无嗣,废帝另立新君的呼声很高。但洋人领事对光绪皇帝则充满同情,认为光绪皇帝代表着革新力量,而慈禧太后则是守旧势力,慈禧太后比较仇视洋人。同时端王载漪势力迅速膨胀,掌握了总理衙门、虎神营等机构,同时端王儿子溥儁也被授予大阿哥(太子),一时间风光无限,但因洋人领事未上门祝贺,端王也比较仇视洋人。

而在1900年,义和团在山东、直隶兴起,端王势力把义和团引进北京,把持了政局,连慈禧太后也无法控制局面,端王和义和团攻击洋人使馆,慈禧太后也希望借助义和团出口受制于洋人的恶气。后期由于洋人担心使馆收到攻击,要求派兵今北京城保护使馆,慈禧更加忌惮洋人。眼看义和团之势愈演愈烈,洋人担心使馆安全,焦躁万分,要求清政府交出天津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增加军队。最后慈禧连日召开满朝文武商讨大计,声泪俱下,最后决定杀掉五位主和的大臣,与十一国宣战。

《向十一国宣战诏书》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肯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夙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日公然有社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吓,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

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肆兵监器利,自取决裂如此乎。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难减比凶焰,张我国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儴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
(注)宣战列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

二、东南互保的几个关键人物

1、盛宣怀

由于义和团把北京周围的铁路、电报线路破坏,清政府已经成为了聋子和瞎子,只能通过京津之间八百里加急,通过天津电报局与外界通信,地方各省也无法及时得到中央的消息,这时候掌握电报系统的邮政大臣盛宣怀就格外重要了。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政府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发给各地督抚,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政府的宣战诏书并没有递交给外国,并未生效,这是挽回局面的关键操作。

还是盛宣怀,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承诺镇压乱民,保护洋人,同时要求各国不要进兵长江流域及各省内地。此条款签订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加入了该条约,称为东南互保,另外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亦表态支持东南互保。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 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 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 ,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 。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2、荣禄

荣禄时慈禧太后非常宠信的大臣,但不是满清贵族,对大政方针没有多大发言权,在当时的乱局下保持着清醒头脑。荣禄统领着武卫中军,当慈禧下令进攻使馆时,荣禄指使只放空炮,还给使馆送去新鲜蔬菜,使事情还有转圜余地。当局势不可控制之时,荣禄把抵制宣战的主要希望寄托在地方督抚身上,他私告李鸿章"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荣禄这个表态也引起了在京使馆各国使节的极大关注,认为荣禄正企图同汉族总督合作,并反对端王。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李鸿章北上议和之时,把这些事情作为作为一个证据,证明慈禧太后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从而避免追究慈禧太后的“祸首”责任。

有了荣禄的表态,各地督抚将宣战诏书认定为乱命。于是两广总督收到诏书后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湖广总督张之洞回复:"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种回复,更是对端王势力的严词拒绝,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支持,这也是东南各省督抚本着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的精神,对中央政府发出的严厉的警告与抗争。而且当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太后和皇上下落不明,他们甚至商定如果太后、皇帝一旦不测,李鸿章出面主持大局,这是后话。

后来八国联军很快从天津攻进北京,义和团一哄而散,毫无战力,慈禧只好带着皇帝仓皇而逃,出逃之前下令镇压义和团,诏李鸿章北上议和。

后期,由于李鸿章与各国斡旋和谈成功,涤荡了端王势力,为慈禧回宫创造了条件。而李鸿章本人也主导了东南互保,确实保护了东南各省的太平,保住了清朝的赋税之地。慈禧太后自己闯了祸,李鸿章替她圆了场,替她背了锅,还为此送了命,慈禧太后也不好追究东南互保的责任,反而承认了东南互保的作用。


郑说豫见


导语:

所谓东南互保,其实也就是东南各省的巡抚总督们,在清末时期,做出的一个保住江南半壁江山的策略。

早在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就已经失去了南方的统治权。尽管湘军、淮军和楚军奋勇努力之下,将江南地区收归清政府掌管,可是各地总督巡抚已经全都变成了汉人,满人的统治已经过不了长江了。

尤其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两江总督,更是差点被推举成为了东南各省的总统。不过在名义上,东南各省依旧受到清政府掌管,毕竟李鸿章对清朝是非常忠心的。

01满清从太平天国时期,就开始失去了南方的控制权。

南方尤其是江苏浙江地区,是清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之地,可是太平天国太牛了,他们打不下湖南长沙,所以绕开这里,一路东进,将金陵城给打下了。

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清史稿》

打下了金陵以后,太平天国就在这里建都了,而整个江南地区,几乎也都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地盘。这对清政府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因为没有江南地区的赋税,清政府根本无力支持各种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八旗的战斗力又显得不堪一击,所以慈禧太后在万般无奈的时候,选择将练兵权交给了汉人曾国藩。

  1. 这是在满清历史上,第一次将招募士兵的权力,交给一个汉人来掌管。曾国藩回到湖南已经,开始招募乡勇,训练出了一支足以跟太平天国相抗衡的湘军。
  2. 这帮人当然也不代表正义,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清政府发不出军饷,曾国藩又没有钱,所以答应士兵们打下一座城池,就抢掠一座城池,打来打去,伤的还是老百姓。
  3. 后来李鸿章和左宗棠也都相继创立了淮军和楚军,这些人马共同出手,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然而对清政府来说,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兵权始终都在汉人的手里。

满清是从关外入主中原的,所以他们在统治天下的时候,丝毫没有安全感可言。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不放心汉人掌兵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是一个接受儒家教育很深的人,他主动解散乡勇,自己不久也被架空。可是湘军的那些将领,包括淮军和楚军的各路将领,都成为了封疆大吏,在南方各省做官。所以说南方从这个时候开始,基本上全都被汉人控制住了。

02慈禧太后向11国宣战,南方各省表示不奉诏。

1900年,这是在历史上比较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正式进入了20世纪,也正是这一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圣旨,表示要向11国宣战。

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设政务处,充督办大臣,旋署总理外务部事。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各建祠以祀,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清史稿》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有人说这就是慈禧太后本人的意思,而且是有明诏的。有人说这是慈禧太后随口一说的事情,不具有可靠性。还有人说慈禧太后对各省总督巡抚下发了密诏,并没有公开宣布。

不管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调查清楚了。当时有这么一种说法,密诏是通过邮电局发出去的,而邮电局的管理者是盛宣怀。

  • 盛宣怀是谁呢?继胡雪岩倒台以后,清王朝的首富,当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曾经的李鸿章大秘书。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盛宣怀是地地道道的李鸿章门人。
  • 盛宣怀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立刻秘密将这些密诏发往南方各省,所以张之洞、李鸿章等人,是率先知道这个消息的。
  • 大家都表示先不表态,都在看李鸿章的意思。李鸿章作为当时的两广总督,第一个表态,表示不奉召,认为这是假诏书。

从这儿开始,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一个个都表示不奉召,认定了这是假诏书。与此同时,以张之洞为首的江南各省总督巡抚,开始支持李鸿章作为江南地区的总统。

一旦清政府与十一国正式宣战,那么李鸿章就可以领到江南各省采取自保行动,以此避免一场中华浩劫。

03东南互保到底是为了民族大义,还是个人利益?

现在很难讲清楚,东南互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当时李鸿章被推出来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领袖,其实并不合时宜。

因为清政府还有11年的统治时间,而李鸿章对慈禧的忠诚又是旁人难以估量的。所以这件事有两个错误。

  1. 首先不应该在这个时间段提出来东南互保,毕竟清政府依旧对这里拥有管辖权。所谓东南互保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独立,又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
  2. 其次东南互保的领袖不应该是李鸿章,他虽然是汉人大臣中的佼佼者,可是他对清政府非常忠诚,这就无法真正构成东南互保的局面。
  3. 所以说这是把李鸿章往火坑里推,至于谁能真正获得好处,没有人知道。这次行动的背后,到底谁是始作俑者,后来也没有人去调查这件事。

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东南互保并没有构成现实意义,只是名号叫得响亮罢了。慈禧太后对东南地区依旧掌握着控制权,这是不可忽视的。

清政府的这些总督巡抚,对当时的清政府还有多少感情?或者说他们早就想要推翻清政府了?只是表面上不敢表达出来而已。

十月,出督两广。二十六年,赏用方龙补服。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二十七年七月,讲成,相率退军。---《清史稿》

至于民族大义,我认为这里面是有一部分拥有这方面情怀的,但是这不代表所有清政府的官员。这帮人里面有投机者,他们想要通过这次东南互保成为地方上的诸侯,那也未尝不可。

总结:东南互保之后不久,李鸿章就去世了。

作为东南互保的领袖人物,其实李鸿章并不想造成这样的局面。虽然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汉人逐渐掌握了南方的政权。

可是这不代表汉人就一定要反叛满清政府,在李鸿章看来,汉人依旧可以效忠满清政府的。毕竟他的老师曾国藩,曾经完全可以推翻满清,不是也解甲归田了吗?

可是这次的事件将李鸿章推向了风口浪尖。慈禧太后立刻将李鸿章封为直隶总督,成为清政府中官位最高的封疆大吏。

这是在试探还是在拉拢?亦或是真正的信任?李鸿章都不愿再考虑了。因为没过多久,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就带着遗恨离开了人世。


江湖小晓生


1900年6月21日,就在清廷发布对各列强宣战的同时,位于东南各省的地方大员们,却以“乱命”为由,拒执行朝廷的命令。他们中以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为代表。

令人匪夷所思的还在后头,作为反对者李鸿章后来居然还作为代表去签订《辛丑条约》,山东巡抚袁世凯,日后被授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其它参与者并没有得到惩罚,相反还由此加官升爵。

看似不可思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老佛爷慈禧“不能说的秘密”。

让时间往回退五年,也就是1895年,这年清政府,因不敌小日本,签订丧辱国权的《马关条约》,不仅割地还赔银子。由此拉开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刮分中国的狂潮。

先是1897年11月,德国人霸占山东胶州湾,租期是99年;俄国人强行占领旅顺、大连,租期是25年,不久又将整个辽东半岛收入囊中;法国人租借广州湾,时限是99年,并在两广和云南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佬租借威海卫,为期是25年,并拓展香港新界,租期是99年,还将整个长江流域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列强中,唯一没有染指中国,则是美国。倒不是因为他有多高尚。

而是因为那会美帝正跟西班牙、菲律宾打得火热,随后到1898年,美国人才想起远东这块肥肉,跟英国人商量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说白了就是想获得跟英国一样,在中国推销商品,获得最低税率。

这些举动,自然让慈禧对帝国主义很恼火;让慈禧更气愤还有:1898年的戊戌变法,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居然白白的让康粱二丑跑了;还有最后一项:1900年元旦,慈禧本来是想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新皇帝。奈何帝国主义不同意,才就此作罢。

但这三恨,无疑让慈禧对帝国主义的恨,已达到刻骨铭心的地步。当以载漪、载勋、刚毅为首,找到她时,不难理解慈禧会站在会法术的“义和团”这边。

因为1897年,东南各省实际已经成为英法帝国的势力范围,清朝对他们的控制,早已今非昔比,东南督抚们反对清王室如此冒进之举,其实是给大清挽回些颜面。

要是东南各省听信这条“乱命”,支持义和团,屠杀洋人,那么这些帝国主义,就会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公然出兵,甚至占领这些东南重镇。若他们不执行,帝国主义也就没有出兵进犯的理由。

懂此道理,便不难理解慈禧为何日后对这些反对者,东南督抚们青睐有加。


本草百晓生


清政府和八国联军之间的战争,其实只涉及中国很小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直隶省以及周边的一小部分地区。清军参战的部队,也只限于北方数省的军队,而不是全国参战。这不是一场全国战争。\r

中国南方的汉人督抚,如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们熟悉洋务,相信科学,自然不信义和团的神力。他们常年接触外国人,深知同列强开战的后果,因此都反对清廷利用义和团同列强开战。列强也知道这一点,英国的主要利益在长江沿岸。在开战前,英国主动联系南方各省的督抚,要求万一开战了双方还能保持和平。南方各省也欣然同意。\r

后来慈禧颁布上谕,要求全国同仇敌忾对抗列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拒绝承认这份上谕。李鸿章甚至声称这是“乱命”。他们和各国达成协议,他们统治的省份保护各国的使馆不受义和团的进攻,同时外国不派军队进入这些地区。山东的袁世凯虽然和直隶近在咫尺,却也坚决反对开战。他借口英、德两国对山东虎视眈眈,回绝了慈禧北上参战的命令,也避免了在山东同列强发生冲突。因为这些拒绝参战的省份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因此这起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r

东南互保是清朝洋务派的理性选择。从恶意的角度讲,可以理解成是这些省份督抚的自保行为。从善意的角度讲,这些督抚是在国家必输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减少国家的损失。东南互保,可以减少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不让这些省份受外国人侵占,减小了这些地区被瓜分的风险。万一北京陷落,还可以把慈禧太后或者光绪皇帝转移到南方,有了回转的空间。\r

历史的实际进程也证明了,东南互保比不互保对清廷的好处更大。东南各省在战后清廷恢复运转上出了很大的力气,说明这些人还是在为朝廷着想而非私欲。慈禧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在战后并没有惩治这些督抚——虽然地方督抚权力膨胀,但战后的慈禧仍旧有能力调动他们,贬斥一些人还是办得到的——相反,慈禧还重用了不少人。




天香引


东南联保又称东南自保,是指庚子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分裂中国活动的一个大阴谋。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护列强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阻挠义和团运动

期间,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騤、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总督巡抚为保全自己不与列强开战。

经红顶商人盛宣怀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达成《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使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列强不在长江流域登陆用兵等内容。章程签订后,列强达到了集中兵力对付义和团的目的。

至于慈禧太后为什么最后没有追究,应该不是不想,而是已无能为力了,当时主要军事力量都在他们手上。最讽刺的是,最后张之洞还能成为托孤大臣,历史有时不经意间也会开个玩笑。

东南互保,清庭虽然对他们失去控制,但是他们名义上还是清庭的行省,并没有宣布独立。为后来慈禧和列强谈判多了点筹码。义和团成为最终的替罪羊。

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墉上闲人愿和朋友聊聊历史。





墉上闲人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方面去理解。

一、首先解释一下何谓东南互保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运动,主旨刚开始是“反清灭洋”,后来是“扶清灭洋”,对清政府的态度有所软化,但对侵略者没变过。各国列强也对义和团深恶痛绝,逼着清政府剿灭义和团。

对于胆敢犯上作乱的义和团,慈禧最初的态度也是剿灭,但左剿右剿都剿不了,便改为招安。希望利用他们去对付洋人。和义和团比起来,洋人对清政府的威胁无疑更大。

之后慈禧又知道了一件事,列强们认为心向西学的光绪帝更好打交道,有意让她还政于光绪,不由得大为光火,一不做二不休,于1900年6月21日向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等十一国同时宣战。

战斗的主力就是义和团“刀枪不入”的大师兄们。

对于慈禧这种不考虑后果的决定,不只汉族权臣反对,有点见识的满清贵族也是反对的,荣禄就曾说“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

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信局将清廷召集义和团民及宣战诏书扣押,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且电告各地督抚,不要服从此命令。

(慈禧太后)

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有他带头,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等人纷纷跟进,在盛宣怀的牵线、策划下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史称东南互保。

主要意思就一个,我们不奉朝廷的乱命,只要你们不来打我们,我们就不参战。

陕西巡抚端方(满清正白旗)、四川总督奎俊(满清正白旗)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亦是支持东南互保的。

(李鸿章)

慈禧宣战以及东南互保的结果,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千年古都遭受重创,百姓流离失所。并直接导致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东南互保的积极意义,是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保存了实力。

史学家雷颐的看法是:“使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为数不多的新式工商业最集中之区局面大体平静,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同时也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

(李鸿章)

二、早在东南互保之前,清朝对汉族权臣已经逐渐失去控制

东南互保,是汉族权臣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虽然还加了一层掩饰,说这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但实际上谁不知道这就是慈禧的意思?不奉诏,就等于是在和朝廷对抗。

事实上,大家已经做好了清廷灭亡的准备,连如何收拾残局都想好了,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主持大局,李鸿章的幕僚还奉命邀请孙中山先生去广州共商大事。

所以,东南互保的确意味着清朝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但这并不是一步就达成的,早在东南互保之前,曾国藩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清廷对汉族权臣已经逐渐失控。

腐朽的满清,负担不起江山。早已腐化的八旗军,再也不能成国满清统治天下的威慑力量。军权意味着一切。

对于各位权臣的抗旨,慈禧是很恼火的,怎么可能不想追究?但她不敢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追究。不追究,还能维持表面上的朝廷,一旦撕破脸皮,权臣们公然反了,她又能如何?

而汉族权臣们最终没有反,也不是看在慈禧的面子上,更不是对清朝还有什么幻想,是因为谁都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谁都拿不出最有效的办法。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一方面是东南大员在平定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中掌握了足够的财政(厘金)与军事权力(团练),又大都通过办洋务形成了“挟洋自重”格局,与过去中国历史演化规律完全不同,慈禧能笼络并分而治之这些地方实力派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靠洋大人开恩。如今,老婆子自己发了疯,要对洋人宣战,这些地方实力派怎么会一起送死呢?事后被痛打一顿的慈禧又哪敢追究呢?


历史的行程


东南互保是晚清的标志性事件。自此以后,清朝再也无力控制东南的各省汉族督抚,只能听之任之。

东南互保的背景在于义和团运动。清朝借着“扶清灭洋”的机会对外宣战,导致京津地区沦为战火。

然而,并不是所有清朝官员都赞同和洋人开战。

这些大臣主要是那些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地区的督抚。包括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

由于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八国联军即将侵略中国。面对如此纷乱错杂的时局,东南督抚坚决反对卷入战火。

1900年6月,为了阻止英国借机占领长江,于是刘坤一和张之洞等人决定联手,这就是“东南互保”的背景。

6月26日,张之洞、刘坤一等人赶在北京和八国联军开战前,提前与各国的驻沪领事相商议:

上海租界准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在这一呼吁下,领事馆和东南地区的官员签署了《东南互保条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

这两个章程的签署,标志着东南互保的完成。于是,东南地区保持了与中国北方完全不同的和平,没有卷入到1900年的战火。

为什么说“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呢?

这是因为在过去,任何的条约都是由清朝的中央政府所批准签订的。现在,东南地方居然越过朝廷,与敌对的国家签署和平协议,使自己置身事外。这就意味着地方利益压倒了国家的宏观意志。

“东南互保”,是地方的士绅们首次公开反对朝廷决策,使清朝的威望扫地。因此,慈禧当然不可能追究什么,因为已经无力追究了。


HuiNanHistory


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了控制?事实当然并非如此,东南互保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东南各省为自保不得已而为之。

那东南汉族为什么要东南自保呢?

原因就在于慈禧太后向列强们同时宣战了,慈禧太后没有看到清廷的腐败不堪,还仍是觉得大清实力强劲,能够同时应付的了诸国列强。

当然,也有说法是慈禧太后在看了义和团表演的刀枪不入的节目后,自信以义和团的神通能够抵御列强们的欺侮,于是便下定决心同时与列强们开战。

不得不说,面对列强一向软弱的慈禧太后,这一次在抵抗列强这件事情上,确实表现出了较为强硬的态度,展示了大清的骨气。

然而,这种无视现实的盲目自信却给大清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慈禧太后宣战后,诸国列强同时向清廷进军,仅仅数日,北京天津一带多地相继沦陷,慈禧率队出逃,一时间清廷统治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大清还是有一些头脑清醒点官员的,比如东南地区的诸多汉族封疆大吏,因为长期跟洋人打交道,他们深知大清国与列强们之间的真实差距。

因此,当北方列强在北方如火如荼的侵略时,东南地区提出了向列强宣战乃太后听信谗言,故东南地区不予执行,仍与列强们交好。

在这里必须说一下,在东南自保了,荣禄也出了不少力,太后下旨宣战后,荣禄给东南地区执政者写信,让暂缓执行宣战旨意,不得不说荣禄在此时还算是个明白人。

所以,东南互保实际上是指东南地区官员在深知大清无力与诸国列强同时交战的情况下,暂缓或拒不执行大清慈禧太后旨意的这件事情。

但是,从事后来看,东南地区仍然受大清管辖,所以并没有题主说的大清国东南权臣自立的情况。

当然,在当时,如果东南决心自立,清廷也是毫无办法的。


史海钩沉


所谓的“东南互保”,应该是经过慈禧太后默许的,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事件!因此慈禧太后才会在事态平息后,没有再去追究那些大臣的责任。

而这却并不意味着,参加东南互保的各省督抚们,已经准备抛弃慈禧太后,甩开清政府搞单干!恰恰相反,这些以李鸿章为首的督抚们都是大清的忠臣!这一点可以从李鸿章甘于涉险远赴京师,同盘踞于此的帝国主义列强们谈判,为了挽救远遁于西安的老佛爷讨价还价中得出!

倘若李鸿章不忠于清政府和慈禧太后,又有何必要涉险与洋人谈判呢?难道这位因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失败,而被逐出了朝廷中枢的老臣,会不知道同八国联军谈判是一件费力不讨好,且必将留下卖国污名的苦差事吗?

李鸿章能够如此做,足以证明他对清廷的忠心,以及他并没有抛弃慈禧太后搞单干的野心!而据史传:所谓的东南互保,力推李鸿章为“总统”的流言,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一旦两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遭遇不测之事,清朝混乱无主,李鸿章才会为保东南菁华不失,而出头担当主持局面之大任!由此可见,所谓东南互保的出发点有二:其一是为了保住东南菁华地区,不被战祸波及。其二是为了应对万一两宫遇难,清朝出现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因此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而从事态平息之后慈禧太后的态度来看,她对于东南互保也是没有异议的。毕竟在1900年那个极端混乱之际,谁也无法预知事态究竟会向何处发展!所以尽管慈禧太后或许会对东南督抚,拒绝派兵入京勤王而心存芥蒂,但依然选择了不去追究李鸿章等人的责任!事实证明慈禧太后的选择是正确的,因此当慈禧太后返回京城之后,不必为东南人事大调整而担忧,从而得以从容推动清末新政!使清朝在1900年之后,又延续了十余年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