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揭示中国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学8大特征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成为中国最普遍的肝病

,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NAFLD相关的晚期肝病及其死亡率以及总体疾病负担预计将大大增加。因此,迫切需要知道NAFLD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指导整体管理方法。

2020年2月3日,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在Hepatology 在线发表题为“Epidemiological feature of NAFLD from 1999 to 2018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方法总结了过去20年中国NAFLD的八种流行病学特征。

数据显示,NAFLD人口迅速增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重要的是,与美国人口相比,BMI和NAFLD的遗传风险存在很大的种族差异。由于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和对病毒性肝炎的有效疫苗接种策略的实施,晚期肝病及其并发症(例如HCC)的病因已经改变。NAFLD的区域流行病学模式表明,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是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分析还表明,由于诊断工具不足和缺乏有效的药物疗法,许多患者仍未得到诊断和治疗

鉴于NAFLD的负担,未来的政策和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知识缺口,以减轻风险负担。


武汉大学李红良团队揭示中国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学8大特征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导致全球约17亿人罹患的主要慢性肝病。该病的范围从肝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后者可能进展为晚期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此外,很大一部分NAFLD患者患有代谢合并症,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CVD)和肝外癌症的风险。NAFLD及其并发症不仅在西方国家造成巨大的健康负担,而且在亚洲也日益增加。


最近的荟萃分析发现,亚洲国家的NAFLD患病率相似,在某些情况下高于西方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中国的患病率,发病率和与NAFLD相关的年死亡率最高。如果这种大流行继续下去,预计中国将是全球范围内NAFLD患者和与肝有关的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在中国控制这种疾病将对全球肝病负担产生重大影响。


直到最近,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中国还没有被视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由于实施了有效的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患病率已大大降低,但终末期肝病(ESLDs)(如肝硬化和肝癌)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 。 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全国NAFLD的发生率令人震惊,占全国的29.2%,这表明NAFLD可能对ESLD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对中国NAFLD流行病学特征的深入了解已成为当务之急,它将有益于健康决策过程并指导控制NAFLD及其并发症的行动。然而,由于对NAFLD的认识不足,描述中国NAFLD特征的大规模纵向研究很少,但是对以前出版物数据的系统评估可能会勾勒出NAFLD的总体特征。


在该研究中,基于对1999年至2018年文献的全面搜索,突出了NAFLD在中国的八个主要特征,并对数据进行了荟萃分析。这些特征包括NAFLD流行病学的详细时间变化和年龄模式,NAFLD易感基因的频率,中国主要肝病分布的动态变化,公众和科学领域对NAFLD的认识以及现状中国NAFLD的诊断和治疗研究结果对解决中国NAFLD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消息:

https://aasld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hep.311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