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大米是一年一熟,但是东北却被叫做粮仓?

完颜半壶纱


南方大面积平原较少,所以耕地少,土质原因导致产量还不高,所以哪怕一年两三熟也不一定拼得过东三省。再有就是粮食不光是大米,大豆,玉米,小麦,高粱等等都属于粮食。[微笑]


一路蒙牛


东北,四季分明,冬季天寒地冻,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农作物。但是东北被称作大粮仓,这是为什么?

1、耕地面积较大。东北,祖国大粮仓,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广袤的耕地面积。目前,东北的耕地面积在3亿亩左右,占到全国面积的16%。如果算上内蒙古的话,耕地面积能达到4亿亩以上。由此可见,成就东北大粮仓的不是气候,而是较为丰富的耕地资源。

2、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耕种。东北,拥有三大冲积平原,分别是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也是构成东北广袤耕地的一个因素。东北相对于西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垦、大面积种植。特别是三大冲积平原在东北的耕地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东北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也是比较出色,其中以黑龙江农垦为主要的代表。

3、土质肥沃。东北地区有着较为广阔的黑土带,特别是在黑龙江和吉林的中部、南部地区。而且,东北也是与乌克兰大平原以及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共同组成了“世界三大黑土带”。土质肥沃、腐殖质和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粮食品质好。得益于东北独特的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农作物果实品质好;气温低、降水量相比南方小,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植保方面引起的减产相对少;日平均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天数更长,养分积累的更加充足。尤其以黄豆和水稻为主要的代表,品质比华北、西北、南方要好一些。

5.粮食单产与南方、华北地区相比还是有差距。虽然说东北是大粮仓,但是在粮食单产方面和南方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气候的因素,有效积温低,农作物的增产潜力受限;另一方面是品种的限制,缺少优质杂交品种的支持。这也是南方的水稻、黄豆的单产比东北高的一个原因。

所以,东北能够成为大粮仓,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占全国耕地面积16%的3亿亩耕地。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世界黄金水稻种植带,不是东北人自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的北纬40-45°间,就是东北,日照充足,大米营养吸收充分,人体日常摄入优于其他地区。

根部营养吸收充分,世界著名黑土地,粒大饱满。

其他地方的米就算了,一年二熟的速成米,跟东北大米没有可比性。

东北的粮(中国第一),西北的肉奶(中国第一),山东河北的果蔬(中国二三,一二),山东的海鲜产量中国第一。就足够了,其余都是渣。


内蒙人不知道


为什么东北大米是一年一熟,但是东北却被叫做粮仓?

东北是我国的大粮仓,北粮南运的主要产区,粮食产量占比较大,商品量较大,再加上粮食品质较好,在我国粮食供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55亿亩,比上年减少1428万亩。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的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7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21%。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比上年减少371万吨。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的粮食总产量为16885万吨,占全国总产的25.7%。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不仅粮食单产、总产水平较高,商品率的程度也比较高。其中,生产的粳稻、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大量流入关内,特别是东北大米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销售,主要供应京津冀地区、南方销区等地,并出口到东北亚、非洲等地区。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独特的光热条件和肥沃的土地,非常有利于粳稻品种的生长和品质的保证,生产出来的东北大米也是深受消费者认可。在我国2.1亿吨的稻谷年产量中,粳稻的产量占了1/3,而这1/3的产量中,来自东北的数量占到将近65%。这部分稻米尽管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五常大米、方正大米、盘锦大米等等,但更多的则是被贴上东北大米的标签,在各大超市商场、集贸市场销售,甚至有一些其他产区的大米也冒充价格相对更高一些的东北大米进行销售。


粮小咖


很简单的道理东北三省地域辽阔,相比较而言东北三省的人口密集度?并不是很大的吃不了那么多的大米,需要大量粮食对外销售。东北三省其中的辽宁省人口最多也就是4000多万人而已,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加在一起的人口数?和辽宁省差不多拉平吧,在加上东北三省人口大多数都是聚集到了城市里的,所以在中国大陆这里(东北三省)是最早的工业基地。城镇化比率也高居全国各地的平均水平的高处。纯粹看天吃饭的的农民并不多。种地?是靠大规模的机械化来完成的。效率落后的人力耕耘?在东北三省看来太落后了。


爱看爱思考


有一首歌叫北大荒人之歌。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就是描写知青那会见到北大荒和开垦北大荒的以及热爱北大荒的情景。王震他们那会开的应该更早,知青是文革以后城里人就业难,而采取的一条路。还有一首歌,说东北有大豆高粱,所以说它这是生产角度来说。再有东北比如黑龙江有三大平原。过去粮仓应该是底下圆柱上边圆锥形,后来应该是大型粮库了。黑吉辽三省,黑是主要的,其余也各有特色。过去有一望无际的农场,稻子,玉米和大豆的主要原产地,黑龙江的黑土地,至今也是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基地。一季米日照期间长,营养丰富,土地肥沃,长量高。人少地多。很多地方实行了农业机械化。吉林玉米,辽宁盘锦,还有黑龙江五常以及辽宁营口大米很有名。有说牡丹江响水大米也有名,还真头一次听。


快乐的多多


对于东北来说是块宝地,一年四季气温平衡,日照均匀,所谓的稻米之乡,小语来简单说一下为何一年一熟的东北庄家会被叫做粮仓呢?让小语来解开这个迷!



首先:东北气温冬冷夏热,只有夏季适合农作物生长,其他季节会因天气寒冷停滞不长,冬季会被冻死,所以东北地区一年四节只有夏季种植庄家,春季播种,秋季收割,冬季啥事没有了。

其次:东北地区之所以被称为粮仓,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适合各种农作物,一年一季的庄家成熟期适合,不会因抢收抢种而影响产量,播种、收割。、管理因平原而方便许多。



再次:东北气候较好,污染量减少,因冬季寒冷,泥土冻上了会保持水分和养分,以便于播种时充分发挥其作用,达到好吃 高产的一个效果,东北土质好,以黑土地为主,黄土地几乎不可见,黑土里还有大量微量元素,以及养分需求,对庄家带来很大益处。

最后总结:东北地区无论是气候,还是适合农作物的温度,还是光照和空气以及养分需求,都是占最高比例的,可以说上是中国农作物之乡,平原多所种庄家也就多,产量名列前茅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是小语,小语就生活在东北,黑龙江五常人,喜欢小语的就关注吧!感谢阅读,欢迎评论。


五常大米王语


东北松嫩和三江平原的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上,黑是天然的杀虫剂、黑(土)代表肥沃。亚洲只有黑龙江、吉林占几个县,其余二处在北美洲和欧洲各一块。寒地黑土一年一熟产出的粮食上的成、籽粒饱滿,粮食自然好吃。南方各省一年二熟庄稼太阳光线足催熟快所以口感不如龙江粮。寒地黑土培育出五常市产出的大米闪耀世界、中国顶级口感自然高于其它(各省)粮食产区。


一代天骄3860


随着农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农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主粮仓区域不断发展变化,最早人们从俗语中听到的是“苏湖熟,天下足”,这是由于在南宋时期,江浙地区的农业发展迅速,所以形成了当时的重要粮食供应基地。后来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江浙地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调整,主要的粮食种植基地转移到湖广地区,所以当时人们称为“湖广足天下熟”。

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就成为成为中国的产量的第一大省,并且连续8年成为产粮第一大省,从2017年的粮食产量数据来看,黑龙江6018万吨排第一,吉林3420万吨排第二,辽宁2136万吨排第12,东北三省粮食产量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现在可以改称为“东北熟、天下足”。东北大米是一年一熟,但是东北却被叫做粮仓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东北地区土质资源条件好,适合农业庄稼的种植,因土壤中富含腐殖质被称为“黑土地”,世界上仅有的四块黑土地,东北平原就是其中的一块。103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让东北成为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当年山东老家的亲戚来到老家黑龙江就说过,东北地区满眼望去都是黑油油的土地,这样的土地才有劲,才是最适合种植庄稼的土地。

再有就是东北的大平原便于机械化农业开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升粮食的产量,现在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从耕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基本全面实行了机械化运作,农业机械化的大量发展,大大提升了粮食产量。就拿黑龙江来说从建国初期的粮食产量100亿斤发展到后来2010年突破1000亿斤,机械化的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还有就是东北地域的农业种植环境,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属于温带的大陆性气候,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的阶段,雨量充沛风力较小,而冬季的降雪又为来年的农作物生长提供的充足的水分,气候环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种植出的农产品不仅量大,并且质量还特别高。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也因为东北地区相比较于南方来说是属于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非常多,特别是在号称“北大仓”的一些大型农场区域,每户家庭种植100亩、200亩土地的现象很多,种植出来的粮食吃不完,可以大量供给其它省份,所以成为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基地,如果一个省份的粮食产量比较高,但是都被本省消化了,那也不能称为“粮仓”,这也是东北地区能被称为粮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东北大米是一年一熟,但是东北却被叫做粮仓?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响水大米


简单的说,东北,从最北面的漠河,到最南边的大连,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而且,这么广袤的一大片土地,除了原始森林,几乎都可以耕种,而且,是最最肥沃的黑土地!有概念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