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輝煌50年大事記|1969年十堰“白手起家”大力發展工業

十堰輝煌50年大事記|1969年十堰“白手起家”大力發展工業

1975年6月,二汽2.5噸越野車生產能力建成。(資料圖片)

十堰是一座因車而建、因車而興的城市,它的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到多元、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跨越發展的傳奇歷程。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十堰的工業發端於1935年,當時整個鄖陽地區只有一個汽車修理廠。

1935年,十堰工業基礎就是一個汽車修理廠

十堰工業發端於1935年。1934年10月老白公路通車,1935年3月鄖十公路通車,湖北省第二公路管理局黃龍灘工務段在黃龍興灘建一個汽車修理廠,職工5人,設備有一臺手搖發電機(供照明使用)、兩個臺鉗、幾把銼刀、手鉗等。後來陸續出現紙廠、鐵匠鋪、農具廠等,都是手工作坊,不是工業。

建市初期,市委提出大力發展工業

十堰建成一批地方工業,是在1969年建市初期。當時,十堰一無資金,二無人才,不少人產生畏難情緒。針對這一狀況,市委提出要敢於白手起家,要爭闖幹,不能等靠要,制定 “三就四為”(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為農業服務、為二汽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出口創匯服務)工業方針。

依託二汽,興建配套企業。如市方向盤廠和篷布廠等,一直為二汽生產方向盤、坐墊等配套產品。爭取生產二汽向外擴散的汽車零部件,例如向橡膠廠擴散墊圈擋板等雜件,向電機廠擴散彎管等鑄造件,向汽車大修廠擴散剎車片。充分利用大企業的邊角餘料發展五金加工業。協助駐市企業興辦家屬工廠,既生產大企業有用的產品,又解決家屬就業問題。

興辦為大企業服務的工業。有條件的地方都興建磚瓦廠、採石場等地材生產企業,保證大型企業建設和城市建設需要。至1975年,全市共向二汽、東風輪胎廠、黃龍灘水電廠等供應紅磚2.0746億塊,木材4.2187萬立方米。爭取外援,整建制引進一批急需企業和人才。建市頭兩年,從北京引進磚瓦廠,從武漢引進糧食加工廠和食品廠,解決了燃眉之急。1973年至1974年,以家屬“農轉非”為條件,從武漢、谷城等地引進近200名技術人員,解決了機械、製革、紡織和釀酒行業技術力量匱乏問題。建市不久,從省計委爭取到20萬元建廠資金,創辦市毛巾廠、農機修造廠和傢俱廠。當時劃撥給毛巾廠的建設資金僅5萬元,購買設備都不夠,更不說蓋廠房了。廠裡將資金全部用來買設備,廠房、宿舍都用蘆蓆棚,被戲稱為“蘆蓆棚廠”。

因地制宜發展社辦工業。十堰公社在紅衛辦起小五金廠,最初生產花鍬、花扒出口,後來生產隨車工具。花果公社辦鑄鐵管廠,沒有模具就用泥巴做成模具翻砂。白浪公社辦起汽車搖把廠。茅箭公社建了一家農具廠,除生產農具外,還生產鋼絲床、鋼絲篩網等產品。大峽公社辦起電線廠。黃龍公社農具廠革新挖潛,開發了水龍頭等新產品。大川公社利用本地資源辦起棕床廠。東風公社辦起民用煤爐廠。

1970年全市地方工業企業僅有39家(全民20家,集體1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34萬元。經過5年發展,1975年全市擁有企業85家(全民26家,集體59家),實現總產值6164萬元。(李德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