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大兴土木的朱棣背后又有何目的

“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大兴土木的朱棣背后又有何目的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曾因为“天子戍守边疆”的言论,五次北上讨伐元军,从而稳固了当时北方动荡的局势。朱棣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筹备在北京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宫。之后将明朝首都迁至北京,为北方边境创造了稳固的后方。与此同时,他又在南方修建了一座同样十分金碧辉煌的武当观,如此大兴土木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目的呢。

一、前期的漏洞

元朝灭亡后,在北部边境还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的残余势力,他们经常扰乱明朝北部边境的秩序。这些少数民族通常以游牧为生,他们基本上不需要耕种,这增加了他们活动的灵活性。因此,这些游牧民族在针对明朝北部边境的问题上,秉持着一种要打“持久战”的态度。在面对他们“你进我退”、“你守我攻”战术下,使得明军苦不堪言。

朱元璋在位时,他认为多发皇室斗争是因为没有早立太子的缘故,所以他一登基就立了嫡子朱标为太子,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争端。同时,他还通过分封藩王镇守国家边疆的形式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大兴土木的朱棣背后又有何目的

到了建文帝时期,朱允炆为了能够最大化的将军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他主张实行削弱藩王权力的措施。至此,北方边境再无戍守的藩王和士兵。也正是因为这样,暴露了当时明朝北方边境的军事漏洞,给了敌人以可乘之机。

二、北建故宫

朱元璋时期封朱棣为燕王,北京就是朱棣的藩地,而南京则是朱元璋以及朱允炆在位时期的首都,朱棣将首都迁回北京也算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朱棣的即位是以清君侧的理由夺取的帝位。因此他将首都迁回北京也是想缓和当时在政治和阶级上出现的矛盾。将首都迁回北京可谓是不二之选。况且北京当时文人墨客辈出,相较于南京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1、促进南北经济交融

北建故宫从侧面促进了南北地区贸易往来,并且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因素。明成祖在北京建造故宫时,还在南方修建了武当山,其实是想通过“天人感应”的舆论来堵住悠悠众口,以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稳固自己的政权。

在北京修建故宫不仅能够稳定北方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因为北京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环境。明成祖为了能够顺利迁都北京不仅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同时还调节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并且疏通了南北两方的交通要道。

当时明政府为了能够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调动到最大化,还颁发了一些惠民政策。如免费向他们提供一些耕作所需的工具以及牲畜,减轻赋税等。1404年,明成祖下令将南方的一些富民迁移到北京。可想而知,明成祖当时想要充实北方人口、带动北方经济发展的迫切之心。不负所望的是,在经过明成祖这一系列的措施后,北方的经济逐渐繁荣了起来。

“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大兴土木的朱棣背后又有何目的

2、加速南北开发

因为南方政治环境平稳,所以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繁荣。北方当时多战乱,经济发展则较为缓慢。为了能够使北方的经济发展起来,明成祖下令将一些士兵和流民运送到北方去建造宅院。同时为了能够加快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明成祖还下令释放囚犯去开垦荒地。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在发展北方经济的同时,明成祖还下令疏通了南北两方的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始于隋炀帝时期,因其年代久远,到了明朝已经完全丧失了交通运输功能。1411年,明成祖下令疏通运河。之后用了五年时间,使运河重焕生机,恢复了其交通运输功能,继而加快了南北两方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南修武当

1、君权神授的舆论

明成祖修建武当山不仅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同时想通过“天人感应”的舆论来说明自己登上皇位是无非是顺从了天意。

1403年,朱棣利用“靖难之役”扳倒了当时的皇帝朱允炆,从而顺利登上帝位,史称明成祖。为了平复当时政治上针对自己“篡位”的舆论,明成祖决定修建武当山。在当时明成祖大肆宣扬真武神,其实是想要通过“君权神授”的舆论来来暗示自己是神灵下凡。在《明太宗实录》中曾有明确记载:“言说不尽,那时节已发诚心,报答神惠。”

在十三年的时间里,武当上从一片丛山峻岭摇身一变成为拥有七宫九观共三十三组建筑群的地方。整个建造的过程十分繁琐。《明太宗实录》中曾有相关记载,明成祖准备修建武当山的决定,遭到了各个方面的反对。

“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大兴土木的朱棣背后又有何目的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反对声音过高而停止修建,反而在之后发布声明说,他想要修建武当山的决定并非因为旁人的赞成而去修建,就更不会因为旁人的反对而不去修建。明成祖还规定,如果参与修建的人员没有遵守他的旨意,将会受到重重的责罚。为了确保建造工作能够有不条不紊地进行,明成祖还组建了一个高达四百多人的指挥系统聚集了当时最著名的建造师共同建立新的宫殿。

2、对武当的重视

根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的记载:“敕建武当宫观材木、采买十万有奇,悉自汉口江岸,直抵均阳,置堡协运。”明成祖秉持着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原则,特别规定除了大型的建筑材料从当地开采,其余材料都得从外地购买,再通过京杭运河的航线来运输这些材料。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的记载可以看出明成祖对于象征天国宫殿的建造尤为关注:“皇上独重其事,冶铜为殿,饰以黄金。”

这座宫殿并非在武当山建造,而是在北京铸造。而且明成祖十分重视这座宫殿的运送,在运送队伍出发之前特意叮嘱护送的都督,要求他们一定要保持船上卫生的干净整洁、不许做饭,而且只能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开船。

当时,这座金殿的建造和运送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但它的落地确实给武当山建筑族群增添了一笔浓厚的皇家色彩。当金殿坐落在武当山上时,天柱山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明成祖立即颁发了一道圣旨,将武当山赐名为“大岳太和山”。

这使得武当山在当时的盛名一时凌驾于“五岳”之上,继而成为“天下第一名山”。同时,明成祖在其他四座宫殿建造完工时也分别为它们赐名,以昭告天下。总之,明成祖迁都北京和兴建武当的举措为明王朝之后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大兴土木的朱棣背后又有何目的

朱棣如此重视对武当的建造以及真武神像的修筑,目的是要人相信明成祖夺得皇位得到了神的赞助,是天命所归,借此改变“篡逆”的形象。同时,他需要一个有别于孔孟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思想的“精神家园”,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与道教在汉代、唐代、宋代之后又一次被统治者派上了用场;他还需要证明他的文武之道和实力强大,希望通过“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方式使南北统一,加强他北迁后对南方的统御。

3、深层的原因

当时,还有一个令朱棣下定决心大修武当山的原因,就是建文帝之谜。朱棣攻占南京后,他的侄儿建文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成了他的心腹之患,世间盛传建文帝跑了,化妆成和尚、道士跑了,于是在他看来,建文帝最有可能藏匿的地方,除了海上一路之外,就是襄阳武当山。

于是,他就以建王室家庙之名,在武当山屯兵三十万人,这是一支谁都不敢小觑的力量。他还亲自给武当山大仙张三丰写信,希望见上张三丰一面,并派大臣胡濙和李挺在陆上找张三丰、查建文帝,派郑和七下西洋到海上查访建文帝。

“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大兴土木的朱棣背后又有何目的

朱棣的权力来之不易,他所创造的清明统治成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们憎恨黑暗历史中的暗流涌动,但不能忽视其本身对于时代的发展所创造的价值。通过许许多多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在看到历史局限性的同时,还能看到不可磨灭的贡献,看到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本身的际遇性特征。

四、结语

如果没有故宫,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充满“神性”与“诗境”的一面就很难通过流传百年的宏伟建筑来解读;如果没有兴修武当山的举动,朱棣的盖世之功将因之逊色;如果没有永乐大帝的南北融合,人类历史将因之而失却一处伟大的文化遗产。一个文治与武功并举的统治者,他给后世留下的话题总是令人充满想象,总是具有永久的解读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