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粵語跟廣西有關係,粵語的發源地來自哪裡,粵語祖宗是誰啊?

逍遙邀對聯


  廣西是中國南方的一個省,自古以來就是許多血統和民族的人們居住的地方。 因此,廣西人會說兩種或三種方言就不足為奇了。 他們的語言才能是天生的。

  三分之一的方言世界通常分為三部分。 廣西方言一般分為三種。 該國的南部說廣東話(俗稱白話),該國北部說西南普通話(桂柳話),而西部是壯語(土語)。

  桂東南平原遼闊,河網密佈,農業發達,人口稠密由來已久。 這裡講廣東話。 廣西使用廣東話方言最多,人口約15-20百萬。 桂柳市是桂北市第二廣泛使用的語言,人口約12至15百萬。

  ▲廣西三大方言的一般分佈

  壯語人口達一千萬,分佈在廣西西部。 桂西還有另一種特殊情況。 西北屬於壯語和西南普通話的混合區(桂柳方言通過鎮,壯語以外的地區通過鎮),西南屬於壯語和廣東話的混合區(粵語通過鎮) ,壯語在鎮外傳遞)。

  廣西的強勢方言也有平原和客家話(新民話)。 平化沿南寧至桂林的交通線分佈,人口約500萬人。 客家話散佈在廣西各地,人口約700萬。

  此外,廣西還有另外兩個少數民族漢語方言:分佈在廣西北部靠近湖南的湘語和分佈在廣西東南部的閩語。

  豐富多樣的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廣西可被視為罕見的國內語言寶庫。

  第二,廣西方言的演變歷史

  廣西的方言僅以廣東話形成,其他類型的方言是在不同時期從中原或廣東引入的。

  在先秦時期,廣西是白族人民(壯族的祖先)的聚集地,它說白族的語言。

  1.粵語的形成: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中原漢族繼續向南發展。 公元前111年,漢朝定居南嶽王國,並在廣西(今廣西梧州)建立了嶺南的政治中心。 在廣信作為嶺南中心的300年中,漢族人從白越族裔繼承而來,形成了廣信方言。 它是高句粵語的直接後裔,後者是廣西最早的漢語方言。

  除了錯過電影外,廣東人在廣西還有不同的派系。 它們根據歷史形成和口音進行分類,主要分為電影,光復電影和秦聯電影。 古聯語是最古老的廣東話。 廣東話的起源是廣西梧州。

  2.清華人的遷徙:

  在宋代,北方的漢族人繼續向南遷移到廣西,他們帶來的方言被稱為“平化”。 根據歷史記錄,當時的壯族首領農智高反抗了宋朝,宋朝的法院派狄青下令鎮壓和鎮壓叛亂。

  戰後,狄青部隊停留在貴中平原,不再返回北部。 狄青的軍隊憑藉其政治和軍事優勢,使平化成為廣西的權威語言。

  後來,隨著廣東話和西南普通話的發展,在兩種強大的方言的影響下,貴州南部和北部的普通方言不再能交流。 桂南平方言受廣東話影響很大,一些學者建議將其歸為廣東話。 典型的普通話地區是賓陽縣(到整個縣的交通)和橫縣(到整個縣的大部分交通,但縣城講廣東話)。

  3.西南普通話遷入:

  明朝的平蜀征服雲南後,大批士兵進入廣西,帶來了西南普通話。 桂柳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這使桂柳享有聲望,特別是在少數民族中。

  在普通話最強的時候,貴州中部和南部的城鎮都有普通話的分佈,但是後來桂六的地位受到廣東人的挑戰。 廣東人在桂裡南部逐漸獲得優勢,桂留退居廣西北部。

  4.客家話遷入:

  明末,由於戰爭,商業或生計,客家從贛,粵,福建三個省遷到廣西 。 。 客家人目前分佈在廣西的50多個縣,其分佈面積如此之大,與近百年來的饑荒和局部戰鬥有關。

  5,輸入粵語:

  清初,大量的粵語商人向西走,在西江兩岸的城鎮開展業務。 他們帶來了粵語粵語電影和片。

  潯,光復廣東話和廣東話有很小的區別。 粵語中的廣東話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和西江沿岸的極少數城鎮。 粵語中的廣東話主要分佈在西江的大多數城鎮,如南寧,貴港,百色和崇左。

  目前,粵語的標準發音廣東話屬於您在電視和電影中經常聽到的粵語口音,屬於粵語粵語電影。

  廣西方言(廣東話)最初在梧州形成,隨著人口遷移而發展,併成為珠江三角洲的光復電影。 後來,廣東商人向西來到梧州,將梧州市的主流語言改為廣東話。 最初在城市中使用的廣東話不包括在郊區和農村地區。

  ▲梧州市位於廣東和廣州之間的邊界,是一個廣東話方言島,如粉紅色所示。

  廣東商人紮根於梧州,沿著河水繼續向西移動,佔領了許多城鎮,他們帶給他們的光復粵語與當地特色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部非常相似的電影, 與光復電影不同。

  ▲廣東商人沿著西江向西走,到達廣西,雲南和越南之間的邊界地區。 西江沿岸仍然有大大小小的廣東城市和集鎮。

  第三,有趣的方言島

  廣西人掌握許多方言的原因是因為廣西有許多方言島。 最典型和最大的方言島是南寧市。 。 廣東話在南寧市區講,郊區講普通話,在農村講。

  在建城之前,當地方言主要集中在南寧。 宋代以後,大量的軍事移民(狄慶軍)使平化成為南寧的權威語言。

  在明清時期,桂林是廣西的政治中心。 大批桂柳方言官員被派往南寧參加政府。 在此期間普通話的通過伴隨著政治移民。

  中華民國初年,廣東商人移居西部的南寧。 憑藉其經濟優勢和發達的商業頭腦,廣東商人控制著南寧的經濟命脈。 其他方言的其他群體需要學習廣東話。 廣東人逐漸取代普通話成為一種強大的語言。 。

  在民國時期,另一批廣東人移居廣西以西,而廣東話在南寧確立了統治地位。 在廣東商人的經濟移民的影響下,最初在南寧市流行的官方語言慘遭終結。 它被廣東人壓縮到一兩個街道,最終在南寧消失了。 南寧已經成為一個白話世界。

  南寧的方言在歷史上已進行了三次更改,並形成了“方圓島”的方言帶。


西域小夥講歷史


粵語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廣東話的代表語言,那麼粵語和廣西有沒有關係呢?粵語的發源地來自哪裡?粵語的祖宗是誰?對於這些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粵語。

我們先要弄清楚廣西方言都有那幾大分類。


廣西這個地方是很多少數民族聚集居住的地方,這人住的多了自然的而然的語言的種類就多了。在廣西的南部地區這裡的通行的語言就是粵語人們也稱之為白話。但是到了北部的地區人們又喜歡講桂柳話。而到了廣西的西部地區則是講的土話。不同地區的人講的話有所不同。甚至大家都互相的聽不懂從而體現出了廣西的多民族體系。

廣西和粵語有多大的關係呢?

在廣西當地流傳著這麼一個古老的傳說那就是當年秦國皇帝嬴政統一了當時的嶺南地區。可是嶺南那個時候人口特別的少為了鞏固這裡的勢力嬴政就下令從中原地區大量的往嶺南遷移人口。後來代代都是如此堅持了往嶺南遷移人口的政策。到了漢朝中期的時候廣西的人口增加了很多倍。南下漢人和嶺南的本地人通婚進行了相互的融合最終形成了最初的廣信方言。也就是最早的粵語體系。


粵語的發源地又是哪裡呢?

根據宋朝史記的加載,粵語最早的出現的地方是廣西的梧州地區。對於這件事還有一個特別悽美的故事。根據當地人流傳當時的粵語並沒有形成單獨的語言體系。一開始的時候會講粵語的人只是三個兄弟而已。這三個人來自原始部落他們沒有文字更不會說話。後來其中的老大根據當地森林鳥兒的叫聲制定了一套屬於他們三兄弟的聯繫方式。最終形成了最古老的粵語。後來這三個兄弟與當地的女子分別結合繁衍生息最終等到族群擴大以後粵語體系在關係也就正是的形成。至今所有會說粵語的人都認為廣西的梧州是粵語的發源地。

粵語的祖宗又是誰呢?

三兄弟形成了粵語最初的語言,不過那個時候他們講的話還不能夠被稱作為粵語。只能算是勾片方言,而真正算的是粵語祖宗的人應該是秦國時期從中原遷入到嶺南地區生存並和當地土著人相融合的這一代人。是他們把勾片方言進行了改進然後形成了大規模人群使用的方言。如果沒有中原地區遷入的話,嶺南土著人的數量還要持續很多年才會增加。少了人口規模語言自然不會形成自己的體系。這樣看來粵語的用祖宗只能是和當地土著人相融合的那批中原人身上。是他們成就了粵語方言,擴大了粵語的影響力。



時至今日粵語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內幾大方言之一。這得要感謝當年那些不遠萬里跋山涉水遷移到嶺南的中原人。要知道在秦國那個時候搞人口遷移那就是全靠兩隻腳趕路,路上死的人不計其數。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今天的粵語的發展。


藤樹先生


聽了粵語之後,很多人都感到不習慣,同為中國人,為什麼粵語這種語言和普通話甚至是很多地方方言的差別這麼大呢?一般外地人來廣東乃至香港等地,基本上聽不明白粵語,那麼粵語在民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起源呢?

粵語這種語言在民間可稱之為“白話”和“廣東話”,不僅僅有這兩種名稱,粵語其實還會被人們稱之為“廣府話”、“省城話”。

當然了這兩種稱謂只是專屬於廣州地區對粵語的稱謂,在廣州人們更習慣把粵語稱之為“廣州話”,除了廣州之外,香港、澳門等地區,都把粵語稱之為“廣州話”,不過“廣州話”這一稱謂相對範圍比較小。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只有廣東地區乃至港澳地區在使用粵語,其實不然,廣西壯族自治區也有使用粵語,所以粵語與廣西也是有關的,只不過廣西使用粵語的人對粵語的認同感並沒有廣東人那麼強烈。

那麼廣西這個地方和粵語的聯繫究竟有多大呢?

這段歷史還要追溯到秦始皇時期,在秦始皇統一了全國之後,嶺南地區一直都得不到鞏固,為了更好的統治這個地方,大量中原人開始遷移到這個地方,而且這種政策直到漢朝建立之後的很多朝代也一直在運行著。

也就是說,一直都不斷有中原人前往廣西。所以,粵語這種語言是經過了幾百年的融合,漢人和嶺南人語言的交融之後形成的方言,也就是說這種方言就是粵語的前身。

那麼粵語的發源地究竟在那裡呢?很多人認為粵語的發源地是今天粵語使用的最多的地方——廣東,其實不然,粵語的發源地在廣西境內的梧州地區。可能很多人現在都覺得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但事實就是這樣,即便是在廣西境內並不是普遍使用粵語。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粵語的老祖宗究竟是什麼呢?

關於粵語的老祖宗說起來比較滑稽,因為一開始會說粵語的人只有三個,這三個人是來自同一個部落的兄弟,三個兄弟為了交流方便,將叢林中的鳥叫設計成了三個人之間的聯繫方式,而這種聯繫方式也是最最古老的粵語,相比上面說到的漢人和嶺南人的融合更加古老,正是有了三兄弟創作的這種語言基礎,才有了後來和漢人之間的融合。

三兄弟在創立了這種語言之初肯定不是將這種語言稱為粵語,只能說是三個人自己的需要罷了。之後三兄弟開始了自己的生息繁衍,家族越來越大,這種語音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慢慢的隨著大量的漢人來到嶺南,這種語言也在漢人們之間傳開了,在三兄弟創作的語言基礎上,加上漢人語言的融合,就形成為了現在的粵語體系。


夏目歷史君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問兩廣的大哥是誰。

可能有的親說是廣州。不好意思,廣州現在雖然經濟發達,是一線大城市,但廣州只是廣東大哥大。它的影響力到不了廣西全境。

那是廣西的南寧?當然也不是,南寧現在雖然在建設東南亞中心,但這個東南亞中心也輻射不到廣東。

那是廣西老中心桂林?也不是,桂林更多是一個驛站形態的城市,它是中原政令抵達嶺南的第一站。比較靠北,對南方的輻射力比較弱,這也是後面把廣西省會搬到南寧的原因之一。

真正兩廣地區的第一個大哥大城市其實是廣西的梧州。

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要從兩廣的概念說起。兩廣的概念來源於明代宗景泰三年,當時明朝大臣于謙奏請設兩廣總督,統管兩省,治所就設在了梧州。

為什麼設在梧州,而不是廣州呢?

這是梧州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兩廣地區有一條大龍脈,從大桂山到六萬大山,把嶺南分成了兩塊,一個是廣南東路,一個是廣南西路,這就是廣東跟廣西的地理分界。

梧州就恰好處在兩者之間。而且,梧州是桂江、桂江的交匯處,通過水路,可以連通兩廣,又是可以扼守兩廣地區的軍事要衝。

所以韓雍在《開設總府記》中就說道:維梧州介乎兩廣之中,水陸相通,道里適均,群山環拱,三江匯流,嶺南形勝,無可比擬。

反正這個地方是兩廣最緊要的地方。“可扼百粵之吭,若於此建立總制衙門,則臂可指使,最為緊要”

這樣兩廣總督就設在了梧州,這一設,打通了兩廣,使兩廣形成了緊密的互動。

別的不說,在管理上就互補,怎麼互補呢?

用廣東的錢,武裝廣西的兵。

廣東經濟發達,錢多。而廣西彪悍,兵員戰鬥力強,近代史三大省兵力較量,太平天國就是廣西兵源,湘軍是湖南兵源,淮軍是江淮兵源。到了後面,桂系也是民國軍隊重要的一脈。

比如梧州也有一個很厲害的將領:李濟深。


李濟深是廣西梧州市龍圩區人。他曾經當過黃埔軍校副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這個有多牛呢?八路軍下轄第四軍,第四軍是北伐主力,在汀泗橋、賀勝橋大勝吳佩孚,當時葉挺還是下面的一個團長。

後面,李濟深數次反蔣,被蔣介石三次開除黨籍,八路軍跟第四軍的番號就沒了。再到國共第二次合作打日本,蔣公有點小心眼,把八路軍的番號給了紅軍北方主力,所以紅軍主力就改編為八路軍。而葉挺回來後,帶領南方游擊隊,他主動提出改編成第四軍。為了區別,叫新四軍。

現在李濟深在梧州還有一個故居,山清水秀,一路上有農家樂之類的生態旅遊點。有空可以去那裡玩一玩。

這就說遠了,且說梧州成為兩廣總督的開府之地後,就坐上了兩廣大哥的龍頭寶座,對內管著兩廣的治安,對外還要打打海盜什麼的。戰略重要性不必多說,孫中山先生就很重視悟州,曾經數次到悟州來組織革命,他的女婿戴恩賽就在梧州任過要職。

現在梧州有中國第一座中山紀念堂。建築非常古樸。


直到今天,梧州還有很多大哥的餘味。

比如有中國最大的騎街樓。

很多人奇怪,梧州城不大,怎麼有五百多座規模的騎樓呢?這是因為梧州因為是兩廣中心,又是三江匯聚之地,是廣西物資外運的中轉站,到了近代又開了通商口岸,成為一大物資集散地。騎樓就是當年的商人修建的,可以擋風擋雨擋太陽。

梧州的粵劇字正腔圓,每兩年舉辦的粵劇節彙集海內粵劇精英,今年的粵劇節更是彙集八位中國戲劇“梅花獎”齊聚梧州。

有人甚至說,梧州的粵語比廣州的更正宗……

所以,兩廣大哥大可不是浪得虛名。

那梧州是什麼時候不當大哥的呢?

從嘉靖四十三年開始,兩廣總督遷到肇慶,後面又遷廣州,清朝時,又短暫遷回梧州。但最大的影響還是近代鐵路的修建。

因為鐵路的興起,水運城市開始失去了中心地位,比如安徽的安慶亦是如此。同樣,梧州不再是廣西貨運的中心點。柳州成為鐵路樞紐城市後,接過了運輸中心的位置,同時,也靠著交通,發展成了工業城市。

雖然不當大哥好多年,也沒有大鐵路中心的便利,也沒有南寧這樣的省會資源傾斜,但梧州人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悅讀會


不管粵語的祖宗是誰,反正不是古漢語。

自古以來,兩廣地區人說的語言,都被中原人視作鳥語,認為這是蠻夷說的話。

從唐朝到清朝,凡是有史可載的記錄都證明,古人是把這個地區的語言當成鳥語的。

舉個例子吧:
唐朝大文人韓愈曾被貶官到廣東陽山,他來到廣東後,就感覺當地人的語言很古怪,可以說是“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意思是不僅長得奇怪,而且說的也是聽不懂的鳥語。

此外,宋朝大文人蘇軾也曾經被趕到嶺南,他也聽不懂當地人的話,認為都是“南蠻鴃舌”,鴃舌也是鳥語的意思。

再後面的明朝、清朝也是如此,反正鳥語的印象從未改變。

那麼,粵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多元的混合物:

首先,它有漢語的底子——漢語的元素肯定是進入到粵語中了,從文字、書面語的角度看,這點無可置疑。

其次,它吸收了東南亞的語言元素,特別是泰語、越南語,兩者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最後,它吸收了外來的英語的部分元素。

最終,混合成了現代人熟悉的粵語方言。也就是說,粵語並不是單一起源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粵語的呢?


HuiNanHistory


粵語是香港人對廣東白話的稱呼,白話俗稱百話,是古代百越人的語言統稱,有上百個分支口音,起源於廣西梧州一帶,白話廣西為正宗,廣東白話是在廣西白話基礎混合了畲瑤語言,但是主體還是廣西白話。



南國春暖


粵語又叫廣東話統稱白話或廣府話,在廣東、廣西及港澳很多地方都是講白話的,但兩廣各地縣市的白話發音都各有差異,現在廣東的白話是以廣州發音作為標準的,所以粵語也可以叫廣州話。至於說廣西是粵語的發源地就無從考究。

首先來了解一下兩廣是怎樣來的,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之前並不屬中原政權所統治,原稱“百越”,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部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趙佗領50萬大軍南下征服百越之地,由此開始,兩廣地區第一次歸屬於中原政權,秦朝滅亡以後,趙佗自立為南越王,並將其控制的兩廣地區以及越南北部的地區統稱為南越國,以廣州番禺為行政中心,南越國政權一直持續至漢武帝時代派大軍南下殲必滅南越國,自始兩廣一直至今屬於中原政權。漢武帝收復南越國後,將行政中心由廣州番禺遷移至現今兩廣交界的肇慶封開縣,並將封開縣的一條小河命名為“廣府河”,寓意廣佈恩澤。自此該縣城以東稱為廣東,以西為廣西。由此可見廣東肇慶封開縣才是廣府文化的起源地。

現廣東是由三大群體所組成,一:廣府人佔大多數,主要分佈在珠三角、粵北及粵西地區,語言都是以白話為主,二:潮汕人,分佈於粵東平原地區,語言以潮州話為主,也稱學佬話,三:客家人,分佈於粵東、粵北、梅州、惠州等地區,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因此廣東有三大語言,粵語(白話、廣府話),潮汕語,客家話。

廣東廣州原是南越國的首府,自漢朝以來都是以廣州作為文化交流中心,廣府文化的起源必定在廣東,由此可見粵語(白話,廣府話)的起源地一定是廣東。


人生幾何164278156


粵語,也就是我們說的廣東話,其實不光是在廣東地區說的人比較多,在廣西也是有很多人說粵語的,還有在國外也有很多,不過這些地區都是一些廣東廣西地區華人帶過去的,比如說越南的胡志明市,還有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等國家都有很多人說粵語。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亞的第四大語言,美國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語言,新西蘭的第二大語言。

全世界說粵語的人有超過一億人,全世界排名也是達到了十幾名的。

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粵語字)表達,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現代對於粵語研究的學者也是有不同的觀點,粵語的起源到底在哪裡?

現在認為粵語是保留古漢語特徵最多的方言了。現在一般認為粵語的起源比較流行的就是兩種,一個就是中原人帶來的,起源於河南一代的雅語,秦國統一之後據說派遣了50萬人南征,開始把北方文化帶到了南方。還有人認為是楚人南遷帶過來的,也就是湖南湖北一代的人帶去的方言。

不過粵語定型還是在唐宋時期,其實從漢到唐之間不斷的有北方人南遷,這一時期的中原人南遷促進了粵語的發展,之後在元明清時期粵語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變化了。

其實不光是粵語,很多的方言都是歷史長時間沉澱的結果,各個民族,各個地方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就說現在的普通話其實也是很多民族,地方的人來混合慢慢發展到現在的。

語言本來就很複雜,加上歷史太過久遠,所以具體想弄清楚粵語的起源也是很難的,這個還有待歷史的考證。


中國歷史研究所


白話,有語言學專家考研,認為是普通的老頭!懷集上方話是白話的老頭!懷集上方話應是白話的發源地!懷集崗坪鎮行封開上安鎮方向與封交界處有個地方叫《盤古》!據說南方古猿人在封開發源地之一,比韶關馬霸古猿人還早幾百年!這是中山大學考古專家說的!不知是否真實!但懷集上方話是白話老頭,普通話的爺爺,是既南大學語言學研究生侯興泉,寫畢業論文,來我家錄製上方話時與我說的!侯興泉後考入北大讀博士學位……!!!專攻中國古語言學……!!!


用戶5828747596


《千載唐音聽粵腔,粵語是漢語雅言!》



從古至今,沒有任何關於珠三角廣府與中原不能溝通的文獻記載,有人“引經據典”,假借古人之口來汙衊粵語,給粵語貼上各種不實的黑標籤。其中被引用得較多的就有用韓愈的“鳥言夷面”來汙衊粵語。其實,韓愈記載言語不通的陽山在古代大部分時間為荊楚長沙郡、桂陽郡屬地,這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並非珠三角廣府居民的聚居地。

“鳥言夷面”一語出自韓愈《送區冊序》,其原文如下: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是以賓客遊從之士,無所為而至。愈待罪於斯,且半歲矣。

有區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來。升自賓階,儀觀甚偉,坐與之語,文義卓然。莊周雲:“逃空虛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況如斯人者,豈易得哉。入吾室,聞詩、書仁義之說,欣然喜,若有志於其間也。與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也。歲之初吉,歸拜其親,酒壺既傾,序以識別。”

韓愈作的序說了些什麼?就是說,陽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境內陸地有丘陵之險,虎豹之憂。江流洶湧湍急,橫於江上的大石,陡直鋒利如劍戟。船在江上行駛,上下顛簸難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經常發生。縣城裡沒有居民,官署裡沒有縣丞和縣尉。江的兩岸,荒草竹林之間,住著十多戶小吏,他們說話像鳥叫一樣難懂,相貌也與中原人不同。我剛到陽山時,言語不通,只好在地上寫字,這樣才可以把交納租稅的事情告訴當地人,要他們遵守約定。因此,賓客和隨遊的讀書人,都感到生活枯寂無聊到極點。而我待罪在這裡,也已將近半年了。

有個區先生,向我表示願意和我做朋友,他從南海(廣州)划船來到陽山。他從西階上廳堂,長得儀表堂堂。坐下來與他交談,其言辭思想非同一般。莊周說:“一個人行走於荒墳古墓間,一旦聽到有別人的腳步聲就會覺得十分欣喜。”何況像區先生這樣的人,難道是很容易能遇到的嗎?

他進到我屋裡,聽我談《詩》《書》仁義的道理,十分高興,好像有志於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涼,坐在水邊的岩石上,投竿釣魚,其樂融融,好象能摒棄名利,而不厭惡貧賤的生活一般。正月,區先生要回家探望雙親,喝完了壺裡的酒,我便寫了這篇序來為其送行。

韓愈說的很清楚,“陽山的江邊竹林間住著十多戶小吏,他們言語不通,長相有異;而南海(廣州)來的區先生卻儀表堂堂,還與他交談甚歡,被韓愈奉為知己”——這說明廣州來的朋友相貌出眾並且溝通無阻。而言語有別,相貌不同的都是陽山當地的土著少數民族。很明顯,拿這個來黑粵語分明與事實不符!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韓愈與廣府人溝通無阻的實際事例可以看出當時的官方語言確實是跟粵語一樣的,否則如何解釋古代官府跟廣府地區溝通無阻,以及粵語高度押韻唐詩和契合大宋韻書《廣韻》的現象呢?!

粵語很美,粵語的美體現在其形神兼備,生動美妙的表達能力;美在其鏗鏘有力但又不失高雅的語音聽感;美在其古香古色卻又永不落伍的時代風采!因此,粵語可雅可俗,妙不可言!無論用粵語來吟誦詩詞,還是作歌而唱,都別有一番韻味,這是因為粵語曾經作為歷代雅言之故!

很多人會有粵語歌要比其它歌曲更好聽且更有內涵的感覺,這是因為古文裡的文言用詞至今還大量保留在粵語當中,亦已然成為日常粵語中的一部分。所以,用粵語唱歌就會顯得十分好聽!粵語歌,無論詞與曲均能與古典融為一體,並且緊跟潮流永不落伍。粵語歌是最具民族風但又不失時代色彩的音樂,可以說是文言與白話,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完美結合的典範!

如《萬里長城永不倒》、《滿江紅》、《鐵血丹心》、《滄海一聲笑》、《忘盡心中情》、《長城》、《夜半輕私語》、《萬水千山總是情》、《一水隔天涯》、《京華春夢》、《浪子心聲》、《男兒當自強》、《倩女幽魂》、《梨渦淺笑》、《世事如棋》、《農民》、《只有情永在》…等等,數量龐大,不勝枚舉!它們或大氣磅礴氣吞山河,或淺吟低唱情意綿綿;或激情澎湃豪情萬丈,或曲調輕快旋律優美。每一首都充滿著獨特的意境,很有唐詩、宋詞之遺風,無不展現著漢語雅言之美,簡直令人回味無窮!

粵語歌與文言的融匯是非常自然的,粵語歌的詞、曲、意、境是一個非常和諧的協調的整體,絕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和不倫不類。用粵語填上飽蘊傳統語文色彩的辭句的樂曲,那就是一種古典中國式的流行曲,古雅但又貼近生活,使人感覺永不落伍!

因此,粵語歌憑藉著她的無限魅力紅遍了大江南北、海峽兩岸,甚至跨出國門邁向世界,就連不會中文的“國際友人”也以會唱幾首粵語歌為榮!

也許是因為粵語曾經顯赫的雅言身世,也許是因為粵語過於高雅優美,也許是因為粵語通達海內外的巨大影響力,所以才會招致一些人的嫉妒心理。其實,那無非是想通過抹黑來達到打擊粵語的目的,使粵語趨於平淡,甚至沉寂、消亡。於是,出現汙衊粵語的罪惡行為便在所難免!

目前為止,假借古人之名抹黑粵語的文字主要有以下這些:

1、《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彼時江南,為南蠻鴃舌之鄉。——“南蠻鴃舌”是孟子譏諷長江流域的古楚人說話如鳥語,根本與粵語無關。

2、唐代柳宗元《與蕭翰林書》:“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

湖南永州和廣西柳州是柳宗元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貶謫地,這些地方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是廣東粵語區,柳宗元也不曾來過廣府粵語區,可以肯定文章所描述的內容絕非粵語。

柳宗元一生創造過很多文學作品,其中很多是在永州和柳州為官時所作,《與蕭翰林倪書》就是在湖南永州寫的,原文省略如下:

“思謙兄足下:昨祁縣王師範過永州……居蠻夷中久,慣習炎毒。楚、越間聲音特異,鴂舌啅噪,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

大意是說:柳宗元初到湖南(楚越間)時,感覺當地人說話比較特別,就像鳥叫聲般嘈鳴,但當他在當地待的時間長了,聽當地人說話就不再覺得奇怪,因為他自己已經和當地人一樣了。

柳宗元所指的楚越間是湖南永州,跟粵語沒有任何關係,不知為何有人拿這個來抹黑粵語,難道是因為太過於無知嗎?

3、《魏書》記載的“鳥聲禽呼”原文是:“中原冠帶呼江東之人,皆為貉子,若狐貉類雲。蠻、獠、溪、俚、楚、越,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江東之人”指的是古代長江下游地區的人民,根本沒提到嶺南,抹黑也不帶這麼栽贓吧?!

4、唐代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

古代循州府,特別是鄉間主要為惠陽、博羅、龍川、河源、紫金、五華、海豐(今陸河部分),這些地域是畲族和客家人的聚居地,不是廣府粵語地區,廣府粵語地區自古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和繁華都市,貶謫官員從來都是去苦寒之地,絕不可能來廣州這種千年商都(廣州是兩千年曆史的嶺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期間還做過南越國和南漢國的首都)。

“時循人稀可與言者”,十有八九是畲族朋友說話令崔沆難以聽懂。

5、唐代劉禹錫 《蠻子歌》: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燻狸掘沙鼠,時節祠盤瓠。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朗州(湖南常德)寫的《蠻子歌》是描述唐代湘、澧一帶瑤族先民的語言、服飾和飲食習慣,以及祭祖情景的詩歌。“盤瓠”即盤王,是瑤族和畲族的共同始祖。古代傳說為帝高辛氏之犬,其毛五色。帝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之頭者,妻以少女。盤瓠銜頭來,遂負女入南山石室,為夫婦,子孫繁殖。

6、《壇經·行由品》:“祖言:‘汝是 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獦獠是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宋《寄薛郎中紹彭》詩之二:“ 懷素獦獠小解事,僅趨平淡如盲醫。”按, 懷素為長沙 人。

《新唐書·南蠻》記述:“戎、瀘間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數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戰,奉酋帥為王,號曰婆能,出入前後植旗。”這裡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賓;“瀘”指瀘州,當年居住在那裡的“獦獠”,已經演變成為今天的仡佬族。獦獠是對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

惠能法師本非嶺南人,也不出生在嶺南,惠能父親死後他母親才與他南遷廣東。弘忍說他“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在這裡,嶺南人與犵獠並列,可見並不是同一種族。再者,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當時說的是嶺南人(注意,是“即使”)也不等於是現在的廣東漢族,廣東的漢人多是唐宋以後才南遷的,現在的粵語就是漢人帶來的唐宋雅言!

7、北宋蘇東坡父子:但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宋時惠州府主要為惠陽、博羅、龍川、河源、紫金、五華、海豐(今陸河部分),這些地域是畲族和客家人的聚居地,並非廣府粵語地區,廣府粵語地區自古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和繁華都市,貶謫官員從來都是去苦寒之地,絕不可能來廣州這種千年商都的繁華都市(廣州是兩千年曆史的嶺南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期間還做過南越國和南漢國的首都)。所以,蘇東波父子聽到的不是粵語。

8、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餘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

《嶺外代答》是周去非在靜江府(今廣西桂林)任小官時所作的見聞錄,這句話真實記錄了越南河內地區(交趾)的語言與中國的差異。

9、明代徐霖《繡襦記》:“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南蠻鴃舌”原為孟子譏笑楚人聲如鳥鳴。

清·王韜《淞隱漫録·仙人島》:“崔操閩音,啁啾不可辨”。翁笑曰:“此真南蠻鴃舌之聲也。”

“南蠻鴃舌”形容長江流域的古楚人說話像鳥聲,徐霖一生不曾到過廣東,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徐霖的“南蠻鴃舌且休題”說的是嶺南語言。因此,與粵語無關。

以上就是居心不良者用來抹黑粵語的材料,可惜都是張冠李戴式的惡意栽贓,粵語是唐宋古韻這個事實不會因為任何不懷好意的抹黑而改變。粵語居民來自中原這是有史可據的,從最初的五十萬秦軍開始,加上秦漢以後歷代南遷的漢人不斷的補充融合,最終形成今天的廣府民系。也因而,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粵語語音也最為契合唐詩韻律和大宋官方韻書《廣韻》,宋代大文豪朱熹曾經說只有“廣中人”雅言說的最好!

唐代詩人張籍《元嘉行》有這一句話:“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這也佐證了古代北方戰亂頻仍,漢人舉族南遷的歷史事實。

千百年來,因為連續不斷的民族融合,中原地區的語音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古代豐富多彩的音調因此被裁減得剩下四個,而末尾帶“m”的韻部連同所有的入聲韻部更消失殆盡。但被譽為古漢語活化石的粵語卻依然保留有這些特點,粵語的入聲更是保持了古漢語的原貌。因此,用粵語念唐詩,喜怒哀樂,激揚跌宕,感情和韻味一下就出來了!

宋代雅言沿襲唐音,大宋官方韻書《廣韻》就是在《切韻》和《唐韻》的基礎上增編擴容的,《廣韻》增加了收字量,但語音基本變動不大,粵語是最接近《廣韻》的語言,大文豪朱熹曾和弟子在討論雅言時有過這樣的評價: “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

朱熹評價“四方音多訛,廣中人尚好……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說明其它地方的語言與雅言相差巨大,而粵語是最為契合唐宋雅言的語言,而且朱熹說廣中人“自洛中脊來”,說明廣東人來自中原。“廣中”是粵中珠三角一帶,即廣州府地區。

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廣州音說》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

就連我們偉大的元帥詩人陳毅也說:“千載唐音聽粵腔”!可見,粵語確實是唐宋雅言!至少也是最為接近雅言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